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靜坐問題解惑

 niuniuyumami 2012-08-10

                        文章来自:千佛山

客问:打坐须注意些什么?

师答:静坐时小腹要放松,随著吐气而放松,放松之后要留意不要太挺直;

客问:打坐中,总觉身体会浮上来,这是什么现象?

师答:如果说打坐,真正能坐到身体浮上来,这个人是练气的而不是打坐,因为在中国功夫里,可以做到这一点,可是它离地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乃是依于人的指头,以中指计算,最多高度不会超过第三个关节(中国气功中之内加功),也就是气离地只能这么高,在佛教中很少谈这些事

客问:静坐时手的摆法有否需要注意之处?

师答:通常静坐时,手的摆法随著脚的摆法而有差异,即右脚在下则右手在下,左脚在下左手就放在下面(此乃指单盘而言),如果是双盘则没有限制,通常在学静坐,每个人或多或少,或长或短都会有定的现象。

这个「定」简单的说即是不乱(身、口、意不乱),静坐姿势如果正确,可达到调身、调心,会有清明之感,即是感觉轻快,头脑清醒不容易生气。这种现象并非说明打坐的工夫或境界,而是指一切身体姿势在正当的情况下自然的展现。至于谈到调心是指不让身、口、意去做其它造作,而将其集中于某一些道理方法上。

如果以「禅」而言,即是修四禅定、四无色定,也就是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等这些禅定工夫,这个定不只是不乱而又涵盖了禅在内,即是「运用思想,发挥智能」。

禅定是有层次的,最初是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之后进入四无色定,即转四禅而为定,这个时候显现出来的是空处,所谓的空处就是一般所讲的,原来执著于某一点,譬如:执著于什么话头、经文、偈语,此时将这些要完全舍弃,这个舍弃还没有到另外一种了别的境界,叫做识处定的时候,即是八定中的六定时刻,这个中间有一个空相,叫做空处,此时千万不要住空,而要了别、认识、了解,因为执著我是依于业而显,执著法是依于道而显,两者都还是不清净,突破业我、道我而将自己提升不陷入这个范围内。

达到七定的修养,依菩萨十地而言,才达到增上位,如果八定完成,才达到不动地;如果能舍而到空相,再进入到识处,而后非想非非想之境界就容易了。

客问:静坐时,怎么做到制心一处?

师答:其实真正问题,心还要加一字--念,因心关系到意念,而意念则变化莫测,一会儿生起,一会儿消失,就是东想西想,乱七八糟,心是主宰的,怎么办?主宰不乱意念就不会乱;故制心一处,就是依于意念之生灭现象,想东想西才谈制心一处,如果加一字--制心于一处,就很容易理解了。

制心于一处,当一个意念起来,用白话说,就是工作时工作,吃饭时就吃饭,不要工作时想到吃饭,吃饭时想到工作,这就变成二处、三处,愈来愈乱了。制心一处,就是做什么时就做什么,其它都不要管,如果这么去训练,久而久之,妄想杂念就会愈来愈少,这是一种训练的方式,不可能一开始就做得到,如果能那样就太简单了,而且这个人应该已有很好的修养了。因为人就是太乱了,所以才需要这些道理方法。

比方个性急的,事先叫好车子要到某地方去,出租车到家时程约五分,因为自己已经准备好了,所以虽然只过三分钟,就嘀咕著怎么还不来,常常忽略了可能的因素--像交通阻塞、红绿灯等问题太多了;但性子急的人通常愈想愈急,愈急就愈沉不住气,修定的目的就要不乱,什么时候不乱?就是去修养当会乱的那一刻,慢慢做到能不乱,最后做到完全不乱,那就渐渐有修养了。制心一处就是一种定的方式,理论如此。

客问:静坐在姿态上,有那一些要注意的事项?

师答:于静坐而言坐的姿态很要紧。我教的静坐,都是顺乎人体的自然,它不是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是什么样子,摆在那里,因为每一个人的体型不一样;所以教静坐者必须要有经验。

通常静坐坐得对,有一自然的反应,就是会生口水,如果口水不生上来,表示你坐的有问题。再者,臀部不能垫得高高的,容易产生骨刺--也就是脊椎骨尾椎的位置会裂开,冒出骨髓来,它慢慢凝结成的就是骨刺。这都是因为把臀部垫高迫使整个身体往前倾,就把后面的脊椎骨椎整个绷紧了。其实,正确的坐法,脊椎是要放松保有弹性,既不绷紧,也不压迫,它是垂直而且放松的。如此坐个三五分钟,口水就会冒出来,很兑现的。

中年人开始学打坐,最好不要双盘,以单盘比较自然,不易造成筋络上的压迫。

静坐就是静静坐在那里,什么都不要想。先把静坐的基础打好,也就是一坐下来,姿态成型,不会出差错了,我们才能再去运用思想。运用思想有其一个范围或大前提来帮助你思考的训练,如果没有一个范围去规范,以自我意识爱怎么想就怎么想,那很容易造成脑的伤害。

客问:打坐已经出了问题,身体状况都无法正常生活了,请问该怎么办?

师答:如果你还想坐的话,最好找我们里面的师傅帮你调整姿态。假使根本不想坐了,干脆放弃,那也会恢复正常。时下打坐,有的是自修,有的是看书学的,有的是参加打七,甚至无师自通的特别多。

六祖坛经后面说到:威音王五百年以前,依佛法而去修养;威音王五百年以后,如果无师自通的话,都是邪魔外道。这威音王指的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前,依照他的道理方法去做,就没有问题,释迦牟尼佛入灭五百年以后,是依法不依人,这个法在那里?一方面是经典,一方面是从事经典修养研究的专业从业人员。

所以,威音王五百年以后,不去依法而无师自通者,就是自己认为可以通的话,肯定的说,都是邪魔外道,过去的高僧大德,几乎都这么说。尤其这种佛法的专业知识,他并不是逞口舌之能,在那里信口雌黄,毕竟佛法是讲要能了生,还能解脱死的问题。那是要经过多少的磨链与体验,慢慢修养而成,在这历程中一定有他的心得,通常在佛法中称这些人为善知识,如果没有善知识指引,的确很难见道。

客问:师父在讲经时提到静坐可以调身与调心,请问有何较稳当的方法?

师答:吾人不论行、住、坐、卧,姿态都不正确,五脏多少受到挤压,而静坐则可调整吾人之姿态,使之处在最正当的位置,这就是调身;至于调心,调什么心呢?人有许多妄想杂念,静坐时则可从中发现许多平常没有注意到的事,此外还可使意念专注,制心一处,而达到调心的目的。事实上佛陀所讲的静法,是指行、住、坐、卧都能达到「静」的境界。

客问:静坐时会打嗝,请问是什么原因?

师答:如果平常很少运动,在静坐一段时间后容易打嗝,那是因为平常坐姿不当。静坐调整好后,气血开始顺畅,这时呼吸方面如有些障碍,就会排出而打嗝,然若经常发生也不好,所以平常要适度运动。还有一种打嗝是吃得太饱了,吃饱不一定是指食物、饮料,譬如喝水喝得太多也会打嗝,这类情形则要尽量避免。

客问:静坐时很会流汗,那是为什么?

师答:那是坐得不够轻松故,静坐时全身要放松,不能使任何部位有一点点紧张,正常时一定会很清凉、很安静,象是月世界,也可说是涅槃世界。为什么静坐也是涅槃世界?涅槃有四种解释,其中之一就是月世界,取义于月世界是宁静的、清凉的,就象是涅槃世界。自从人类登陆月球之后已可证明这点,也让我们知道月世界是以月球世界的现象说的。除此,涅槃还有不生不灭、寂静、无生等意义。

客问:静坐容易瞌睡,如何对治?

师答:一般打坐有两种现象,一是昏沉(瞌睡),二是妄想。禅堂有一句话:「宁愿胡思乱想,也不要昏沉打睡。」因为在胡思乱想中,或许可以想出一些什么,但睡著了,也就什么都完了。

打坐容易昏沉,要作自我分析,是不是工作太累,睡眠不够,如果肯定是,最好休息,精神恢复了再坐。如果肝功能不太好,也比较容易疲倦,往往打坐更易昏沉;因为,打坐的目的是让自己静下来,当慢慢静下时,肝也慢慢在休息,故容易昏沉。

此外,学佛人打坐有两种现象造成昏沉,一是藉打坐代替睡觉,很容易坐下来就睡,是养成的习气,往往一坐下来就睡。一是提不起正念,禅定工夫在提起正念,如运用思想,参话头,行止观,也就是意念要有内涵才不至沦于空坐,造成妄情与昏沉。

客问:静坐时修数息观,容易执著于呼吸之长短,应该如何?

师答:数息观是以照顾出入息以避免妄想杂念,因为人容易胡思乱想,尤其在静坐时,更是静不下来。所以才以照顾出入息使意志力集中在呼吸上,但这样并无太大的效果,毕竟这只是避免妄想杂念的方法之一,而能够避免妄想杂念的方法太多了。

客问:天台数息观在佛经中是否曾被提过?

师答:在正法念处经曾提到,佛陀当初在习静坐时,因为妄想杂念多,致使呼吸急促,后来把意念集中到呼吸上,因之而有所觉悟,发现人命只在一呼吸间,这才是他觉悟的重点,而并不是指数息观而言。如同佛陀在菩提树下所觉悟的,人也如诸佛菩萨般为一大事因缘而来到世上,这一大事因缘即有关生与死、生与灭的种种相对问题。

客问:我们因工作的关系只有在子时才有空打坐。但有人说晚上子时不能打坐,请问为什么?

师答:初学静坐的人,子、午二时最好不要打坐,因为晚上十一点至一点,中午十一点至一点是人身气血转变的时刻,所以初学者要避免在这时辰打坐。但如果静坐已成习惯了,则除了吃饭前后半小时不宜之外,任何时间都可;如果静坐在椅子上而不盘腿,那就更没有限制了,连吃饭前后都可以。

客问:请问师父气血转向是顺时钟还是反时钟?

师答:气血运行不叫顺时钟、反时钟,子时后气血是由上向下循环,午时起是由下往上,是上下循环的不同。也就是子时起气血由心脏由上而下,到午时则由下而上,血液的发源地还是心脏。

客问:静坐时常易昏沉,有什么方法可以破除?

师答:通常一个喜欢打坐的人,会强调一件事:「宁愿妄想,也不要昏沉。」因为昏沉会失念,一失念就很容易落入空亡的境界。此时此刻,最好的办法就是提起正念。

如果只是在静坐的话,将你的感觉集中在鼻尖,这是帮助正念提起的一种方式,可是并非绝对的,但这种作法不会有危险性却是可以肯定;最要紧还是要想办法提起正念。

容易昏沉,也还要考量自己的身体状况与精神情形;譬如:睡眠够不够,若是睡眠不够,最好是睡够了再坐,不要勉强去坐;再则是平常精神上太过疲劳。我们知道睡眠不够是色身上的疲劳,色身的疲劳往往只要有充足的睡眠,昏沉即可消除;如果精神上太过于疲劳,就要想办法尽量排除自己意念中的一些念头,不管什么念头都尽量排除掉,最好让自己什么都不要想,但这还是要提起正念才能做得到,为什么呢?

因为,提起正念是一种想,平常的妄想杂念乱得很也是一种想,而提起正念是在一个指标之下去进行想;譬如念佛或持咒,但这不要用嘴念,要用心去念,并且自己也听得很清楚,就不容易昏沉了。精神上的疲劳可以用这种方式,色身上的疲劳,最好赶快休息一下或睡一觉都可以。

客问:请问老师父,于静坐当中如何让自己维持一念?

师答:静也是有阶段的,首先要让自己知道,在混乱、不稳定中间,自己一定要先稳定沉静下来;静下来之后还是会有起心动念,在这种心念中间会不断的变化,此种变化,于佛法中谓之生灭现象。

一个意念生起又消失,另一个意念生起,又再消失,此般现象叫做变化现象。在这许许多多的变化中间,不能任随它去变化,否则就是妄想杂念;所以自己要从这变化现象中间,抓住一个,然后再去用工夫;若自己随着意念不断地转,那就是等于随境而转,也就是说自己的内心随著外面的缘--内外相应,这叫做随业而转。但是于随业而转中,能够抓到一点而去深入认识、了解,就可能有见道的机会,如果连抓都抓不住,那就永远只有在业里打转。

所以于混乱、不稳定当中,一定要先静下来,静还是有阶段的,此处所讲的静不是一静就不动,外表好像不动,可是内在还在动,只是从一个原本内外都动的情形之下,先静下来,表面先能够做到不动(表面做到不动都不容易),可是不动就算了吗?那不行,还要能够于内在的动,把握住一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一定是要自己起心动念中所有的,绝不是去编织或者假设、如果、可能,这些都不行,肯定是自己于现实生活中有利害关系的。

举例说明: 
某人想到明天有一张支票到期了,可是现在算一算身边的钱并不够,要如何是好呢?于是他想到是要先向朋友借贷?还是拿不动产抵押?反正想了很多办法;此刻我们便可以先冷静下来,分析每一个办法的利与弊,如果发现这个行不通就放弃,再换另一个,这种任何一个「止」,就叫做止于一念。不一定止于那一个,但却是要以自己的心念变化为「止」的对象,不能够编织,若是编织,依佛法来讲是背而不舍。

怎样是编织呢?现在没有钱,我来标个会;问题是会标了以后,会款是否能按期付给人家?假如说「管他的,先解决目前的问题再说吧」,假若真是如此就不对了,这不是学佛人应该有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原来只是一个问题,自己想别的办法,目的是要究竟解决此一问题。如果说:「标会」,标了一个三、四十人的会,那必然每一个时间,或一个月或半个月都要付会款,结果是每半个月都要烦恼;反而成了为解决一个问题,却制造了更多的问题。

古人告诫我们为人处事不是有这么一句话:「情愿节省一点,也不要欠债。」意即欠了债,就经常想到要还债,节省一点,从来不欠债的话,就可以过得很好,所谓:「无债一身轻。」

客问:请问师父,南怀瑾的书可不可以看?

师答:书,都可以看,没有什么书不可以看。书的本身并不会害人,而是看你怎么去取向,对它所理解的如何?因为写的人往往所表现的不一定会同于他原来的意思,就像经典,经文中也会引用到例喻,很可能注经的人、解经的人就会造成一种误会。

譬如有一本因是子静坐法,南怀瑾就是依于这本书在传授静坐的方法。依于这本书而去学静坐的,十人几乎有九人出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书上说的(文字记录的)跟实际上所做的有差别、有距离。所以我到现在为止,从来不敢去写一本有关静坐方面的书。

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平常在行住坐卧方面的姿态上各有习惯性,有的人,如果勉强他把背脊挺直起来,他很可能会说:坐得好难过,好不舒服,我的腰快要断了........。假若及时帮助他纠正调整,并告之腰酸背痛是初学者的正常反应,不必紧张、害怕,也许对方都不能接受。要是身体有了缺陷,你去纠正他,即使有一些不太理想,他也会接受,如果根本没有缺陷,静坐以后反而有问题,就不好了。

譬如说,一般打坐方式,总把臀部垫得高高的,这是我最反对的作法,因为那是违背生理的。为什么说违背生理?人身体本是垂直的,静坐时身体保持垂直,让五脏中间不致产生挤压的现象,因为挤压就等于不能休息,所以身体如果保持垂直,让五脏不造成挤压,才静得下来,才能达到休息的目的。如果把臀部垫高了,就等于女孩子穿三寸高跟鞋,整个身体就违背了自然条件;所以很多医生建议女士们不要把高跟鞋穿得太高,因为对生理会产生反效果作用。

客问:静坐时,很难制心于佛号或数息,楞严经中说心不在内、外、中间。请问心是何物?

师答:经云:「集起为心。」可见心是许多东西(即因缘)集合所完成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自我意识,包括所有感性与理性的。因为有自我的生起,才会有种种的分别及造作;是以大乘起信论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以,心是万法的根源。

静坐时,希望能达到制心一处、静定轻安的境界,首先要认清学习静坐的目的何在。

自来常有人将静坐误认为坐禅,其实不然。静坐时念佛、持咒或数息,那只是藉这些方法让自己静下来,最多只能入达念佛三昧或是总持三昧而已,但这些不是禅。

今以念佛为喻,将五个禅定的修学等分略为说明:
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即为念佛三昧。念而不念,即制心一处,这是奢摩他。不断地去训练修养,到达完整的净信,其过程即是三摩地,三摩地是必须假以时日,方能到此境界。三摩钵提则是等持、正心行,亦即到达某一境界能够维持不变。进入到禅那的境界,方能运用思想、发挥智能。定的较高境界乃是九次第定的最后一定--灭尽定,定的最高境界则是那伽定,这是佛的境界,入定出定皆可随意。

客问:我本身有心脏病,很会紧张,对人、事往往看不顺眼,常常无法控制脾气,我小时候因病曾在寺院住过短时期,当时面对佛像,常能使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请问师父有关我情绪上的障碍,佛法能否帮助我?

师答:如果你自己感觉跟佛有缘,也能得到好处的话,那只是精神层面的感受,还必须要学一些佛陀的道理、方法,照著去做,才能帮助你。比方说,佛法中有静坐、止观,这些不仅对色身的调养有很大的帮助,连带我们的思想、情绪都可以调理。当然其它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以目前的状况跟环境而言,要想在实用上能见效的话,静坐、止观效果比较大。

客问:静坐时,发生气脉阻塞该怎么办?

师答:静坐一定要先了解它的主题--心平气和静静地坐在那里,要做到这种境界才不会出问题,静坐若还想到要调什么,那就不叫静坐,要能把握这个重点。静坐如果方法不对,不但得不到好处,还容易造成伤害。静坐发生气脉阻塞现象,停下来不坐最好,如果你已经发生了问题,最好停止不要坐了。若要参加我们的静坐止观班学静坐,则过去所学的完全要放弃,一切从头开始。

客问:为何打坐身体会摇动?是不是灵动?

师答:不是灵动而是气血不好,打坐时人的姿态已受到限制,气血流通到某一个地方不容易过去,所以身体动一动可以增加其压力,气血就容易流过去了,因此不是灵动。

新陈代谢缓慢的人,气血不够旺盛,所以平时容易觉得疲倦、疼痛,而且静下来的时候最明显,因此打坐时身体会摇动不是灵动,若一定要扯上「灵」字,也是指气血灵敏度不够的那个灵字,而不是指另外有什么灵而引起的。

客问:静坐闭目,有时不知坐在何处,有时仍知道,为什么?

师答:很可能或多或少在意念中有了执著,亦即不够清净。坐在那儿乃自然的事,若还会有知或不知的意念,乃未达清净境界;若清净,这些就不会在你的意念中显现。还知道坐在那儿,至少意念中有坐相;根本不知坐在那儿,可能是空相,但不一定是清净之相,因为空相只是一过程。所以打坐最好莫在此上打转,要知的是坐在那是要作什么!

即使以调身而言,不坐就难过,遇到环境变化大而不能坐时,连事情也办不好,因为已执著了。佛法讲究自在,清净才能自在。也要了解意念变化有粗也有细的现象,即使是罗汉也还有微细惑,只是比常人的细得太多了。

静坐莫只是空坐,一定要有内涵,调身还要调心--从身口意下手。若能在很生气之时,腿一盘就能心平气和下来,于静坐言,也就很有工夫了。

客问:静坐时会有轻灵的感觉,有时似在眼前?

师答:眼可闭上了?(答:闭上了)。那不妨察觉一下是在眼前还是脑里,若在眼前--眼虽闭但未休息,仍在看;若在脑里--在想,以静坐言皆不清净。虽说静坐会有轻灵之感,但不是在坐时而是在坐后感觉到轻灵,否则皆杂念妄想。仍须先察觉是在眼前或脑海里,才能予以排除。

客问:坐骨神经痛的人,是否不宜静坐?

师答:最好不要勉强盘腿,否则神经系统得不到休息,会使病痛加剧。所谓「念佛不在嘴,坐禅不在腿」。满脑子胡思乱想,又有何用?莫太拘泥于形相、姿态,而应讲究内在的调理。

客问:脚抽筋与静坐有没有关系?

师答:如果脚会抽筋,静坐之前先做暖身运动,再静坐。如果不做暖身运动就静坐,抽筋很麻烦;其实,不管做什么,只要改变一个姿势,最好做一做暖身运动,目的是活动筋骨。

客问:静坐时偶或闻到一阵香味,请问是不是一种境界?

师答:这种可能性多得很,不只限静坐,而且各式各样香味层都会发生,这种现象,如果以经典来说,当是在一片善良的天地时会发生。

所谓善良天地,不是指整个台湾;天地是指所处的任何一个时空环境。因为在一个善良的环境下,很可能都有天道众生在活跃;而凡有天道众生之活跃处,就有天女随侍,天女是以香(香气)来代表的,不一定是花香或什么香,经典上有这种记录。

如果能闻到的话,至少可以证明你的心境很善良,最起码可以证明这一点;那是一种善的现象,也可以说那是一种善的讯息。可是千万不要执著它,一执著,可能下次闻都闻不到了。

客问:静坐时,展现四大出来,怎么突破?

师答:你展现什么四大?(身体在变化情形下),我认为不可能。你所谓的地水火风是什么?比如地大,所展现出来的是什么?可以把现象告诉我。(身体变硬了),试先认识:

地是什么?皮肉骨头、五脏等。 水是什么?分泌液、便液、口液、血液等。 火是什么?体温。 风是什么?呼吸、脉搏等。

我们人的色身是这四大的组合,四大调和色身健康,如果你感受到地大、火大、水大,那表示你该进医院了,因为四大失调人就生病了。也可能不是生病,可能你是显现某种境界,问题并不在这些境界,因为我们人静坐时,由于把身体的动态加以调整的时刻,它就有很多变化,那些变化并不是地水火风的问题,那完全是意念上的问题。

身体发生僵硬现象,那不是地大展现;很可能你坐错了,气血不通。那里打坐会坐到僵硬不动呢?不可能。你有没有参加过千佛山的静坐班?我劝你还是报名参加静坐班,好好从头学起,否则这静坐要无师自通是通不了的。就像有一广告词--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你的情形值得考虑。

客问:平常打坐,如果方法错误,容易走火入魔,请问走火入魔是怎样的状态?

师答:这种话不是佛教讲的,佛教讲的是静坐、禅定。如果只是静坐,姿态错了,身体会受到伤害,会出各种不同的毛病,如:脊椎会长骨刺、胃分泌越来越少、肾脏火气越来越旺........等等,走火入魔通常是武侠小说讲的。

禅定,如果学得不好,佛法说会著五蕴魔,所谓五蕴魔就是强烈的自我意识,就是以自己的看法,一味地强调自己,往往否定一切,表现出来的完全是自私自利的行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就是把运用思想的道理和方法搞错了,佛法讲的著魔,就是一种病态,病态就叫做魔。

续读

每天按时上座,养成习惯就容易入定,最好早上打坐,坐时不要急于入定,心情平和地以一种平常心安然入座,不急不缓。
腿的疼痛和麻木,:
 开始时候非常难以忍受,时间一长就钻心地疼,一刻都不能忍受,恨不能立刻下坐.这时候最叫劲了,不要立刻下坐.自己应该仔细寻找疼痛的来源,仔细观察它的源头,慢慢会发现疼痛不是连续的,是波状的,也就是中间有间断的,我们意识的拖后造成了我们认识它是连续的,要仔细观察,找到疼痛的波的高峰和波的低谷.波的高峰时间非常短,两个高峰之间其实一点疼痛都没有的,每个高峰生起,随即灭去,只有自己的妄心始终停留在高峰上造成自己感到无比的疼痛.要自己树立信心,击退自己的妄心.造成腿疼的不是别的,正是我们的妄心,痛苦也是我们妄心自找的. 
除打坐之外,最重要的是平时用功。更重要的还是在座下用功,不是坐两个小时就可以放野马,乱来了。还须于行、住、坐、卧处时时不忘观照,
第一步:时时看着自己,念头一起就看见,不跟着跑。做功夫的第一步:念起不随。能做到念起不随就能于生死当中做得主,不为业牵得大自在。 
第二步:亲证无为。一切事情尽管来,我心不动。这是真正随顺,而不是压 
住它不动。压住它不动是不行的。要尽管应酬各种事情,随顺一切事缘,没有什 
么好的,没有什么坏的差别感,好的不喜,坏的不厌,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平静, 
而到达平等无为之境。

下座观照,绵绵密密。把打坐中的静定功夫推广到日常动用中去,在行、住、坐、卧当中冷冷自用;绵绵密密地观照,一切无住,既不让境界拉着跑,也不随妄念流浪。 
心量要广大,容纳一切。修道人心量不能小,要宽宏大量地容纳一切,纵然别人对我不好,我对他还要更好,没有丝毫爱、恶、喜、厌的观念。随缘随份地做一切善事,时时处处潇洒自在,没有患得患失之心,亦无毁誉成败之念。 这就是最大的神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