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古汉语字母表(转载)

 洪东强 2012-08-04
中古汉语字母表(转载)
2008年04月27日 星期日 上午 8:58
由于汉语使用方块字,便有人说汉字不是表音文字,这个说法不正确。只要是文字,就是音、形、义三者有机的结合体,缺少了哪一样都算不上是文字。汉字的读音与字形的联系不像拼音文字那么紧密,但可以肯定汉字是表音的。1000多年前,汉语就有了真正的字母表。

在敦煌发现的守温韵学残卷里,有30个字母:
不芳并明 端透定泥 知彻澄日 见溪群来疑 精清从 审穿禅照 心晓邪 匣喻影
  
这与敦煌唐写本《三十字母例》是一致的。说明唐代这种字母表已经产生。每一个字代表一个声母,以便称说。字母这个名词来自印度,原来只表示元音,后来包括了辅音。而在唐代的中国,又专门指声母。

后来,人们改变了上述字母的顺序,增加了“非、敷、奉、微、娘、床”6个字母,固定下来,通称“三十六字母”。
下面是三十六字母的格局与注释。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重唇/双唇音
帮p
滂p?
并b
明m
 
 
轻唇/唇齿音
非f
敷f?
奉v
微?
 
 
舌头/舌尖音
端t
透t?
定d
泥n
 
 
舌上/舌面前音
 
 
齿头/舌尖前音
精ts
清ts?
从dz
 
心s
邪z
正齿/舌面音
照?
穿??
 
禅?
牙音/舌根音
见k
溪k`
群g
疑?
 
 
喉音/喉音
影○
 
 
 
 
 
喉音/舌根音
 
 
 
 
晓x
匣?
喉音/半元音
 
 
 
喻j
 
 
半舌音/舌尖音
 
 
 
来l
 
 
半齿音/舌面音
 
 
 
 
 
                      
 
注:1、特殊的音标未能输入。(在Word里插入能正常显示的音标在这里没有了。)
      2、“全清”、“次清”、“全浊”、“次浊”的“全”、“次”并不准确,只是第一、第二的区别,这里照样收录。
      3、部分字母的读音还有争论。
  以上字母代表中古时期的汉语标准音声母系统。时间为5—13世纪。当然这一时期语言有变化。我们就用《切韵》(隋朝陆法言著)的声母系统代表中古的汉语声母。
  “全清”一列是不送气的清音,第二列是送气的清音(也可以用h代替送气符号),第三列是浊音,第四列成分复 杂,前5个为鼻音。第五、六列每行是一组对应的清音和浊音。现在普通话没有清浊对立,汉语拼音的b、d、g、j、zh、z等都是不送气的清音!这一个问题在中国大陆学生学欧洲语言时往往产生误导,其实古汉语里清音不送气、清音送气和浊音分布严整,历史音变把其中的浊音弄丢了。
  每一横行分别以开头的字母命名,以“帮”开头的一组叫“帮组”,以“非”开头的一组叫“非组”,依此类推。
  上古音没有“非组”和“知组”,它们分别从“帮组”和“端组”分化出来,时间大约在两晋时期。在随后的一段时期新旧形式并存,从当时的反切注音就能看出来。从其它民族语的借词和汉语的方言及异读可以体会到某些读音。比如,“文”在日、韩语里的声母分别是b和 m,读b的更古一些。
  “知组”是“端组”的腭化音,前三个音现在普通话里没有,相当于俄语的软音。如[t]的腭化音与汉语拼音j(机)很接近。同样,娘母是泥母加上[j],因此我没说现在没有这个音。为什么要分立?泥母加an是nan,娘母加an是nian。拼成的音节不同。
  “照组”实际有两类发音,分别命名为“庄组”和“章组”。上面的“照组”重新命名为“章组”,用“章、昌、 船、书、常”表示。这一组有的音音标与普通话一样,但与现代音的来源和机理是完全两回事。而“庄组”包括“庄、初、崇、生、俟”。初母相当于英语 chair里的ch,庄母是它的不送气音,崇母相当于英语just里的j,生母相当于英语sure里的s,俟母相当于英语pleasure里的s。现在广东、山东等地仍有这一组音,没有普通话的zh、ch、sh、r。在我国,大多数人由于用普通话的zh、ch、sh等读英语,把英语里的这几个音都发错了! 而保存庄组古读的地区,按照自己的口语发英语那几个音,一点不差!
  第三列和第五列的浊音在普通话里已经消失。吴方言保存最多。有的方言里虽然有,也不是继承古音的结果。
  “日”母的发音还是个谜。古人说它的发音方法是“先齿后舌”,即舌面前音(娘母)加上擦音(禅母),不可思 议!有人说它与娘母同音。在日语里,“人”的音读有nin和jin,韩语与汉语东北、山东、天津方音一样,是in,越南语有与日语类似的两种读法。可见日母在中古至少应该存在两种读法。藏语“太阳”为ni,对应汉语“日”,这说明“日”字自上古就有不带塞音韵尾的读法。目前汉语音韵学界一般认为中古“日” 母读ny音,即与娘母同音。
  古人说来母是“先舌后齿”,正好跟日母相反。以前学者未理会。近来中外学者发现,情况不是用一个[l]就能概括的。现在的普通话发[l]的一些字,上古声母很可能是含有r的复辅音!证据有三个:
1、这些字与藏缅语的同源词;
2、汉代越南借用的汉字音——“古汉越语”;
3、形声字,如“惊”的声旁是“京”,而“掠”的声旁也是“京”。“格”的声旁是“各”,“洛、络”的声旁也是“各”……
  这些字都是kr-之类声母,如“莲”字2000多年前发音为kren。古代日语、韩语有闪音r,无l,汉语 借词的l全变成r。另外有一部分则可能是读泥母。汉语“来”(动词)借的是“莱”(大麦)的字形,而藏语nas(读如“nei”)——青稞正是一种大麦,与它同形的格助词有“从”的意思。俗话说,“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从”与“来”的关联是顺理成章的。至于上古汉语里的r何时变成l,还有待探索。 中古汉语没有卷舌音,zh、ch、sh、r全没有,它们的产生是晚近的事。

 
最近读者:
心动中国 zjj_blue 柯浦 1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