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鉴赏续2

 悟痴 2012-08-15

古诗词鉴赏续2
 

 九十、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昭君怨(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词下阕 ,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答案:①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②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九十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不得超过50个字。
(2)“边烽不过秦”上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答案不得超过35个字。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不超过60 个字。
答案:、①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②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③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九十二、阅读词〈菩萨蛮〉。分析这首词在表现“江南好”这一主题时的艺术特点。
菩萨蛮(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浩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答案: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却以写意的画法,画出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的皓婉,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新意。

九十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余庆(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A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B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A(不超过40字)
B(不超过40字)
(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不超过50字)
 答案:(1)A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2分) B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2分) (2)“比”的手法。(1分)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两诗各取一例即可。一分)

九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答案:(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九十五、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 
 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1)你读出了什么?
(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6分) 
答案: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 (1)读出了什么?2分(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2分;表达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1分;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0分)。 (2)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2分(反衬或以虚写实)。 (3)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2分。

九十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读后回答。(6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
从内容看,都是写 
从抒情手法看,
李诗 
王诗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案:(1)送别;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意思对即给,每处1分,共3分) (2)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只答“离愁”“洒脱”“伤感”亦可) (对两诗鉴赏内容正确的得2分,语言通顺得1分,共三分)

九十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
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答案:1.拟人手法。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2.二、三联是实写,末联是虚写。3.赋予了春雨无私地滋润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4.C (并非层层写实,末联是虚拟。)

九十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 
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 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 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 ,后者指____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生动地刻画山小松由小而大,发展变化的情景。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未来“凌云”的先兆。
B.第三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讽刺社会上的一些小人见风使舵,前倨后恭,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时弊。
C.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D.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练传神,描写和议论,抒情和哲理,达到了有机统一。
答案;1.不甘埋没 目光短浅2.刺 出3.未长成的小松 长成后的松树4.B(应是艺术地表现了社会上的一些人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在新事物刚刚开始的时候,往往不去关注,待到长成气候,才去重视。)

九十九、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洞中蝙蝠 自居易
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罗网。
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
1.试解释“远害全身诚得计”一句中“远害全身”的意思。
2.表明洞中蝙蝠“远害全身”最生动的两个词语是_____ 、____ 

3.“—生幽暗又如何?”这个反问句表明作者对洞中蝙蝠怎样的态度?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千年”指洞中蝙蝠活得长久,表面上是称赞羡慕,实际上是为下文否定蝙蝠的生活方式预作铺垫。
B.“全身远害”中“全身”二字的意思是保存、保护自己,作者在诗中并不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C.“诚得计”中“诚”字本义是“的确”,这里有“固然是”的意思,其作用在于引出下文的转折。
D.末句“又如何”是问在黑暗的洞中,蝙蝠是怎样度过一生的呢?反映了作者追根问底的探究精神。
答案:1.远离祸害,保全自身(注意使动用法)2.藏 避3.否定、贬斥4.D(“又如何”的意思是“又有什么意义呢”,表明作者的贬抑态度。)

一百、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画 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①, 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②, 侧目似愁胡③。
绦镟光可摘④, 轩栅势堪呼⑤。
何当击凡鸟, 毛血洒平芜。
注:①素练:白色的生绢。②(s6ng):挺立。③胡:这里指猢狲。—说指胡人。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口蛾眉,状如愁胡。” ④绦:丝绳。 镟:铜环。⑤轩楹:堂前廊柱。
1.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动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
2.“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词,还是实写之景?为什么?
3.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格气质?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素练”二字可以看出所咏之鹰是画中之物。“风霜起”是作者在看画时的想象,渲染了画鹰的气势。
B.颔联“身”、“侧目”两词描写了鹰的神情动态,“思狡兔”是设想画鹰时时准备着攫取狡免,表现了画鹰的栩栩如生。
C.颈联描写画鹰身边的物件,侧面烘托画中的鹰形态逼真,而“可”、“堪”两字又紧扣“画”字之题。
D.尾联描写画面上的鹰正在搏击凡鸟,毛血洒落原野,画面上场面激烈,间接流露了诗人的英豪之气。
答案:1.思、似、可、堪2.想象之词,因为作者所咏是画中的鹰。3.飒爽英豪之气4.D(句中“何当”表明是假设想象,不是画面的情景。)

一0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双调?拨不断?大鱼 王和卿
胜神鳌,夯风涛,脊梁上轻负着蓬莱岛。万里夕阳锦背高,翻身犹恨东洋小。太公怎钓?
注:神鳌:传说中海上的神物人鳖。《列子?汤问》说,大帝曾命令十五只巨人的神鳖,用头顶起五座大山。 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太公怎钓:姜太公钓鱼的典故。姜太公即吕尚,辅助周文千建立周朝。相传他在遇到文王、受到重用之前,曾垂钓于渭水,川的是直钩,意谓"愿者上钩"。
1.“胜神鳌,夯风涛”中的“夯”字的本义是指使用打地基的工具砸地的动作,请指出在诗中“夯”字的意思和作用。
2.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请指出这首诗一共用了几处衬托并说明衬托物是什么。
3.试分析结尾一句“太公怎钓”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4.对这首元代散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夯”字本来指使用打地基的工具砸地的动作,这里移用为形容大鱼砸碎风浪,极其夸张地描写大鱼的力量。
B."轻负着"是说大鱼即使背负蓬莱岛也轻而易举,川蓬莱岛的重量反衬鱼的体积之大和力量之巨。
C."犹恨东洋小"是说人鱼怨恨海洋太小,容不得它翻身,实际上是作者对小人当道、难有作为的现实世界的愤怒抨击。
D.最后一句用的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以大鱼喻人,刻画了一个抱负非凡、不受羁束、不受诱惑的形象。
答案:《双调?拨不断?大鱼》1. 形容大鱼砸碎风浪,极其夸张地描写大鱼的力量。2.4处,神鳌,蓬莱岛、万里夕阳、东洋。3. 表现作者抱负非凡、不受利诱、不受羁束的傲岸形象。4. C(“恨”的意思不是“怨恨”而是“遗憾”。)
一0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1、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 ,后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_______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 的态度。
3.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
4.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诗中"碧玉"是乐府所写的一位妙龄女郎,这里以此比喻高高的树干。"丝绦"即丝带,这里以翠绿的丝带喻写纷披下垂的柳条。
B.贺诗中三、四句设问作答,"谁裁出","似剪刀",其意思是春风像碧玉手中的剪刀,剪出了千万条的柳叶。
C.曾诗中"初黄"指柳枝初吐嫩芽, 呈浅黄色。"乱"、"倚"、"狂"表达了诗人愤怒、憎恶、嘲讽的感情色彩。
D.曾诗中"解"读作"jiě",意思是散开、抛洒。“清霜”指秋天肃杀的严霜。三、四句的意思是以飞舞的柳絮去遮掩日月的光明,,忘了春夏之后,秋天的严霜将把柳叶剥得精光。
5.关于这两首诗,分析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诗用梳妆打扮的碧玉少女为喻,描写了早春二月的垂柳。又以春风像少女纤纤素手中的利剪为喻,写出春风下柳芽萌发。这样写使诗的后两句与前两句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说想象出奇,描写生动。
B.曾诗一反"托物寄兴、言志抒怀"之常格,以所咏之柳比喻某些政治小丑得意忘形、猖獗一时的丑态;告诉人们那些得志小人以蒙骗手段为非作歹,总有一天失势遭殃,受到惩罚。与传统咏柳诗相比,可以说是反其意而用之的"别调"。
C.两首诗同为咏物诗,构思均与传统咏物诗相异。贺诗咏柳而不抒离别思乡感伤之事,曾诗咏柳而不颂柳,却反其意以喻小人,进行贬斥、嘲讽。
D.两首诗都为七言绝句,都以柳作喻,有深刻的寓意。贺诗颂扬了唐王朝兴盛、光明; 曾诗抨击了北宋末年政治斗争之黑暗。
答案:1.比喻 拟人2.喜悦、赞赏 贬斥、嘲讽3.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姻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4.D(“解”字是“‘瞳得”、“矢口道”之意。)5. D(贺诗没有颂扬唐王朝兴盛光明的明显用意。)

一0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沾, 谁为表予心。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①西陆:指秋风。②南冠:指囚徒。
[僻字难典]梗犹泛:典故出白《战国策?齐策》中的一段寓言,说的是一个泥偶与一个桃梗做的木偶在对话,桃偶说:“你不过是西岸的泥土,被做成人的模样,到八月,大雨来临,洪水泛滥的时候,你就残破了。”泥偶说:“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破了,也就回归西岸的土地罢了。你呢,却是东国的桃梗,被削为人形,八月的大雨把你冲入河流,那么你就会漂离家乡,不知道一直漂流到哪里去了。”这里用桃梗漂泊流离来比拟自己的宦游生涯。
1、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物喻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世、处境的不同因而也自然感触各别,两首诗都在诗中表明白己的处境,前者是 _________________,后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骆诗写环境恶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李诗写处境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两人在诗中都表明自己的心迹,骆诗表示自己的心迹的词语是 _________,李诗表示自己的心迹是 _______________。

4.对两首咏蝉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位诗人都以寒蝉的清高来表现自己的志行高洁,以寒蝉所处环境的冷酷来表现自己的不遇于时。
B.骆诗的首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两句,写出自己在特殊处境中,听到秋蝉的悲鸣,引发心中的深沉悲恨。
C.李诗的颈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两句,笔锋一转,离开咏蝉,纯写诗人遭际,体现出此诗物我分合的灵动笔法。
D.在结构上,两诗采用了咏物——抒情一一咏物——抒情的结构方式,层次清晰,富有条理,四联着眼点不同,感情却是一致的。
答案:1.南冠 薄宦2.器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3.高洁 举家清 4.D(李诗不是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一0五、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鹧 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僻字难典]山鸡:鸟名,即雉,羽毛斑斓美丽。 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即黄陵庙。
1.这首诗里头有一个统领全篇的关键词,它就是_________ 
2,诗歌的第二联通过环境的描写,为全诗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试分析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
3.末联“相呼相应湘江阔”的主语是什么?
4.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首联中,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笔式的描绘,而是通过写鹧鸪的嬉戏,将它与山鸡类比,作了画龙点睛的勾勒。
B.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
C.颈联从鹧鸪转到写入。诗人选择了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
D.尾联实写一群群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在浩瀚的湘江上回响,在“日西向”时,它们飞回苦竹丛中。
答案:1. 啼2.诗人选择荒水、野庙的地点加上“雨昏”“花落”的时刻,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3.应是游子、佳人4.鹧鸪啼声,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鹧鸪啼声抒发逐客游子之情。此诗吟咏鹧鸪,抒写了一阕游子思妇的断肠曲。5.D(理解太实,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呢,这是值得想象和玩味的。)

一0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霜天晓角 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株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僻字难典]驿:驿站,古时候供递送官府公文的公差和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1.同是写梅,但两位作者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不同的,陆词运用的是__________ ,范词运用的是______________的方法。
2.同是运用环境烘托的写法,两首词也是各有差异的,陆词突出环境的_____________ ,塑造了梅花的___________形象:范词突出环境的____________ ,塑造了梅花的________________ 形象。
3.同是借物抒怀,但两首词寄托的深浅有别。陆词抒写梅花的_________ 品格,范词_________,抒写梅花的__________ 品格。
4.对两首词中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陆词中“着”字不是助词,而是动词。“更着”意思是“再加上”,在上句的基础上递进一步。
B.陆词中“无意”一词的意思是说“没有条件”、“没有资格”,与“苦”字一起写出梅花凄苦的生存环境。

C.陆词中“一任”的“一”字和范词中“一夜”的“一”字意义稍有不同,前者是“一概”之意,后者是“全”、“整”之意。
D.范词中“胜绝,愁亦绝”两个“绝”字的意思都是“到了极点”,都融进了诗人的情感。
5、对两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词都是咏梅,都不着重于正面刻画梅花的具体形态,而着重于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梅花的神韵。
B.陆词为梅花创造了一个风雨黄昏的环境,范词为梅花创造的是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
C.两首词都表现了梅花的幽独气质,同时都借助梅花表现了诗人自己高洁不污的坚定信念。
D.陆词最后两句从假设的角度,写出梅花惨烈的悲剧命运,也写出梅花孤芳不变的品格。
答案:1.拟人 比喻2.偏僻、凄苦, 寂寞; 清冷、萧疏, “脉脉”3.高洁刚强 孤寂幽独4.B(“无意”的意思是不着意追求。)5.C(范诗没有表现出“高洁不污的信念”。)

一0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僻字难典]陂(bēi):池。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
1.这首诗所写的 是一个很关键的字眼,正因为环境如此,它才可以即使也能够逃过_____ 的厄运。
2.“身影妖娆各占春”中的“妖娆”的意思是指杏花的______________ 。诗歌的三、四句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在诗中是通过____ 、________ 这一词语来体现的。
3.这首诗通过对赞美杏花的优秀品格,表现了作者身处污浊官场,始终坚持改革的政治理想。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点出北陂杏花不同于他处杏花的环境特点,“春水绕”三字是全诗的关键,后边的诗句便从这三字来生出。
B.第二句描绘临水杏花的姿态:花傍水生,朵朵妖娆:影投水面,摇曳多姿。岸中花,水中影,相互映衬,都占有明媚的春光,美艳动人。
C.第三句中的“雪”字,形象精妙,不仅写出杏花的颜色,而且给人以明亮、高洁的感受。杏花志洁行芳,品格不俗,花格就是诗人的人格。在这里,情与物化,花我为一。
D.第四句中“碾成尘”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诗人宁愿被“碾成尘”也要保持高尚节操的品格。
5.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了北陂杏花的品格。下列诗句的写法和所咏花的品格与此相似的一项是
A.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B.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D.过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参考答案:《北陂杏花》1.陂 吹作雪 碾作尘2.婀娜多姿 纵被 绝胜3.甘于静默、淡泊自赏(意思对即可,或答“保持纯洁,不被玷污”也可。)4.D(末句“纵被”与“绝胜”照应,“吹作雪”与“碾成尘”对比,表达诗人要保持高洁的品德,不愿“碾作尘”的思想感情。)5.C(A出自叶绍翁《游园不值》;B出自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虽有对比,但表现的是海棠矜持、自重和谦让的品格;C出自郑思肖《寒菊》;D出自司马光《客中初夏》,虽有对比,但“向日葵”比喻新主。)

一0八、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这首诗,有一个字可以作为贯穿全诗的线索,你认为是哪一个字?
答: 
2.这首诗的一开始其实已经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这种感情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惬字,诗人在“山行”过程的描写中,和这种感情互相呼应的字是迷 
3.从诗中对景物的描写来看,简单说说这首诗的立足点和写景的方法的特点。 
答: 移步换景和闻声想景。
4、这首诗在写景过程中处处流露出欣喜愉悦的感情,试分析结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的描写,是如何表现出这种感情的。(不超过25字。)

答:这两句可看出诗人翘首望云,遥闻鸡声的神情,感受到诗人先是期盼继而欣喜的心情(既为僻静幽的山野情趣所陶醉,又不希望渺无人烟以至过分孤寂)。
一0九、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三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采石:即“采石矶”,在安徽当涂县西北。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1161年,金兵南侵,宋军曾在此地大败金兵,可是后来依然以签订屈辱和约而暂得停战。
1.词的开头、结尾都描写了景物,开头的景物的特点是 雄奇伟丽 ,而结尾景物的特点是 清丽幽远 
2.上阕的结尾书写了作者自己“愁与恨,几时极”的感情,这种“愁与恨”,具体是指的是什么内容?
答: 指金人南侵带来的国仇家恨。 
3. 下阕开头的“酒阑闻塞笛”是实写还是虚写?作者为什么会“闻塞笛”?
答: 虚写 表达自己杀敌报国的意愿。
4.词写到结尾“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作者问而不答,却以写景作结,试分析这个景物描写包含了什么意义? 
答: 李白所处的盛世无处可寻,表达对国家倾颓局面无法挽回的深沉感慨。 
一一0、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春山夜月 于史良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 这首诗如用诗中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对景物的感受,这个字是 胜 
2.诗中的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如果忽略平仄、音韵不计,把“掬”字换成“舀”字,把“弄”字换成“闻”字,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掬”、“弄”有珍惜、赏玩的意味,“舀”字动作过强,“闻”字不及“弄”字体现出的喜悦之情,都破坏了诗歌的意境。
3.结尾用南望的景物作结,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写诗人把目光投向远处,呼应、深化了开头的“忘归”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胜境的留恋向往。
一一一、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1.细味文意,这首诗的首联“偏惊物候新”的“惊”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要“惊”?
答: “惊”字表明作者身在异乡,四处奔波因而对景物变化十分敏感。“惊”有“新的一年又到了,何时才能回家乡”的感慨。
2.体味中间两联几个动词“出”、“渡”、“催”、“转”在诗中描写的作用?
答: 形象地展示了早春气候逐渐变化的特点。
3.这首诗从哪两方面引发出感情的渐次变化的?
答: 一是春天的到来引发思乡之情,二是朋友的诗作加浓这种感受。
一一二、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的题目是“送别”但从诗歌的内容看,却看不到送别的是谁,联系诗歌的意境,其实作者是写故乡水送别诗人自己表达了怀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其中颈联是虚景,颔联是实景。
2.颔联中的“平野”是指诗中的 荆门外 ,“大荒” 是指诗中的 楚国 

一一三、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春 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从诗中的描写来看,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 春末 
2.从春景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这里是运用了诗歌表现手法中传统的写法。
答: 起兴 
3.试分析“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的高妙之处。
答:化虚为实,将无形的春风化作了有形的可“逐”之物。

一一四、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田 家 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注:赛:旧时祭祀酬报神恩。
1、这首诗四句恰似四幅图景,如果每幅图景用一个四字句去概括,分别是绿满平川、春祭笑语、雨歇鸠鸣、初日繁花 。 
2.这首诗虽然描绘了四幅图景,但却反映了田家生活的情况和作者的心情,试说说这首诗所表现的气氛、情调和作者的观感。
答:全诗情景交融,笔触欢快明朗,描绘了浓浓的春意,勃勃的生机,表现了田家生活的热烈、兴旺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态度。 
3.这首诗第 — 句和第 二 句动静相应,“春雨歇”景和“杏花繁” 景互为映衬。
一一五、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竹枝词(其儿) 刘禹锡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注:烧畲(shé):把地里的草木烧成灰做肥料。
1.诗歌的—、二句写景,第一句的“层层”写出桃花的 繁茂 ,第二句的“云间”写出大山的 高峻 
2.诗歌的三、四句写人,这里运用了 借代 的修辞方法,“银钏金议”指代 女子 ,“长刀短笠”指代 男子 。这样从服饰打扮上描写,突出了 浓郁的民俗风情 
3.透过对山民的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表达了诗人对这生气勃勃的劳动场面欣赏愉悦的感情。

一一六、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大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的句序是倒置的,请写出正常的句序。
答:“浣女归喧竹,渔舟下莲动” 
2、根据你的理解,这首诗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恬静幽美、明净爽洁,表达了作者的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自得其乐的志趣。

一一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案:(6分)(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一一八、阅读下面两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⑴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4分)
⑵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2分)
答案:(1)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此题4分,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各占2分,未答“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可不扣分,如将两词分述只要内容正确亦给分)
 (2)评分参考要点: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即给2分,分析未扣住“夜闻鸟鸣”的不给分)

一一九、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浩初上人:潭州人,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上人”,对时尚的尊称。
(1)联系全诗,分析第二句中“割”字的作用。(2分)
(2)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1)“割”字照应上句“剑芒”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作者愁苦之深。(2分)
 (2)贬谪之恨,思乡之愁(3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遭贬的愁,二是对故乡的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