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标本 ,治病必求于本,人为本,病为标

 淄水渔夫 2012-09-14

论标本 
经言∶标本之道,浅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举 
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度毕矣。 
(旧经)六气标本,所从不同,有从本者,有从标者,有不从标本者。少阳、太阴,从本, 
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 
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以六气为本,以三阴三阳为标也。 
(新添)少阳之本火,太阴之本湿,本末同,故从本也。少阴之本热,其标阴,太阳之本寒, 
其标阳,本末异,故从本从标。阳明之中,厥阴之中,气之化者∶阳明中气为湿,厥阴之中气热, 
故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之化,从乎中。中者,人气也,人气为病矣。 
(旧经)经言∶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 
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然寒暑燥湿风火者,气谓本也,则三阴三阳上奉之。 
三阴三阳者,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厥阴、阳明,是谓标也。与本相合,为表里者,是谓中 
也。是故太阴阳明合,太阳少阴合,厥阴少阳合。合而为六,分而以为手足,应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也。 
(新添)又,少阴、太阳,有标本之化,然少阴本热,其标少阴也,太阳本寒,其标太阳 
也,遂从标从本之化也。太阴、少阳,从本,然太阴之本湿,其标阴,少阳之本热,其标阳,故 
各从其本化也。阳明、厥阴,不从标本,皆从乎中气,阳明其本燥,标为阳,其性凉,清化凉, 
与标本不同,而反同其太阴湿土也,又厥阴不从标本,而反从乎中气矣。 
(旧经)大凡治病,必明标本中气之化,而寒热温凉治之耳。又,经曰∶气有国中,凡三十 
度而有奇,气同位者,何也?然∶国中者,谓一步间气分为二分,故言三十日而有奇也。奇为四 
十三刻七十五分。国中相合,而成六十日余八十七刻半,乃为一步也。所以气之国中者,是以明 
其天地气之升降也。气之初,地气升,气之中,天气降,升降不以,为造化之由也。故经曰∶天 
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化作矣。故出入废则神 
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 
出入,无器不有。故知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故无不出入, 
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之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 
谓也。又曰,有不生不化手?然∶与道协议,唯真人。故曰∶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 
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 
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也。及夫至人,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 
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皆成道者。天地人三才, 
运气加临胜复,注上中下矣。癸未日患,便是两感,火运加临上,见子少阴。其运火,两感合死, 
标本合病。粗工不识阴阳升降,不知酸苦甘辛咸药性者,十人病,九人死也。 


治病必求于本
 
        将以施其疗疾之法,当以穷其受病之源。盖疾 之原,不离于阴阳之二邪也,穷此而疗之,厥疾弗瘳者鲜矣。良工知其然,谓夫风热火之病,所以属乎阳邪之所客。病既本于阳,苟不求其本而治之,则阳邪滋蔓而难制。湿燥寒之病,所以属乎阴邪之所客。病既本于阴,苟不求其本而治之,则阴邪滋蔓而难图。诚能穷原疗疾,各得其法,万举万全之功,可坐而致也。治病必求于本,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者如此。夫邪气之基,久而传化,其变证不胜其众也。譬如水之有本,故能游至汪洋浩瀚, 而趋下以渐大,草之有本,故能荐生茎叶实秀,而在上以渐蕃。若病之有本,变化无穷。苟非必求其本而治之,欲去深感之患,不可得也。今夫厥阴为标,风木为本,其风邪伤于人也,掉摇而眩转, 动而螈 ,卒暴强直之病生矣;少阴为标,君火为本,其热邪伤于人也,疮疡而痛痒,暴注而下迫,水液浑混之病生矣;少阳为标,相火为本,其热邪伤于人也,为热而瞀 ,躁扰而狂越,如丧神守之病生矣。善为治者,风淫所胜,平以辛凉;热淫所胜,平以咸寒;火淫所胜,平以咸冷。以其病本于阳,必求于阳而疗之。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太阴为标,湿土为本,其湿邪伤于人也,腹满而身肿,按之而没指,诸痉强直之病生矣;阳明为标,燥金为本,其燥邪伤于人也,气滞而 郁,皮肤以皴揭,诸涩枯涸之病生矣;太阳为标,寒水为本,其寒邪伤于人也,吐利而腥秽,水液以清冷,诸寒收引之病生矣。善为治者,湿淫所胜,平以辛热;以其病本于阴,必求其阴而治之。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岂非将以疗疾之法,当以穷其受病之源者哉?抑尝论之,邪气为病,各有其候;治之之法,各有其要。亦岂止于一端而已。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入里者,下而夺之;其在高者,因而越之,谓可吐也;剽悍者,按而收之,谓按摩也;藏寒虚夺者,治以灸 ;脉病挛痹者,治以针刺;血实蓄结肿热者,治以砭石;气滞痿厥寒热者,治以导引;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者,治以醪醴;血气凝泣,病生于筋脉者,治以熨药。始焉求其受病之本,终焉蠲其为病之邪者,无出于此也。噫!昔黄帝处于法宫之中,坐于明堂之上,受业于岐伯,传道于雷公,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纲纪万物,变化生杀之妙。盖有不测之神,斡旋宰制于其间也。人或受邪生病,不离于阴阳也。病既本于此,为工者岂可他求哉!必求于阴阳可也。《至真要大论》曰: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此求其病机之说,与夫求于本,其理一也。


人为本,病为标

在中医看来,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为本,病为标”。中医是要关心人,而不是人的病。他首先要发现人的问题出在哪儿,先得改变这个人,然后才能治愈这个人所得的病。
      《黄帝内经》认为,病只是一个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坏毛病不断发展而产生出来的一个东西。病能否治好关键性的因素是人——病人能否改变生活习惯,能否改变人生态度,这是能否治好病的一个根本性的决定因素。用古人的话说,“人死于疾病者,色欲居其半,气郁居其半”,“香附解郁,只解易解之郁,而相思之病,必得其心上人而郁乃解”。病人不能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欲望观念,其病总有后患。这是《黄帝内经》里边的一个要点,这同样也是中医学一个重点,它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
        《黄帝内经》强调和谐,强调止于至善,意思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度越高就越接近于至善。你能够做到“因天之序”,你就达到最高点了。之前我们过十二时辰的养生和四季养生,实际上最重要的一个主旨就是我们要因循着天的顺序,因循着身体的本性去生活,而不能逆反身体的本性。所以,要改变“人”才是最关键的,而不是改变病。
        在《史记·扁鹊传》中提到“六不治”,就是有六种不治的病,不是医生不给治,而是这六种病人无法改变。第一种是“骄恣不论与理,一不治也”。什么意思?就是不讲道理、特别任性的人,医生不能给他治病。因为他头脑中自有一套想法,根本不相信医生,不仅不听医生的话,而且“我执”特别重,就是“骄恣不论于理”。
        “轻身重财,二不治也”,一听说看病还得花钱,就不看了,这种人也没办法治。现在有些人特别奇怪,有的人没病却偏偏要吃药,天天维生素大把大把地吃;有的人是有病偏不吃药,要钱不要命,这是第二种不治的人。
        “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这就是之前说的“饮食不节,起居无常”的人,医生对这种人也基本放弃。比如说我们在对病人提要求的时候,让他几点睡觉,他都说做不到;不让他吃什么,他说也做不到。这种人不遵医嘱,也没法治。
        然后是第四种人:“阴阳并,脏气不定。”就是阴阳气血和脏腑气脉都已经飘忽不定了。中医认为当病人出现“七怪脉”时,就是病人已经有病危的相了,一般的医生也不给他治。古代的医生要论“把脉”,并且一定要学会把七怪脉和死脉。当出现这种现象时,一般的医生都会明哲保身,说“我没有什么太大的能力,不能给你治病了,我给你点钱,你就爱吃什么吃什么吧!”古代人只要一听到这话,就明白了。
        “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形羸是特别瘦弱,身体已经瘦弱到极点了,连药都喝不下去了,这是第五种不治的人。其实古代对这种人还有一种办法,就是神奇的灸法。关于这种方法,有一本书记载得比较详细,叫做《扁鹊心书》。实际上灸法在古代既是一种强身健体方法,也是救命法,但如果你把元气耗光了,神仙也救不了你人。
        第六就是“信巫不信医”。现在来说,就是只信西医不信中医,或只信气功师不信医生,等等。既固执又偏执,而唯独不相信自己,不相信治疗疾病的根本力量源于自身的元气和自愈能力。这种人把如此宝贵的生命完全依托于他人手,任人摆布,从不反省自己得病的根由。事实上,这种人已经放弃了自己,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