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寻找一盏灯”导写与佳作 【文题回放】 请以“寻找一盏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导写指津】 命题属动宾短语。题眼在“寻找”上,宾语“灯”是“寻找”的对象,“一盏”则表明“灯”的具体化和实在性。 要充分体现“寻找”之意,就要有一个具体的行为状态,或者有一个具体的行为印迹:“寻找”的起因、过程、结果等方面。这种行为印迹,可以是全方位的,也可以就某一方面(阶段)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看,“寻找”印迹在文中体现的力度,将决定着文章体现题旨的力度,当然也影响到得分的高低。 可供思考的领域自然是多元的。可以呈现因为某种心理需求,抑或因为现实生活中所缺,或者还有其它因素的刺激与影响;也可以呈现追寻中的过程感受:或许一帆风顺,或许好事多磨,或许险象环生……经历本身就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还可以呈现追寻的种种结局:或许如愿以偿,或许踌躇满志,或许劳而无功……无论何种结局,都是追寻的回报,亦即无法逃避的客观存在,只要给这个“存在”一个合理的落脚点即可。 “灯”,本义人人明白,照明用具、发光器具之类。若以此入题,自然不悖题旨。然而用此“实义”、“俗义”入题,要使文章出彩,似大有难度。 若将“灯”义引申、虚化,可以呈现的状态又似乎难以穷尽:信念、信仰、理论、思想、观念……或者干脆就是带给人光明、温暖、希望、亲情、友情……之物。关键在于其象征、比喻之物要具有“灯”的特质,并尽可能恰当合理,合乎生活逻辑与思维逻辑。 “一盏”一词,在题目中看似无关紧要,其实不然。它的存在,即是指令所写之“灯”,必须“坐实”,切不可空泛,如天马行空般不着边际,或如天女散花般漫天开花,而要落在“一处”,定“点”开掘。唯此,才能写深写高。 倘若写记叙文,自然可以是“我”,也可以是“他(她)”,小至一人一家,大到一个单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整个人类。 考场作文历来强调“遵命而作”,写作时须牢记:题在心中,文在题中。要严格区分与之相近的命题,如“拥有一盏灯”、“点亮一盏灯”、“擦亮一盏灯”、“灯”、“一盏灯”……辨清了命题之间的差异,才能找准“这一个”,然后才能“量身定做”。 【佳作展示】 寻找一盏灯 巴金曾在多年前的一场纪念会上盛赞冰心:“因为你,我们知道我们不是生活在黑暗中。有你在,灯亮着。”今天,我也要将这份至高的评价送给你:汪曾祺。 汪曾祺先生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一盏灯。 我曾是一个自认为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我暴躁冲动,常常因理解力的低下被人嘲笑。我期望在所谓的励志书中寻找安慰。可那些美丽、自信、阳光从未降临在我身上。只要书中有一点点的光亮,我都将它深深镂刻于心,却仍抵抗不了负面情绪的侵袭。 或许是在黑暗中待得太久,我对庞大的光明、温暖变得迟钝。汪曾祺先生,当我初次与你相识时,我只是拿你的《人间草木》当做休闲的读物。毕竟,你的书是那么古朴。粗糙的草绿色封面上不浓不淡地写个书名,连幅画都没有。 可我没想到,你就是我在茫茫书海中寻找的那盏灯。 惊鸿一瞥,我赞叹于你笔下葡萄架的勃勃生机,小葱拌豆腐的鲜美可口,玉兰花的分外清香。但待到将那白纸黑字读了一遍又一遍,你的精神渐渐从字里行间弥漫开来。你恬淡乐观,在冬夜里读书竟找到脚炉爆米花的乐子;你笑看人生,即使文革被批斗依然乐呵呵地在牛棚中用牛粪烘烤土豆。你不畏惧灾难,因为任何灾难在你眼中都只是生活,云淡风轻。 于是,我相信,我爱上了你。你的文章,就像我书桌上那盏“孩视宝”一样的台灯,默默陪伴我多年,在无数个奋笔疾书的暗夜给我带来一些慰藉。 深海中有一种丑陋的巨鱼,在没有一丝光的海水中潜行。但它毕生寻找爱情,因为爱情的激素将使它额头上生出一个黄灯,为它照亮一点前进的路。 我们虽身为人,却常常将自己的心放在深海般得黑暗中。短暂的快乐只会使心稍稍上浮些,快乐过后的失落却使心沉得更深。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一盏灯。每个人的灯也许都是不同的,毕竟有人喜欢张扬的橘黄,有人热爱宁静的浅蓝,有人陶醉于华丽,有人倾心于朴素。但我们的目的是相同的:寻找到合适的灯,营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然后勇敢地走下去,笑着体验完一生一世。 我心中这盏名为汪曾祺的灯,用光明充斥着我的心房。我坐在教室里,却能在灯下感受辋川银杏的翠绿,观赏五台山上蔚蓝的天穹,任由生之喜悦在眼中淋漓,点点滴滴。 让我们手牵手,在历史海洋中寻找一盏合适的灯。大声地告诉你所找到的那个人,那本书:有你在,灯亮着。我们不怕死,更不怕长久地活下去。 【延伸训练】 【文题回放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曾经有一个叫查克·贝瑞的美国青年,心中亮着一盏不灭的灯:超越贝多芬!并把这个消息告诉柴可夫斯基。多年以后,他成功了,成为摇滚音乐的奠基人之一。可见人生需要一盏吹不灭的“灯”,因为它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凝聚了人生目标,伴随着人生的脚步,鼓舞我们攀登人生的巅峰。 请以“吹不灭的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文题回放2】 请以“守望心灵的绿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导写指津】 对“守望”的理解: “守望”在词典里的含义是“看守、瞭望”。“看守”即是“守卫、照料”,有防守保卫、不使受到破坏、损害之意。也可以用来表达心中存有某种“等待、祈望”。在题目中用作动词,就是表达让“原有的”不使失去,不使受到践踏、损失,有所保持、维护,并且能有“新的”发展状态。在本题中,应偏重于“坚守、捍卫”这一方面。 对“绿色”的理解: “绿色”在词典里的含义是①绿的颜色。②表示符合环保要求、无公害、无污染的属性状态。在本命题中,应取②。其价值取向应属“积极的”、“美好的”、“健康的”、“和谐的”状态。具体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可以指生机与活力,可以是信念与希望;可以指追求与进取心,还可以是立场与原则,道德与素养……一句话,大凡能展示“美好、积极、健康、和谐”属性的人事物,均可纳入其中。 对“心灵的”的把握: “心灵”在题目中即指“内心”,属于“思想”和“情感”的范畴。本属于“内在的不 可预见、不可预知”的状态,看起来很抽象;然而,它却可以也必须通过“外在的”具体形象来表现。要扣住这一关键,就要有一种以“可见”写“不可见”的能力与技巧,或者直接“剖开内心”,呈现真实。 对“守望心灵的绿色”的整体把握: 题目是属动宾短语型,题眼在动词“守望”上,行文必需体现出这种“行为状态”,才能保证“文在题中”。宾语——“守望”的对象“心灵的绿色”,该是选材的范围,它又是个偏正的关系,其中又有一个“眼”——“心灵的”,即这种“绿色”,不是(至少不只是)一种视觉效应,而是一种“内心的”祈求及呈现。因此,只有眼睛所见的“绿色”,却无“思想与情感”的“绿色”,那就有失偏颇了。 如此,本题的基本指向,就是对“拥有的”坚守与对“还没拥有的”祈望。 【佳作展示】 守望心灵的绿色 梦境里,还是那片田野,只是感觉更加遥远。碧波万顷,却不知身在何处。倍感清晰的,是一个老人无助的呐喊,我知道,这片天也是他的生命…… 远远地站在这个村庄边,唯见炊烟袅袅,从村庄进进出出的人,恍若都在仙境中行走。只是如今这里的炊烟掺杂着工业废气,我觉得甚是呛鼻。 外公精神很恍惚,眼神空洞,布满血丝,不停咳嗽,身体也比一年前臃肿了许多。只是他不时地望着窗外的那座化工厂,不断重复着:“那是我的田……几十年了啊……那时候的麦子长得多好……多好……” 一年之际,那片碧绿的麦田上却已是一片阴霾。 夏日的午后,太阳收起热辣辣的光芒,大雨冲刷过后,外公带我去看他的田。那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我从未见过那么沁人心脾的绿,清新的没有一丝杂质,雨的印记清晰可见,空气中的水蒸气充盈弥漫,站在田野中间,前后都是绿,绿得让人心醉,那些喧嚣繁华早已被置之身外,仿佛一脚踏错了时空,走进了“桃花源”。温热的夏风拂过麦田,那一片绿宛若平静的湖面泛起涟漪。外公凝望着这片田野:“到了秋天,麦就熟了,到时候你再来瞧瞧……”我点头答应。 临近黄昏之时,炊烟升起,外公开始忙碌晚饭。这时来了一个电话,我从未想过:自那时起,那个电话改变了田野的命运,也改变了外公。 “不行!坚决不行!田不卖!就是不卖……不行!多少钱都不行!”外公的声音提高了许多。 第二天午后,外公站在田野边上,依旧凝望着那一望无际的麦田,依然是大雨过后,笼罩在水汽中的那片绿似乎已不如昨日那么生机。外公神色黯然,仿佛失去了心中的至宝,但是昨日的那份坚定依然存在。“不卖,就是不卖……”他低头,像是在喃喃自语。他走向田野中央,轻抚那一丛一丛的绿色。 我站在田野边缘,望着那一片麦田,望着外公在田野中央,视野愈来愈远,最后满眼都是绿,绿得让人发慌,似乎预感到这片麦田将来的景象。 我不知外公反对到几时,也不知那片绿色如何变成漫天灰尘,只是我知道,那片绿色早已映在外公心灵深处,与他的生命紧紧系在一起,永远被他守护。 闲暇之时,外公不时望向窗外,有时喃喃自语,多数时候依然静静凝望着那块地,虽早已失去那片绿色,他依旧望着,仿佛在守望着他整个的生命。 我站在他身边,透过他的眼睛,也似乎看见到这片田野。那片漫无际涯的绿色,那片在外公心灵深处的绿色,那片被外公用全部身心守望的绿色。 眼前,依稀可见,那透彻心灵的绿色…… 守望心灵的绿色 但父亲不为所动,他相信自己必会成功,并一直苦苦向心中的目标努力着。 多少个日夜,他的心记挂着窑内不熄的烈火;多少个日夜,他伏案勾描那造型;多少个日夜,他又独自品尝那失败的苦果。父亲那英俊的面庞被熏得枯黑,直挺的腰杆已被光阴压弯。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等来了这即将到来的成功! 我闯入了客厅,迫不及待地想和父亲分享喜悦。 客厅里弥漫着青烟,刺鼻的烟草味把我呛出了眼泪,朦胧中父亲叼着烟,颓然地坐着,面前的烟灰缸已被塞满。一旁坐着父亲新找的合伙人陈叔,他一直搓弄着手机,脸涨得通红。 父亲似乎没有注意到我,猛吸了口烟:“老陈,我再说一遍,这么做不行!” 陈叔猛拍了一下茶几,“死脑筋!不就多添了点东西吗?死不了人,你这么搞,还想不想挣钱!” “挣钱?”父亲的眉毛挤成了团:“这不是工艺问题,加入化工原料虽然可以达到要求,可它不但对消费者有害,搞不好,咱们没法在村儿住下去!” “你不用化工原料行吗?不是烧一窑炸一窑?我们在陶艺表面加一层釉,没什么关系的。”陈叔声音软了下来,似乎有些哀求。 父亲默默地摇了摇头:“从工艺上说我的想法是完全可行的。加入化工原料看似是捷径,实则贻害无穷。邻村老王这么干,自己是发了,但村子让他给毁了,水也污染了,地也不能种,他自己一卷铺盖跑了,可苦了乡亲啊!” 也许是烟气太重,父亲呛出了两行泪。陈叔愣了愣,从牙缝中挤出句话:“老哥,再考虑考虑。” 父亲扔掉烟头,掸了掸身上的烟灰:“我将咱们村的陶土与别的地方比较过,完全没有问题,不尝试就不会有突破,我相信,我一定会坚持到成功的那一天,至于别人用不用化工原料,别人发家没有,那与我无关。我想要的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的成功!” 陈叔起身,整了下衣服“老哥,咱俩的合同还是别签了。” “不送”,父亲淡然的说。 我再次拭了拭眼角的泪,走上前:“爸,我去做饭,咱今晚再烧一窑?” 父亲欣然望着我,坚定地点了点头…… 守望心灵的绿色 爷爷是镇上的干部,原本不该住得离镇上这么远。 “太闹!太乱!太脏!”这就是爷爷不肯住在镇上的原因。“方便是方便,就是不安生啊!”所以即使要每天骑着车来回奔波,可一看到那满山的绿色,再多的愁云也就消散了。 可惜的是,这难得的纯净的绿色竟也不得长久…… 那天有雾,虽然不是很浓,却也遮住了阳光,整座山丘仿佛蒙上了一层纱,满山的绿也被镀上了一层灰色。这种天气是爷爷最不喜的,所以干脆连晨练都省了。一上午眉头紧皱,连我也略感压抑。 “张厂长,您原来也是干这行的,这里面的利润您不清楚吗?实话告诉您吧,吴副镇长早就点了头了,现在您不看我的面子也该看吴副镇长的面子吧!”说到这里,我分明看到了王总脸上阴沉的笑。 爷爷嘴角微微一抽,随即冷哼了一声:“他的面子?他的面子值这里这么多座山?我告诉你,我谁的面子也不会买!我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当初干了这门行当,当初毁了多少茶树多少山啊!我要赎罪,只要我还在这个位置上一天,谁也别想动这块地!” 爷爷的话语虽不响亮,却字字铿锵。来人的脸色一会青一会白,手握着杯子眉头紧缩却再也无力反驳。 我下意识地望向窗户外,雾竟然散得差不多了,满山的绿重新平铺开来,那么生动! “既然张厂长执意不肯,那打扰了!” “东西拿走,无功不受禄!” 一阵关门声后,屋里静了,但我分明听到了所有的茶树的欢呼。爷爷,原来这才是你住在这里的原因。放心,这里也同样是我的绿色! 我会为你守望这片绿色,也守望自己心灵的绿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