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我见:为展示注入人文精神

 昵称503199 2012-08-24

乔治·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提出,学生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怎么样”和“怎么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希望知道的是怎么想到这样分析、解答这个问题的。但是在实际展示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都是以展示学生探索获得的结论为主,对于其中蕴含的深层次学科思想、探究方法的展示却极少,因此难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最佳动机”。

在展示教学中,笔者尝试注入人文精神教育,在实现关注学习过程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

人文精神教育的核心包括:充分重视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不断发掘人的创造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思维;重视道德意识的教育。把人文精神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笔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尤其注重了对学生展示过程的引导。

学案充分挖掘教材,寻找人文精神的切入点。在编制导学案时,及时地把教材内容纳入到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做到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不是单一地就教材教教材,而是不断放大教材内容中的背景,从人文与社会的层面挖掘、提炼、整合、运用背景知识。例如政治学科的经济常识部分,市场经济中的平等、公平、自由、诚实信用等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就结合了现实经济活动和贸易交往中存在的假冒伪劣充斥市场、经济诈骗、盗版侵权等种种不讲信用的现象,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进行分析、论证,表达经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后得到的观点与结论。这就使整个教学过程超出了对纯粹经济常识的传授,从而上升到人文层面,形成了一种道德追求。

注重展示方向的引导,培养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分析论证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科学的学习思维。在自主学习(分为独学、对学、群学)阶段中,引导学生围绕主题精心查找、筛选学习资料,结合学习内容与问题深入分析,尤其提倡合作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小组成员共同调查、研究。展示的过程中,个人及学习小组不仅要展示得出的结论,还要汇报学习、研究的过程,查阅了哪些资料、得出了哪些数据、通过什么方法得出这样的结论等。这样,暴露了学生思维的过程,通过展示达到学会观察、分析、概括的方法。

注重展示得出结论的梳理,这是人文精神教育注入展示教学的最大贡献。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中心副主任薛红霞指出,目前不少学校展示教学的现状是,“示”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展”。比如语文课中的展示,字词句的解释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对文本、作者的探究感悟的展示;数学课中对习题、名词解释性的展示所占比例几乎达到100%,对学科感悟的展示接近于0。以数学为例,在展示课中不乏激动人心、跌宕起伏的情景,但都是基于对题目的解法,学生对数学学习几乎异化为解题。我们可以把这一现象理解为对应试教育的适应,也可以理解为“实用主义”使然,但这不是真正的展示教学。笔者注意对展示得出结论的梳理,并以此引导学生改变学习的方向:对于得出的结果性结论,最好让学生举一反三;对于得出的总结性结论,最好让学生知道“所以然”;对于多重学习目标,则要注重在引导学生得出更多方法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训练;对于开放性话题,要注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强化展示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关键问题,就是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摆脱“为了应试而教”的束缚,把学生从繁重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变填鸭式、灌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通过创设大量的材料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使学生由被动的“听客”变成生动的求知者、参与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