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阡陌躬耕 2012-07-23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2012年07月20日 12:48
来源:中国教育报

■孙志胜

教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艺术?这是一个事关教育根本目标和任务的大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的科学与艺术之争

就世界范围而言,从古代到欧洲的文艺复兴,在这样一个漫长的时间内,教学基本上被看作一种艺术。到17世纪,这种观念和认识,因其影响之大之广之深从而达到顶峰,标志这一顶峰的代表性人物和理论成果,是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和他的《大教学论》。他对教学本质的阐释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此后几百年,这种观念发生了变化,代之以教学是一门科学的理论观点。并且,心理研究的深入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开展,为教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这样,教学的科学理论框架和体系逐渐成熟并建立起来,教学作为科学的观念逐渐为人接受,并越来越受到重视。相比之下,教学作为艺术的研究被冲击,被冷落。

到19世纪中叶,情况又出现了反复。正当教学的科学化研究大张旗鼓、大有进展、大有成就之时,德国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这位被认为是继夸美纽斯之后西方最伟大的教学论专家,又重新举起教学艺术的旗帜,再一次阐述了关于教学的艺术性本质的深刻见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他在其代表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曾这样论述教学的本质,强调并坚持教学是艺术而不是科学的观点,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教学的本质究竟是艺术还是科学的论争。

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现代教育学派代表、近代教育思想家杜威,对教育本质的阐释是“教育即生活”,但同时他还指出:“教学艺术,一大部分在于使新问题的困难程度,大到足以激发思想,小到加上新奇因素自然带来的疑难,足以使学生得到启发性的立足点,从此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教育教学艺术是“一切人类艺术中最困难和最重要的一种艺术”。显然,他继承、发展了第斯多惠的理论。到了20世纪中叶,美国另一位教学研究专家海特的《教学艺术》专论于1951年问世,标志着教学艺术成为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引起教学研究领域中众多研究人员的重视和关注,从此,教学艺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海特更加明确地回答,教学主要是人与人(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互相交流和影响,而这种交流和影响,更多地依赖于情感、兴趣、需要和价值等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完全在科学把握之外的,如果只是运用科学来把握,就会使它们受到抑制而不能自由地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这是当时美国科学热、实验热背景下发出的另外一种声音,因为其特立独行,因而也就格外引人注意、发人深思,于是吸引了许多教学研究的人员转而探讨教学的艺术性问题。

教学既是艺术又是科学

然而,在国内,关于教学的本质是艺术还是科学的问题,始终没有出现过讨论和争辩。一直以来,教学是一门科学,似乎是不言而喻、无可争议的定论;而教学的艺术性特质,只是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教学改革,对国外的有关研究成果才开始有了介绍、宣传和评述,并有部分学者、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一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在教育领域,专门研究人员,还有我们的广大教师,对教学的艺术性研究不足、关注不够、认识不到位,倒是一些科学家,却深深感到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并由此反思我们的教育,对我们教育教学中科学与艺术、文和理相隔的状况以及艺术教育的缺位,表示了深深的不满和忧虑。

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几乎每年两次回国,参加“科学与艺术”讨论会。他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它们的关系是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又是和情感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成果吗?它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李政道先生的科学与艺术不可分之论,启发我们去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思考对教学的本质认识。如果,只是单方面地强调教学是科学或艺术,都是片面的、绝对的、不完全的。教学,其所传、所授、所解,是各种学科的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与提炼,要求准确无误、严谨细致,从这个角度讲,它是科学。同时,它的传授和解疑之术之方,要有情感和美感,要有感染力,要求生动形象、灵活而富有变化,从这个角度讲,它又是艺术。

教学之美与教师之美

我们尊崇那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果优秀的名师。而这些名师,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他们各自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这种风格和特色的形成,要求教学要有情感的投入,并以此感染、调动、激发学生的情绪,使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心灵的接触和融通中完成教学任务。它要求教学要有形象性,要求教师在讲台上要有演员意识,它要求教学具有审美价值和意义,教师形象要美,授课语言要美,书写文字要美,教态要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组织设计要美。教师的机智灵活、幽默风趣、人格境界,也都是一种美,能对学生产生特别的魅力。所以说,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就是一种教学艺术,而且是一种成熟的、富有创造性的艺术。

同时,这种教学风格和特色,又是一种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是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它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因此,它又是一种教学科学研究,是一门学问。

作为教学艺术,风格和特色本身是综合性的,对它的研究,也同样是综合性的。毫无疑问,教学风格和特色,首先需要深入细致研究本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并做到精熟通透、融合贯通,这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综合性的把握。同时,还需要博闻广识,了解和熟悉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比如,心理学的、语言学的、美学的,等等。在一个宽厚而扎实的科学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教学才会厚积薄发,得心应手,收放自如。这样,教学风格和特色才有知识之源、科学之壤,才会使教学艺术之花开得更加鲜艳,更有魅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学院经济管理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