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的概念 学习动机的结构: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由3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学习动机的种类: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为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 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学习活动的关系,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通过学习行为为中介而产生联系。 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 二、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四、成败归因理论(维纳):三维度六因素。内归和外归;稳定和不稳定;可控和不可控。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3种强化: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就高,学习效果就好,反之,学习动机不强,就没有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自然差。但是,不仅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学习效果好,主体的动机就会得到强化,从而巩固了新的学习需要,使学习更有效。反之,不好的学习效果,会削弱主体的学习动机,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产生更差的学习效果,恶性循环。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新的学习需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既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一是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 从直接发生途径的角度看,教师应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精心组织信息量大、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价值,以形成掌握更多知识、探究更深问题的愿望。 从间接转化途径角度看,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定量、定性)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