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明月几时有》也写岀兄弟情深

 木柳书屋 2012-10-10
 

 

  苏轼《明月几时有》也写出兄弟情深

 

2012-09-30 13:58:21 (转自凤凰网·谢流石的博客)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chén)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qióng)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

 

从古到今,中秋赏月感怀思人的诗词不少,最让人喜爱的当属《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词的主旨是表现了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但也反映了作者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的思想。在这种人生失意之时又逢中秋佳节,自然就会倍思亲了。作者在词前的小序里就已经明确交代:喝了一夜的酒,喝醉了,特别思念弟弟苏澈了。可见他们兄弟感情是很深厚的。

“苏门三学士”中的老爸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在27岁那年才开始发奋读书做学问,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苏辙(字子由,号颖滨)兄弟做表率。苏轼、苏辙就是在苏洵言传身教之下,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品行。兄弟之间真是做到了兄友弟悌。苏轼十分疼爱弟弟,有一块糖他总是塞到弟弟嘴里,有两块他也不肯吃,全留给弟弟。看着弟弟开心,他笑在脸上甜在心里。因此苏辙对哥哥是又敬又爱,生平学问也深受其兄影响。

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苏澈18岁时,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 ,返里服孝。嘉祐六年(1061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为让哥哥安心当官自己回家照顾父亲,就“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河南推官,与其兄政见相同,都反对王安石变法,熙宁三年(1070年)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5年)作者在密州为官。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中秋夜,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转眼已七年了。面对一轮明月,诗人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这首名篇。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苏澈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

 

 


 

 

 

 

 

木柳书屋欢迎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