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开成功者的「习惯密码」

 yagi1 2012-08-01

解开成功者的习惯密码

今年一月底,《纽约时报》揭发「苹果供应链是血汗工厂」的头条报导,引爆全球热议。

一个月后,写出这篇调查报导的记者杜希格(Charles Duhigg),再度端出了另个他的大作:探讨习惯如何形成、如何改变的新书《习惯的力量》(The Power of Habit)。

很多人都想减重、戒酒、按时运动;很多企业都希望产品大卖、公司的经营愈来愈好。能不能成功,他指出,就看你怎么抓对窍门,改变个人或组织的习惯。

这本书一出版,就引起欧美主流媒体争相推荐,暴红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十名。

八年前,《纽约时报》记者杜希格被派到巴格达,采访美伊战争。

当时伊拉克暴动不断,美军想尽办法阻止动乱。杜希格听说,有个陆军少校在巴格达南边小城库法,进行了一项有效的实验,好奇地跑去采访。

原来,这个少校仔细研究当地的暴动纪录影片,发现每次暴动的「剧情」都很类似:先是有一小群伊拉克人在广场上聚集,引来旁观者和摊贩;再过几个钟头,就会有人开始扔石头,爆发动乱。

于是,少校把库法市长找来,要求他做一件事:把摊贩赶出广场。

不久后的一个下午,群众又开始在广场上聚集,人数愈来愈多。大家一遍又一遍,愤怒高喊抗议口号。喊到了傍晚,群众又饿又累,却找不到卖烤肉串的小贩。

只见旁观的人潮开始散去,抗议的民众也无精打采,彷彿泄了气。等到晚上八点,广场上早已不见半个人影。

杜希格问那位少校,怎么会想出「赶走摊贩」这个切入点。「我在军队里学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如何摸清人的习惯,」少校回答,「只要你抓对了习惯,天底下没有做不到的事。」

四成行为都是习惯的产物

每天早上一起床,你会先做什么?刷牙洗脸,还是上网看信?穿鞋的时候,左脚先,还是右脚先?上班都走哪条路?中午吃便当或汉堡?下班回到家,你会穿上球鞋去慢跑,还是坐在电视前面吃晚饭?

「我们的一生,说穿了,就是无数个习惯的组合,」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曾说。

许多人常以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个抉择,都是深思熟虑后的理性决定。事实上,愈来愈多研究证明,你我的很多行为,都是习惯的产物。

习惯不仅左右了我们的日常行为,也决定了我们能不能成功追求个人、组织、甚至社会目标──无论你想要减重、戒酒、运动、存钱,或是营销产品、经营获利、推广社会理念,成败的关键,往往就在于习惯的转变。

在新书《习惯的力量》里,杜希格利用近年来突飞猛进的神经科学、行为心理学研究,深入浅出地剖析: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如何烙印在我们的脑部,以及该怎么做,才能有效改变某些根深蒂固的习惯,达成想要的目标。

习惯形成的三部曲

简单来说,科学家从「老鼠走迷宫」的实验发现,每种习惯的形成,都有三部曲:

一、提示(cue):例如,清晨醒来。

二、惯性行为(routine):洗澡或泡咖啡。

三、奖赏(reward):感觉神清气爽。

为了要获得奖赏,我们会从提示开始,不断重复惯性行为,形成所谓的「习惯回路」(habit loop)。

想要改变习惯,就必须了解这种回路如何形成、运作,再找出切入点(例如,赶走示威广场上的摊贩),建立新的习惯。

除了军队,广告商是最懂得利用这种回路,改变习惯的一群人。经典的例子,一九三年代,广告人霍普京(Claude Hopkins)接下了一个推销牙膏的案子。

问题是,当年美国人的刷牙习惯并不普及。为了说服大家开始刷牙,他在广告中,巧妙放入了:「提示」:牙齿会形成牙垢膜;「惯性行为」:每天刷牙;「奖赏」:就会得到干净的牙齿、美丽的微笑。

白速得:让美国人开始刷牙

结果,霍普京不但使白速得(Pepsodent)牙膏成为二十世纪中期,全球最知名的商品之一,也改变了一整个国家的习惯。白速得上市之前,只有7%的美国人家里有牙膏。但在上市十年后,美国人的牙膏拥有率,大增至65%。

杜希格引用大量的研究报告,访问三百多位科学家和企业主管,生动地写出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特别是企业如何掌握人们的行为模式,设计有效的营销方法,改变消费者的习惯,创造出傲人的业绩。

一九九六年,家用品大厂宝硷开发出一款神奇的消臭剂菲比诗(Febreze)。营销人员把它定位为,「可以让人消除难堪气味的全新产品。」推出的电视广告里,放入了明显的提示,并且清楚点出了奖赏(你不会再因为难闻的味道而尴尬)。

但是,他们踢到了铁板。菲比诗一上市就滞销。原来,那些最需要它的潜在顾客老菸枪和「家里养了九只猫的人」──早就适应了臭味。菲比诗广告里的提示与奖赏,对这群人根本产生不了作用,所以无法建立习惯回路。

菲比诗面临了下架的命运,但营销人员不死心,开始进行更多的消费者调查。他们碰到了一个有洁癖的家庭主妇,家里明明没有宠物、没人抽菸,她却每天使用菲比诗,为什么?她说她喜欢在打扫完孩子们的房间后,喷些菲比诗,「让家里闻起来香香的。」

宾果!「原来我们都搞错了,」一位主管告诉杜希格,「没有人喜欢完全无味的感觉;相反地,很多人都喜欢在打扫干净以后,来点清新好闻的味道。」

宝硷:建立全新消费习惯

他们重新定位菲比诗,成为「每个家庭主妇在清洁打扫后,让家里闻起来很干净的最后一道手续。」新的电视广告里,妈妈们忙着铺床、擦厨房,然后喷几下改过配方、添加了香水成分的菲比诗。喷完后,她们的脸上都露出了充满成就感的微笑。

宝硷利用这支广告,将菲比诗与奖赏(干净的感觉)连结,成功引导消费者建立了全新的习惯。菲比诗重新上市的两个月内,销售就增加了一倍。至今,从空气清新剂、芳香蜡烛到洗衣精,它所衍生的系列产品,每年的合计营收,超过了十亿美元。

跟宝硷比起来,连锁百货塔吉特(Target)改变顾客习惯的功力,更加厉害。他们跟许多大型零售商一样,都有专门的分析部门,利用资料采矿技术,分析巨量的顾客资料和消费纪录,掌握每个顾客的购物模式,而且操作得更精准。

例如,顾客如果买了很多面包,却没买牛奶,那一定是在别的地方买。这时,他们就会寄出超级优惠的折扣券,吸引顾客改变习惯,开始在塔吉特买牛奶。

不仅这样,杜希格指出,他们甚至有办法从购物纪录里,猜出顾客可能已经怀孕、大概什么时候生产,然后在顾客完全未察觉的情况下,寄出她可能会有兴趣的产品折价券,吸引对方上门,选购她原本会在其他地方购买的产品。

不只是顾客的习惯可以改变,企业组织也可以藉由行为的调整,有效改变习惯。

杜希格以星巴克为例。一九九年代末,星巴克快速成长,员工培训成了一大课题。

高层主管发现,很多员工遇到突如其来的压力、或不确定状况时,很容易情绪失控。如果有顾客开始在店里大叫,平常很镇静的年轻员工,可能会慌张、火大或痛哭。

为帮助员工用优异的服务,提供更好的顾客体验,星巴克开始培养员工的意志力,要让「自律」(self-discipline)成为一种组织习惯。

他们建立了一套训练教材,利用习惯回路的原理,教员工如何因应负面的处境。教材内容详细列出:

一、各种状况(提示),例如,当顾客在生气叫骂,或收款机前面大排长龙。

二、员工该采取的应对步骤(行为)。而店经理会不断与员工们演练,直到这些应对成为每个人的惯性行为。

三、员工处理得当的证明(奖赏),例如,顾客的感激、店经理的表扬等。

在各种应对压力的步骤中,有一种叫LATTE法:倾听(listen)顾客、接纳(acknowledge)他们的抱怨、采取行动(take action)解决问题、感谢(thank)顾客、解释(explain)问题发生的原因。藉由这些方法,星巴克帮员工培养出面对压力的意志和自律能力,也让顾客和员工的满意度双双翻升。

下午三点半的巧克力饼干

杜希格一再强调,改变习惯的关键,是要改变原来的惯性行为,企业如此,个人也是这样。

今年三十八岁、哈佛商学院毕业的杜希格,刚开始写这本书时,每天下午三点半,就惯性地从办公室走到餐厅,吃掉一大块巧克力豆饼干,体重也因此增加了八磅。

后来,他学会分析自己的习惯,发现他每天跑去餐厅,真正原因并不是想吃饼干,而是渴望藉由边吃边聊天,与人互动。所以,他重新调整习惯,训练自己,每天三点半一到,就自动去找人闲聊十分钟。

改变原来的惯性行为(走到餐厅)后,他得到了同样的奖赏(社交)。不一样的是,「我已经六个月没吃饼干了,」他在今年初透露。

书名:《习惯的力量》(The Power of Habit   作者:杜希格(Charles Duhig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