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庆炳谈《文心雕龙》

 遗韵斋 2012-07-29

前言(本章免费)
    中国现代有两种学问是以书名命名的,第一是“红学”,第二就是“龙学”。“龙学”者,《文心雕龙》学也。《文心雕龙》是梁代刘勰所撰写的一部具有系统性的讨论文章写作的专书。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讨论的是文学和文学创作,因此,现在也有不少学者把它看成是文论著作。由于刘勰在总结先秦以来的一切文学创作经验基础上总结出了许多创作规律,因此特别受到当代学者的关注。据戚良德先生《文心雕龙学分类索引》一书中的统计,至2005年8月,近百年来中国大陆、台湾、日本、韩国的研究论文就有6143篇,专著384部。由此可见“龙学”的阵势。
    我于1994年给学生开设《文心雕龙》研究课程,而开始了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我的“龙学”研究特点是专攻“范畴”,在古今中西比较上用力,力求揭示这些“范畴”的现代意义。我发表了20余篇《文心雕龙》研究的论文,现选其中12篇,构成这本小书,希望能得到“龙学”专家和读者的指教。
    十分感谢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小书,使我有机会向广大读者汇报我学习《文心雕龙》的心得体会。
    童庆炳字
    2007年11月于北师大小红楼寓所


童庆炳谈《文心雕龙》

男男授受不清:轩辕剑
首页.书架.教育.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
    第一章 刘勰的“道”(本章免费)
    《文心雕龙》“道心神理”说
    提要:前人对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的“道”的四种解说。黄侃和刘永济把刘勰的“道”理解为“自然”,有其合理性。本文提出刘勰的“道”就是古老的“天道自然”。刘勰的“道”具有衍化“文”的功能,可以分为三层次:自然之文、人工之文、艺术之文。刘勰的“原道”论与“物感”论对应。刘勰的“道心神理”说属于朴素的存在论,它具有现代意义。
    《原道》是《文心雕龙》一书的首篇,它跟下面的《征圣》、《宗经》、《正纬》和《辨骚》四篇,构成刘勰自己所说的作为总纲的“文之枢纽”。刘勰在《原道》这篇文章里主要是要确立自己的文学观,探讨文学的本源。“原”,“本于”的意思。“原道”就是本于“道”。《序志》篇中说:“文心之作也,本乎道”,也是说明这个意思。刘勰把他著作的前25篇称为“纲领”,后25篇称为“毛目”,那么这篇《原道》就可以理解为它的“纲领”中的“核心”之作了。
    一、对刘勰的“道”的四种解释
    刘勰既然认为,文学原于“道”。那么,这“道”是什么呢?刘勰在篇中有“自然之道”和“道之文”的说法。怎么来理解刘勰关于“道”和“道之文”的说法,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四种看法:
    第一种,认为刘勰的“道”,就是儒家的以礼教为核心的“道”,因为“文之枢纽”有五篇,其中头三篇是“原道”、“征圣”和“宗经”,这三篇在一个思想线索上,既然“征圣”和“宗经”是鼓吹儒家思想的,那么由此可以推测第一篇“原道”中的“道”自然也就是儒家礼教之道了。刘勰的确在一系列篇章中推重儒家圣人及其经典,所以学界不少人这样认定“原道”的“道”,不能说是没有根据的。本篇也重点谈到孔子的作用。但是文章没有把孔子作为文章的源头,而是把自然万物作为文章的源头。文章开头那些赞美大自然的话,特别引人注目。而且把“道”理解为儒家之道,这种理解有一个明显的局限,它主要不是从本篇的理论切入,而是由别的篇来推测此篇,它的根据不是“自证”,而是“旁证”,在有“自证”的情况下,为什么要采用力量不足的旁证呢?这是值得怀疑的。还有,刘勰作为一个精通佛典的人,在儒家逐渐式微的背景下,是否完全忠实于儒家一家,也是可以研究的。另外,“原道”、“征圣”和“宗经”三篇以及后面的“正纬”、“辨骚”同属于“文之枢纽”,应该联系起来考察,弄清楚这五篇的关系,那么我们对刘勰的“道”是什么也许就会有更清楚的理解。这个问题较为复杂,我将在后面加以辨析。
    第二种,认为刘勰的“道”是道家之道,认为是道家的“先天地生”为“天下母”的“道”,刘勰把“道”与抽象的神秘的“神理”相联系,是先验的东西,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念”或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因此刘勰的“道”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例如钟子翱、黄安桢的《文心雕龙论写作之道》就持这种看法。刘勰的《文心雕龙》吸收了道家的思想养料是一个事实。刘勰的著作中确有道家思想。但把“原道”的“道”完全断定为道家之“道”缺乏足够的论据。而且这种看法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相提并论,似有把刘勰的思想“现代化”之嫌。
    第三种,刘勰的“道”是兼有儒、道两家的道,即认为刘勰以儒家思想为主,也不排斥道家的影响,魏晋玄学就往往以道家思想来说“易”,所以刘勰的“道”兼有双重的意思,广义的是“自然之道”,狭义的是“儒家之道”。这其中又有“内儒外道”和“内道外儒”和“儒体道用”的说法。其中也有学者认为刘勰由当时王弼、郭象的“明教本于自然”这一点切入,说明吸收了儒、道两家观念的玄学是刘勰《原道》篇的思想基础。这一派人看到了刘勰的思想的复杂性,看到了《文心雕龙》思想资源的多样性,“道”的多义性,是值得称道的。但其说法比较笼统,似应进一步厘清
 

童庆炳谈《文心雕龙》

男男授受不清:轩辕剑
首页.书架.教育.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
    第二章 自然之道(本章免费)
    第四种,刘勰的“道”就是“自然之道”,是自然本身。持此说的有国学大师黄侃等。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在解释刘勰的“自然之道”时说:
    案彦和之易,以为文章本由自然生,故篇中数言自然,一则曰:“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再则曰:“夫岂外饰,盖自然耳。”三则曰:“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寻绎其旨,甚平易。盖人有思心,即有言语,即有文章,言语以表思心,文章以代言语,惟圣人为能尽文之妙,所谓道者,如此而已。此与后世言文载道者截然不同。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黄侃所言从本篇“道”与“文”的关系立论出发,不拐弯抹角,他的解释是比较合理的。另一位学者刘永济教授在《文心雕龙原道篇释义》中解释“道之文”时也说:
    此篇论“文”原于道之义,既以日月山川为道之文,复以云霞草木为自然之文,是其所谓“道”亦自然也。此义也,盖与“文”之本训适相吻合。“文”之本训为交错,故凡经纬错综者,皆曰文,而经纬错综之物,必繁缛而可观。故凡华采铺芬者,亦曰文。惟其如此,故大而天地山川,小而禽兽草木,精而人纪物序,粗而花落鸟啼,各有节文,不相凌乱者,皆自然之文也。然则道也,自然,文也皆弥纶万品而无外,条贯群生而靡遗者也。
    刘永济此论也较合理。他从“道”与“文”的密切关系来解释“道”为自然,“文”为自然经纬错综的状况,天地山川,云霞草木,花开鸟鸣,包括人物生活,都是经纬错综而丰赡美丽的,都是“文”,即包括人的整个自然都是“文”,那么“道之文”,就是自然之文,而道也就是“自然”本身,这是比较符合刘勰原意的。
    二、“天道自然”及其衍化
    我的看法与上面两位老先生的解释基本相似,但又有所不同。我认为从本篇的立论和与创作论诸篇的联系看,从刘勰生活的时代仍然流行的自然崇拜看,刘勰的“道”是古老的“天道自然”,既不是儒家的“仁义”之道,也不是道家的“无为”之道。
    首先,刘勰的自然本体的文学观,基本上是来源于远古先人的自然崇拜观,而在“自然崇拜”这一点上面,道家与儒家的思想的并没有大的区别。他们都有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神秘之感。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说明“道”的根底在自然本身,这实际上是明确地给“道”加上了“自然”的规定性,这一点十分重要。老子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为之曰道。”这是说这个为“天地母”的神秘东西就是“道”,“道”作为万物的本源是不断运动的、独立存在的。庄子则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知北游》)这就是说天地、四时、万物都有自身的运转规律,但它是神妙的,不会自己开口的;至人、圣人当然也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妄自造作,与神秘的自然保持默契。孔子则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又“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天”是“自然”,“逝”去的时间是自然,“川”也是自然,这里孔子对自然的有规律运动也不妄加议论,只是表示敬畏,表示无奈的默认。这可以看成孔子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孔子和老子、庄子所说的“道”是有相似之处的。作为儒家的又一经典的《易·系辞上》写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说,一阴一阳的运动变化那就是“道”。变化、运动、神妙和不可解,这就是“自然崇拜之道”的特征。由此不难看出儒、道两家在“自然崇拜”问题上基本上是相同的,这是更古老的先人的天道自然崇拜论在先秦学者那里的回响。我认为刘勰基本上就是在上述意义上用“道”这个概念的,并把它作为文学的本源来加以阐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