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路径选择

 指间飞歌 2012-09-18
我国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路径选择
康 伟
2012年09月17日08:22   来源:黑龙江日报

  自从 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机 ”一词以来 ,“治理”一词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但是由于不同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术背景出发解释和运用“治理 ”一词,至今关于“治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无统一界定。

  以治理理论为主导的西方国家治理模式的基本理念可归纳为:社会公共管理的责任由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共同承担,重构政府与公民社会或民间社会的关系;重新认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位置和作用;从政府的完全理性假设到有限理性假设。以自组织概念为核心的协同学,主要研究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自组织和系统产生的有序是和宏观状态相联系的,协同论的自组织原理实质上是揭示系统内部进行自组织的过程,自组织是管理系统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协同是自组织的形式和手段。

  危机是由一组高度联系的结构不良的问题组成,并且组成危机的各种问题本身都是复杂的系统,一个复杂系统可能还是另一个复杂系统的组成部分,相互交织在一起。最终的结果就是一种结构不良的混乱,其内在机理实质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形成危机的因素累积到一定程度,经诱发因素的触发,通过突发事件发生以及由突发事件导致的连带效应产生大量的失控、失范、混乱和无序,从而表现出不同破坏程度的危机状态。危机管理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结构不良的一种混乱。整合资源、协同管理消除混乱状态,使无序向有序转化,是危机管理的根本目标。

  协同学所研究的自然物理系统并不都是耗散和有序结构,而生命和社会系统则无例外地都是耗散和有序结构,因此,协同学的理论和方法不但可以用来研究社会系统,而且可以应用于公共危机的预防与控制。从这个角度看,危机管理系统或组织,只有内部的组分不同,功能各异才能更好地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失控到条理清晰,才能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地共同实现一种整体功能,组分越多样,各自的功能不同,有序结构的水平就越高。而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强调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的协调与合作。因此,公共危机的治理需要打破原有的政府单一中心管理理念,塑造参与危机治理主体的多样性及其协作机制,强调配合和协作,重视层层联络、环环相扣的以政府为主体,居民、企业、非政府组织均发挥积极作用的社会协同网络,以获取协同效应和技术知识的互补效应。但在借助治理理论和协同学原理来提高公共危机治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方面,政府仍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是元治理者,是最后的被求助者。我国公共危机协同治理可以有以下几种路径选择:

  一、完善常规化制度化的协同机制,合理界定组织的权力与职能

  任何管理主体都应具有合法的管理权限才能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能。不受国家法律保护的组织不能成为社会管理主体。以法律制度形式明晰危机治理中各组织机构和公民的权力、责任和义务,理顺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权责分明的基础上依法设置、依法运行并整合各多元主体的力量,以实现协同治理危机的目标。

  2007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危机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权力、管理机构各职能部门、组织运行程序、政府紧急权授予的规定、社会各阶层和公众的责任和义务、紧急管制措施规定、政府社会动员和征调规定、公民权利保障规定、政府信息通报规定、危机处理绩效考核、奖励机制及责任追究等问题做出法律界定。各级、各地的政府部门针对突发的紧急事件也相应地制定应急预防措施以及事后的补救措施。

  从预案到法案的建立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危机意识和机制的不断成熟,但总体上说,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在法律建设上缺口较大。各类预案大多停留在观念、政策和原则层面,缺少常态化的操作性较强的行为规范体系,对危机管理程序、权限、职责的规定还不是非常明确,对违反法规行为的处罚规定模糊,尤其缺乏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相关制度。

  二、培养和提升各参与主体的意识与能力

  危机管理面临的是一个复杂多变、难以预测的不确定环境,各个治理主体都需要具备专业化的知识能力。政府组织在协同体系的核心作用要求其组织及成员具备良好的危机意识和专业技能,应根据危机培训计划逐步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水平;开展危机应对情景训练;进行应急决策能力模拟测试;各级政府、不同部门还要定期举办跨部门跨行业的危机研讨会。同时将危机管理意识灌输到全社会,向社会进行经常性的宣传教育,使公民树立起危机意识,知道如何防范危机、应对危机,提高社会的成熟度。

  三、实现网络技术支持下的信息共享和主动协同

  公共危机是一种典型的复杂现象,各利益主体相互间的作用和影响共同推动着危机的走向。因此,对危机的有效治理离不开利益主体间的多向的、良性的互动。危机管理非常强调通过各种平台进行互动合作,进行信息沟通、资源分配、行动协调,不但是同一层级不同危机管理主体合作的平台,也是不同层级不同主体之间进行协调和沟通的平台。既包括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也包括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实现信息的公开化,以此提高成员组织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了解,实现各个成员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与主动协同。而以先进的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可以促进信息的共享,为信息管理提供技术平台,为信息库的建立、成员组织之间信息的获取、分析、评价以及信用状态信息的披露提供技术手段。各主体运用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打破组织界限以及时空障碍而实现知识与信息的传递与共享,进而形成一个彼此依赖、共享权力、动态的自组织网络系统,构建起公民个体、社会组织、政府部门与国家一体化,点、线、面相结合的动态性、柔性化的公共危机治理系统。(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