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试作文考查的基本形式 高考作文专题(上)

 初上旅途 2012-08-29

应试作文考查的
基本形式



  高考作文专题(上)

  作文考查的形式大致有三种: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

  1.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可以分为全命题和半命题两种方式,这类作文的难点在于对题目的理解。比如《读书的境界》和《我的读书境界》,虽然从主要内容看都涉及到读书,如果前一个题目我们可以借用王国维做学问的三种境界,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后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读书的境界,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是后一个题目,还是用王国维做学问的三种境界,就显得文不对题了。因为后一个题目侧重的是“我”对读书中的认识。如,被动读书,读出的是苦,自觉读书,读出开阔的视野,习惯了读书,读出人生的体验和情趣等。这些都要以自己读书的体会出发。

  2.给材料作文。给材料作文是指给出一些文字或者图画材料,要求考生以所给的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这种作文的形式,无论审视材料还是自己确立题目都要一定的难度,它更侧重于对材料的正确解读和审视,更强调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如1995年的高考题:

  

  

  

  

  

  

  

  

  根据《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当年高考,大部分考生作文得分很低,关键就在于审题不准确。有的考生依据材料中涉及到的都是指出别人的缺点,于是立意为,每个人要多做自我批评;有的同学立意为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这些观点如果就现在来说看或许都可以给个比较好的分,可是当时这样的作文都属于走题的作文。

  如果我们从整体关照这则材料,就不难发现,如上提出的观点,事实上都没有关注到寓言的寓意。这则寓言揭示的是一种社会现象,这些鸟都是社会上的形形色色的人,这里没有好人——鸟人。他们只会批评指责,而从来没有不思考怎么改变这个现状。如果一个社会或者一个民族,只是一味地批判,而不去思考怎么样构建的话,这个社会将是一个混乱不堪的社会。就这个意义上提出观点,它应该是:构建一个好的社会环境,不仅需要批判更需要建设性的意见和由我做起的行动。

  除了文字材料外,漫画也是给材料作文的一种。如2005年全国高考试题,同样需要在正确审视材料的基础上,完成材料和命意的统一。

  3.话题作文。这里的材料只是一个写作的提示或者叫触发点,给考生一个发挥的余地。这类作文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话料,一是话题。这里的话料仅仅属于对考生的一种启发或者提示。考生可以不必关注所给的话料,只是依据话题思考命意就可以了。如2003年(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则材料虽然还是寓言,但如果与材料作文比较,我们会发现除了话料外,话题部分给了很多的提示。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

  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

  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

  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

  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

  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北师大天津附属中学:边永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