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少平谈中国画

 逸心茶舍 2012-09-22

于少平谈中国画

 (2010-09-14 17:15:32)
标签: 

杂谈

1, 中国书画的博大精深,道家的自然空灵,儒家的中庸和谐,释家的亲善修为等,都在其中。中国书画更多是体现文人的人格修养,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实际上就是在修人,修身养性。    中国书画是一种重内在感受,是一种闲情逸致的“玩”的艺术;既是一种养心、养性、养气,是内在“修养”的艺术,是修正后的养,贵在中正平和、文质彬彬、雍容宽厚,带有富贵之气。所以中国的文人书画带有一种高贵特性的艺术,是一个人的心态、境界、操守、修养所留下的痕迹。

2,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化表达方式,是一个民族表述习惯,我们称之为传统。笔墨就是我们的视觉语言,黄宾虹先生说:“绘画民族性非笔墨无所见”傅抱石说:“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   中国书画的形式美主要靠线去表达。对线的偏爱,是中国画采用了最独特的绘画工具——毛笔。在运用毛笔时能随心所欲地得到干湿、浓淡、方圆、刚柔、粗细、长短、曲直、缓急、畅涩、起伏、断续……各种变化有自己状态的线条。是一个人精神的直接体现,我们称之为字画“如其人”。

 3,书画中有太极,空白和实物同等重要, “于无画处皆成妙境”。计白当黑、有无相生、阴阳相和、虚实互见,韵味变化无穷。   用笔靠腕,但必须归心。古人极重笔法,有“失其笔法,岂曰画也!”未通笔法者不能通其心,人活一颗心一口气,无心无气乃死书画。书画笔法,古来有有之,秘不示人,黄宾虹留下五字用笔决——平、圆、留、重、变,告示后人,必从此而入。

4,苏轼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是 “逸品”的注解,董其昌说:“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故为作者”。“胸有成竹”为神品, “胸无成竹”则是逸品,古人云“心手随变,窈冥而不知其所如”, “偶合神交,自然冥契”,“神合契匠,冥运天矩。”于无意处本更真,修的就是真和纯。《淮南子·说山训》曰:“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

 5,“用笔千古不易”就是用笔的最佳状态,完全自然、天人合一、心手双畅。书画讲心态、状态,全在心手合一,真情意趣所在。何绍基曰:“作一书、一画,或以应人求情,或意在成幅卷及册子,则恐有不合矩度,不厌人心目处,必不免有矜持惨淡之意。人心胜,斯天机少,虽云合作,能合其所合,不能合其所不及合也。画稿之作,不为欲存此纸,欲用此笔。心无纸笔,则但有画心;并不曾有画,则但有画理、画意、画情、画韵;其理与意、与情、与韵,又尚在可有可不有之间。至于理、意、情、韵且可有可不有,则落笔时之超象外,与天游,举平日使尽气力不离故处者,到此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且绕指柔化为丹汞,直是一点灵光透出尘楮矣”。    学古贤,内蕴意,法于心,功力自来。真传善悟者方知。形迹之有无与神意之有无,必由德性而得。心既知之,笔墨随之, “书之妙道,惟观神采”此为真经。 

6,齐白石讲;“夫画道者,本寂寞之道,人要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书画乃修心务本之事,有功力心不能近其道。古人称之“游于艺”,游者,必先散其怀抱,忘其功名利禄,方能得其真,清其心,存其诚,有其魂,乃是真人之作。利欲缠身则用心不能诚,不能纯一,不能见德见性,何言书画之品? 

 7,其实体会古人精神和语言的高度是重要的,但它不是全部,人需要有个成长的过程,底蕴、寻求、悟道,不求早成。创新可以在科技,不能在文化。文化是求人本,是求人活的时候内心的平衡,是人精神的一部分。思考、体悟会有所得,求成之心在功利,在别人的眼球,会缺少自己的真实和真诚,作品会在很低的层面。大多数的人是不敢为的,但必须如此作为。

8, 线条中的气息 ,安静 ,丰富 ,充实 ,线条中有物、有气息、有性格,气息平和.心能静则气能和,淡泊之士心能静,静则心安,故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之扰。自然恬淡虚无,宁静淡泊,自得天和。此为中国画之“气息”所在。
  
 自存拙趣,何谓拙中之趣,大智也。所谓: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是本然。奇巧者常人皆喜之,最多称能品,匠气之作,又能与大智相提并论。“拙”不等于难看,亦不是恶俗之气,是浑朴之所息,是灿烂之极之神采。“拙”则沉稳,不油滑,如做人。    线条要含蓄,虚灵、饱满、稳重。看画如看人,我把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主人公的形象比喻给他:“宽厚、善良、含蓄、厚重。”这是气息,个人的内在素养在线条和画上的体现.    差画的书画,线条轻浮、单薄,缺乏厚重、端庄感, 笔太飘、气太浮,平滑无物的线条就是内心体会的的东西少,心浮气躁。

9,有人说笔墨等于零,其实这是错误的。笔墨是语言,谁能说语言等于零呢,笔墨是中国画家表达思想的一种语言,它需要锤炼的,雨果说过:语言是为思想而铸造的。我们不锤炼语言,怎么能够表达思想呢。其实语言和思想是不可分割的,我们讲一句话的时候,它背后一定有意思,语言本身就含有意思,所以锤炼语言的同时,就是在学艺术的思想,或者在训练艺术的感觉,艺术的品位。

10,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文化是属于用头脑用智比较多,智是用头脑的东西;中国文化它强调的是用慧,用慧比较多是用心,修炼内在状态。所以中国的绘画需要很长时间的修炼,西方艺术家一般是在三十岁以前成功,没成功,你就没有机会了;如果一个中国的画家,他二十岁,三十岁,说是大师,对中国人来说是不可相信的,因为他修炼没有到位。修炼的文化,强调的是修炼一个人的常态,常态就是一个人最平常的状态,比如说充满激情的艺术,你可以有,但是不作为中国主流文化提倡的东西,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作为一种主流。你不能时时刻刻保持充满激情的情绪,中国人不强调这种东西,说齐白石、黄宾虹,如果他在50多岁,像我这么大年纪的时候,如果充分去发挥在创造的时候,不会达到像后来的高度。他不断地修炼自己内心和底蕴不断加厚,自然形成了一种风格,这里强调了一点,他不是创造风格,是形成风格,慢慢有的,所以你骨子里有的,自己慢慢带出来,这个风格才是你,它不是用头脑设计出来一个风格。所以中国艺术家不强调设计风格,而要修炼到高度,才会有,不修炼到这个程度,你想出来的这是假的风格。

11,古人云:“作画之病者众矣,惟俗病最大。”, “画忌六气:一曰俗气,如村女涂脂;三曰匠气,工而无韵;三曰火气,有笔仗而锋芒太露;四曰草气,粗率过甚,绝少文雅;五曰闺阁气,描条软弱,全无骨力;六曰蹴黑气,无知妄作,恶不可耐。” 书画者必避之。

 12,养“心”,需静神,戒躁;调养情绪,制怒,愉悦,心静自然凉,心平气和,自然流畅 ,明心见性,无所求,无所不求;无所悟,无所不悟。书画亦以此为目的,不仅在表现,更多在调养自身。 “唯是平常心,方能清净心;唯是清净心,方可自悟禅机”。   淡淡是心态,而从容自信飘逸,尝之无味,却不可缺。淡者,谓之大彻大悟,若有若无,若即若离。若是书画,淡淡是心境,遒劲是笔墨,透纸背是功夫。


13,
心灵才能手巧,人的修炼其实是在修心,练字学画是在修心养性。中国的文化很有意思,听惯了的一句话,你细细的分析,它告诉了你真理的所在。中国对书绘画艺术的要求是修心养性,修和养是个过程,而且不是一个短的时间可以完成的。我觉得西方讲的是“艺术天才说”,那么,我们中国讲的应该是“艺术是修养说”。成不成家都能修身养性,只要你从内心的修养出发,不成功也能成仁,何况,成仁比成功更重要[成仁是善其身,成功能施天下]。身似孤飞鹤,身其实是心,孤飞是要从心不从俗,也就是我说的:让心真正自由的去旅行。

14,从人外在笔墨的“形质”去窥探人物的内心、精神、品味、情性、才智、品质。这种对人物精神的考研,必由外在的笔墨去体现。晋人书风,飘逸飞扬,绝俗,“潇散、简远、超逸、恬淡、平和、自然、蕴藉”,自有它的笔墨“形质”。而我们的笔墨“形质”则是我们的精神,这是“技”与“道”的关系,“技进乎道”,王僧虔《笔意赞》中说的“心忘于手,手忘于书,心手达情”,这个“情”是得“道”人的情。王僧虔又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即所谓“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