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书法艺术的意象性

 爱雅阁 2012-08-17

书法是一门艺术,具体说,书法就是汉字书写的线条造型艺术。这是书法的本质。本质是特征的内在规律,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文学有文学的特征(文学的特征是形象性、真实性、典型性),艺术有艺术的特征(艺术的一般特征是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书法不同于文学的特征。书法是艺术,它除了具备艺术的一般特征以外,它和其他姊妹艺术一样,其形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均有自己具体的特性。就形象性而言,书法是通过丰富的意象性来完成的。可以说,意象美是书法艺术突出的特性之一。
6 x: f0 O+ ?7 O$ S# f8 P    一、何谓书法的意象?+ W# `% S7 aE+ }7 x& E
   (一)书者,如也;如者,意象也
2 h% {$ A9 s0 J- d; M2 G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书者,如也”。如什么呢?兹摘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数则:“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萧思话书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1]再摘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评》数则:“《爨龙颜》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石门颂》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元燮造象》如长戟修矛,盘马自喜。《曹子建碑》如大刀阔斧,斫阵无前。……”。[2]东汉许慎可谓独具慧眼:书者,如也(或若也、或也)。此后,如此论书在中国古典书论中可谓汗牛充栋。而“如”者,又是什么呢?
$ ?* K* l! z+ }0 u3 o& y   汉蔡邕在《笔论》中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3]元郑杓《衍极·书要篇》是如此概述蔡邕的书法思想:“其言曰:书肇于自然,阴阳生焉,形势立焉。……若日月云雾,若虫食叶,若利刀戈,纵横皆有意象。”他认为蔡邕的“象”就是“意象”。姜澄清先生也认为这指的是“创作者心中应存其意象”[4]。形者象也,势者意也。韩玉涛先生对书之势也是言中了的。他说:“势就是风骨,势就是境界,势就是意象”。[5]至此,我们认为:如者,意象也!" w" z* K. l) m9 Y/ b0 H1 H
  “如”即“像”也;“象也者,像也。”象出意又尽

意。故此,我们可以说:书者,如也;如者,意象也。: q' ~/ t! |* _$ T
   (二)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
8 O# T3 I* l! s1 _   中国书法以“意象”论书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易》学思想和道学精神上。《周易·系辞》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又说:“古老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宣,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的“象”,指卦象;也指客观事物的特征性显现。后来,魏晋玄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作为书法,不是“言者明象”的艺术,而是“象者明意”的艺术。后来唐代的张怀guàn@①在《文字论》中谈道:“深知书者,惟观神彩,不见字形”,这正是“得意而忘象”精神的表现。* {' N' I: l1 \& K0 c) i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二十一章上说:“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原本,中国最初的文字就是以象表意的。中国书法最能含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象”与“意”这对重要的哲学观念,可以说是嫡系理论的传承。汉蔡邕在《笔论》中所说的“为书之体,须人其形”,“形”者,书之象也。而若“坐行、飞动、往来、起卧、日月、水火、云雾、愁喜”等,皆书之势也,则象外之意象也。以形见势,以静见动,以实见虚,以象见意,书法将古典哲学的虚实、阴阳、动静等真谛溶铸了书法意象的美。$ l& T6 v* E# q8 G. w# h
  在古典书论中,最早将“意象”二字并提的是唐开元时期的书法理论家张怀guàn@①,他在《文字论》中说道:“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虽迹在尘壤,而志出云霄。灵变无常,务于飞动。或若擒虎豹,有强梁拿攫之形;执蛟螭,见蚴@②盘旋之势。探彼意象,如此规模。忽若电飞,或疑星坠,气势生乎流便,精魄出于锋芒,如观之,欲其骇目惊心,肃然凛然,殊可畏也。[6]”他认为,翰墨筋骨之玄妙,可以体现万物神情之精魄。至此,书法意象性的古典书学理念已基本确立。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劈头就写“象”与“意”的关系:“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汉唐以降,书法理论以意象美的独特视角勾画了一道斑驳陆离的七色彩虹,一直延续至今。
0 Y/ m. S( ~1 K   中国的文字书写具有双重意象。第一层意象是对事物的写征意象,属字的本意。如“劓”,《说文》云:“刑鼻也,从刀。”是相当古老的一种鼻刑,刑始于兵,这种酷刑应是古老的争战中以割鼻报功演变而来。“劓”字的本意,给人是一种残酷的意象。然而作为书法书写出来的“劓”字,其字形的另一层意象则可以让人感觉到,左右偏旁的繁简疏密之间,就像一老一少相持而立,相安和谐。而书法的艺术意象就在于这第二层意象,这是书法艺术的象外之意象。文字书写之所以上升为书法艺术,是这第二层意象性在起决定作用。
/ L) x' C4 ?' `: ~9 v    (三)状难书之象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形外
% E2 p+ P/ \: T4 C3 |+ t. Q   象,一般而言,指自然物象,社会现象;就《易》而言,指卦象,指卜卦揭示的自然现象或规律;就书法而言,应指笔墨动势、力感等艺术形式及其所产生的自然物象情趣。书法中如“万岁枯藤”、“千里阵云”之类的自然物象,它不是再现自然物之形,而是自然物象意态美的写征。张怀guàn@①在《六体书论》中对自然之“象”和书法之“象”已经谈及,他说:“形见曰象,书者法象也。”形见曰象,指的是自然客体之象。书者法象也,即:书法就是以自然客体的情趣为“法”。亦是说,书法表现的就是自然客体的情趣。因此,我们可以说,象,有视而可见之形(如笔迹墨象),也有视而不见之象(通过笔迹墨象等产生对自然物象美的类比联想)。尤其是后者,已成为意之象(若追求视而不见之象,则需要书者的空灵,需要欣赏者的见仁见智)。自然物象的精神美,也是意化了的“象”。
4 I$ l5 v7 r" f% S, ]$ J) k$ \3 m   意,则书法所表现出作者的主观情绪、神情和意志为“意”。在传统书论中,神、情、意、志、势、心、气等,均属“意”的范畴。书者的心情、情趣不可能直截了当或者一目了然地标示给欣赏者,而是通过艺术作品之象来“暗示”书者之“意”。为了达到这个意图,张怀guàn@①说:“心不能妙探于物,墨不能曲尽于心,虑以图之,势以生之,气以和之,神以肃之,合而裁成,随变所适。”[7]所谓“意在笔前”是也。而欣赏者所获得的艺术情趣,这里用康有为一段对碑的评价最切:“《葛府君碑额》,高秀苍浑……《枳阳府君》体出《谷朗》,丰茂浑重……《爨龙颜》与《灵庙碑阴》同体,浑金璞玉……《吊比干文》,瘦硬峻峭……《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始兴王碑》,意象雄强……”[8]。
其中“高秀”、“苍浑”、“丰茂”、“浑重”、“疏宕”、“雄强”等等,皆意之所适,已并非笔迹墨象及其以外的自然客体之象,而是象外之意。诚然,在我们的传统书论中,往往是象中有意,意中有象。(为便于探微,特分而述之。)/ E( \5 w* E: C# u0 ]
  中国书法艺术的意象性,在唐代的张怀guàn@①以前,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铺垫,发展到了张怀guàn@①,这个理论其实已经成为自觉。我们再来看张怀guàn@①在《书议》中两段话:“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此相者,彼象也。还有:“草书伯英创立规范,得物象之形,均造化之理。”造化之理,乃意之所生。在张怀guàn@①眼中,王逸少之所以名列张伯英等之后,原因之一就是“无物象生动可奇。”。[9]为此,本文认为,书法之意象,是以万物之象为基础,(所谓“索万物之元精”,)是书者通过书法艺术的文墨之妙、筋骨之形的艺术表象反映出来的象外之意象。书法的意象,就是书法的艺术表象和由此所产生的艺术情趣、艺术境界或艺术精神等相统一的泛美过程。书法中的“意象”,是“象”与“意”的有机统一,是抽象与形象的有机统一,是书法美的一个重要特性。如果说,诗文的意境形象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书法的意象就是“状难书之象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形外”。书法“意象”的美,是以书法的艺术表象产生的“象外之象”、“象外之意”和“象外之味”为依归的。正如刘熙载所说,意,书之本也。书法意象重在“意”。
+ e" J6 u& Z- `" d) X
8 y3 x8 D4 \" `3 P- [) s) A) i3 u 二、远取诸物——书法的自然意象
& I+ L' i2 l: f' W$ a) M   汉文字的“近取诸身”是取法于人类本身,而“远取诸物”则是取象于自然万物。书法取象于自然,又用自然来观照书法。只有自然万物的丰富意象,才足以揭示书法的艺术内涵。在浩繁的中国古典书法理论中,无论是用自然意象论书法,还是从书法中感悟自然意象,均可谓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k% ]2 w$ S3 h3 q3 ~- A
  (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用自然意象观照书法精神 4 M: JU& Z# |5 O: S: a0 z5 w
  书法中诸体的书写,以自然万物之生命情趣为旨。例如初唐虞世南在《笔髓论》中阐述各种书体的书写时谈到,真书要“拂掠轻重,若浮云蔽于晴天;波撇勾截,若微风摇于碧海……。”行书“顿挫盘礴,若猛兽之搏噬;进退钩距,若秋鹰之迅击……。加以掉笔联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
亦如长空游丝,容曳而来往;又如虫网络壁,劲而复虚。”草书则“如舞袖挥拂而萦纡,又若垂藤jiū@③盘而缭绕。蹙旋转锋,亦如腾猿过树,逸蚪得水,轻兵追虏,烈火燎原……。”总之,要“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10]自然的阴阳、动静、进退等物象生动之形,与书法刚柔、黑白、虚实、疏密、枯湿等变化之道无异。固用自然意象类比。+ ~2 h8 S1 F( Z2 l) w
  无论是整幅作品,还是一个字、或一个笔划都可取象于自然。东晋卫夫人《笔阵图》云:“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丶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丿陆断犀象。附图百钧弩发。丨万岁枯藤。乙崩浪雷奔。附图劲弩筋节。”[11]此外,“屋漏痕”、“锥画沙”等等,都是笔划的自然意象。
' y& B. V: X8 B7 |) S) P, L" ]' k   用自然意象观照书法精神,自然万物的林林总总,千变万化,阴阳契合,刚柔相济,虚实相间,动静相安,循环交替,其生动的气韵,和谐的势态,生命的律动等等形成了无穷的自然意象。书家通过对自然的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而得到熏陶,并感受到大自然的意象美。意授于思,书授于意。然后在书家的有意无意之间,将万物之精妙,溶铸出文墨之自然精神。所谓“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把世间万物形态中精妙的东西,赋于人的思想艺术情趣,通过书法艺术作品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是书家自然意象的自觉过程。. h/ \) Tp7 N
   (二)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一一从书法中感悟自然的生命情趣8 lw( o( H( v) v7 X
  书法艺术得到自然的滋养,又反过来给人以自然意韵的美。古往今来,人们在欣赏书法时,在书法的墨象之外时常感受到丰富的自然意象。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12]通过一幅书法作品,人们可以领略到自然的奇异、动物的姿态、山水的形势、星月的气派;宏可浩宇星河,微则悬针垂露。在若宏若微、若轻若重、若即若离、若动若静之间,书法的自然意象可谓异彩纷呈。) c- A4 n# S! |' b1 K1 V' C) I+ o$ S
  唐李嗣真在《书后品》中评价王羲之书法时写道:王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岩廊宏敞,簪裾肃穆。其声鸣也,则铿锵金石;其芬郁也,则氤氲兰麝”;其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瑾瑜烂而五色,黼绣chī@④其七采”;其飞白体“犹夫雾hú@⑤卷舒,烟空照灼,长剑耿介而倚天,劲矢超腾而无地”,亦如长空游丝,容曳而来往;又如虫网络壁,劲而复虚。”草书则“如舞袖挥拂而萦纡,又若垂藤jiū@③盘而缭绕。蹙旋转锋,亦如腾猿过树,逸蚪得水,轻兵追虏,烈火燎原……。”总之,要“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10]自然的阴阳、动静、进退等物象生动之形,与书法刚柔、黑白、虚实、疏密、枯湿等变化之道无异。固用自然意象类比。" P) I" h# _8 d/ Y; M! |% m
  无论是整幅作品,还是一个字、或一个笔划都可取象于自然。东晋卫夫人《笔阵图》云:“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丶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丿陆断犀象。附图百钧弩发。丨万岁枯藤。乙崩浪雷奔。附图劲弩筋节。”[11]此外,“屋漏痕”、“锥画沙”等等,都是笔划的自然意象。, C! }4 r& ~# m5 O: S) y, f
  用自然意象观照书法精神,自然万物的林林总总,千变万化,阴阳契合,刚柔相济,虚实相间,动静相安,循环交替,其生动的气韵,和谐的势态,生命的律动等等形成了无穷的自然意象。书家通过对自然的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而得到熏陶,并感受到大自然的意象美。意授于思,书授于意。然后在书家的有意无意之间,将万物之精妙,溶铸出文墨之自然精神。所谓“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把世间万物形态中精妙的东西,赋于人的思想艺术情趣,通过书法艺术作品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是书家自然意象的自觉过程。) p1 w: ~6 Q# W* o" `
   (二)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一一从书法中感悟自然的生命情趣
; S) l_; ^$ A8 H' X   书法艺术得到自然的滋养,又反过来给人以自然意韵的美。古往今来,人们在欣赏书法时,在书法的墨象之外时常感受到丰富的自然意象。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12]通过一幅书法作品,人们可以领略到自然的奇异、动物的姿态、山水的形势、星月的气派;宏可浩宇星河,微则悬针垂露。在若宏若微、若轻若重、若即若离、若动若静之间,书法的自然意象可谓异彩纷呈。
' [+ C* M; D- _% m6 p& }) a; z   唐李嗣真在《书后品》中评价王羲之书法时写道:王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岩廊宏敞,簪裾肃穆。其声鸣也,则铿锵金石;其芬郁也,则氤氲兰麝”;其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瑾瑜烂而五色,黼绣chī@④其七采”;其飞白体“犹夫雾hú@⑤卷舒,烟空照灼,长剑耿介而倚天,劲矢超腾而无地”,
才起便落,才落便起。[19]
3 y5 g7 b1 f+ A: k/ p: z& c   人之意象美,由心之美所出。虞世南说:“心为君,妙用无穷,故为君也。手为辅,承命竭股肱之用故也。力为任使,纤毫不挠,尺寸有余故也。[20]”杨雄:“书,心画也。”三国钟繇《笔法》:“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认为书法的一笔,界破虚空,给世间留下无限美的意韵,这一切都归于人的玄妙、人的伟大。
9 T2 {# c1 ]1 K# g! O# X. g   在书家的心中笔下,书法艺术就是鲜活的生命再现。在书写的提按迟速、枯湿浓淡、疏密顿挫之间,有动有静、有刚有柔、有歌有舞,人的生命纵横万象。
. w2 ?7 }% c, {. N1 P. q5 R$ t9 i: B    (二)书法中人的气质品位意象p, Q( U0 |7 QQ3 E, s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在社会中有气质品位的高下之分,书法是艺术活动,书法艺术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同样也有气质品位高下之分。在书品中,神品、妙品、逸品、能品等等,不一而足。而书法中人的气质品位意象,就是社会活动在书法艺术中的反映。明项穆在《书法雅言》上说:“初学之士……务求均齐方正矣。然后定其筋骨,向背往还,开合连络,务求雄健贯通也。次又尊其威仪,疾徐进退,俯仰屈伸,务求端庄温雅也。然后审其神情,战蹙单叠,回带翻藏,机轴圆融,风度洒落……”。再云:“试以人之形体论之,美丈夫贵有端厚之威仪,高逸之辞气;美女子尚有贞静之德性,秀丽之容颜。”又云:书有老少,“所谓老者,结构精密,体裁高古,岩岫耸峰,旌旗列阵是也。所谓少者,气体充和,标格雅秀,百般滋味,千种风流是也。”[21](其中的着重号乃笔者所加)。等等,一部《书法雅言》,可以说是书法中人的气质品位意象的诠释。气质品位是人的素质高下的特征表现。人只有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才显气质品位的高尚。书法要进入高境界,如果不求高品位、志不高远、学不厚实,就难有高素质、难以体现书法端厚高雅的艺术品位。这把学书做人做学问都统为一体了。8 `7 q# wG1 k" w- a5 o- Z2 _
  在书法的鉴赏过程中,鉴赏者可以凭借丰富的想象力,获得书法中人文精神的意象,获得人的气质品位意象。姜夔说:“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qī@⑥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22]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觉得:王僧虔书如王谢子弟,奕奕有一种风流气骨;萧子云书,心胸猛烈,锋刃难当;羊欣书如婢作夫人,羞涩不真;袁崧书如深山道士,见人退缩……。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还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大要开卷之初,犹高人君子之远来,遥而望之,标格威仪,清秀端伟,飘yáo@⑦若神仙,魁梧如尊贵矣。及其入门,近而察之,气体充和,容止雍穆,厚德若虚愚,威重如山岳矣。迨其在席,器宇恢乎有容,辞气溢然倾听。挫之不怒,惕之不惊,诱之不移,陵之不屈,道气德辉,蔼然服众,令人鄙吝自消矣。又如佳人之艳丽含情,若美玉之润彩夺目,玩之而愈可爱,见之而不忍离……。”[23]各种精妙的书法作品,透过其笔迹墨象,鉴赏者感受到的已不仅仅是点画的精到、结构的张驰、章法的疏密、内容与形式的契合,若以人论之,则感受到的是:或贵如君子,或飘若神仙,或端如贤士,或劲比武夫,或媚似美女;或秀整、或精悍、或风流、或威仪、或清秀、或飘yáo@⑦……;在书法的笔迹墨象之深层,乃人间万象哉!) H8 `' Uw& `' D, B8 m
  潘伯鹰先生在品评蔡襄的书法时说:“米芾批评‘蔡襄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行步缓慢多饰繁华’。这些话是很刻毒的,但确有卓见。我们感觉到他的小楷和行书,真好像贵族少妇,但在那端庄的圆脸上,却有一对轻盈眼睛,又有一对浅浅酒涡,乘着人家不注意的时候好像对你那么深情地微笑!这是绝世的风华;但不能不说是一个弱点。”[25]潘先生所感受到的气质品位意象,堪称具体、形象、生动。这样的艺术形象,已是鉴赏者的再创作。即:书法之象——象外之意——艺术意象(或艺术形象)。' j9 \( m- h% a1 S( Z9 |
   四、结语
' e- \6 u$ n% g2 Y- x8 `. E$ i   ——朗朗乾坤,万千气象。天道即人道,人道即书道。书法可以含纳其中的精气神,人们也可以通过书法去释读其中无穷的艺术情趣。这一切都通过书法的意象性去完成,因此,书法艺术的意象性,是书法的突出特性。舍去意象性,书法则不成为艺术。: X4 i. q, `2 ]4 z
  ——中国书法的意象性来源于《易》学思想和道学精神,书法与文字产生中“立象以尽意”的精神一致,书法将“立象以尽意”进一步升华为一种艺术精神,并一如既往地高擎这面旗帜。是“立象以尽意”的精神维系着中国文字历久不衰;也是“立象以尽意”的艺术精神支撑着中国书法成为世人瞩目的文字书写艺术。书法玄妙之道与丰富的艺术意象有密切的关联。
/ D. D+ HV$ w+ ~+ D/ L% ?u   ——中国书法的艺术形象并不像文学或美术等文艺形式那么明显,其形象性由丰富的意象性启发。书法意象,它虽然看不到事物的外在形象,但却让人感觉到事物运动的规律、让人概括出事物的精神品格。可谓“云中龙爪不模糊”。书法艺术的意象性,是形象性和抽象性的有机统一。sq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