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功利目标需要“功力”辅佐

 红瓦屋图书馆 2012-08-03

话题

功利目标需要“功力”辅佐

2012年8月2日   A1叠02:A1叠02-评论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孙立梅

  □孙立梅

    一脸急切的家长和面无表情的琴童,几乎是每年钢琴考级中都会出现的风景。随着今夏的钢琴考级陆续开场,专家对枯燥、功利练琴的批评之声又起:如果孩子看到乐器就怕,又何来“成功”之说?

       说到督促孩子练琴,近年来最典型的案例当属虎妈蔡美儿。她在书中回忆说,有一次因为女儿弹不好一首较为复杂的钢琴曲,她就让女儿练到深夜,期间甚至不许她吃饭和上厕所。看到这里,估计很多家长会连连点头:对呀,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啊,但为什么孩子还是学不进去?甚至对父母和弹琴都产生了抵触情绪?

    即使在更为重视子女教育的国内,“虎妈”也并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称谓。这其中既有媒体宣传方面的议程设置——要打造一个剑走偏锋的妈妈形象,借以吸引公众的眼球;也有内容传播方面的断章取义——过分强调蔡美儿对女儿教育的各种严苛,而忽略了她自身的学习功力。仅就督促女儿练琴而言,蔡美儿自己学过钢琴、吹过竖笛,对古典音乐有相当程度的熟悉;她能迅速而准确地为大女儿选择合适的钢琴教师,而当小女儿选择了小提琴时,她还会阅读有关小提琴的专业文章,听各种名家CD,努力去体会名家们的精湛技艺,然后把这些灌输给女儿。当女儿在练琴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她并不是一个旁观者和评判者,而是能指出困难所在,比如认为只要更多练习就能达到目标,或某个指法出现问题。试问有几个中国琴童的家长,能做到这一点?

    相信绝大多数家长都会赞同蔡美儿的这种理念:每种技艺在被掌握之前,都要经过艰苦的练习,问题是孩子还不能理解并真正掌握一门技艺的重要性和乐趣所在,因此作为父母的任务,就是不能给孩子“不努力的机会”。那么接下去更大的问题在于,怎么让孩子去忍受艰苦而枯燥的练习?家长应是孩子的监工,还是战友?是拿着糖果哄骗,还是拿着鞭子抽打?

    蔡美儿成功的关键在于:她确实很功利,但她用自己的努力和功力,让这种功利不仅得以实现,而且没有破坏她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几乎没有家长能完全避免“功利”的想法,如果可能,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但要让这种“功利”变得可触及,可持续,不仅需要孩子,也需要家长具备一定功力。这里所说的功力并不简单地指教学能力,而是指协调、鼓励、欣赏、参与的能力,让孩子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不是为了完成父母的理想在奋斗。

    不久前,我采访另一位华裔妈妈、麻省理工学院的面试官蒋佩蓉女士。蔡美儿出身哈佛,蒋佩蓉出身麻省,两人都算得上是美国移民二代中的佼佼者。蒋佩蓉提出另一种“功力”,可算是对蔡美儿的有益补充。她的说法是,孩子在选择了学习一项技艺后,并非完全不能放弃,但允许孩子放弃的原因,只能是他发现自己对此并无兴趣,而不能仅仅因为艰苦和枯燥。家长要有协助孩子面对艰苦和枯燥的功力,这样孩子才不会在以后面对困难时习惯性放弃;同时也要有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的功力,这样才不会培养出一个完成考级任务后想砸掉钢琴的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