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猝死(症状及预防)

 致虚守静666 2012-10-01

解读猝死

猝死的发病原因

 

1、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可以迅速出现休克、昏迷,以致猝死。

2、脑出血:高血压病患者易患脑出血,出血积存在颅内,无法排出,压迫脑组织而致猝死。

3、肺栓塞:瘀血形成血栓,栓塞在肺动脉而猝死。

4、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暴饮暴食、酗酒是发病原因。造成胰脏出血坏死,外溢,发生自体消化所致。

5、哮喘:哮喘病人在某些刺激物的侵袭下,突发呼吸道强力收缩,进而不幸丧命。

6、过敏:青霉素、普鲁卡因易引起药物过敏。造成病人过敏性休克死亡.

7、猝死症候群[1]:此病多见于年轻人(17~40岁),死前各项检查均正常。原因可能与钠离子通道代谢异常有关。

8、葡萄球菌性暴发性紫癜:临床表现为在呼吸道感染康复过程中,突然发生病情恶化,病人多死于中毒性休克。

9、毒品:某些药品过量,也易造成猝死.

10、心源性和非心源性疾病:前者最常见,特别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为多见,少见有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主动脉夹层、低血钾、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及主动脉瓣病变、二尖瓣脱垂综合征药物、电解质紊乱等所致长Q-T综合征等

 

猝死的预防

 

不良生活方式饮酒、情绪激动等导致引发心脏病而猝死。如果情绪保持平和状态,减少饮酒量势必会降低猝死发生率。猝死是可以避免的,猝死是可以预防的。它的预防工作如何进行?

一级预防

1、合理调整饮食。2、戒烟限酒。3、保持心情舒畅及情绪稳定。4、避免过度劳累。5、坚持适度体育锻炼。尤其注意的是冬天寒冷的早晨是心血管病的好发时间,并不是锻炼身体的最佳时间,下午4-5点为最佳时间,其次为晚间饭后2-3小时。6、定期健康检查。

二级预防是有病早治,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总之,我们要重视健康教育,减少诱发因素的发生,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一旦身体出现某些异常情况,要及时去医院进行相应诊治,这是减少猝死事件发生的关键。

1.积极治疗原有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

2.戒烟:吸烟与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有协同作用,可使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成倍增加。

3.控制体重:防止肥胖给心血管系统带来的负担。

4.平衡膳食:选择高蛋白质、易消化的食物,如鱼、鸡肉、 牛奶 、大豆等;宜吃植物食用油,如花生油、玉米油等;多吃富含食物纤维的粗粮、蔬菜等;控制甜食,低盐饮食,少吃煎、炸、熏、烤和腌制食物。此外,进餐不宜过饱。

5.适量运动: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使身体的血液循环,尤其是微循环得到改善。步行是最简单而安全的运动。

6.谨防感冒和保持大便通畅: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感冒和便秘都可能成为心脏性猝死的诱因。

7.生活规律:规律的生活起居包括按时起床、定时进餐、适量锻炼、按时睡眠、适当休息、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8.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精神紧张可使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因此,要做好自我调整,让情绪平和。

9.定期体检:无论是心脏病患者还是身体健康的人,都应定期进行体检。

猝死的症状和体征

主要是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可依次出现下列症状和体征:

1、心音消失;

2、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

3、意识突然丧失,若伴抽搐,称之为阿斯综合症,发作可自限,数秒或1~2分钟可恢复,持续时间长可致死;

4、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后停止;

5、昏迷;

6、瞳孔散大。判断心跳骤停最主要的特征是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心源性猝死病人的心电图表现有3种类型:室颤、窦性静止及心脏电机械分离。

猝死的性别及年龄分布

1、各系统的潜在疾病:以心血管疾病居首位,依次为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

2、性别:男:女=2:1,与体内激素、不良嗜好及劳动性质有关;

3、年龄:中国心脏性猝死年龄分布为18-80岁(均值43.8岁),其中18-39岁的青年和40-59岁的中年猝死比较常见(43%和39%),而60-80岁老年猝死较少见(17.9%)。

4、发病地点:猝死地点各异,其中21.3%死于家中,28.6%在公共场所,26%在医院或诊所,其他场所占24.1%。

5、其他:华裔人种;异常发育个体易发,如染色体异常、副神经节发育异常、内分泌器官发育异常等。

 

暴饮暴食会导致过饱猝死

过饱猝死是指酗酒和暴饮暴食所导致的突然死亡。急性胰腺炎、急性胃出血、酒精中毒是这类死亡的主要原因。过量的油腻食物和烟酒等刺激性食物进入胃肠道后,不仅会损害胃肠等消化器官内壁的粘膜,加重胃肠负担,而且会使胰腺腺泡分泌的胰液量剧增,一旦胰液排泄受阻,就会使胰腺腺泡及胰管内的压力升高,当压力高到一定限度时,腺泡及小胰管就会发生破裂,致使胰液外流。胰液一旦与组织接触,其中的消化酶就会被激活而发生强烈的自体消化作用,造成胰腺脏器的水肿、出血、坏死,引起不同程度的胰腺炎症。 另外,进食过量的油腻食物、烟酒等刺激性食物,由于小肠的吸收,血内脂肪的浓度会随之增高,血液粘稠度加大,血流缓慢,致使血小板、纤维蛋白等发生功能性异常,使人由于凝血异常、血管堵塞而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等病症。

防止餐后猝死的最好方法是,饮食要有规律,要有节制。逢年过节亲朋相聚之时,如稍多食了一些油腻厚味,不妨可加食一些大蒜、洋葱,尔后可再喝些浓茶,以助消化。

 

天气炎热老人中暑易猝死

 

每年夏天,都有不少心脑血管病的老人被暑热夺去生命。现在又到了这个多事的季节,患有心脑血管病的老人度夏一定要当心了。前不久,70岁的王大爷午睡醒来感到浑身燥热、口渴难耐,便决定到不远的菜市场去买个西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王大爷拎着西瓜,顶着烈日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却一头栽倒在地上。路人赶紧叫来120急救车把老人送进医院。虽经过医生全力抢救,王大爷还是停止了呼吸。原来,老人是因天热中暑、冠心病复发、心肌大面积坏死而引起的突发性死亡。

有资料显示,全世界每3例死亡者中,就有一例死因与心脏病和脑卒中有关。预计2020年,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将从目前死因的第5位与第6位上升至第1位和第4位。作为人类健康头号杀手的心脑血管病,每到夏天和冬天还会更多地夺去老年人的生命。

有些药物可促使中暑发生

每年夏天,随着气温的升高,老年人中暑事件时常发生。主要原因是由于老年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不敏感,平衡失调,身体各组织功能失控。如果天热时房间通风不好,出汗后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往往会使老人体内水电解质发生紊乱而引起中暑。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病的老人来说,长期服用抗胆碱药物、β受体阻滞剂、抗组胺药物、利尿剂、安定类药物等,则会进一步加重中暑的可能与症状。其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烦躁不安、口渴、体温升高、呼吸加快、心动过速等,严重的还会带来休克、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黄疸、急性肾功能衰竭、心肌坏死等。由于中暑后老人病情发展非常快,常常还没来得及抢救就失去了生命。

老年人中暑应就地救治

高温时老人一旦发生以上中暑症状,可采取以下措施:

1.药物降温。体温在40℃以下者可口服解热药,如去痛片、阿司匹林、人丹、十滴水等。

2.物理降温。迅速帮老人脱离高温环境,到荫凉处后可用凉水、湿毛巾、冰块等敷于老人的额头、脖子、双腋窝下、腹股沟等处。有条件最好能进空调房间进行降温。

3.给氧。患有心脑血管病的老人,中暑后供氧器官功能会明显下降,组织供氧减少。此时最好把老人安排到空气流通的环境里,必要时需给老人吸氧。

4.治疗并发症。中暑后的老人,需特别注意心脑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一旦休克、心衰,其危险性更大。

5.重症患者必须到医院对症处理,注射冬眠合剂,伴有呼吸衰竭者应注射呼吸兴奋剂,周围循环衰竭者应补充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以补充能量和丢失的水分。

夏天老人要三注意

1.饮食要合理。夏季老人饮水量过少、出汗过多可导致血容量减少,血液粘稠,流动缓慢。饮食方面吃得过少易引起营养不良,降低免疫力,吃过多过饱则会增加消化道血流而减少脑部血流量,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症,带来心肌损伤。因此,保证合理的饮食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建议:老人夏天三餐以清淡素食为主(可适量少吃些鱼),及时饮水以补充消耗的水分。绿茶、 牛奶 、豆浆、蜂蜜、果汁等均可适量饮用。

2.运动宜适量。由于老年人身体状态的个体差异很大,所以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要因人而异。运动最适宜的温度是4℃—30℃。夏天温度较高,习惯早起的老人常常趁早晨凉爽时外出锻炼。事实上,国外有学者测定,上午6时至9时是冠心病和脑出血发病率最多的时期,比11点以后多3倍多。

建议:老人运动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而定,要循序渐进、坚持持久。散步、慢跑、游泳等均有利于提高老人的心肺功能。此外,老人可进行有意识地控制呼吸频率和深度,这种呼吸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肺活量,还可改善脑供血。

3.防护意识要加强。健康老人在运动前应先做检查,在运动中做好测评,最好在康复科医生的指导下,给自己定一个运动处方。已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需加强家庭防护意识,要在康复科医生的指导下,在家人的陪同下,在家中进行锻炼。另外老人身上最好随时携带有关药物,并配备招之即来的急救人员,最大限度地降低老人发病后的死亡率,以保证老人的生活质量。

夏天,当温度超过37℃时,老人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老人更应呆在相对凉爽的屋子里,少到阳光直射的地方。出汗后要多饮水,以及时补充流失的水分。

仰面睡姿可减少婴儿猝死

 

澳大利亚政府公布的一份关于国民健康的报告称,该国模仿美国发起的婴儿“仰面而卧”运动极大地减少了婴儿猝死的发生率,猝死的婴儿人数因此而减少了三分之一。

婴儿猝死综合症又称儿童床死亡症,这种死亡多半发生在一岁以下采取俯卧睡姿的婴儿身上。过去,照料小孩的人一直被告知小孩睡觉的时候要让他们头朝下呈俯卧状,因为这样可以防止他们被噎。但这种睡姿却使婴儿的死亡率大大提高。

最早提出让婴儿仰面而卧的国家是美国。现在每10个婴儿里就有7个采取的是仰面睡姿,这一变化使美国婴儿猝死综合症的发生率减少了40%。

 

疲劳猝死——逐渐累积的潜在杀手

新闻标题新闻标题新
过度疲劳者仅1/10能安享天年
随着职位的升迁、存款数字的增多、事业的蒸蒸日上,一些些成功者的健康却一路负债,最终不堪重负,过早地停泊在人生的终点。…[详细]

性猝死——乐极生悲的欲望杀手

新闻标题新闻标题新
婚外恋者更容易导致性猝死
在临床上,猝死病人时有发生,占所有自发死亡的20%~30%。但在现实生活中,发生性猝死者不乏鲜例,特别是婚外恋者更易导致性猝死。…[详细]

运动猝死——披着健康外衣的杀手

新闻标题新闻标题新
超负荷运动会引发猝死
“运动猝死”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已不陌生了,它作为一个出手迅捷的无形杀手,片刻间就会让中老年人甚至青年人受到致命威胁,给他们的亲人带来突如其来的悲痛。…[详细]

药物性猝死——易被忽略的隐形杀手

新闻标题新闻标题新
用药不当容易导致猝死
很多人并不知道,日常服用的一些药物,也有可能成为引起猝死的罪魁祸首。所以患者切不可擅自用药。…[详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