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基本能力的内涵及其培养

 龙溪舟子 2012-10-13

阅读基本能力的内涵及其培养

重庆市进盛实验中学  侯小林

[摘要]阅读基本能力的内涵包括对文本的客观解读能力及主观评价能力。 客观解读能力包括:对文本思想内容及其表达形式的解读把握能力。主观评价能力包括:对文本思想内容的感悟评价和对其形式的鉴赏能力。阅读基本能力的培养包括:客观解读能力的培养和主观评价能力的培养。培养的目标:基本的客观解读能力与基本的主观评价能力培养与综合解读与评价能力的培养。培养的方法:知识能力化与能力知识化的结合,理性思维训练与思想涵养培育的结合,单项能力训练与综合能力提升训练的结合。

[关键词] 阅读能力  内涵  培养  训练

(一)

《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等目标,可见“阅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关于阅读教学”《课标》又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从这些表述中,不难看出,阅读是一个最需要靠调动阅读者主观能动性和已经具有的解读语言能力来参与把握(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作者从文本中传递的信息的一个活动,这个活动中把握(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的能力,就是阅读能力。由此观之,我认为阅读能力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即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文本信息的基本能力和在初步准确地感受、理解文本基本信息的基础上调动自身所具备的文化艺术和思想素养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现)形式进行主观评价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由于文本所传递的信息(作者要传递的知识、思想、情感等)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评价是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的,深受我们读者所具有的知识、文化素养、思想感情的影响,因而,我认为阅读基本能力的内涵应该分为客观阅读能力和主观阅读能力。

简言之,客观阅读能力,即客观而准确地解读(感受和理解)文本信息的能力,应该包括:对文本传递的客观存在的思想内容及其表达形式的解读把握能力。主观阅读能力,即通过调动读者自身所具备的文化艺术和思想素养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现)形式进行主观评价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客观阅读能力是基础,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主观阅读能力的阅读能力的深化和升华,没有基本阅读能力,难以准确地把握文本传递信息,根本就谈不上对阅读探究、创造性阅读,更谈不上“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基于此,我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重在扎实基本的客观阅读能力的培养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主观阅读能力,方才能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

阅读知识对我们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引导作用,因此,我们不妨把阅读知识和能力归纳如下:

中学生阅读知识及能力简表一

(按照表达方式分类)

文章类型

记叙类

议论文

说明文

应用文

写人记事

写景状物类

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整体感知

对象及其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事及其思想感情

\物及其特征\思想感情

论点

对象及其特征

事理及其原理

对象及其要求

层次思路

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空间\逻辑

逻辑: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时间\空间\逻辑

逻辑

要求及原因的逻辑顺序

文本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论点、论据(事实和道理)、论证(例证、比证、引语、喻证、道理论证)

对象、顺序、方法(举、分、列、画、下、打、比、诠、摹、引)

对象、要求、事由

其他要点

线索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局部理解:

1、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词语)

2、 语言特点

1、 记叙\描写(人描写和环境描写)及其表达作用

2、 议论及抒情及表达其作用。

3、 说明及其表达作用。

其它表现手法(对比、铺垫、烘托渲染、象征、承上启下即过渡等及其作用。

1、常用修辞方法(形象类:比拟夸;突出强调类:排比、对比、对偶反复、反问、设问、反语。)的运用及其文中的表达作用。

1、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及其表达作用。(语言的形象、生动性)

2、副词、数量词、连词的运用及其表达作用。(语言的严密准确性)

中学生阅读知识及能力简表二

(按照文学作品分类)

文章类型

诗歌

散文

小说

戏剧

新闻

传记

文化论著

整体感知

对象及其内容

\\\\\

对象及材料

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文体要素

形象\意境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典型环境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语言运用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的运用及其作用.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用典\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笔\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的具体运用及其作用

句子修辞格运用及其表达作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衬托、用典、化用、互文等的运用及其作用)。

词语运用及其表达效果(人物言行神貌心和环境描写中所使用的动词、形容词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现实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之所以很容易犯片面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忽视了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客观而准确把握,或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或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其原因,是由于我们割裂了客观阅读能力与主观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偏重或过分强调某一方面所致。由上表观之,我们如果能把阅读材料(文本)与所需的阅读知识和能力相衔接进行教学,就不会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引导学生对文本信息之一的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的评价和赏析,如果不能准确而客观地理解文本传达出的信息——思想内容或感情态度,一切评价就无从谈起,反之,我们能准确而客观地理解,那么观点看法才有生根之处,言之也才有可能成理。我们以具体的《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人教社七年级上)为例,如果我们的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该诗表达的是一种信念与哲理:“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坚持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这一主旨,仅仅把“山”理解成山,“海”理解成海的话,我们的深层次的阅读理解主观阅读,即评价赏析就无从谈起了。又如,我们在教学《春》(朱自清  人教社七年级上)的时候,如果能很好地结合写景壮物类散文的知识从文章的思想感情、层次思路、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客观而准确地体悟,那么对于该文之美才可能言之而具体,而有物,言之而有理又有据。

(三)

“读”“写”“算”是作为社会的人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读”的能力,即阅读能力,是首要的基本能力。由阅读的内涵诉我们,阅读基本能力的培养包括客观解读(阅读)能力的培养和主观评价(鉴赏)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基本阅读能力也就是培养他们今后步入社会所必备基本能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学所培养的学生的阅读能力目标就应该着重落实在学生对文本的基本的客观解读能力与基本的主观评价能力的培养与能把两者基本结合起来的解读与评价能力的培养上。特别是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它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文学家和文学评论家。我们的语文教学极容易走入两个极端:要么一味强调知识的积累而忽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过分注重语言的分析,即语法修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语法分析;要么就是过分重视阅读鉴赏能力和文章思想内容或艺术手法的分析而忽视对文本的客观信息或表现形式的基本客观而准确把握能力的培养。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很多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从而具体而有效地有步骤地逐步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对读者而言是最容易的事——拿着书本可以有声地读也可以无声地读。但真正地要引导学生“好好”地阅读——准确而客观地把握文本信息并作出有价值的评析,又是一件很难理清头绪的事。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同于“数”、“理”、“化”“史”、“地”、“生”……在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解决“读”的问题,我们还得解决“听”、“说”、“写”诸多问题,并且,学生——受教育者的阅读能力还要受其自身所具备的知识文化素养和思想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影响,而语文教材的内容又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这些都告诉我们语文是“播种耕耘”而不是“拾级登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