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语言是最通俗、最朴实、最真实的语言,是贴近民声、体现民意、反映民生的鲜活语言。讲好群众语言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基本功。
时下,有些领导干部群众工作的水平比较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讲群众语言的能力弱,有的不善于学习和掌握群众语言,工作高高在上,沉不下、连不上,不能与群众话冷暖、唠家常、谈心声,群众想什么自己根本不知,群众语言是啥味、是啥样、有啥特点,自己根本不懂,和群众话不投机;有的不能够讲好群众语言,在群众面前总是一副“老爷样”,说起话来总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自说自话,官腔十足,大话、套话、空话、假话、官话连篇,结果是群众非但听不进去,甚至还很反感、抵触,因而也就谈不上用群众语言去引导和凝聚群众,去做好群众工作。
不会、不善、不愿讲“群众语言”折射一些干部官僚主义的话风、文风,暴露出一些干部脱离实际的思想作风,反映了一些干部脱离群众的官场做派。
这种干群讲话“对不上号”的问题如不加以及时解决,长此以往、久而久之,势必在干部与群众之间筑起一道思想和感情的藩篱,影响干群党群关系,降低群众工作的质量,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
话语相投,方能思想相通,思想相通方能工作到“家”,工作到“家”群众工作方能做到位。因此,领导干部要把讲好群众语言作为“必修课”、“常修课”、“自修课”,下功夫学深、学透、学全、学好。首先要培育热爱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对群众有真情、有真爱,把群众利益挂在心上,在关心爱护群众中接受群众语言,脱离了“热爱”两字,学习群众语言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没有依托、毫无根基。
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学习群众语言。实践是群众语言的源泉,领导干部应自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多接“地气”,多闻“土气”,常与群众拉家常、话里短,多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甘愿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努力做到“基层处处是课堂,群众人人为老师”、“服务事事当听课,调研时时在倾听”,在“零距离”贴近群众中汲取群众语言的丰富营养和智慧。
要特别注意,在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时,决不能因为事小而冷漠藐视,拒人于千里之外,也不能因为事情琐碎而厌烦,语言刻薄又尖酸,要用真诚之语、关切之声,努力解决问题,积极化解矛盾,即使有些问题不能当场解决,也要耐心说服,好言劝导,以理服人,消解群众抵触情绪,化解群众内心怨气。做到不利于干群关系的话不讲,不利于解决问题的话不说。只有这样,才能使领导干部把群众语言学到家,才能在群众工作中充分发挥好群众语言的“调和剂”、“粘合剂”作用,才能促进问题从根本上得到妥善解决,才能为做好群众工作营造平和的氛围,也才能在干群党群之间架起一座永不垮塌的连心桥。
(作者单位:江西宜春市中国人民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