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按自己的节奏前行,是兴趣最好的状态

 富书 2020-06-19

进化妈:兴趣的学习,不是一口气跑到头的竞赛,而是要根据现实情况和孩子的状态不断地做出调整,才能走得长远,让孩子选择他喜欢,家长可以陪伴,并非干涉。

作者:天天展颜(爸妈进化论主笔)

同学发了条朋友圈,儿子弹奏钢琴的视频,一首《Summer菊次郎的夏天》如山涧小径,曲调欢快。

旁边配了段文字,让人忍不住点赞:

很多人问我怎么没有让涵小宝去考级,那是因为我更喜欢他现在这个状态,学好基础,弹自己喜欢的歌曲,当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能感受到,她的孩子是真心享受这个时刻,完全沉浸其中。

母亲的好心态,是孩子的养份,给予他们最自由的空间,让孩子按自己的节奏前行。

01

进化妈

太多父母

习惯了付出之后有个结果

韩国电影《四等》中,小男孩金俊浩喜欢游泳,于是妈妈给他报了个班。

俊浩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比赛,都杀进决赛,拿到第四名。

这下妈妈打鸡血了:“我家俊浩有潜力啊,努力一把就有奖牌了,特长生考大学能加分。”

妈妈又托关系给儿子找到一个很厉害的教练,开始了一对一训练。

俊浩很刻苦,教练很严厉,妈妈也不轻松,每天3点起来做便当。

可慢慢地,俊浩却不想游泳了,总是不在状态,也不再愿意参加比赛。

听到儿子想放弃,妈妈崩溃了:“我这么辛苦容易吗!我比你还努力!你有什么资格放弃!”

整部电影看下来,俊浩连台词都没几句,一直是妈妈决定他的一切,俊浩仿佛只是一个执行工具。

这也就是为什么最后俊浩会反抗,生出放弃游泳的念头。

电影中有一段对话让人印象深刻:

妈妈问俊浩:“你是妈妈的什么?”

俊浩回答:“妈妈的希望。”

乖巧得令人心疼!

我是妈妈的希望”,这句话,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太过沉重,不是吗!

很多父母,又何尝不是俊浩妈妈的翻版。

自以为付出了一切,所以孩子不可避免地一定要考级,一定要比赛,一定要学出个名堂来。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的付出。

心理学家金韵蓉曾说:让孩子参加某项才艺培训,并不表示那就是他必须终生与之“厮守”或取得显赫成果的才艺项目。

听网友聊起报兴趣班的事。

她发现娃喜欢跟着音乐乱扭,而且偏好快节奏的嗨曲。

于是老母亲想给娃报个少儿街舞班试试,顺带着让他多消耗点体力。

培训机构的课程顾问很热情地推荐一对一的私教课:

“这个是我们这里最受欢迎的,家长们带孩子来学舞蹈,都是为了能够让孩子跳一整只舞,好去表演啊什么的,这样效率最高。”

网友听完,顿时觉得槽点太多,一时竟不知要从何吐起。

本以为去学舞蹈,都是真心热爱,欣赏这种美感,怎么就变成了速成,只为了去展示呢?

这位妈妈发出了灵魂拷问:初衷到底是给孩子培养兴趣,还是拿孩子给自己挣面子,大人们心里真的没点数吗?

纪伯伦在《致我们终将远离的儿女》中写道: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02

进化妈

 来日方长

何必拔苗助长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周轶君跟着孩子们去养老院,和那里的老人一起画画。

在画之前,周轶君不自信地说:“我不太会。”紧接着又自嘲道:“这是我第一次画一个人像。”

与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旁边的芬兰老人,全神贯注地一边观察一边作画。

老人告诉她,自己没学过,但是很喜欢画画,从小就喜欢。

同行的芬兰老师说:“每个人都可以画画,因为画画不是为了彼此竞争,是为了用更有创意的方式去看待事物,是为了在纸上自由地表达自己。”

听了老师的话,周轶君竟然感动得哭了起来。

我们总是要求孩子达到某个层级,喜欢以“实用”与否来论学习效果,背离了学习的初衷。

故事《大脚丫学芭蕾》中,女孩贝琳达很喜欢芭蕾,而选拔会的评委嫌她的脚太大,拒绝看她表演。

贝琳达只好放弃跳舞,找了一份餐厅的工作。但她还是常常怀念跳舞。

有一天,餐厅里来了一个乐团,在美妙的音乐里,贝琳达不知不觉跳起舞来了。

她开始为餐厅的客人跳舞,跳得美极了,客人越来越多,连大都会芭蕾舞团的指挥都来看她跳,并被她感动了。

贝琳达终于又回到了舞台,开始为更多的人跳舞。

她很快乐,因为她可以一直跳舞。至于那些评审们会说些什么,她一点也不在乎了。

真正的爱好给人带来快乐和成就感,那种快乐是完全发自内心的。

培养一门兴趣,如同学会运用一项感官,用它们唤醒孩子的生命力,丰富他们的审美力。

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看、去感受、去思考,在艺术的氛围中成长得丰富且自由,这,才是学习的初衷。

耕耘有很多种方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

03

进化妈

不忘初心

让兴趣回到它原来的位置

福塞尔在《格调》中写道:

“最穷的人不赶时髦,是因为没钱赶时髦;最富的人不赶时髦,是因为他们的任何行为、举止本身就会创造时髦。那么时髦是什么呢?时髦不过是社会中层心理焦灼之下,急切而慌乱的文化站队和文化抱团。”

这话用来形容教育,再合适不过。

望子成龙的妈妈们为孩子牺牲自己的爱好与休闲时间,如果孩子表现得不尽人意,就会勃然大怒。

一个小女孩对大提琴很感兴趣。

望着女儿神采飞扬的小脸,她的妈妈一度相信,自己家的音乐之路一定会轻松愉快、母慈子孝。

她不会逼女儿考级,不会要求她学成什么样,唯一的心愿只是她能与音乐成为一生的朋友。

没想到,冲突很快到来了。

弦乐的入门单调又枯燥,起初的几个月都拉不出曲调,只是摁着四根弦锯来锯去。

女儿烦了。五分钟一喝水,十分钟一上厕所,眼巴巴地盼结束。

陪练的妈妈怒火一下冲到头顶,狠狠地发了通火。

冷静下来后,她很是后悔。

兴趣如同感情,培养起来不容易,要毁掉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

说好的“没有要求、享受音乐”呢?为什么在感觉自己付出太多之后,就忘了初心,忍不住去要求孩子用成绩和表现来回报?

自己应该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启发引导,冲孩子发火算什么本事。

越想越惭愧。

女儿再练琴的时候,妈妈跟着节奏,慢慢描述:“我看见一只北极熊妈妈,带着宝宝走在雪地中。他们走在巨大的冰块上,一片洁白,不远处躺着几只打哈欠的海狮,还有海豹在滑行。”

房间里除了琴声,是一片洁白的宁静。

这一次,女儿不是死气沉沉地练习,而是用音乐在作诗。

后来,故事接龙成为女儿练琴时的一项保留节目,为练琴初期的枯燥注入了趣味和活力。

身为成年人,总是习惯在付出之后有个结果,才能给自己安慰,让自己的心变得满足。

学习才艺应该成为孩子快乐的享受,而不是痛苦的负担。

身为家长,我们能做的,也只该做的,是陪伴,无怨无悔、无欲无求。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何尝不是指出了做父母的真谛!

兴趣的学习,不是一口气跑到头的竞赛,而是要根据现实情况和孩子的状态不断地做出调整,才能走得长远。

《小王子》里说: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

者简:天天展颜,富书专栏作者;本文首发爸妈精读;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爱阅读,爱分享的魔性宝妈一枚;文章来源:爸妈进化论(ID:bmjhlc),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