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收稿日期:2012-02-20 作者简介:李良方(1981-),女,硕士,山东英才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讲师。 摘要:自20世纪初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假道日本传入中国,便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与传播不仅适应 了当时兴办学堂、普及教育的需求,同时也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向国外借鉴的重心。分析梳理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引入中国的 背景、传播历程以及特点,对当代我国教育改革仍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关键词: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引入;传播;启示 20世纪初,在中国兴办学堂、普及教育的时代背景 下,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假道日本传入中国,对当 时中国基础教育教学领域产生极大影响。“当时赫尔巴特 派之阶段式的教授法传入中国,小学教员(师)皆奉之为圭 臬”[ 1][p.55]。本文拟对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传入中国的 背景、在国内传播情况作一梳理,以期为当今我国基础教 育教学领域的改革,尤其是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一、五段教学法的引入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776-1841)被后人称作“现 代教育学之父”,他以统觉学说为指导,在教学史上首次 提出了形式教学阶段理论。他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明 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而组成的统一过程,即 “四段教学法”。后来,赫尔巴特的学生齐勒尔和赖因把 “四段教学法”中的第一段“明了”分为“预备”、“提 示”两段,从而形成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五 段教学法”。第一段“预备”,即教师整理与新知识相关 的旧经验,使新旧知识相互联络;第二段“提示”,即教 师传授新知识,并略提示解决的方法;第三段“联想”, 即教师通过谈话、问答等方法,使学生新旧观念互相联 系;第四段“系统”,即教师指导学生对新知识综合、分 析,使之系统化并纳入原有知识体系;第五段“方法”, 即教师通过布置练习和独立作业,使学生实验、加深新知 识。 “五段教学法”在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第一,它首次使教学过程阶段化,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杂 乱无章的局面,使教学过程有章可循;第二,五段教学法 对教学各个阶段均作了详细分析,大多符合认知规律,突 破了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第三,五段教学法首次使教 学过程心理学化,强调儿童原有的观念是学习的基础,认 为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从已有观念出发,不断吸收融合新观 念,即“统觉”过程,同时强调教师对学生“兴趣”的重 视,要求教师提供适当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五段教 学法”顺应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大趋势,具有极强的生 命力,因此“五段教学法”不仅在德国得到普遍传播,而 且引起各国关注与学习,在欧美、苏联、日本各国亦得到 广泛传播,产生巨大的世界性影响,如十九世纪末,赫尔 巴特研究中心由德国转入美国,其中以德加谟和麦克默里 为代表人物;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将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 演绎为复习、引入、讲解、总结和练习五步法;日本明治 二十年(1887年)后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引起了日本教师的极 大兴趣,从而在日本被广泛推广。 甲午之战,中国惨败,国人再次沉思何以迅速强盛, 并开始重新审视日本何以迅速富强,国人如维新派的康有 为、梁启超,朝中要臣张之洞、刘坤一等,都认为日本的 胜利缘于日本的近代化,尤其是其教育的近代化。由此, 国人逐渐认识到教育对国家富强的重要性。因此,“教育 救国论”渐盛。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于1901年诏令改书 院兴学堂,以普及基础教育。然而,严重缺额的师资状况 制约着全国中小学堂的发展,因此,要兴学,须先解决师 资缺乏问题。为了缓解师资缺乏,国人提出设立师范学堂 之策,如张之洞认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关系 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在中国:引入、传播与启示 李良方 (山东英才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山东济南250104)35 至重”[ 2][p.1489]。因此,伴随中小学堂的兴起,师范学堂日渐 兴盛,如1897年上海首创南洋公学师范院,1898年京师大 学堂添设师范斋,又于“壬寅学制”之后开办师范馆以养 教习。 但是,经费不足、教习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新 兴师范学堂的健康发展。在此情形下,仅通过兴办师范学 堂,并不能解决普及基础教育所必需的大量师资。于是, 便有了“赴外国游学一法”——清政府制定政策鼓励留日 学习师范教育。据当时曾亲赴日本考察学习的俞子夷回 忆,当时留日习师范专业者所学的教法科讲义,皆为日本 当时惯行的那一套[ 3][p.474]。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期的日 本教育界,被称为赫尔巴特学派教育学说全盛时代。[4][p.667] 由此推知,当时赴日学习师范者所学到的教育学理论以赫 尔巴特教育学说及理论为主,其所学到的教学法自然便是 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因此,随着留日师范专业者的 回国,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也被传入中国。同时,当 时留日归国非师范专业者亦积学习与极宣扬赫尔巴特教育 学说,如王国维。1900至1901年留学日本的王国维,虽主 修英文、物理、数学等学科,但却以相当精力投身于赫尔 巴特教育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回国后,王国维迅速携手罗 振玉于1901年5月创办了《教育世界》,并自任主编。王国 维以《教育世界》为平台,一方面选登了如《德国教育学 大家海尔巴脱传》(即德国教育学大家赫尔巴特传)《费而巴 而图派之教育》(即赫尔巴特派之教育)、《海尔巴脱派教育 学会纪事》(即赫尔巴特教育学会纪事)、《海尔巴脱派之兴 味论》(即使赫尔巴特派之兴味论)等大量文章,以系统介绍 赫尔巴特教育学说和理论;另一方面,王国维还借鉴赫尔 巴特教育学及理论,亲自撰写《述近世教育思想与哲学之 关系》、《论教育之宗旨》、《教育普及之根本方法》、 《论平凡之教育主义》等教育论文。这不仅为国人全盘系 统了解赫尔巴特教育学说理论提供了极大便利,而且更有 益于国人对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的深度、透彻理解。 综上可见,“五段教学法”是伴随着赫尔巴特教育 学说的传入,而被引入中国的;是在清末尤其是甲午战 败后,国内教育全盘效法日本的大背景下,假道日本而来 的。这便决定了其传入途径主要是赴日留学或考察者。 “五段教学法”在中国的这种特殊传入途径和形式,与它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紧密相关。 二、五段教学法的传播 (一)传播历程 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被引入后,便很快传播开 来。据我国小学教材教法研究的开拓者俞子夷记载,当时 “五段教学法”的传播历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3][p.473]: 1.1908年前:留日师范专业者传播阶段 如前所述,20世纪初,清末中国大规模组织留学生 去日本学习师范教育时期,适值日本教育界赫尔巴特派教 育学说全盛时代。这些留学生归国后,或任职教育行政机 构,或亲执教鞭,或主持、兴办学堂,但无不在各自工作 岗位中将自己所学加以大力推广、宣传。所以说,1908年 前,国内“五段教学法”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留日师范专业 归国者,而且这一时期的“五段教学法”多通过讲义和口 头谈话的方式推行,小学课本中则很少出现。 2.1908年至辛亥革命前:单级教授传播阶段 1908年至辛亥革命前,“五段教学法”主要是附着 在单级教学中被传播:单级是一种班级编制方式,即将年 龄、程度不同的多个年级的学生组织在同一教室进行教 学,时称“单级教授法”。单级教学源于日本,是为适应 当时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需要、弥补师资不足而推行的一种 教育改革。因此,在清末效法日本教育的时代浪潮中,在 改书院兴学堂、普及基础教育中,同样面临师资缺乏问题 之际,单级教学法也于20世纪初被引进中国。当时研究、 学习、传播单级教学法,被视为推行、普及基础教育的一 种有力工具,其中以江苏省教育会最为热衷[ 3][p.466]。1909年 2月,该教育会选派杨保恒、周维城、俞子夷等专人东渡日 本,亲自考察单级教学实况,其中俞子夷任团长。同年5 月,三人回国后各自就实地考察情况,在江苏省教育会会 员及上海学界代表会上作了详尽的心得报告。三人的报告 使与会人员对日本的单级教授法有了切实的认知。同年8 月,江苏省教育会又率先于上海创办单级教授练习所,其 中由杨保恒讲授训育,周维城讲授单级通论,俞子夷讲授 教法。同时,该练习所还以上海崇正西官塾和西南官塾两 所小学为示范教学和实习基地。江苏省教育会不仅致力于 单级教学法在当地的普及,同时通过其来自河南、安徽、 江西等地受训成员,把单级教学法推向全国,最终使清廷 学部亦受到单级教学法的影响,从而使单级教学法逐步走 向合法化。同时,这一时期,研究单级教学的论著亦纷纷 涌现,如《论单级教授之急宜推广》(《申报》1910年3月 7日,第1张第2版),《单级教授法》(杨保恒、周维城编 译,中国图书公司1911年)等。 李良方: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在中国:引入、传播与启示36 山东英才学院学报 本质上看,“单级只是编制方式,教法实质仍不外日 本通行的那一套所谓赫尔巴特的五段法”[ 3][p.470],故此,单 级教学法实则为传播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的有力载体, 单级教学法的推行便是“五段教学法”的传播。再加上单 级教授练习所的学员生源广泛,毕业后大多回教育一线执 教,所以这一期的“五段教学法”传播更具实践意义。 3.辛亥革命后:师范学校传播阶段 辛亥革命后,五段教学法的传播进入盛行时期,其 推行方式较多,但主要是依靠师范学校的发展。如江苏 省行政当局以附小为基础规划师范区,定期召开教法商榷 会。与会者大多为各县优良教师,会后他们还将讨论结果 整理、印刷,并分发各县教育单位,以便未出席会议人员 亦有机会学习会议精神,分享会议讨论结果。当时由杨保 恒主长,俞子夷兼课的江苏第一师范、第二女师,积极组 织师生讨论研究小学数学、语文等各科教育,为小学各科 教学法建立了初步基础。同时,书局在竟编小学各科教材 时,还配备教师用的教授书。教授用书编写及其详尽,每 课均有长篇教案和练习题,这样,教授用书销到哪里,那 套教学法便推行到哪里,这使得五段教学法的传播面更加 广泛。 (二)传播特点 纵观五段教学法在国内的传播情况,可得出以下特 点: 第一,就其引入和传播途径而言,五段教学法的传 入和传播以日本为中介,而非其源头德国。当时国内推行 五段教学法的多为留日习师范归国者和赴日考察者,介绍 赫尔巴特教育学的书籍多由日本传来翻译而成,刊登赫尔 巴特教育学说及理论的期刊杂志也多由留学日本的学者主 办或主编,因此,在中国传播的五段教学法基本上是日式 的,而非德式的。 第二,就其运用而言,国人在引入赫尔巴特五段教学 法的过程中,并非一味盲目照搬,而是立基于中国传统文 化,并关照当时教育实际情况,对其加以改造,由此产生了 中国式理解。当时国内以五段教学法为基础的教学过程,虽 然基调始终保持不变,但后来经过不断增补,已与当初从 日本引进来的面貌不同,成为我国独特的传统。[ 3][p.479]如, 1905年直隶张景山的历史教案中所用的五段法把赫尔巴特 五段教学法与孔子问答法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式的五段 教学法。[ 5] 第三,就其历史意义而言,五段教学法一定程度上适 应了清末教育教学实践改革的需要,满足了当时新兴学堂 的发展需求,促进了当时基础教育的正常稳定教学,缓解 了当时从私塾到班级授课所出现的教师对课堂教学束手无 策的尴尬局面,对当时新兴师范学堂的完善发展亦有所裨 益,具有历史的现实性。虽然,五段教学法是伴随着赫尔 巴特派教育学说,作为赫尔巴特派教育学说整体中的一部 分而被引入的,但是,正是因为五段教学法迎合了当时时 代的需要,所以,五段教学法几乎成了赫尔巴特派教育学 在当时中国的代名词。 三、五段教学法的启示 历史教我们更智慧地思索,从而更为有效地解决现 实问题。“五段教学法”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虽然已经 成为现实的背影,但其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汲取的财 富,以及仍需深思与反思的问题。结合上述五段教学法的 引入和传播,尤其是其传播的特点,我们至少可得出以下 三方面启示: 首先,从其传入路径来讲,传入中国的五段教学法 来自日本,影响了时人理解的准确性,以及把握的到位程 度。固然中国和日本因地理、文字、习俗等较为相近,相 比其来源国德国,进口日本的五段教学法在国人学习起来 更具优势。但事物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优势的背后往往隐 藏着潜在的缺陷。如,日本学者汤本武比古在其著作《教 授学》中,把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比附孔子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反三。这种阐释虽然更易于被接受,但易 造成断章取义,从而影响对赫尔巴特学说本质的深思,所 以很难说在中国传播的是正宗的赫尔巴特学说[ 6]。 其次,从其传入动机来讲,学习五段教学法急功近利 的心态影响了对其学理的探究。五段教学法是在清末教育 变革“以日为师”的余绪中被引入的,这便从根本上决定 了五段教学法的功利性特征。所以,在五段教学法的引入 与传播过程中,必然会偏重其功利性方面,更多地关注它 对现实教育发展的功效性,凸显其服务教学的一面,而非 服务教育研究的一面,聚焦于五段教学法之如何实施,而 非其学理层面的探究。这启示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中, 即使是更具实践层面意义的教学方法改革,也不能忽视其 理论层面的思索。实践层面与理论层面二者应相辅相成, 盖因前者更具现实性,后者更具长久性。 第三,从其自身发展来讲,五段教学法因模式化而 由兴盛走向式微。功利性的传入动机决定了国人对五段37 李良方: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在中国:引入、传播与启示 教学法“急学先用”的学习态度,很多时候是“即学即传 人”,根本无暇其学理层面的引进,导致五段教学法最后 走向了陈陈相因,渐成形式的模式化,造成了“教师竟可 不必备课,径挟书而入教室”的消极现象[ 3][p.479]。任何事物 一旦被模式化,如无变革则必然走向衰退。随着1919年杜 威来华讲学,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渐渐取代了赫尔巴 特教育学说的地位,“五段教学法”也受到之后的设计教 学法、道尔顿制等冲击,其地位大不如前。教学活动是有 规律可循的,必然存在一定的模式。因此,探索教学模式 是有必要的。但是,万事皆处在变化发展中,所以,恒常 往往导致衰败,教学方法切忌模式化。 应当指出,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赫尔巴特五段教 学法在中国的传播是有一定局限的,虽然它不乏科学性, 但过于机械化的缺陷仍导致它在中国走向形式化,加之杜 威教育学说的冲击,最终而式微。尽管如此,赫尔巴特五 段教学法对中国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贡献是应当给予肯 定的。 参考文献: [1]徐珍.中外教学法演进[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6. [2]张之洞全集(第二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3]董运骞,施毓英.俞子夷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1. [4][日]藤原喜代藏.明治?大正?昭和教育思想学说人物史(第1卷) [M].东京:湘南堂书店,1970. [5]杨晓.清末赫尔巴特“形式教学阶段”传入中国的变式[J].教育科 学,2000(1):62-64. [6]周谷平,叶志坚.赫尔巴特教育学在中国:一个跨世纪的回望 [J].教育学报,2006(5):29-35. On introduction,Transmiss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Herbart`s Five Formal Teaching-steps in China LI Liangfang (Pre-Educational School,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Jinan,Shandong 250104,China) AAbbssttrraacctt:As soon as Herbart’s five formal teaching-steps were introduced into China via Japan,they spread broadly and became so popular in all China within a short time.The introduc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them not only met the need of running schools and popularizing free education at that time,but were important step on the way for China’s modern education to learn from other countries;so there will be certain enlightenments for today’s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by analyzing their introduction background,transmission and enlightenment. KKeeyy Woorrddss:Herbart;Five Formal Teaching-steps;Introduction;Transmission;Enlightenmen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