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国博照片的时候,最喜欢欣赏的是这些人俑。
这是俺最容易读懂的文物。
它们静静的沐浴在灯光下,或喜或忧,或平静或灵动,或妩媚或阳刚,或质朴或精致。
古代不知名的工匠,凭着自己双手和灵感,赋予了小小陶俑鲜活的生命,仿佛是特意为后人留下的生活写照,让我们有机会穿越时空,回到千百年前的古老岁月,倾听古人的袅袅余音.....
有时我想,要用手中的相机多记录现代人的影像,让我们的后人能够看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情景和喜怒哀乐......

1】人形彩陶罐,四坝文化(约公元前2000年-前1600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
我在甘肃博物馆曾经见到过他--这个自信的微笑的小孩

2】不用介绍了,我的老熟人。只展出两个武士俑和一匹马,要体会秦人的强大和威猛,还要去西安,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3】彩绘陶兵马俑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65年陕西咸阳杨家湾兵马俑坑出土。通高50--68厘米。
杨家湾汉墓是汉高祖刘邦和皇后吕稚陵的陪葬墓之一。墓主人可能是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高级将领,共出土2500件彩绘陶兵马俑,其塑制方法和秦始皇兵马俑一样,为分段模制与捏塑、彩绘相结合。

4】陶部曲俑,东汉,(公元25--225年)四川崖墓出土,高39厘米。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拥有自己的庄园,驱使依附农民从事生产劳动,又把其中的一些农民武装起来,称为部曲,或家兵,作为私家武装,一旦局势动荡,就用这些家兵保卫庄园。

5】庖厨陶俑,舂杵陶俑,献食陶俑,东汉,1957年重庆化龙桥出土,高39厘米。
在四川博物院里有不少笑意盎然的陶俑,我在这些陶俑朦胧的脸上,读到了愉悦和欢喜,我一直在想,是什么事情让她们满脸笑意?

6】持帚箕陶俑,提壶陶俑,1957年重庆化龙桥出土
右,陶女侍俑,三国,蜀,公元221--263年,1981年四川忠县涂井出土。
很想拥有像这样的小摆设,每天做起家务来,心情是不是好很多?

7】陶男俑,三国,蜀,公元221--263年,1981年四川忠县涂井出土。
这真是个诡异的表情啊,俺觉得蒙娜丽莎那个微笑一样令人不解~~

8】击鼓说唱俑,东汉,1957年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高56厘米。
汉代民间极为盛行说唱表演。这件陶俑袒胸露腹,着裤赤足,头上着巾,额前有小花饰,赤膊,膊上有饰物,大腹突出,左臂夹鼓,右手举槌,正在击鼓说唱。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是个不可多得的优秀雕塑作品。在四川的东汉墓中先后出土多件形象类似的击鼓说唱俑,说明当时蜀地说唱表演非常流行。
呵呵,啥时候,鼓槌掉地上了?

9】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充满了幽默感,不求形似而求内在神韵,真的使人身临其境啊

10】彩绘石骑马人,东汉,河北望都出土,高78厘米,
作品用整块石灰石雕成,骑马的小童头戴扁平帽子,上身穿红短衣,下身着肥腿短裤,左手提着方形的酒桶,右手提的是两条鱼,嘴唇涂红,笑容可掬,一副欣欣然沽酒买鱼归来的神态,造型古拙,细部刻画生动传神,这种题材的石雕在汉代很罕见。
看到他,俺的情绪也欢快起来。

11】徐州出土的女舞俑,也许是被那长袖善舞的舞者所吸引和着迷,连名字俺都忘了记了

12】陶俑,西晋(公元265--316年)1955年湖南长沙金盆岭出土

13】手里拿着的是笔吗?

14】瓷男俑,西晋,1964年江苏南京板桥镇出土,高20厘米。
我很喜欢他,大凸脑门,鼓鼓的腮帮子,好有情趣。

15】瓷女俑,西晋,1964年江苏南京板桥镇出土,高23厘米
16】陶女俑,东晋,公元317--420年,1955年江苏南京出土,高35厘米,
两臂环拢胸前,袖手而立,眉清目秀,这样的愉悦的表情,一定是看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17】陶女俑,北魏,公元386年--534年,1953年陕西西安草厂坡出土

18】弹琵琶俑,北齐,公元550年-577年,1977年山西寿阳厍狄回洛墓出土,高28厘米
衣饰考究,神情端庄

19】彩绘双丫髻陶女俑,彩绘陶武官俑,陶文官俑,西魏(公元535年-556年),1977年陕西汉中出土
这些陶俑面貌清秀,眉目开朗,神情潇洒,而且穿着是“褒衣博带”

20】侧面像,看看他的头冠

21】彩绘执盾陶武士俑,北魏,1965年河南洛阳元邵墓出土,高31厘米。
多么威风凛凛的守墓者,这个俑的放大复制品,俺在洛阳古墓博物馆的地下墓道里看到过。

22】笼冠女官陶俑,北朝,公元386年-581年,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

23】封氏墓群出土的其他陶俑

24】看看这些陶俑,对北魏时期的鲜卑族的衣着服饰了解有所帮助

25】

26】

27】

28】笼冠陶俑,隋,公元581--618年,1956年湖北武汉出土, 高65厘米。
看看他的帽子、宽袖衣、曳地裳,脚下的鞋子,真的好讲究啊

29】笼冠是由汉代以来武职人员所戴武弁大冠演变而来。隋朝皇帝的左右侍臣和武官都戴笼冠

30】便服男陶俑,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 )1958年陕西西安杨思勖(xu)墓出土
唐朝受外来文化影响,男子服装一改褒衣博带、高冠革履的传统样式,而把头戴幞(fu)头,身着圆领袍服、脚穿高靿(yao)靴作为最流行的着装,称为“常服”。除了重大典礼活动外,上自皇帝贵族,下至百姓奴婢,都着此装。此俑即着常服,其基本形制是圆领、窄袖。襟已没有边缘,长及于足部或膝下,穿着者得高低贵贱主要靠袍服颜色来区分,或以纹饰、配饰、质料来分别等级。中唐以后,服式渐宽松,以大袖宽身袍服为常式。唐代的幞头、袍、靴等服制影响到了宋代、明代,对朝鲜、日本的服饰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31】男装女陶俑,高51厘米,女子着男装饰唐朝尤其是盛唐时期流行的习俗,无论尊卑,皆为时尚。这件女俑头梳双股高髻,着圆领袍服,腰束带,脚穿靴,除了未戴幞头外,余皆男装。
女陶俑,同上一墓出土,盛唐女俑体态丰腴,神情闲适,气质高贵,俗称“唐妞”。

32】三彩釉陶胡服牵马俑,唐开元十一年,1957年西安鲜于廉墓出土,高45厘米。
让我们仔细欣赏唐代风行的帽子吧

33】彩绘陶戴帏(wei)帽女骑俑,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1972年陕西礼泉张士贵墓出土
34】蓝釉高髻女陶俑,三彩釉陶女坐俑,三彩釉陶侍女俑,唐朝,陕西西安出土。
中间的女俑坐于一细腰圆凳上,反映了唐人从席地而坐转向垂足而坐。唐代凳子的形式主要有月牙形、细腰圆形和长条形,椅子在唐初被称作“绳床”,主要在寺院中使用,四足着地,有靠背和两侧扶手,形制较宽,便于僧人在上盘坐。“绳床”后来被称作“倚床”,至中唐以后,椅子的名称正式出现。
35】演奏陶俑,唐,陕西西安,高11厘米,演奏者的乐器分别是竖箜篌、拍板、横笛、排箫、琵琶、笙等。
唐代宫廷的表演艺术融纳了中外许多民族的乐舞,唐高宗后,根据演出的规模,将乐舞统编为“坐部伎”和“立部伎”两种,各有固定的表演内容。“坐部伎”由6部乐舞构成,在堂上坐着演奏,规模较小,舞者3--12人,用丝竹细乐伴奏,风格清雅,乐工和舞者的表演水平较高。而“立部伎”规模较大,由8部乐舞构成,舞者60至180人,主要以鼓和金钲伴奏,气势恢宏,但表演水平略逊于“坐部伎”。
这是一组“坐部伎”的陶俑。

36】绿釉男陶俑,唐开元十一年,1957年西安鲜于廉墓出土,这对陶俑表情丰富,好似相互呼应,被认为是参军戏俑。参军戏类似现在的相声。演出时,二人以诙谐的对话和动作引人发笑,在唐代十分流行。

37】大食旅行者陶俑,唐,陕西西安出土,高27厘米,
西域人三彩俑,唐,1955年西安韩森寨唐墓出土,高29厘米
牵骆驼黄釉陶俑,唐,1957年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高42厘米,
在唐代,大批外国商人、政府使节、留学生和宗教徒等经陆路和水路来到中国。他们多居住在长安、洛阳和其他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这些深目高鼻的胡人蕃客,是当时中外经济交流的具体实现者,也是中外思想观念、宗教、艺术和科学技术交流的使者。

38】彩绘釉陶文吏俑和武官俑,唐,1972年陕西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高69厘米,
这些衣冠都是彩绘贴金的,华丽无比

39】三彩女俑,唐,1957年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高45厘米。
盛唐时期的女俑已由初唐的清秀型向丰腴型转变,反映出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随而妇女服装的衫袖和长裙日渐加宽。由于纺织、刺绣和印染工艺的发展,服装的色彩纹饰和做工也日益精美华贵。至中晚唐时期,大袖宽衣、多褶阔裙成为时装。虽然数代皇帝多次下诏限制衫裙和裙幅的宽度,却屡禁不止。此俑在盛唐墓中出土,造型丰腴,发式与服饰已大别于初唐女俑的样式。
哈哈,如果叶子生活在唐朝,一定也算美女

40】曾经有一短暂的时间国博是可以拍照的,甚至用三脚架都没人制止,但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机会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
文物拍照控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41】如果上天能够给我再拍一次的机会,我一定会边拍边对这些人俑说四个字:
我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