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句“但愿人长久”,表尽苏轼苏辙兄弟情

 新用户3536Meiv 2022-06-08 发布于四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的句子。

提起苏轼,我们会想到很多美好的事情,除了诗词,他的乐观人生态度,东坡肉,还有就是他和弟弟苏辙的兄弟情谊。

“轼”在前,“辙”在后,亦步亦趋,步步相随。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苏东坡在密州当太守时写下的词。

正是一夜大醉,让思念更加浓烈。抬头看天上,想着明月何时才能出现,举杯问青天,这是何年何月。醉中的苏轼,把骨子里的洒脱俊逸表露在诗词之中,把想要离开朝堂却又有所顾忌的矛盾写了出来,更是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放大了数倍,因此怨念月亮“何事长向别时圆”。

既然阴晴圆缺和悲欢离合都无法避免,那就只能希望所有的人都平安康乐,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抬头望月,互相思念。

而那一刻,他的思念已经飞向了济州,当时苏辙正在济州做官。

密州和济州都在山东,相隔并不算远。而去密州,是苏轼自请的。他当时希望找一个距离自己弟弟近一点的地方。可造化弄人,虽然相隔不远,但由于由于种种羁绊,二人已经时隔七年未能相见,苏轼只能通过文字寄托思念。

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个人姓苏,其中就包括苏洵(苏轼的爸爸),苏轼,还有苏辙。

这就是常说的“一门三苏”。

其实在苏轼出生之前,苏洵是个不学无术的人。而苏轼出生之后,突然有一天,他就发奋起来,不用人催,自己去读书。后人也说苏东坡是文曲星转世,所以一出生就“文光四射”,影响到了自己的老爹。

《三字经》中有一句“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说的正是苏轼的老爹苏洵,通过他的例子,劝解人发奋学习,只要从眼下开始,就永远都不算晚。

苏轼出生两年后,苏洵有了第二个儿子,苏辙。兄弟两个人的名字,一个为“轼”,乃是车上的横木,另一个为“辙”,乃是车轱辘留下的印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句“但愿人长久”,表尽苏轼苏辙兄弟情

“轼”在前,“辙”在后,永远步调一致。

而在现实中,这两兄弟也正是如此。

两个人一起长大,读书做学问,二人进京赶考,一同走仕途。

相较于苏轼的锋芒毕露,潇洒飘逸,苏辙的性格和诗文都比较沉稳。虽然在诗词的知名度上,他只能取决于哥哥苏轼之后,但在仕途上,却是苏轼难以企及地稳扎稳打,步步高升。宋仁宗见了二人的文章,曾经说:“吾今日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这“二人”指的正是苏轼苏辙两兄弟。可见苏辙的文章也是锦绣天成。

今生难解“兄弟情”

“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宋史·苏辙传》

如今提到“兄弟情”,有人会想到七侠五义,有人会想到上海滩,有人会想到桃园三结义。

“异性兄弟情”的故事,古今中外都不缺乏。反而亲手足之间,往往易生龃龉。

所以皇家有“九子夺嫡”,就算没有皇位要继承的普通人家也有“遗产争夺”,仿佛兄弟生来就是冤家。就连明朝大哲王阳明,死后也是族人争产,幼子无人抚养。

如果真的让你举一个亲兄弟之间情谊笃深的例子,你能想到哪个?

如果世间真的有缘分,今生这份兄弟缘,怕是几生几世才能修来的吧。好在万中有一,总有人识得真心,珍惜缘分。

苏轼苏辙,算是珍惜这份缘分的亲兄弟之一。

人道是“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很多手足亲情逃不过一个“利”字。而这在苏轼苏辙只见不存在,哪怕苏轼被贬黜半生,苏辙依然不离不弃,甚至还上书为哥哥求情,帮助哥哥赡养家眷。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句“但愿人长久”,表尽苏轼苏辙兄弟情

抛却少年时的相伴,人人皆知苏轼得罪了王安石,栽在了“乌台诗案”。

苏轼被捕后自知凶多吉少,让长子苏迈在外打探消息,每日送饭时,如果是肉和蔬菜,便是没事。如果是鱼,那么就说明要被判斩了。苏迈有一日就没忙的过来,就央求一位亲戚帮忙送饭。那亲戚不知道苏迈和苏轼的约定,送了鱼去。

苏轼一见是鱼,以为大事不妙。他在悲伤之余,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兄弟苏辙留下诀别的诗句。其中有两句“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这两句发自肺腑的诗句感人至深,苏辙见后嚎啕大哭,顾不得保全自己的家小和官位。直接上书神宗皇帝,要求减刑,免除其死罪。

其实神宗本身也并不打算杀苏轼,这除了宋太祖留下不杀文臣的遗训,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太后十分喜欢苏轼的文章诗词,算是“苏粉”一名,也来为苏轼求情。

在多方周旋下,苏轼最终被流放黄州。而倾巢之下无有完卵,苏辙也受到牵连,能发往筠州。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句“但愿人长久”,表尽苏轼苏辙兄弟情

从此,苏轼开始了漫长的流放之路,从黄州到惠州,又到儋州(海南岛)。

在惠州时,苏轼只带了侍妾和幼子,其他的家小全部托付给了自己的弟弟。他相信弟弟一定会照顾好他的家人。

而苏轼苏辙两兄弟,在长久的分离中并没有淡薄兄弟情,通过诗文互相唱和,沟通感情。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而据统计,两个人互相唱和的诗文有将近200首。

两人还约定,等将来不做官了,归隐山林,互相作伴,享受闲居之乐。

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宦游四方,读韦苏州诗,至“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对床夜语》

只可惜此愿终未成。

苏轼终于结束了流放之路,在归途中病逝,生前未能见苏辙一面。

想来对于苏辙来说,这也是他心中永远的痛吧。

他依据兄长嘱托,将他葬在了嵩山之下。他们的父亲苏洵也长眠在那里。

而后,苏辙把三个侄子接到身边一同生活。

十一年后,苏辙也离开了人世,他选择的长眠之所,自然是哥哥苏轼的身旁。

至此,“对床眠”的夙愿,也算是间接达成了吧。

相信如若有来世,他们还会选择做一对好兄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