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第一章 语音第三节 语音的记录与《汉语拼音方案》一、语音的记录为了把语音记录下来,人们曾创造过许多符号,如我国古代的反切、过去的注音字母、现代国际通用的国际音标和我国解放后制订的《汉语拼音方案》等。这些记音符号把语音听觉感知转化为视觉感知,便于表示音节结构,也便于语音的研究。 1、国际音标 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学协会制定的一套语音符号。这个协会是由各国语音学家和语言教师于1886年组成的。 2、过去给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 (1)“读若”法 东汉时人们开始用“读若”字样来注字音。“读若×”是说读和某字相似的音。“读若”也作“读如×”、“读曰×”、“读为×”、“读近×”等。如: 《说文》:“籫,竹器也,从竹,赞声,读若纂。” 《说文》:“媪,老女称也。从女,昷声,读若奥。” 《吕氏春秋·大乐》:“浑浑沌沌。” 高诱注:“浑读如衮冕之衮。” 比“读若”、“读如”等进一步的注音是“直音”。 (2)直音法 直音是用读音完全相同的字来标音。 如:《尔雅·释言》:“贸、贾,市也。”陆德明音义:“贸,音茂。……贾,音古。” (3)反切法 用两个字给另外的字拼音的方法。 “反切”也称“反”“翻”“切”。反切的原则是用两个字(称反切上字或切语上字和反切下字或切语下字)来给一个字(被反切字)注音,用反切上字定被反切字的声母,反切下字定被反切字的韵母和声调。也就是说,以反切上字的声母作被反切字的声母,以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作被反切字的韵母和声调。例如: “冬,都宗切”。 冬:dōng <--都 d ( ū ) + 宗( z )ōng (3)注音字母 注音字母创制于五四运动前夕,后几经修订,于1930年起改称注音符号。注音符号不完全是音素字母,注音不够准确,书写也不够方便。 ㄅ(玻 b ) ㄆ(坡 p ) ㄇ(摸 m ) ㄈ(佛 f ) ㄉ(得 d ) ㄊ(特 t ) ㄚ(啊 a ) ㄛ (喔 o ) ㄜ (鹅 e ) 二、关于《汉语拼音方案》 1、《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6年2月拟订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经全国政协和全国各界人士广泛讨论,又经国务院成立的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反复审议和多次修订,再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提交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扩大会议讨论,报请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最后在1958年2月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作为正式方案推行。 2、《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作用(六大方面) 给汉字注音,作推广普通话的工具,作为我国各少数民族创 制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用来帮助外国人学汉语,用来音译人名、地名和科学术语,用来编制索引和代号等。 3、《汉语拼音方案》的内容(五大部分)(详见教材P265-268) 字母表, 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 三、现代汉语拼音字母 1、现代汉语拼音字母的体式 现代汉语拼音字母采用的是拉丁(英文Lotin的译音)字母。拉丁字母能精确地记录下普通话音素的实际读音,比过去用的注音字母优越。 拉丁字母原是古代罗马人使用的拉丁文的字母,后来有所补充,成了现在的样子。这种字母笔画简单,构形清楚,便于书写和阅读,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几十个语种采用。它是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也是现代科学广泛使用的符号。 现代汉语拼音字母共有四种体式:大楷、小楷、大草、小草。楷体是印刷用的字体,草体是手写的字体。语文课本上用的是哥特体(或译为哥德体)。它是楷体,但又接近草体,线条均匀,没有粗细之分,没有装饰线,便于书写。哥特体和常见的罗马体有两个字母字形差异较大:
2、现代汉语拼音字母的读音 (1)本音:每个字母所代表的音,用来拼音的。 (2)名称音:为了便于字母的称呼的,是字母的姓名。元音字母以本音为名称音,辅音字母因发音不响亮不便称呼,须附加元音作为名称:或在本音前附加元音,或在本音后附加元音。用汉语拼音字母标下来的名称音见《汉语拼音方案字母表》(《字母表》分四行排列,行末的字母押韵,好象一首诗歌,念起来十分顺口。念的时候,四行分四句念。其中第三、四句各在三个字母后稍作停顿)。 a bê cê dê e êf gê ha i jie kê êl êm nê o pê qiu a´er ês tê u vê wa xi ya zê ★ 声母有本音和呼读音之分,详见声母部分。 (芙蓉书阁|邓旺林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