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寒热并用治法特色

 淄水渔夫 2012-09-14
伤寒论寒热并用治法特色
□ 王长洪  沈阳军区总医院  
  《伤寒论》诸方中,寒热并用法极具特色,在所列103首方剂中,寒热并用者竟多达53首,其内在的构建规律颇具科学价值。
  所谓寒热并用,是指将寒热异性的药物合并使用,在八法中属温清两法,亦称温清并用。《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伤寒论》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组方无不考虑到疾病的寒热虚实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表里双解
  用于表寒里热。表寒当用温热药散之,但里有热则恐其助热;里热当用寒凉药清之,但纯用清热又顾其表寒不解。是故寒热并投,外散表寒,内清里热。如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热,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二者虽病因不同,但外寒里热的病理是一致的,因此皆用麻黄、桂枝辛温解表,生石膏辛寒以清里热,共奏表里双解之功。此种配伍方法,对外寒入里化热的诊治,极具指导意义。临床常用柴胡桂枝各半汤加减治疗感冒,柴胡、黄芩与桂枝、生姜并用,也是寒热并用和解表里之法,非常有效。
  清上温下
  用于上热下寒之证。上热下寒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寒热错杂证。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方以黄连苦寒清胸中之热(上热);干姜、桂枝辛温以温下寒(下利),桂枝还能宣通上下,半夏辛开结气、降逆和胃,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以调升降。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此乃表证误下,邪热内陷胸膈,又见脾虚中寒下利,以苦寒之栀子清胸膈之热,辛热之干姜温中散寒,药虽二味,最能体现仲景寒热并用之法度。此外,338条乌梅丸治上热下寒之蛔厥;357条麻黄升麻汤,以寒凉之石膏、黄芩、知母与辛温之麻黄、桂枝、干姜配伍,上清肺咽,下温脾阳止利;359条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黄连、黄芩苦寒清热,干姜温散下寒,人参健脾,都是寒热并用,清上温下的方剂。此法在现在临床中,也得以广泛应用,如慢性肠炎患者腹痛便溏肠中有寒,复见慢性胃炎胃中灼热,可宗仲景之法,黄连干姜同用,上可清胃热,下可止腹泻,疗效确实。
  辛开苦降
  多用于痞证。痞的主证为“心下痞,按之濡,但满而不痛。”其病机是寒热错杂,互结中焦,气机痞塞。149条、157条、158条对痞症做了具体的阐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条),此乃误用下法,伤及脾胃,寒热错杂中焦,脾胃升降失司而致心下痞满。以半夏、干姜辛温燥湿,治中焦之寒;黄芩、黄连苦寒降泄,清中焦之热;党参、大枣、甘草甘温疗中焦之虚。如此寒热并调,辛开苦降,则脾升胃降,痞满自愈,成为中医治疗痞满之法门。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慢性胃炎之痞满属于寒热错杂者,亦屡用屡效。157条生姜泻心汤,是治疗寒热互结、脾胃虚弱、挟食停饮之痞。“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不中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用量,加生姜而成,散水气止呕之力增强。158条甘草泻心汤,是下后脾胃俱虚,寒热错杂,痞利俱盛者。以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用量,以增强补中益气之功。此三方实则同一治法的三种加减,以针对寒热互结、上下痞塞之病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是治疗脾胃病中焦痞满的基本方法,切中病机。推测此方绝非先制而后用,是来自大量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堪称经方中之经典。
 
用经方应讲求整体辨证
□花宝金  鲍艳举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经方用于临床,只有施用得当,才能效如桴鼓。笔者在临床上体会到,缺乏整体观念、顾此失彼是经方难以取效的原因之一。
  笔者曾治疗一23岁学生女患者,其8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恶寒等症状。就诊于某医院急诊科,给予退热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热势减退,呈低热状态,晨起干呕明显,伴有咽痛、口干渴、饮水较多。他医予小柴胡颗粒治疗5天后无效。刻下症:低热,自测体温37.6℃,乏力,口干渴欲饮,咽痛,咳黄痰,晨起刷牙时干呕明显,无恶寒,口苦,二便调,食纳不佳,眠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伤寒论》第10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该患者是外感发热,由于误治而出现低热不退,晨起干呕、口干明显。干呕是小柴胡汤四症之一,见这一症便可给予小柴胡汤,但仍然要结合患者的整体情况而用药。患者由于“血弱气尽腠理开”外感病邪不解,传入半表半里,出现干呕,乏力,咽痛,纳呆,低热不退。患者咽痛、口干渴欲饮,偶咳黄痰,是邪陷里证之阳明病。综上所述,该患者六经辨证为少阳阳明合病,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桔梗、生苡仁。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2g,党参10g,炙甘草6g,生石膏45g,桔梗10g,生苡仁18g,生姜5片,大枣4枚。方中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生石膏清解阳明里热,又用生苡仁、桔梗清热化痰,排脓利咽。结果,患者服用1剂后低热症状消失,咽痛亦明显减轻,又服用1剂,诸症消失。
  前医给服小柴胡颗粒,说明该医已辨出患者病位在少阳,但忽略了患者的咽痛、口干渴欲饮、偶咳黄痰等阳明里热。中医的辨证论治,是根据人体患病后正邪相争而出现症状而进行整体辨证的,该感冒患者已病8天,其症状特点是少阳阳明合病,治疗不但要辨清它的病位所在,而且还要辨清它的具体适应方证,只用小柴胡汤不但不能适应治疗少阳阳明并病,而且也不适应小柴胡汤又见咽痛、痰热证者,当我们通过整体辨证,投与适应方药,故药到病除。少阳阳明合病,单纯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是不够的,和解少阳的过程中,必须兼清阳明里热,病方能解。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一般的大夫,都知道“咽之不下,咳之不出”之痰气互结型的梅核气,用半夏厚朴汤治疗。但如果忽略患者的其他症状,如咽痛、吐黄痰、口干渴欲饮等阳明病,恶寒、汗出、低热等太阳病,腹泻、腹痛、腹部怕冷等太阴病,而仅仅用半夏厚朴汤是不行的,必须重视患者的整体状况,把握经方的整体观念,予以随证加减治疗。
  有些医师,用经方效果不好,便谓“古方不能治今病”、“汉代人的体质与今人有别,且环境气候也变化了,不能用汉代的方治疗今人之病”等等,这是没有真正理解经方的内涵。经方不加减,固守一方而无变化,都是不对的,而应根据症状变化进行加减。关于这一点,张仲景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就是看方证是否对应,辨证是否准确,加减是否得当。
  其实,经方的方证相应说,实质也是强调辨证的整体观念,方必须与证相应,证以方名,方以证立,方随证转。临床上重视抓主证,但更要注重患者的整体状况予以辨证,有是证则用是药,无是证则去是药,不可顾此失彼、一叶遮目。
痰挟瘀血  遂成囊窠——《丹溪心法》与肿瘤
□ 王三虎  柳州市中医院肿瘤科
  元代医家朱震亨,是金元四大医学家中滋阴派的代表人物。《丹溪心法》是根据其平素所述和医疗实践,由其弟子们整理而成的著作。本书源流清晰,有条不紊,内容丰富,充分地展示了朱震亨内外妇儿各科的临床经验。书中对肿瘤有关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和预后判断等也多有发挥。
  强调肿块多是痰,用药分门别类
  《丹溪心法·卷二》为痰的专论。不仅提出了“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的论点,形成“痰挟瘀血,遂成囊窠”这一对肿瘤病机高度概括的学说,还提出了“风痰多见奇证”、“胶固浊稠者,必用吐”、“痰在膈上,必用吐法,泻亦不能去”等新观点。对痰成囊窠,推崇许叔微用苍术的经验。对于不同性质、不同部位的痰,指出了专药乃至成方:“湿痰,用苍术、白术;热痰,用青黛、黄连、黄芩;食积痰,用神曲、麦芽、山楂;风痰用南星;老痰用海石、半夏、栝楼、香附、五倍子,作丸服。”“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可导达;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痰结核在咽喉中,燥不能入,用化痰药,加咸药软坚之味,瓜蒌仁、杏仁、海石、桔梗、连翘、少佐朴硝,以姜汁蜜和为丸,噙服之……天花粉大能降膈上热痰。”海石,就是海浮石,朱震亨评价极高:“热痰能降,湿痰能燥,结痰能软,顽痰能消。”在其所附的30多首治痰方剂中,大多数是他自拟的。
  明确翻胃的证治,预后食疗有高见
  翻胃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癌等恶性肿瘤。朱震亨在《丹溪心法·卷三》的翻胃专论,将翻胃分为兼血虚、气虚、有热、有痰、气结及阴火上炎等6个证型。强调从辨病论治的角度,“必用童便、韭汁、竹沥、牛羊乳、生姜汁”;从辨证论治的角度,气虚入四君子汤,血虚入四物汤,有热用黄连、生姜、山楂、人参等,有痰入二陈汤,入开滞导气之药。尤其是“有内虚阴火上炎而反胃者,作阴火治之。年少者,四物汤清胃脘……年老,虽不治,亦用参术,关防气虚胃虚”一段,以及“切不可用香燥之药”、“宜薄滋味”、“大便涩者难治,常令食兔肉,则便利”等,可以看出朱震亨在翻胃的证治方面经验丰富,远超其前代。
  分辨痞块痰食血,创制内服外敷方
  《丹溪心法·卷三》有积聚痞块专论,认为单纯气不能作块成聚,“块乃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当然,在具体病人身上,气血痰食偏重不同,而且往往表现在病位上的区别,“痞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血块。”论痞块治法,“当降火消食积,食积即痰也。行死血块,块去须大补。”还明确指出:“凡积病不可用下药,徒损真气,病亦不去,当用消积药使之融化,则根除也。凡妇人有块,多是血块。”对于治块之药,推崇瓦楞子,认为“瓦楞子能消血块,次消痰。”我在临床应用朱丹溪经验,在一肝癌术后1年,虽查无复发,却时常觉得心口憋闷的患者,加用瓦楞子,3剂见效,9剂疗效巩固。真正体会到“药不贵繁,独取其效”的道理。朱震亨还提出了治不同积块的药物:“木香、槟榔,去气积;神曲,麦芽去酒积;虻虫、水蛭,去血积;礞石、巴豆,去食积;牵牛、甘遂,去水积;雄黄、腻粉,去涎积;硇砂、水银,去肉积。”
  对于治疗痞块的组方,朱震亨基本上是扶正驱邪并用。所以首推《千金方》的硝石大黄丸,并改名为消块丸(硝石、人参、甘草、大黄)。大消痞丸(黄连、黄芩、姜黄、白术、人参、陈皮、泽泻、炙甘草、砂仁、干生姜、炒曲、枳实、半夏、川朴、猪苓)就是补泻并用的代表方。即使用去诸积聚的阿魏丸(山楂、南星、半夏、麦芽、神曲、黄连、连翘、阿魏、栝楼、贝母、风化硝、石碱、萝卜子、胡黄连),也要注意“诸阿魏丸,脾虚者,须以补脾药佐之,切不可独用。虚虚之祸,疾如反掌。”
  外敷膏药治疗肿瘤,基本上以寒热并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组方大法,创制的三圣膏(未化石灰半斤为末,瓦器中烧令淡红色,提出火,候热稍减。次下大黄末一两,就炉外炒,候热减。下桂心末半两,略炒,入米醋熬搅成黑膏,厚纸摊贴患处)就是寒热并用治法的体现。而琥珀膏(大黄、朴硝各一两,上为末,大蒜捣膏和贴)则是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组方大法,简便易行,非常实用。适用于肿块热痛明显的病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