分享

《灵枢经*本神第八》说解

 章木匠 2012-07-12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说解:“法”不是方法,而是刑律的意思。《说文》:“法,刑也。”我们知道,刑律是做人的底线,而非高尚的标准,则所谓“凡刺之法”,其实是给针医设置一个行为底线的意思。那么,“先必本于神”,也就是以“神”为限,无论何人何病,必须是有神的,方可以考虑为其治疗,而一旦无神了,则即不必考虑了。也就是说,“神”是生命的唯一象征,因此也是判断生死存亡的唯一标准,这就是以“本神”为标题的意义。
       本篇的“本神”与《九针十二原》中的“守神”在观念上完全一致,都是强调“神”对于生命的极端重要性,然而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九针十二原》,“神”是指往来出入于皮肤表面的原始血气,“守神”即密切观察皮肤表面有没有血气的阻塞而产生血络,其侧重点在于明确“神”的物质性和可操作性。而本篇中的“神”,显然是指人们常说的“精神”,即纯粹精神层面的思维、意识等心理活动。由此可见,在《内经》作者,“神”的完整概念,应该是既包括物质性的血气,也包括非物质的精神,即精神与肉体的有机统一。正如《营卫生会》所说:“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那么,纯粹精神层面的“神”又是如何产生、如何存在、如何体现的呢?精神与血气(肉体)的有机统一又是怎样的一种机制呢?这就是本篇所要重点讨论的内容。
       按照本篇作者的意见,“血脉营气精”这五种活性物质就是“神”所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故谓之“此五脏之所藏也”。我们知道,在古代生理学,五脏就是五行的化身,而五行就是五种物质实体的意思。因此也可以认为,五脏及其功能就是“神”的物质基础和具体体现。
       然而上述五种活性物质之中,最关键、最根本的是“精”,而“血脉营气”均在其次。文中之所以把“精神”合并为一个概念,其实就是有精便有神,无精便无神的意思。也就是说,神虽然是生命的象征,但是又必须依附于精。正如《金匱真言论》所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淫泆”,同“淫佚”,即性放纵,也就是性生活过于糜烂的意思。《左传·隐公三年》:“骄奢淫佚,所自邪也。”糜烂而无节制的性生活势必导致精的大量损耗,即谓之“淫泆离藏则精失”。离通罹,祸患的意思。“罹藏”,乃谓触犯、伤害了五脏。毫无疑问,骄奢淫佚乃出于个人自愿,其所导致的“精失”纯属于自我戕残,故曰“自邪”。
       所谓“魂魄飞扬”,是指夜间失眠多梦,以致白天没精打采,精神不能集中。《淫邪发梦》:“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这就相当于现代的失眠症或神经衰弱症。
       所谓“志意恍乱”,是指记忆丧失,也就是常说的拿东忘西、絮絮叨叨、颠三倒四。这就相当于现代的遗忘症。
       所谓“智虑去身”,是指智力减退,也就是常说的弱智、痴傻、糊里糊涂。这就相当于现代的痴呆症。
       要知道,上面罗列的三种精神意志方面的疾患,都是明显衰老的迹象,故属于最常见的老年病。实际上,大多数人步入老年之后,势必显得老态龙钟,则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总不免出现此三类疾患。然而在本篇作者看来,那就是没有遵从养生之道,淫泆罹藏则精失,以致于精液近乎枯竭而神气无所依附的结果。也就是说,在发生量恒定的情况下,人之衰老与精液的相对损耗量密切相关,与精液的绝对保有量恰成反比。所以古代养生学最注重固精葆真。
       然而作者也明白,性欲其实是人的本能,属于天性使然,非理智所能控制。既然从养生保健的角度看,固精葆真乃为第一要务,那么问题就出来了:人为什么会有强烈的性欲呢?为什么性欲的冲动会使人不顾一切地发泄呢?“何因而然乎”?既然造物主创造了人类,为什么当初不赋予人类一个“恬淡寡欲”的品性呢?难道是上天故意以滥交泄欲损害健康的方式来惩罚人类?或者是某些人类没有准确地理解上天的旨意而过度地放纵了自己的欲望呢?“天之罪与?人之过乎?”

       因此,这就涉及到关于人类天性以及人的思想意识究竟是怎么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就是说:什么叫天性?天性从何而来?人的天性当中为什么含有如此强烈的欲望?如果说心脏是灵魂的主宰,是一切意识和行为的主导者,那么,没有节制的贪欲情欲以及一切丑陋的心灵又是怎么产生的?人为什么往往会做出自我戕残的愚蠢事情呢?诸如此类的哲学和社会心理学问题,其实正是医家入门的阶梯。

原文: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说解:人都是父母生的,所以,每个人的天性肯定直接来自于父母的本性,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在古人,还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即“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宝命全形论篇》),那么,按照这种观点,整个人类的天性又是直接来自于天地。

       我们要知道,“天地为之父母”其实是一种追本溯源的说法。因为古人不懂进化论,他们只知道人由父母所生,父母由父母的父母所生,父母的父母又是由父母所生,一代一代推衍上去,则最初的原始人肯定是由天地直接所生,因此全面秉承了天地的本性,然后再一代一代遗传下来,所以后世的每一个人,从骨子里都带有天地属性的烙印。也就是说,天地是个什么德性,人类就会是个什么德性。

       《说文》:“德,升也。”即人往高处走的意思。在古人的心目中,所谓天的本性,其实就是高高在上、气吞八荒,从来不肯俯首低就的一种德性,那其实正是男人的阳刚之性。在古代,男性即为阳性,而天亦为阳性,故“天之在我者”其实就是指男人的本性。人的遗传基因有一半来自于父亲,故云“天之在我者德也”。也正是因为秉承了天的本性,所以每个人从骨子里都有一种好高骛远、奋勇拼搏的上进精神。我们知道,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不想索取和占有的人。

       《说文》:“气,云气也。”又:“云,山川气也。” 即弥漫缭绕婆娑轻柔的意思。在古人心目中,所谓地的本性,其实就是昏昏暗暗、影影绰绰,从来不肯直截了当的一种德性,那其实正是女人的阴柔之性,故“地之在我者”其实就是指女人的本性。《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为云。”人的遗传基因有一半来自于母亲,故云“地之在我者气也”。也正因为秉承了地的本性,所以每个人从骨子里都有一种隐忍深沉、委婉含蓄的狡险品格。我们知道,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不妒忌的人。

       “德”是天的特征,代表男性,“流”,本义为液体流动,故所谓“德流”者,乃谓男子授精也。

       “气”是地的特征,代表女性,“薄”,通“迫”,本义为被动地接受。故所谓“气迫”者,乃谓女子受精也。

       则“德流气薄”其实就是指两性交媾。

       《易·说卦传》:“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絪緼即氤氲,谓天地之气相交和也。构通媾,谓男女交媾也。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即生命发生的意思。

       故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总的意思就是,男女交配才能生孩子,同时也把父母(天地、阴阳)的本性遗传到了下一代身上。

原文: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说解:人的生命直接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故谓之“生之来谓之精”,这与“精者身之本也”是同一个意思。

       父精母精结合在一起就叫做“神”。盖“两精”者,乃谓父母交媾之精。   “搏”乃“摶”误,“摶”,合并也。这就是说,按照古人的观点,对一个新生命而言,“神”在父精母精结合的瞬间就产生了(因此也必将与精同时消亡)。如果用现代医学的术语来描述,则最初的受精卵其实就是“神”,或者,“神”就是子代生命生长发育的原点。注意:这个生命原点(即受精卵)是阴精与阳精的结合体,所以是一个不阴不阳的中性体,就相当于原始的宇宙,尚处于混沌未开的状态,故可以看作为生命的太一,或者尊之为先天的一点原炁。总之,这个意义上的“神”肯定没有阴阳属性。

       受精卵在胞胎中逐渐地发育、扩充,就会演变出原始血气,这个时候仍然可以称之为“神”。然而再下一步,则必然会在无形的原始血气的基础上滋生出有形的血液。由于最初的一滴血液即表示形质的发生,对于太一混沌而言,就相当于浊重下沉的那个部分,故其性属阴,在古人即谓之“魂”。也就是说,“魂”作为血液发生和存在的标志,是从中性的“神”之中分化出来的阴性成分。我们已经知道,在生理状态下,原始血液总是伴随着神气往来于肌肤之内外,故云“随神往来者谓之魂”。《九针十二原》所谓“往者为逆,来者为顺”,其实就是指神气往来的过程。本篇下文云:“肝藏血,血舍魂”,那就是血中有魂,魂是血中之精华,故可以代表血的意思。

       另外,神既然是父精母精结合的产物——受精卵,则神本身其实也就是精,故“精神”在古人是一个很少有的双音节名词,盖互为体用,可以表示同一个概念。那么,如果从“精”的角度来看这个受精卵,其在胞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就是首先转化为子代的脑髓,进而脊髓、骨髓。因此,这个“精”其实也是子代生命生长发育的原点,因此也相当于太一混沌,同样也是中性的。当所有这些脑髓、脊髓、骨髓发育完全以后,它们就能够透过骨关节的缝隙发生神气,这其实就是由精髓发生原气的过程。由于神气没有形质,只是弥漫于周身体表,对于太一混沌而言,那就相当于轻清上浮的部分,故其性属阳,在古人即谓之“魄”。也就是说,“魄”作为神气发生和存在的标志,是从中性的“精”之中分化出来的阳性成分。我们已经知道,在生理状态下,神气皆源于精髓并且出入于肌肤之内外,故云“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九针十二原》所谓“出入之会”以及“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其实就是指神气出入的过程。本篇下文云:“肺藏气,气舍魄”,那就是气中有魄,魄是气中之精华,故可以代表气的意思。

       由此可见,“随神往来”和“并精出入”其实是一回事,因为“神”与“精”本来就是一回事,“往来”与“出入”本来也是一回事。然而之所以要以“魂”、“魄”(血、气)的形式区分开来,就在于这里的“精”与“神”都是指中性的太一,具有阴阳统一体的属性,而正常的生理活动必须以阴阳分立(为血气)的形式进行。

       实际上,阴阳家心目中的“总阴阳”(即所谓的“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是指阴阳的统一体,即生命体的太一的意思。只不过,太一(后人也有叫“太乙”)属于道家的独有概念,阴阳家不习惯使用,所以在《内经》很少看到。另外,“原始血气”这个概念,也是既含有“气”的阳性,也含有“血”的阴性,因此也具有阴阳统一体的属性。只不过,通常情况下,阴阳家往往根据它没有确切形质的特点,把它归属于阳性。

       因此,这句话的本义就是:在精神、魂、魄这三个大的概念中,精神是中性的,是根本,是生命和心理的核心;魂为阴性,是血的象征,魄为阳性,是气的象征。魂魄从精神当中分化出来,就构成了心理活动一阴一阳的基本框架。正如《淮南子·精神训》所说:“魂魄守其宅,而精神守其根。”

       这种由一个中性的基点分化出对立双方的观念,来源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很显然,其实这就是古代道家的宇宙发生观,也是最早的对立统一论。

原文: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说解:“心”,在这里并不是五脏之一的心。须知:这个“心”是与“意志思虑智”并列的概念,属于思想意识之类,那么,肯定不是什么实体性的脏器。因此,这个“心”其实是指心理活动的基础,在古人,那就是“精神”的代称。我们知道,在西医学没有明确大脑的功能之前,每一个古老民族都把心理活动的基础归之于心。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精神兴奋的极端表现形式,都会伴随着心脏的悸动。比方说,极端的恐惧,极端的愤怒,或者极端的高兴,往往伴随着心脏的陡然悸动,而且砰砰然难以自已,这也就是古人提出“心主神志”以及西方人把精神活动说成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学依据。

       “任”即“认”也,所谓“任物”,即人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也就是感性认识的产生。感性认识是意识和思维的基础,即心理活动的基础,故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其余的“意志思虑智”都是在“心有所忆”(即感性认识的印象加深)的基础上产生的,故所有的意识和思维都属于心理活动,在古人,那就是都在精神魂魄的基础之上和掌控之中。

       所谓“意、志、思、虑、智”,是把心理活动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档次,分别属于五行(五脏)的意思。

       这是因为,对《内经》作者而言,仅仅有阴阳学说还不够用,必须把阴阳落到实处,才算是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理论,而五行作为阴阳的载体,就是阴阳的具体体现。因此,以阴魂阳魄为基础的心理活动又必须以“意志思虑智”五行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采取这种表述方式完全是由阴阳五行这种独特的理论所决定的。

       总之,由于人的生命来源于天地,所以人的本性当中就分别蕴涵着天与地的基因,这就决定了人的天性难免出现偏差,或者偏向于阳刚的极端,或者偏向于阴柔的极端。又由于人有男女,以与天地相应,故男性的阳刚之气就会比较显著,比如男性通常都有强烈的占有欲,而女性的阴柔之气则比较显著,比如女性通常都有强烈的妒忌心。正如《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咎其根本原因,就是天地原本就属于两个对立的极端的缘故。

       然而,虽然先天禀赋决定人的性别乃至基本的性格,所以无论男女,其天性当中必然阴阳清浊之气各有所偏重,但是,精神魂魄的具体状态却可以因为受教育以及自身修炼的方式不同而有极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如果从最初的感性认知(即任物)开始,就让他接触、体认、感受美好的事物,那么他的记忆(意)、印象(志)、领悟(思)、思慕(虑)、理念(智)等等一切心理活动,就都会符合道德的规范,最后就能修炼成为一个智者、贤者。反之,则将是一个愚蠢的人、不肖的人。孔子云:“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即天性,这在每个人其实都差不不许多。“习”的本义是指小鸟初学飞翔(《说文》:“习,数飞也”),孔子借用来表示婴孩对这个世界的最初感受。

原文: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说解:理智的人最注重养生,因为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养生当中最主要的就是保养精神,因为精神是生命的核心本质。《精神训》:“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

       在保养精神方面,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从精神上调和阴阳。因为无论从自然界的实际情况来说,还是从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说,阴阳经常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那是一切病患灾祸的根源。而所谓的从精神上调和阴阳,具体地说,其实就是以下三点:

       如果你是一个自然人,就要“顺四时而适寒暑”。在一年四季当中,只有春秋两季(严格地说,只有春分、秋分这两天)属于阴阳平衡状态,气温不高不低,最适合人类生存,而夏、冬两季,或者太热,或者太冷,于生活多有不便。然而寒来暑往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无法抗拒,所以只能顺从和适应。也就是说,不要对寒暑怀有抵触和畏惧的情绪,而是要以洒脱无谓的心态,顺应四时,以适应寒暑。事实证明,人一旦适应了酷暑,就不再以热为苦,比如赤道上的人类,也能生活得很好。同样,人类一旦适应了严寒,就不再以冷为苦,比如北极的人类,也能活得挺好。故以恬静自然之心,顺四时而适寒暑,再辅助必要的保护躲避措施,比如“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就能使冬日不觉得冷,夏日不觉得热,这就是从精神上调和自然气候的阴阳。

       如果你是一个社会人,就要“和喜怒而安居处”。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每天都有不很顺心的事情发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每个人都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地位不满足,因而难免见异思迁,患得患失,钩心斗角,生出无数的怨愤和苦恼。然而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社会的不公平也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一味地怨天尤人没有丝毫的意义,所以智者只是顺其自然,息事宁人,与世无争,这样就能避免不必要的情绪波动,永远保持一个恬静的心态。这就是从精神上调和社会矛盾的阴阳。

       如果你是一个发育健全的成年人,就要“节阴阳而调刚柔”。这里的“阴阳”是指女性和男性,“刚柔”是指两种天生的脾气禀性,即女性的阴柔性格和男性的阳刚性格。也就是说,作为男性,就要有意识地节制一下占有欲和发泄欲,作为女性,就要有意识地节制一下忌妒心和争宠心。《吕氏春秋·情欲》:“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这就是从精神上调和贪欲情欲的阴阳。

       如果做到了以上三条,就能够保证自身的精神充足,血气旺盛,于是外邪不侵,内邪不生,当然也就达到了健康长寿的目的。这是智者养生的诀窍。
 
原文: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说解: 实际上,大多数人很难做到上述三点,因此很难保持精神上的恬淡平静,而出现各种心理疾病。其临床表现,无非就是怵惕思虑、悲哀动中、喜乐、愁忧、盛怒、恐惧,等等。若用现代的白话,可以总括为精神紧张。

       如果我们知道,养生的关键就是养神,而养神的关键就是使精神放松,也就不难明白,精神紧张其实就是对心理的最大戕害,此所以谓之“伤神”。实际上,这段话讲述的就是由于长期精神紧张而导致的各种精神和心理疾病,只不过,作者在“伤神”这个大框子下又分为五个大类。

       所谓“怵惕思虑者则伤神”,是一个总体框架,也就是现代医学中的焦虑症,因为这是引发一切精神疾患的基础。焦虑症的具体表现为:或者急性惊恐发作,或者慢性普遍性焦虑。“怵惕”,即慢性普遍性焦虑。“恐惧”,即急性惊恐发作也。“流淫而不止”,乃谓滑精,是由精神高度紧张时的植物机能亢进所致。

       所谓“悲哀动中者”,就是现代医学中的癔症。《口问》:“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其具体表现为:哭闹不休、捶胸顿足、满地打滚、寻死觅活。“竭绝而失生”者,乃谓长时间哭嚎叫嚷,则精疲力竭而嗓音嘶哑也。“失生”乃“失声”之误。《说文》:“声,音也。”

       所谓“喜乐者”,就是现代医学中的躁狂症。其具体表现为躁狂三联症,即:情感高涨、思维活动加速、言语动作增多。所谓“神惮散而不藏”,就是形容患者得意忘形、自吹自擂、口若悬河、大言不惭的模样,“惮散”即毫无顾忌,“不藏”是说失去了应有的含蓄和矜持。

       所谓“愁忧者”,就是现代医学中的抑郁症,其具体表现为抑郁三联症,即:情绪低落、思维活动缓慢、言语动作减少。所谓“气闭塞而不行”,是形容患者的神情和语言动作木讷呆板,没有一点活泛气。

       所谓“盛怒者”,是一种狂怒型癔症,其具体表现以骂詈撕咬为特征。“迷惑而不治”,是形容患者丧失理智以后六亲不认的疯狂劲头。

       所谓“恐惧者”,就是现代医学中的恐怖症,其具体表现为:处境恐怖、社交恐怖、物体恐怖等等。“神荡惮而不收”,是形容患者由于恐怖而失魂落魄、呼天抢地。“神荡惮”,谓魂飞魄散也。

       以上是说愚者不能遵从养生之道,其结果就是导致各种精神疾病。

原文: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囷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痠痿厥,精时自下。

说解:现代医学已经意识到,除了外伤,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属于身心疾病,也就是都有社会心理因素参与其中。即使一个简单的感冒,似乎纯粹属于外界病毒的感染,其实也和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俗话说“没有内火,不生外寒”,就是这个道理。只不过,现代医学对于社会心理因素还没有定性和定量的检测手段,所以还不能把心理治疗广泛地运用于身心疾病的临床实践之中。

       然而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心理疾病与躯体疾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他们才会把心理疾病与躯体疾病作为一个统一的体系来看待。因此,在《内经》,对躯体疾病的治疗,其实也是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反之亦然。并且,《内经》作者还明确意识到,在身心疾病当中,心理因素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也是治疗的重点,所以他们才会把“养神”、“调神”作为养生保健的首要条件,所以才会提出“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观点。也就是说,在古人的心目中,心理疾病还可以看作是躯体疾病的诱发因素和前期阶段。我们看这一段话所描述的内容,似乎与上文大同小异,但是上一节的用意在于讲述单纯的精神疾患,而此节的用意在于,每一种精神疾患还能够导致相应的躯体疾患,并且对人都有致命的危险,其实就是把躯体与心理整合为一体的意思。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仍然是指焦虑症,盖焦虑实乃一切身心疾病的主要诱因,即俗话所说的“内火”也。焦虑状态造成精神的长期高度紧张,这是对神志系统最根本的伤害,故谓之“伤神”。而所以归属于心脏疾病,盖心主神志也。很显然,这里所谓的“心”,是把“所以任物”的“精神之心”降格为五脏之一的“心”了,这是古人不注重也不擅长形式逻辑的表现,所以经常会出现概念的混淆。

       “恐惧自失”,仍然是指由于极度的惊恐而滑精。在古人,精液被视为生命的根本,所以认为滑精是对身体最大和最直接的自我戕害,故谓之“自失”。

       “破囷脱肉”,是形容迅速消瘦,以至于瘦骨嶙峋。作者的本意是说体质的恶化是由滑精所致,然而实际上,体质的恶化只能是由长期的焦虑和惊恐所引发的躯体器质性疾病所致,此所以致死也。

       “毛”,是指头发。《说文》:“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色”,是指目色,《说文》:“色,颜气也。”又:“颜,眉目之间也。”故“毛悴色夭”是形容毛发枯焦、目光暗淡的意思。在古人看来,这就是精髓枯竭的象征,此所以致死也。下皆同此。

       “死于冬”者,谓五行规则,水克火也,下皆仿此。然而此说属于机械死板的推理,实不足据以凭信。

       “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在这里不是指抑郁症,而是面临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不得解脱的意思。“悗乱”,与“烦悗”同,乃谓意识障碍,实即昏迷也。“四肢不举”,乃谓四肢不得动弹,实即瘫痪也。这是指突发脑血管意外所导致的神智昏迷以及肢体瘫痪,属于精神创伤造成躯体器质性疾病的典型例子。我们知道,脑血管意外通常就是由突如其来而且难以解脱的忧愁烦恼所引发。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在这里不是指功能性的癔症,而是指器质性精神病。“狂忘不精”的“狂”是形容器质性精神病中的意识模糊综合症,也就是出现大量的错觉和幻觉,一惊一乍,胡言乱语;“忘”是形容器质性精神病中的遗忘综合症,丢三落四、错讹虚构;“不精”是形容智力低下,即器质性精神病中的痴呆综合症。痴呆病患者往往不知羞耻,当众拉尿,当众淫乱,即谓之“不正当人”。

       “阴缩而挛筋”,即抽筋也,也就是肌肉痉挛症,在此是指癫痫病发作。其中“阴缩”是指睾丸缩入,这在古人,属于筋病的严重症状。“胁”乃“膝”误,盖古代同音也。“两膝骨不举”,是形容膝关节不能打弯,即关节僵硬、肢体强直之意,这是全身剧烈抽搐的特征性表现。之所以单独提出“两膝骨不举”,盖肝主筋,而膝乃筋之府也。之所以由“悲哀动中”的精神疾患引出如此剧烈的肌肉抽搐,盖器质性精神病很容易诱发癫痫病也。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是指躁狂到了极点。“狂者意不存人”,是说疯狂到了六亲不认的程度。“皮革焦”,即皮肤干燥,这是躁狂症的附带症状(由交感神经兴奋所致)。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是指反复发作狂怒型癔症的人,不但意识紊乱(喜忘其前言),其饮食和睡眠亦严重紊乱,则体质、气力必然迅速衰弱,直到“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则只能卧床不起,如果再出现毛发焦枯,两眼无光,那就离死期不远了。

       所谓“恐惧而不解则伤精”云云,是做一个总结性的论断,意思是一切心理障碍都源于恐惧。也就是说,上述悲哀、喜乐、忧愁、愤怒、焦虑等等心理异常,归根结底,最后集中于一点,就是恐惧。然而恐惧对人的最大危害,就在于“伤精”。这个“伤精”,是指具有生命本原意义的精髓受到实质性的伤害,此所以心理疾患能够致人于死命。

       所谓“骨痠”,是指肢体酸疼,在古人,这就是骨髓减少的表现。《五癃津液别》:“……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痠。”所谓“痿”,是指肢体痿废,即截瘫,在古人,这也是骨髓减少的表现。《痿论》:“……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所谓“厥”,是指意识丧失,即昏厥,在古人,这就是脑髓减少的表现。《海论》:“脑为髓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所谓“精时自下”,仍然是指滑精,在古人,滑精乃是极度恐惧的结果。故“精伤则骨痠痿厥,精时自下”,整个就是精髓大量损耗的表现。

       由此可见,从根本上说,只有勇敢的人才能保持心平气和、精神饱满,然而这也正是仁智之事。《中庸》云:“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原文: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说解:按照本篇开头的说法,“血脉营气精”这五种活性物质分别藏于五脏,而精乃其中的根本。因此,如果笼统地概括地说,也可以认为“五藏主藏精者也”。也就是说,“血脉营气”在本质上都属于“精”的有机成分,只要精液充足,血脉营气就旺盛,反之,若精液枯竭,则血脉营气也就相应地递减而虚少,此所以精之不可伤也。因此,古人养生的关键,其实就是“涩精”。《吕氏春秋·情欲》:“知早涩则精不竭。”所谓“早涩”,即结婚生子以后便禁绝性交。很显然,这是与“滑精”截然相反的概念。

       所谓“阴虚则无气”,是指以精为代表的物质实体为“阴”,以神为代表的心理活动为“气”。其实就是“精”与“神”互为依存的意思。故精竭则神亡,神亡则死。
原文: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已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说解: 这是再一次做出明确的指示,所谓“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那是有具体的衡量标准和操作依据的。

原文: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

说解: 五脏的功能就是分别藏匿血脉营气精,而不使泄露,因此,对五脏而言,“实”是正常,“虚”是异常,也就是越实越好。

       然而由于生理的需求,人的精气不可能一点也不泄露,实际上,日常的生理活动无时无刻不在消耗着血脉营气精。所以,五脏永远也达不到“实”的理想状态,总是或多或少的有点“虚”。

       那么,真正给五脏造成实质性损害的,是因为精气损耗所导致的“虚”,而不是“实”。也就是说,“虚”才是五脏疾病的本质所在,“实”则只是表面的假象。

       因此,所谓“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其实是说恐为本质、怒为表象的意思。实际上,在临床实践或者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都不难发现,人的愤怒情绪总是一时性的,很容易抑制,而恐惧心理则很难改善和纠正。

       《通评虚实论》:“何谓虚实?歧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由此可见,怒是外邪袭扰所致,只要泻其邪气即可,恐则是精气内夺的表现,需要长期地补益调养才行。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是肢体瘫痪、神智惑乱的意思,这是描述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五脏”在此乃神魂魄意志的统称,“五脏不安”即精神昏聩、迷糊的意思。“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则是指消化系和泌尿生殖系的急性炎症。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是说躁狂症的喜乐无极(实症)往往是由过度的悲痛伤感(虚症)所引发的。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是说经常出现呼吸道卡它症状,就表明“少气”。“少气”在《内经》不是指呼吸喘促,上气不接下气,而是神气不足,抗病能力低下的意思,故为虚症。“实则喘喝胸盈仰息”,则是指气喘,属于呼吸道的急性炎症,故为实症。

       “肾气虚则厥”,是指意识障碍,即昏厥。“实则胀,五脏不安”,是指由腹水征而引发肝昏迷。也就是说,肾脏疾病无论虚实,都会导致神智昏迷。这是强调肾中所藏之精至尊至重,而精神一体。

原文:必审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说解: 很显然,最后这段五脏所藏所舍以及虚实症状的叙述,就已经把心理疾病与躯体疾病紧密地联系为不可分割的身心疾病了,实际上,这也正是本篇作者刻意地强调五脏主五神的根本原因。所以,审察五脏的病形,就能够判断神气的虚实,而开篇所言“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至此也就有了确切的了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