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为意志的世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蕙籣留香 2012-07-27

亚瑟·叔本华的哲学挑战着我们一直坚信的“人生本善”。叔本华主张,人生本是痛苦的。我们也许偶尔有幸福的时刻,但是这些只是人生永恒苦难规则中的一点点例外罢了。叔本华断然不是最有趣的哲学家,他的理念需要仔细研究。叔本华引用了一系列重叠的论据来支持悲观主义。这些部分为说明“人生本是痛苦的”提供了最有力(最起码是最有趣的)论证例子。

论据

你儿时某段时间,肯定有一些你渴望的玩具、电子游戏或者其他东西,胜过世上其他所有。若幸运,你最终便可得到。然而几日之后,那个物什似乎失去了得到之前的那种诱人光环。不多时, 其他东西引起了你的兴趣,就这样循环下去。叔本华认为这就是对所有生物最准确的描述。我们要得到某些东西或是实现某种目标,换句话说,我们具有意志。所以,我们为了得到它们、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但是,我们成功后不久,乐趣就会慢慢消失。在SAT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能让你着实开心一阵子,但是没过多久,你就会慢慢忘记,尽管你学习准备考试,可能痛苦奋斗几个月甚至几年。

如果我们不为着自己的目标奋斗,我们就会跌入空虚。这种空虚不是像在某个慵懒午后闲荡消磨时间,而是一种希望、理想和渴望的缺失。叔本华用了“空虚”这个词,像极了严重的临床忧郁症:没有目标没有动力,你只是日益消磨消瘦。即使你没达到这种极端程度的空虚状态,那种没有任何长远目标和伟大理想的感觉也是种煎熬。你只是在毫无目的地浮度生命,消极地接受一切。空虚,从极端和有限的意义上看,也包含着相当显著的痛苦。

那么你的选择,不管是奋斗还是空虚,都会导致痛苦。叔本华采用了在“奋斗与空虚之间来回摆动的钟摆”这一类比。有些真正幸福的时刻,但是和无尽的奋斗与空虚时光相比,幸福总是那么短暂。等了几周终于等来了心爱的玩具,但是几天之后就兴趣尽失。为了SAT考试努力学了几个月,但是如今看来考试成绩再好好像也都无所谓了,如此循环往复:奋斗,片刻幸福,继而空虚。

你也许会想只有人类是这样的吧,从而感到些许慰藉。即便我们注定要处在这个痛苦的钟摆之中,世界的其余部分仍然是美丽,让人向往的,不是吗?当然不是!不仅人类生而如此,其余一切实际尽然。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叔本华引用了我们对世界的科学理解。当今大多数科学家都会告诉你,宇宙是由物质和能量组成的。然而叔本华却不同意。物质可以被看做是构成一切实体的构件(也就是“原子论”)。这个理论存在的问题是:根本没有任何构成实质的最小构件。任何一个构件都是由很多更小的构件构成,这些小构件又是由再小的构建构成,诸如此类。物质说(前面定义的)不合逻辑,因为并不存在能够组合起来创造更大物质(比如椅子和人)的最小实体构件。因而,物质也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物质,那么存在的只有能量了,或者说,“力”。

我们人类为了理解“力”。只用了一个类比,“意志”,或者说是我们身上存在的某种渴望与欲望。叔本华认为,不借助“意志”,我们从字面上很难理解“力”。当看到一块石头砸碎玻璃,我们唯一能理解力与力的相互作用的方法就是,把它们想成我们自己。石头“想要”穿过玻璃,而玻璃“想要”阻止它。二者相持,石头胜出。如果一切都是力,而力又是意志,那么一切都是意志。就像前面确立的一样,有了意志就要遭受痛苦。那么,一切都是痛苦。

蕴涵

这种一切实体都是意志与痛苦形式的论调,是诡诈的。它里面包含了一些看起来并未证实的逻辑间隙,也有着值得怀疑的前提,还有其他稀奇古怪的东西(比如,用来反驳物质的理由难道不能用来反驳力?)所以忘掉什么“一切都是痛苦”吧,只看看我们存在,叔本华有理么?看起来是,因为我们不是在积极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这需要努力工作需要辛苦付出;要不我们就是消极的,无精打采。想想这个,我们就不必绝望。这种哲学理论和佛教思想类似(叔本华本人深受东方哲学影响),佛教徒看来也不是永远处于痛苦之中。即便人生是永恒的痛苦,也并不意味着我们非得悲观对待。

另一个想法是,是否奋斗和空虚最后都会导致痛苦。当我做体育运动时,我一直在使用意志,奋斗着达到最后目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同样收获了快乐。这被描述为身体疼痛,但是随之而来的喜悦值得我的疲惫付出。为了更全面地讨论这个问题,我强烈推荐Julian Young的书《上帝之死和生命意义》。他是个深受尊敬的专业哲学家,书主题众多但却易读。没这本书的帮助,我是写不出这篇关于叔本华的文章的。

亚瑟·叔本华   

 

亚瑟·叔本华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自杀。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 Schopenhauer)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但由于他继承了他父亲的财产,结果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

  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http://baike.baidu.com/view/440746.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