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道少斋中医讲稿

 淄水渔夫 2012-09-20

新道少斋中医讲稿1------不为繁杂症状所迷
      腹泻---心胸如焚---膺汗案
        第一例是个60岁女性患者,她的先生曾在我这儿治疗,喘息气促3月,我并没以平喘作为主要的治疗大法,而是以济川煎为主取效,为什么?就是这患者的气促出现在便秘之后,大肠腑气不通,上迫于肺,肺与大肠相表里,药仅数剂,喘平并且这3个多月的习惯性便秘也得以很好缓解。其妻多病,遂送来我这儿。

        患者病情很复杂,大致上有这么几个病,2型糖尿病,颈椎病,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消化功能不良,腰椎骨质增生,严重失眠。入院时的症状也非常复杂,头晕,倦怠气短,胸中有如火焚,心胸汗出,齐颈而还,大便溏薄,日行2~3次,心悸,腰痛,纳差,夜寐不安(每日要吃安定2片,也就睡2~3小时)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无力。

        初学中医的人,面对这么多西医诊断,这么多的复杂症状,可能常常不知所错。从哪儿入手,才能尽快获得疗效,确实很难把握要点。
对于病情复杂,症状繁多的情况,在临床上要学会进行症状分类,怎么分?把同一病机可以解释通的放在一起,然后再逐步进行思考,看各组症状中有什么病机联系,我们来看看这病人如何诊治好。
        第一步:我们可以将该患者的所有症状大致分为3组:1.头晕,倦怠气短,大便溏薄,日行2~3次,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无力。病位在脾,其病机可以用脾气亏虚解释;2.心悸,夜寐不安(每日要吃安定2片,也就睡2~3小时),心胸汗出,齐颈而还,胸中如焚,病位在心胸。3.腰痛,这个症状很难归类,暂留置一边。
         第二步:通过分类,我们可以明白,患者脾气亏虚的症状最多,这脾气亏虚可能是病机的关键所在。那接下来我们看看第2组的症状是否与第1组有密切关系。第2组的症状是否与脾气亏虚有联系。脾主升清,其所转输的水谷精微通过肺的输布,营养五脏六腑,患者久泻,脾不升清,心神失养,失眠就解释通了。心胸汗出,齐颈而还又怎么解释呢?汗出常常与卫气不能固表有关,营卫出中焦,脾虚则卫气生成不足,卫外不固,因此汗出了。最难解释的是胸烦热如焚,气虚发热是否可以表现为胸中热呢?《脾胃论》说:“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焦不通,胃气热,热气薰胸中,故为内热,元气不为运用。”这段文字说的是什么?就是气虚不足,阴火内生,可致“热气薰胸中”,当然了就可以出现胸中如焚的病症了。至此,除腰痛外所有的症状都用一个病机解释通了,其实腰痛就是患者腰椎骨质增生的症状产生的,这症状单用服药很难一时缓解。

         通过上两步的分析,已经明确该患者尽管症状复杂,但关键病机实际上很单一,就是脾虚。因有虚热内生,所以就选用了补中益气汤加味:白参10   黄芪30  升麻3  柴胡5  陈皮6  云苓20   谷麦芽各10当归20   白薇10  法夏10  夏枯草10   浮小麦10   麻黄根10 炙甘草10
         方以补中益气汤,加谷麦芽、云苓健脾祛湿,白蓊薇退虚热,法夏、夏枯草交通阴阳治失眠,浮小麦、麻黄根敛汗。药效如何?只有最后的疗效才能定论辨证的准确性。5剂完,腹泻止,大便正常,心胸焚热除,心胸汗出大减,失眠明显改善,每晚可睡六个小时,人的精神状况大为改观。可以说是药中病机了

      新道少斋中医讲稿2-----前车之鉴后车师
      上半身汗出案
      下面再看一个半身汗出的病案诊疗思维过程。
       这是个门诊病号,赵某,男性,64岁。2008年3月2日初诊,诉说患高血压、冠心病5年,从去年6月开始出现心悸,上半身汗出,以左边胸为甚。上证经西医治疗半年没什么效果,于2007年12月29日来我院就诊。当时接诊的是个省级名老中医,诊后开方6剂。患者说服方后当天汗出不止加重,自认为药不对症,遂弃余药5剂。又在院外转诊中医四五人,未效。想想私人诊所用药昂贵,可能存在图利不可靠,还是到正规医院就诊吧。说句实在话,现在的很多私人诊所的医生,受到经济市场的冲击,已经忘记了医乃仁术,不可以医图利,三四十味的中药方真是非常常见。怎么区别你找的医生是好医生不,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的处方大小,小方子的医生多是辨证精确到位,用方有的放矢,此是闲话。2008年3月1日来我院再次求诊,某教授又开方一首,未想服药当天即便泻5次,胃脘不适,并感到提不上气,气向下坠。到我这儿初诊时症见:上半身汗出,左侧胸部为甚,提不上气,稍动则气促心悸,纳差,下肢冷,夜尿频,胃脘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这患者前后半年多未取得明显疗效,可以算个疑难杂证了。我们在分析此案之前,先看看患者2次出现服药不适的脉案,从中我们可以找到为什么治疗无效的原因,也就是说通过无效脉案的分析有助于正确地分析病机,古人说过“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了,别人没走通的路肯定不对,你得重新分析。
      先看12月29日原脉案:
      动则心悸,上半身汗出,半夜发潮热则汗出甚,气促,食差,倦怠乏力,舌质淡苔厚腻,脉弦。
      柴胡10g,当归10g,茯苓15g,白术15g,牡丹皮10g,山栀子10g,知母10g,淫羊藿10g,巴戟天10g,仙茅10g,黄柏10g,白芍12g。6剂。
      大家一看就可能明白,这是丹栀逍遥散合二仙汤加减的方。就原脉案分析,我的看法是证当属中气亏虚,营卫出中焦,中焦不运,营卫气无化生之源,卫气虚则不能固表,所以汗出,中气下陷,阴火上承,故见半夜发潮热,潮热则汗出甚实乃阴火蒸津外泄。营气不足,动则耗气,心失所养,动则心悸也就在情理中了。气促,食差,倦怠乏力,舌质淡苔厚腻均为脾胃不健之证。然脉弦与证不符,弦脉主病在肝,为什么该医予丹栀逍遥散,可能就是从脉弦结合潮热断定肝经有热。二仙汤实为调节内分泌的一个方子,《中医方剂临床手册》云该方组成由仙茅、淫羊藿、当归、巴戟天、黄柏、知母等6味药物所组成,用于治疗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闭经,以及其他慢性疾病见有肾阴、阳不足,而虚火上炎者。有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理冲任之功效。从患者年龄考虑,正是肾气走向虚弱的时候,加上有高血压,这可能是医者用二仙汤的理由了。但是学习脉学,绝不可绝对化,古人说弦脉病在肝,或养阴以柔肝,或熄风以镇肝,或苦寒以清肝。其实临床上脉学最宜活看,古人积累的脉学,仍需进一步完善。有高血压的病人一般既使有病脉也多弦,不可就以弦脉而定论,患者证属中气亏虚,与脉不符,当舍证以从脉。四诊合参,当以补中益气为正治。患者服药后为什么会出现汗出过多?大概气弱之人,最不宜耗气,逍遥散乃行气耗气之方,气耗则固摄之力受损,汗出过多就更好解释了。
      另一教授3月1日原脉案如下:
      汗出心悸,动则尤甚,半夜潮热,纳差,胃脘不适,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
     黄芪20g,党参15g,砂仁10g,藿香10g,茵陈15g,黄芩10g,厚朴10g,陈皮6g,云茯苓10g,山楂10g,鸡内金10g,甘草10g。
     这一方病人服了即出现腹泻,为什么?从上段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患者的症结在于气虚,此方以健脾益气为主,基本合乎病机,服后至少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但却出现腹泻,这就需要进一步考虑。通过对上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方中有茵陈、黄芩2味苦寒的药物,很有可能是这2味药寒伤中阳所导致的,也就是说患者可能不仅存在脾胃气虚,而且也存在阳虚。有人会问第一方中也有牡丹皮、山栀子、黄柏、知母等苦寒的药物,为什么没腹泻,难道就不伤中阳了吗?大家看看第一方就知道,方中还有3味温性的药物仙茅、淫羊藿、巴戟天,寒热牵制,其偏性就不明显了,所以就不会伤脾阳,因此没导致腹泻。这是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需要找到佐证。“望而知之谓之神”,交流期间,观其神色形态,发现寒冬已过,大家都只穿两条单裤,这患者可仍是厚棉裤在身,对此进一步的问讯发现患者下肢冷,每日夜需以热慰,而且夜尿频频,每夜小便3~4次,可以证明患者下焦阳虚,当然中焦不得温煦了,稍进寒凉,脾胃阳气必损,食不得化,泄泻也就在其理了。
       再回头看看患者现在的证候:上半身汗出,左侧胸部为甚,提不上气,稍动则气促心悸,纳差,下肢冷,夜尿频,胃脘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这是一个上焦气虚、下焦阳虚的病例了,如何着手?当先治气虚,为何?服药泄泻,脾胃已伤,气机有下陷之势(腹泻,感到气下坠),中焦气陷,清气不升,上焦心肺失养,汗出、心悸会加重,健脾固气为先,次治病当分层次耳。
     白参5g,柴胡5g,升麻5g,生黄芪30g,桔梗10g,桂枝10g,生白芍10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淫羊藿10g,炙甘草10g。3剂。方以升陷汤益气升清,桂枝、淫羊藿温阳,生龙骨、生牡蛎镇静安神,收涩止汗。
       2008年3月5日复诊,患者精神大振。说数月诊治,到我这儿才见效,总算找对了医师,问我能看好吗?我说不急啊,慢慢来,久病当缓缓图之,不可操之过急。患者就非常高兴,说:“教授,我就找你治疗,不再找其他的人了。”呵呵。在我的博文中,我多次说到分层而治,病情复杂,不可面面俱到,用方过杂,寒热温凉并投,药性相互牵制,常常不能取得即时之效,搞临床,你拿什么取信病人,就是疗效,病人来看病,你只要一诊能缓解其一两个主要不适症状,病人就会回头来继续请你诊治,这是做临床的技巧。我在临床常按照这个思路进行诊治,所以我的病人回头率极高。问其服药后情况,诉说汗出、心悸大为好转,气短明显减轻,仍纳差,口淡乏味,胃脘仍感不适,下肢冷无明显改善,夜尿数次无减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通过第一方的治疗,上焦的气虚症状,心悸、汗出已经得到明显的固护,比较突出的是中焦的脾胃气虚的纳差,口淡乏味,胃脘仍感不适证候,还有下焦阳虚下肢冷、夜尿频的证候,这时候治疗当着手中下焦,健中焦和脾胃,温下元散阴邪。中下焦当同治方可取得进一步效果。用方如下:
      白参5g,生黄芪30g,白术10g,砂仁6g,紫苏梗10g,干姜5g,制附片6g,炙甘草15g,怀牛膝15g,浮小麦10g,防风6g。5剂。
      这方实际很好分析,前5味健脾和胃益气以治中,合四逆汤温阳散寒,以牛膝引入温下元治下,浮小麦、防风固卫以止汗。
      2008年3月10日再诊,患者诉服上方后,汗出基本止住,夜间小便仅1次,心悸仅在劳力过度时发生,说走上1里路啊仍感到气提不上来,这点可以说明患者上焦的气虚仍未完全恢复,仍需进一步巩固。下肢冷未见明显缓解,并补充一症状,说两下肢冷甚就感到下肢骨头酸而不能耐受,舌质淡红,舌根苔白厚腻,脉弦。患者同时说,以前吃不得一点辛辣的东西,吃了就口腔溃疡,但这次服用附片、干姜后感到很舒服,口腔也没有任何问题发生。这说明什么?请大家思考。用方如下:
     生黄芪30g,白参5g,升麻3g,柴胡5g,制附片(先煎)10g,干姜6g,白术10g,砂仁6g,紫苏梗10g,桂枝10g,细辛3g,鹿角霜20g,桔梗10g,麻黄根10g,炙甘草10g。5剂.药毕,诸症缓解。

       新道少斋中医讲稿3------方药配伍宜详辨
      有朋友告诉我说论坛中医气氛极浓,从学友之经验中可获益颇多,欲将临证所集百余案抽空发出与大家交流。取名“临证一得集”,已发两篇,版主说此名已有,易混淆。故改名“新道少斋中医讲稿”。欢迎学友对我诊治病例提出不同看法。
      定时发热 
      这是一个长期发热不退的病例,住在我院对面的某西医院,由于诊断不清,疗效不好,病人前来我这儿就诊,希望中医能给她帮上忙。相对须臾,观察到病人面色抑郁,沉默不语一症,,想到《伤寒论》小柴胡汤症中“默默然”,由此,展开问诊,迅速地找到病机之所在。病人服用仅一剂半中药热退,半月之病,随之藿然而失。下面是其诊治经过和辨证的思路。
       患者,黄某,女,66岁,病人因咳嗽,发热入住长沙某市级医院,当时查WBC15.6×1012/L,胸片示:左下肺间质性肺炎变?,头部CT示多发腔梗,有乙肝病史。入院后予氨曲南抗炎,另使用了长春西丁及支持疗法等,4日后热退,复查血常规、胸片正常。再4日后,发热又起,每日下午5-6点开始,体温高达40℃.该院进行多项检查,做过血培养,均系阴性。又住院治疗半月,身热不退,该院进行了大会诊,最后没弄清原因,建议1.停用所有除供能的液体,观察病情的发展,2.转湘雅医学院附二院进一步检查治疗。患者之先生,因重症阳气不足,去年夏日厚衣还需烘火在我处治愈,遂来请教于余,问中药可否予以治疗,为不耽误其西医治疗,告其次日在病房输液前来就诊。
      011-8-9 初诊,患者极度疲乏,以推车推入我的办公室。相对之间,观察患者面色极为沉默,问之亦少答复。从望诊所得“默默然”而想到小柴胡证。看中医面诊极为重要,一个医生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后,常常会碰到病人没来别人代为求方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不主张开方,因为四诊不全常常导致辨证的失误,当病人面对医者时,为医者当凝神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每可从中获得大量信息,有助于辨证更加准确。接下来的问诊得到以下信息,病人说发热每天都从下午5-6点开始,先冷后发热,口干、口苦、胸中烦闷不适,腹部不舒,纳呆,时欲呕,诊其脉数。其每天定时发热乃寒热往来之特殊类型!
       此病与小柴胡汤证极为类同:“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然视其舌,舌红,苔黄厚腻! 遂书脉案如下:
发热半月不退,高达40℃.其寒热定时发于下午5-6时,口干、口苦、胸中烦闷不适,腹部不舒,纳呆,舌质红,苔黄厚腻,诊其脉数。此为湿热客于少阳。予遂以小柴胡汤合蒿青清胆汤加减:
       黄芩10,青蒿10,滑石20,云苓20,陈皮10,法夏10,枳实10,竹茹10,党参15,柴胡10,甘草10.×5剂
       2011-9-2二诊:患者步入诊室,与前一诊已判为两人,诉就诊当天服药2次,次日上午服药一次,未再发热,精神迅速好转,纳增,腹中不适陈,仍感胸中烦热,疲乏,舌质淡红,苔黄腻较前大为减轻,脉濡。书脉案如下:
      热邪已退,纳增,疲乏减轻,仍感胸中烦热,舌淡红,苔黄腻而不厚,湿热余邪未尽,予分消三焦法,以三仁汤合栀子豉汤
      杏仁10, 薏仁10, 白豆蔻5, 藿香10, 法夏10,滑石15,柴胡10,黄芩10,淡豆豉10,云苓20,炙甘草10  ×5
      2011-9-8三诊 患者无明显不适,热未再复,纳可,胸中烦热除,舌质淡红,苔白,脉沉有力。守上方7剂。
      此案即为少阳症,何以在小柴胡汤运用的同时合用蒿芩清胆汤呢?这就是我们在学习方剂时要注意的地方,小柴胡汤证,其舌苔多黄,但不腻,此患者舌质红,苔黄腻,提示病在少阳,系挟有痰湿,也就是少阳湿热症,所以方选蒿芩清胆汤和解少阳,清热化湿。
       很多人可能不清楚,蒿芩清胆汤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其实就是从小柴胡汤化出。小柴胡汤以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其中柴胡苦微寒,散邪外出,黄芩苦寒清解内热,共凑和解之功。蒿芩清胆汤以青蒿代柴胡,青蒿透邪外达之力强于柴胡,气味芳香又可化湿,其性寒于柴胡,所以清热作用又明显大于柴胡,因此,对于少阳热证寒热往来,热重于寒者,以此二味和解少阳更为贴切。此临床为医者当注意的地方。

      新道少斋中医讲稿4-----为医当知经络循
      腹痛腹泻案
这个病案在我QQ的博客中发表过,有些学友可能看过。现在说说当时诊治的辨证思路.前一篇我说了从望诊得出“默默然”一症,随之诊得出少阳发热,以蒿芩清胆汤获效,再说一个望面得出腹泻之病机的病例。
       杨某,学生,18岁。病人来就诊的主诉是腹痛腹泻,其诉每日就上午9时腹痛,痛则腹泻,泻则痛减,症已1年。当时,根据其发腹痛在上午9时,正是气血流注足阳明胃经之时,考虑其病在脾胃,“暴泻多实,久泻必虚”,病已1年,当判别清楚。通过望诊,我发现病人两颧、颊部有到大量的痤疮,凹突不平,色赤。遂问其每次大便是否恶臭,答曰,其臭难闻,断为积滞内停,气机郁滞,邪热郁胃。为何从面部的望诊转而问其大便是否恶臭呢?《经脉》云:“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中藏经》说:“胃热则面赤如醉人”,故断为阳明有积热,问诊得知大便是恶臭,从而推断为阳明积滞内停,壅而化热,循经上攻于面部,则发为痤疮。积滞内停,大便必腐臭不可近人,泻则积滞暂减,故泻则痛减,此与痛泻要方证类似而本质迥然不同。原脉案如下:
      杨某,男,18岁,2011-6-25初诊,诉每日上午9时左右腹痛腹胀,痛则腹泻,泻则痛减1年,大便恶臭,面部颧颊痤疮累累,凹突不平,色红,舌质红,苔薄白,脉滑。
       柴胡10,枳实10,生白芍30,炙甘草10,白术10,神曲10,九香虫10,防风10。×7付
       2011-7-2,面部痤疮大为好转,色淡,皮肤变平,腹痛腹泻除,大便仍恶臭,重清阳明热邪。
       柴胡10,枳实10,生白芍30,炙甘草10,白术10,神曲10,防风10,葛根30,焦山楂30,制大黄10,黄芩10  ×10剂
       一诊重在行气消积,泻阳明胃火之力不足,故而诊腹痛、腹胀、腹泻症除,而大便气味未减。故二诊方加山楂、大黄以祛积滞,黄芩以清火。
      2011-7-20再诊,腹痛、腹泻症未再发作,面部痤疮已消失殆尽,大便无特殊气味,嘱其清淡饮食,勿食辛香炒炸之品,不再予药。
       腹痛腹泻与面部痤疮,何以一方可以同治?这就是中医与西医不相同的地方,中医注重整体,病虽上下不同,然其病机则一,本案在望诊中充分地应用了经络辨证,在问诊中运用经络循行的知识,得以迅速把握了关键的辨证要点,从而准确地把握了病机,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当今很多习中医者,不重视经络辨证的重要性,不知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等均系以经络辨证为基础而来,良可叹也。

        新道少斋中医讲稿5------经络辨证解难症
          前面说了通过运用经络知识进行望诊从而获知病机所在的案例,接下来说几个运用经络辨证治疗的疑难病例。

“不懂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古之医家把学好经络作为成为良医的必要条件之一,可叹当今中医之教学,教材中有关经络辨证的东西讲的很少,也很浅,几乎就是经文的翻译,而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院毕业后走上讲台的,缺少临证经验,对于经络辨证理解不透,讲解时常常是一带而过,因此,现在年轻的中医师对于经络辨证每每不能加以运用。有感于此,笔者曾著有《被淡忘的经络辨证》、《分部经络辨证理论与实践》二书,进行专题的研究。今天我们再来说几个通过经络辨证获效的疑难病例。

病案1.夜间脊痛案

这个病人是在我院住院的老年女性患者,杨女,70岁,入院的主诉是两肩胛骨内缘之间的部位疼痛难忍,入院后主治医师进行了胸片、脊柱CT、磁共、风湿全套及免疫相关抗体等检查,未能查出明确的病因,因此也就没下出个明确的诊断来。入院半月,每日静滴“血塞通”再就是给点非甾体类抗炎药。中药予以活血化瘀的方子,治疗半月,病情毫无好转。
         2011-05-06进入我的办公室,要求我予以中药处方。通过四诊,我发现这个病人两肩胛内侧痛很有规律性。一天24小时中,只是每日夜间1点左右发作,两肩胛内侧之间部位疼痛难忍,持续2小时左右症状自行缓解,体查亦无阳性发现。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象这样局限于某个部位的病证,一定要学会运用经络辨证,在肩胛内缘内侧所循经的经脉只有太阳膀胱经,督脉是循脊而行,所以,就把病位定在太阳经。病在子时发作,根据纳支法推算,当是气血流注肝经之时。所以方以桂枝加葛根汤疏利太阳经气,缓急之痛,方中另加入羌活、苏木走太阳,祛风活血止痛。另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搞临床的人要时候记住,定时发病,调和阴阳,每以小柴胡汤效果最优。

桂枝10,生白芍10,羌活10,葛根60,苏木10,柴胡10,黄芩10,法夏10,炙甘草10。

未想,服药当天疼痛大减,次日病解,其后再也未发做,5剂而出院。

 合理地、正确地运用经络辨证,常常使一些疑难病证迎刃而解。

病案2.痛案

接下来说一个颈椎病的患者的治疗经过。肖某,女,60岁,2011-6-10初诊,说左上臂外则剧痛难忍,以致夜不能入寐,时已半年之久,兼见左耳后抽扯疼痛,中西医治疗迭进,西医诊断为颈椎间盘它出症,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意,半年来遍求医家,推拿、针灸、西药、中药一直未断,然其病根本没有任何缓解。患者经人介绍就来诊,患者人痛苦异常,除前所述症状外,尚见口干、口苦,二便可,舌质红、苔薄黄,脉沉滑。

按照一般常用的治疗大法,大家可能就会开出一些祛风、活血、通络之类的方子来。病已半年,其类似的方子前后进服百剂,而无寸功。关于此病辨证,当把左耳后抽扯疼痛、左上臂外则剧痛难忍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前面说过,对于病位固定的局部疾病,经络辨证有其优势,《灵枢经脉》篇说手少阳经:“系耳后,出耳上角”, “循臑外上肩”。故断为手少阳三焦经气痹阻,病机即明,其治法就清楚了,当疏利少阳经气,通经活络止痛。方以小柴胡汤合活效通灵丹加减:

柴胡10,黄芩10,法夏10,苏木10,党参20,白芍10,当归15,丹参15,乳香10,没药10,炙甘草10. 6剂

二诊,诉服上方后第一晚疼痛加重,次日痛大减,现耳后痛愈,上肢仅感微痛,入夜寐安。

守上方7剂,其后电话告知其痛已完全消除。

徐灵胎说:“不知经络而用药 ,其失也乏 ,必无捷效。”信不诬也。

下面一案也是运用的经络辨证取效,请学友分析并处方,后面我会公布我的处方和效果。

臀部、腰部冷痛两年案

陈女,56岁,2008-8-7初诊。双下肢后侧及臀部、腰部冷痛两年,中西医并治、内服外用兼治两年未见明显效果。虽在炎炎夏日,常需以棉被包裹下肢,尤其是在工作的空调房。平素易口腔溃疡。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

      新道少斋中医讲稿6-----臀部、腰部冷痛两年案诊治思路
       病案3.臀部、腰部冷痛两年案
       再说一个臀部、腰部冷痛两年的病案,这病人年青时是一个跳水运动员,所以水性很好,其得病也非常的有意思。陈女,56岁,深秋时节,与人赌气,便从大桥上跳下水去,吓得别人半死,她却从水下溜回家中睡大觉了。呵呵,这世界是无奇不有!但就这一跳,就患者了这么个疾病,治疗两年未见好转。

2008-8-7来我处初诊。诉双下肢后侧及臀部、腰部冷痛两年,中西医并治、内服外用兼治两年未见明显效果。虽在炎炎夏日,亦需以棉被包裹下肢,尤其是在工作的空调房。平素易口腔溃疡,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

这病该怎么辨证呢,《灵枢?经脉》说: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病者的疾痛部位正与足太阳经脉循行部位相符。足太阳经上入风府,与督脉相联,内络于肾。太阳为一身之表,外邪侵袭,太阳每首当其冲,寒邪损太阳阳气,因而太阳阳气不能温煦肌表的症状,当然先表现在了太阳经脉循行的部位上了。外寒经久不解,循经内舍入脏,损伤少阴肾之阳气,肾阳既损,每易出现浮游之火上浮,出现口舌溃阳等症。此时若单用温阳散寒之品,每致虚火上浮更甚,较好理想的治法是祝味菊的温潜法,在温阳的同时,使用下潜的药物,使温补的阳气下归肾宅,不致于使口腔溃疡加重。

温潜法系祝氏所创,是指温阳药与潜镇药同用。温阳药如姜、桂、附以大扶颓衰之元阳;配潜镇药如牡蛎、龙骨、磁石、牛膝、三甲(牡蛎、鳖甲、龟板)等以潜制其虚亢之阳。适用于阳浮于上、上盛下虚之类的阳虚证。温潜法的应用最早可上溯至张仲景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近代擅用温潜法的医家,首推上海名医祝味菊和徐小圃。在两位先生医案中,屡见附子与潜镇药同用,涉及内外妇儿各科,足见其应用范围之广。本法的配伍原理, 《伤寒质难》曾论述: “气虚而兴奋特甚者,宜与温潜之药,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引火归元,导龙入海, 此皆古之良法。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与清滋之药也。”祝味菊先生认为, 附子通十二经, 可升可降,为百药之长,能随所伍而异其用。“附子兴奋, 配以磁石,则鲜借逆之患 ”徐氏在运用附子时,辨证属下元虚寒者, 则必伍用磁石、龙齿,可制潜附子走而不守之性,使其偏于温下益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二位先生之著作,必能受益良多。笔者常将此法用于复发性口腔溃疡、失眠、心悸、慢性咽炎等诸病,常常获得佳效。

综上所述,此患者治当从肾与膀胱经入手,采用温潜法。处方如下:

制附片6  桂枝10   15  生黄芪30  怀牛膝15  防风6  磁石30  生姜3片  大枣10枚  ×7剂

二诊:服上方,病已去十分之七,口腔溃疡愈,可睡凉席,唯空调直吹,下肢畏风。

上方附片改10,加白术10,白芍10  ×7剂

方以制附片温肾阳,桂枝温通太阳阳气,佐怀牛膝、磁石使温补之阳下归肾宅,黄芪、防风以固卫阳。《内经》云:“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本,职司固秘,以潜降为顺,浮越则病矣。立方温潜并举,温以壮阳,潜以降火,切中病机,因而获效

       新道少斋中医讲稿6------子宫内膜异位症辨证思路
       病案4  子宫内膜异位症
       经络辨证不仅对于内科杂病辨证来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妇、外、儿科病症来说,也是不可否视的。接下来看我对一个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的诊治思路。
      某女,40岁,2001年5月19日初诊:右下腹疼痛反复发作6年,每发必在月经前1周,经后则痛减,经量正常,发则腹胀,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苔薄白,舌质可见少量瘀点,脉弦。数年来遍求湖南名医,疾未愈,在湘雅医院妇科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这个病人的病症与上几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病位固定在一处,日久而不改变。前面说过,对于病位固定的病证,在临床上进行辨证时,第一个想到的辨证方法就是经络辨证。右下腹也就是少腹,属哪条经脉呢?《灵枢?经脉》说:“足厥阴之脉,……过阴器,抵少腹……”。患者病在少腹,当然首先考虑肝经病变,肝气主疏泄,主藏血,有调节经血的作用。经前发作,经后痛减,加上舌下有瘀斑,说明什么?说明肝经的气血不畅,气滞血瘀,经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因此,其治疗当以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为基本原则。
故予柴胡疏肝饮加制大黄、丹参。用方如下: 
       柴胡10g, 枳实10g, 生白芍15g, 制大黄10g, 炙甘草10g ,丹参10g ,元胡10g, 香附10g,
       二诊:于经前7天开始服药,经至,腹痛,行经第1日下黑色瘀块多枚,遂感腹痛若失。原方继用,每次月经前一周服方五剂。
       三诊:次月行经,腹痛未现,连服3月,病痊。
      前医亦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者,未效何也。久病入络,瘀血内停。全方以柴胡疏肝饮加元胡、香附行气些痛,佐丹参、制大黄化瘀通络。此方取效之关键在于使用制大黄祛除宿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