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设计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昵称10925836 2012-10-16

随着教育技术普遍受到重视及其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教学设计也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并在实践中尝试应用。但如果运用不当,教学设计流于形式,不仅不能真正发挥作用,也给广大教师增加负担。要科学地运用这一技术,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以下问题。

(1)明确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教学,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教学问题的解决而开展设计活动,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为了编写教学设计方案而设计。

(2)立足于正确的教学设计观。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强调方法等的应用,从方法论范畴来思考设计教学,而不是以媒体观为指导,围绕教学资源展开教学设计活动。

(3)注重教学设计的规范性。教学设计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的作用,使之发挥整体效应。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作用,都会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不能忽视每一个环节的设计,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使之能够真正为解决教学问题服务。并且,在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时也要注意描述的规范性,不能似是而非,甚至产生错误。

(4)重视教学设计的情境性。教学设计实践面向具体的教学问题,因此教学设计必然会受到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特征(尤其是非一般性特征)、具体的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设计时必须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环境、学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不能采用宽泛、空洞的设计方法和描述方式。

(5)强调教学设计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设计各环节应该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因此要注意整个教学设计方案的一致性,不要孤立地进行各个环节的设计;二是教学活动是教学策略的具体体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都要与所选择的教学策略保持一致,不能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6)体现教学设计的创造性。教学设计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在注重教学设计的规范化的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在教学设计过程应该坚持灵活运用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设计过程作为教学设计的参考。

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和原则

一、选择教学媒体的理论基础:戴尔的“经验之塔”

二、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每个知识点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递教学信息。

(2)依据教学内容。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会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各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的使用也有不同要求。

(3)依据教学对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时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

(4)依据教学条件。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

三、选择教学媒体的原则

1.最优决策原则

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wilberSchramm)提出的决定媒体选择几率的公式,是选择媒体的最优决策的依据,如下:

媒体选择的几率(P)=媒体的功效(V/需付出的代价(C

2.有效信息原则

从戴尔的“经验之塔”我们可以看出,各种教学媒体所提供的学习经验层次是不同的:有的属于具体的经验,有的属于替代的经验、间接的经验,

有的则属于抽象的经验。因而,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来体现。或者说,不同的教学媒体适合表现不同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逐步形成的,它不但与年龄有关,更与他们的知识、经验、思维的发展程度有关。

因此,只有当所选择的教学媒体所反映的信息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及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重叠时,教学媒体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3.优化组合原则各种教学媒体都有各自的优点,也有各自的局限性,没有一种可以适合所有教学情况的“超级媒体”。

各种教学媒体的有机组合将会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取得整体优化的教学效果。但是,媒体的组合要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为出发点,而不只是形式上的相加。

选择教学媒体的程序和方法

一、选择教学媒体的程序

选择教学媒体的程序(见下图)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图媒体选择工作程序

(1)在确定教学目标和知识点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媒体使用目标;

(2)选择媒体类型;

(3)选择媒体内容。

媒体内容是指把教学信息转化为学习者的感官产生有效刺激的符号。选择媒体内容可通过选编、修改、新制三种途径进行。

由于人们在选择媒体时考虑的因素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设计的选择方案也就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媒体选择程序,此处不再赘述。如果您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可以阅读配套光盘中的相关资料。

二、选择教学媒体的方法

1.教学媒体类型的选择

按照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进行选择,见下图:

图教学媒体类型的选择

2.教学媒体内容的选择

图教学媒体内容的选择

(转引自李克东,1992,有改动)

3.根据在上述活动中所得到的媒体选择的原则和方法,对您过去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对已往选择媒体方法进行反思

教学资源与信息化资源

资源,顾名思义,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教学资源指的是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支持教与学的所有资源,即一切可以被师生开发和利用的在教与学中使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包括各种学习材料、媒体设备、教学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等,具体表现为教科书、练习册、活动手册和作业本,也包括实验和课堂演示时所使用的实物,还包括录像、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软件、网上讨论BBS、网络教室、电教室、教师、辅导员等大量可利用的资源。

本模块中讨论的主要是信息化教学资源,而且是一种狭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它主要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材料、网络课程和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严格来说,信息化教学资源与信息化学习资源在概念内涵与外延上都有一些不同,但在本书中对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不作严格区分,即将它们看成同一概念。

我国目前正在实行的新课程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作支持,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变革扩大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并为之提供更大的应用空间。如果没有适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技术的先进技术潜力就将难以被充分发掘,势必影响人们对信息技术作用的认识,进而阻碍现代教学观念形成,影响教学方式的改革,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远程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应用及其特性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的出现,信息化学习资源的教学应用形态包括(转引自何克抗等,2005)

(1)课堂演示:一般来说是为了解决某一学科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而开发的,它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提示,反映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主要用于课堂演示教学。这种类型的教学软件要求画面要直观,尺寸比例较大,能按教学思路逐步深入地呈现。

(2)个别化学习: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能反映一定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提供相应的形成性练习供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并设计友好的界面让学习者进行人一机交互活动。利用个别化系统交互学习型多媒体教学软件,学生可以在个别化的教学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

(3)模拟实验: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提供可更改参数的指标项,当学生输入不同的参数时,能随时真实模拟对象的状态和特征,供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或探究发现学习使用。

(4)训练复习:主要是通过问题的形式用于训练、强化学生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种类型的教学软件在设计时要保证具有一定比例的知识点覆盖率,以便全面地训练和考核学生的能力水平。另外,考核目标要分为不同等级,逐级上升,根据每级目标设计题目的难易程度。

(5)教学游戏:这与一般的游戏软件不同,它是基于学科的知识内容,寓教于乐,通过游戏的形式,教会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并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于这种类型软件的设计,特别要求趣味性强、游戏规则简单。

(6)资料与工具:各种电子工具书、电子字典以及各类图形库、动画库、声音库等,这种类型的教学软件只提供某种教学功能或某类教学资料,并不反映具体的教学过程。这种类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供学生在课外进行资料查阅使用,也可根据教学需要事先选定有关片断,配合教师讲解,在课堂上进行辅助教学。

(7)网络课程:融学习的课程资料、教学活动和支持环境于一体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资源具有以下特性:

(1)处理数字化:是指将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经过转换器抽样量化由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的可靠性远比模拟信号高,对它的纠错处理也容易实现。

(2)存储海量化、管理智能化:信息化资源一般包括大量视音频数据,需要海量的存储设备,一般是大容量的磁盘阵列或者光盘库,通过大型数据库管理,可以实现快速的查询和检索。这些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创设了丰富有效的教学情景,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而且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3)显示多媒体化:这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处理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如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等。这与传统的单纯用文字或图片处理信息资源的方式相比要丰富得多。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超文本是按照人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的技术。由于超文本结构信息组织的联想式和非线性,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所以便于学生进行联想思维。另外,由于超文本结构的信息结构的动态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认知特点重新组织信息,按照不同的学习路径进行学习。

(5)良好的交互性:信息化教学资源尤其是支持自主学习的资源往往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按自己的知识基础和习惯爱好选择学习内容,而不是由教师事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服从,这样,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的作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还呈现出传输网络化、信息结构的动态性等,基于网络的信息化资源为探索式学习提供了更大的潜在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确能够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比较理想的支持环境,但并不是说其他形态的教学资源就一无是处,或信息技术可以替代其他类型的教学资源,真实实验环境、生活中的课程资源等等仍然在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发挥各种形态资源的优势。

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原则

在选择和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时,若现成的资源中已有合用的,应尽可能地选取和运用,这样可以节省时间、经费和精力;当已有的资源不甚合适时,可先考虑对资源略作修改,以满足教学需要;如果选取、修改都不行,就要设计、编制新的、符合要求的教学资源或学习资源。在选择和设计学习资源或教学资源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转引自何克抗等,2005,有修改)

(1)目标控制原则。教学目标是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指导思想,它不仅规定教师的教学活动内容和方式,指导学生对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吸收,而且还控制资源类型和资源内容的选择。若不遵守这一原则,效果将会适得其反。

(2)内容符合原则。学科内容不同,适用的教学资源也不同;即使同一学科,各章节的内容不一样,对教学资源的要求也不一样。对教学资源的选用和设计应符合教学内容为原则。

(3)对象适应原则。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很大差别,教学资源的设计必须与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相适应,否则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小学低年级各学科资源设计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实施形象化教学,以适应学生的直觉思维图式,因而应多采用图形、动画和音乐之类的媒体,使图、文、声并茂。小学高年级的资源要把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完成由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这一阶段的形象化教学可适当减少。中学阶段设计则应着重引导学生学习抽象概念,学会运用语言符号去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逐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这一阶段尽管形象化教学仍不可缺少,但是只能作为一种帮助理解抽象概念的辅助手段,而不能像小学那样以形象化教学为主,否则将会喧宾夺主,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很生多媒体教学素材及其特点

信息化教学资源需要用到大量的文本、图片(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数据,我们将这些数据称为多媒体素材。它们是信息化教学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使用各种媒体素材是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特点。素材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准备,不能选择那些不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素材。

1.文本

文本信息主要指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的文字内容,它是准确、有效地传播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体元素。在多媒体课件中,概念、定义、原理的阐述,问题的表述,标题、菜单、按钮、导航等都离不开文本信息。

文本涉及逻辑思维,需要学习者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另外,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的文本不同于印刷文本,学习者阅读时必须适应计算机的环境条件,受文字的大小、颜色、字体、样式、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2.图片

图片是学习者最容易接受的信息,一幅图画可以形象、生动、直观地表示出大量的信息。

图片是帮助分析、理解教材,解释概念或现象常使用的媒体元素。图片类型的素材包括图形和图像两种。

图形是指由外部轮廓线条构成的矢量图,以数学方法描述的一种由几何元素组成的图形。在多媒体教学软件中,图形比较特殊。它是一种抽象化的形状,其承载的信息量比较少,多是由计算机绘制的直线、圆、矩形、曲线、图表等。图形通常用于描述轮廓不很复杂,色彩不是很丰富的对象,其描述对象可任意缩放不会失真,而且数据量小,任意缩放不会产生变形。在多媒体教学软件中各种几何图形、形状不复杂、颜色不丰富的事物,基本上都选择图形来表征。

图像是由扫描仪、摄像机等输入设备捕捉实际的画面产生的数字图像,由像素点阵构成。它的色彩比较丰富,层次感强,可以真实地重现生活环境(如照片),其承载的信息量比较大,通常用于表现含有大量细节(如明暗变化、场景复杂、轮廓色彩丰富)的对象,但图像文件存储量往往比较大,而且在缩放过程中容易造成变形或产生锯齿。图像在多媒体教学软件中应用最多,从界面、背景到各种插图,基本上都选择图像。

3.音频

波形音频是记录声音的最直接形式,对记录与播放的环境要求不高,在多媒体教学软件中应用也相当多。音频包括音乐、语音和各种音响效果。音频属于过程性信息,有利于限定和解释画面。此外,在教学中利用音频传递教学信息,是调动学生使用听觉接受知识的必要前提。音频主要用于语言解说、背景音乐和效果音等,发音标准的解说、动听的音乐有利于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其缺点是数据量比较大,在课堂教学中,音频素材不容易获取。

4.动画

动画是对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的模拟,可以用来模拟事物的变化过程、说明科学原理。在许多领域中,利用动画来表现事物甚至比视频的效果更好。动画提供了静态图形缺少的运动景象,它是一种可感觉到相对于时问、位置、方向和速度运动的动态媒体,它忽略了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次要因素,突出强化了其本质要素,更有利于学习者把握本质规律。此外,经过创造设计的动画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5.视频

同动画相比,视频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记录。若干有联系的图像数据连续播放便形成了视频。视频容易让人联想到电视,但电视视频是模拟信号,而计算机视频是数字信号。借助计算机对多媒体的控制能力,可以实现视频的播放、暂停、快速播放、反序播放、单帧播放等功能。视频具有表现事物细节的能力,适宜呈现一些学习者感觉比较陌生的事物。它的信息量比较大,具有更强的感染力。通常情况下,视频采用声像复合格式,即在呈现事物图像的时候,同时伴有解说效果或背景音乐。当然,视频在呈现丰富色彩的画面的同时,也可能传递大量的无关信息,如果不加鉴别,便会成为学习的干扰因素。

3.全班交流讨论

教师与学员全班互动,请您根据其他学员的观点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表格。

常用多媒体素材的文件格式

媒体类型

扩展名

说明

文本

txt
rtf
wri
doc
wps

纯文本文件
RichTextFormat
格式
写字板文件
Word
文件
WPS
文件

音频

wav
mid
mp3
Wma
Ra

标准Windows声音文件
乐器数字接口的音乐文件
MPEGLayer3
声音文件
微软开发的用以联代mp3的音频格式文件
RealAudio
流媒体音频文件

图片

bmp
JPg
tif
gjf

Windows位图文件
JPEG
压缩的位图文件
标记图像格式文件
图形交换格式文件

动画

gif
swf
moV

图形交换格式文件
flash
动画文件
QuickTime
的动画文件

视频

avl
wmv
mpg
dat
rm

Windows视频文件
微软的开发的视频文件格式
MPEG
视频文件
VcD
中的视频文件
RealVideo
流媒体视频文件

应用于多媒体教学课件中的图片格式常见的有jpgtiffgifbmp等图像格式。

JPEG图像格式:扩展名是jpg,其全称为JointPhotograhicExpel-IsGroup。它利用一种失真式的图像压缩方式将图像压缩在很小的储存空间中,其压缩比率通常在101401之间。这样可以使图像占用较小的空间,所以很适合应用在网页的图像中。jpg格式的图像主要压缩的是高频信息,对色彩的信息保留较好,因此也普遍应用于需要连续色调的图像中。目前已广泛用于彩色传真、静止图像、电话会议、印刷及新闻图片的传送上。但*jpg*jpeg文件并不适合放大观看,输出成印刷品时品质也会受到影响。

TIFF图像格式:扩展名是tif,全名是TaggedImageFileF0rmat。它是一种非失真的压缩格式(最高也只能做到23倍的压缩比)能保持原有图像的颜色及层次,但占用空间却很大。TIFF常被应用于较专业的用途,如书籍出版、海报等,极少应用于互联网或多媒体课件上。

GIF图像格式:扩展名是gif。它在压缩过程中,图像的像素资料不会被丢失,然而丢失的却是图像的色彩。GIF格式最多只能储存256色,所以通常用来显示简单图形及字体,在课件中常用来制作小动画或图形元素。

BMP图像格式:扩展名是bmp,是Windows中的标准图像文件格式,已成为PCWidws系统中事实上的工业标准,有压缩和不压缩两种形式。它以独立于设备的方法描述位图,可用非压缩格式存储图像数据,解码速度快,支持多种图像的存储,常见的各种PC图形图像软件都能对其进行处理。

总结与提高

实践中,经常会出现由于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四类多媒体素材的存储格式选择不当而造成多媒体教学资源课件所占的存储空间很大或者质量低下,如何保持文件大小与质量之间的平衡是一件很有艺术的技巧,也是您今后制作信息化教学资源时首先考虑的事情,如果这一点上做得不好,做出来的课件是不合格的。

通常情况下,同一类型、同一内容但不同格式的素材文件如果在计算机中存储所占空间越大,其质量越好。质量越好并不一定适用于课件开发,因为这直接导致课件大,不易传输,浪费系统资源,所以选择素材文件时,一定要选择某种质量适中、大小适中的格式文件,才能保证课件既小巧,质量又好。下面是四类素材的应用到课件的规律:

图片素材:一般情况下,课件制作中如果涉及到图像,一般使用JPG格式的文件,大小控制在100200KB之间;如果涉及图形,一般使用GIF格式的文件,大小控制在100K以下。

视频素材:一般情况下,课件开发中使用WMV格式的视频文件,流量控制在250KBS左右。

动画素材:一般情况下,使用GIFSWF(flash)格式的动画文件,前者适用小卡通动画,大小控制在100K以下,后者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动画,而且交互性很强,播放行云流水一般畅快,大小一般控制10M以下。

音频素材:一般情况下,使用WMA或者MP3格式的音频文件,流量控制在16128Kbs之间。

获取不同素材的常用方法

1.文本素材的获取与处理

文本素材的主要来源有键盘输入、扫描印刷品、从网络电子资源中获取。通常情况下,文本素材是根据教学需要编写的。如果文字数量多,也可在一些电子书籍或网页中获取,如《百科全书》、《上下五千年》等电子书籍及相关网站的网页中,就可以方便地找出许多文本素材,一般可以采用复制粘贴的方法获取,网页也可以直接用“保存网页”的方法保存下来。

2.图形图像素材的获取与处理

教学资源中的图像,按用途可分为背景图、按钮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

获取图像一般有以下途径:一是从素材光盘中寻找。二是从教学资源库中查找。目前学校常用的教学资源库素材中,都能找到相当一部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形图像素材。三是在网上查找。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充分利用网络能查找到大量的图片素材。找到图片后,用鼠标右键点击要下载的图片,打开快捷菜单,选中“图片另存为”命令,然后选择相应的文件夹,用适当的文件名保存文件。也可以用保存网页的方法保存图片,从保存下来的网页文件夹中找到相关的图片。四是从电子书籍中获取。五是从画报、画册中扫描。六是从课件中抓取,可以用HySnapDXSnagh等软件在现成的课件中抓取相应的图片。七是直接在相应的图像处理软件中创作自己想要的图形图像。

3.音频素材的获取和处理

音频资源一般为背景音乐和效果音乐,有WAVSWAMIDIMP3CD等格式。

音频的获取途径:一是从专业的音效素材光盘或MP3素材光盘中获取背景音乐和效果音乐。二是从资源库查找,很多教学资源库中都可以找到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课文中的大多数课文范读。三是在网上查找,MP3中文网(http://wwwneasenetboxup)、中国音乐网(http://wwwmusiccnnet)、亚洲音乐广场(http://wwwasiamp3com)MTV音乐网(http://wwwmtvcom)都能下载音频资料。四是从CDVCD中获取,CDVCD可以用超级解霸的音频播放器播放,然后压缩成MP3格式,再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转成其他格式。五是从现有的录音带中获取,方法是用音频线从录音机线路输出,再从声卡的线路输入口(MIc)输入,然后设置成线路输入(MIC)录音,最后打开附件中的录音机进行录音,再保存在相应位置。六是从课件中获取,大多数课件中的声音文件都存放在WAV文件夹中,从中可以找到你需要的声音。七是进行原创,可以把附件中的录音机设置成麦克风输入,把麦克风插头插入声卡的MIC插孔,然后进行录音。

4.视频的获取和处理

计算机视频可以是来自录像带、摄像机等视频信号源的影像,但由于这些视频信号的输出大多是标准的彩色全电视信号,要将其输入计算机不仅要有视频捕捉,实现由模拟向数字信号的转换,还要有压缩、快速解压缩及播放等相应的硬软件处理设备。

视频的获取主要是从资源库、电子书籍、课件及录像片、VCDDVD片中获取,从网上也能找到视频文件。资源库、电子书籍中的视频资料可以直接调用,课件中的视频文件一般也放在exe文件之外,不会和exe打包在一起,可直接调用。录像片中的资料可用采集卡进行采集,若无此设备,可在VCD制作店进行加工,把录像资料转变为MPGE格式或AVI格式,刻录后进行使用。VCD可直接用超级解霸处理,但要注意,DVD格式(MPGE4)Authorware中无法直接使用。

视频文件获取,最可靠的方法是用采集卡进行采集,最方便的方法是用超级解霸进行采集。

课件

1.课件的定义

课件是在一定的教学与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是编制者按某一思路设计制作的、前后连贯的、有系统性的软件。

2.课件的特点

 (1)图文声像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件由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组成,图文声像并茂,给学生提供非单一的外部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友好的交互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无论是交互型多媒体课件还是网络课件,都能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喜好选择学习的途径和内容,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的作用。

(3)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认知广度和深度。课件往往会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并提供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进行认知加工的深度。

3.课件的分类

课件依据使用对象、教学环境或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如下:按照使用对象可分为:助教型和助学型;按照教学环境可分为:单机型和网络型;按照表现形式可分为:演示型和交互型。

助教型课件: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知识传授时使用的课件。

助学型课件:主要是学生在课堂或课下学习时使用的课件,如检测学习效果的课件;指导学习的课件;单纯课后练习的课件等。

单机型课件:在独立的计算机上运行的课件。

网络型课件: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课件。

演示型课件:多指以图解、动画等形式进行教学内容的演示,讲解课本知识的原理和规律,提示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内在规律,以讲解或展示教学内容为主的课件。

交互型课件:以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人机之间的信息沟通,实现人机交互的课件,如自学辅导类、场景模拟类、测试练习类的课件。

一个优秀的课件通常需要综合不同类型的课件的优势,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目前常用的课件主要有:交互型的多媒体课件、助教型的演示课件和助学型的网络课件。

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只要设计的恰当,技术使用的合理,演示文稿也能达到学生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的助学型效果,也可以具备交互性。网络课件的交互效果是很好的,许多网络课件也在课堂教学中辅助教师讲解重难点知识,达到助教的目的。所以,助教型、助学型或演示型、交互型课件并没有严格的界定。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精髓是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众所周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多么优秀的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根据科学的学习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设计开发的课件,也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情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况,世上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适合所有的学习者。

就我国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地区、学校、社会环境、师资素质与个性、学生对象等因素各不相同,因而同一课件很难被不同教师应用于各自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即使是参与课件开发的教师本人,随着时过境迁,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也需要调整课件以适应新的情况。因此,在使用课件的时候,要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的精髓是凸现学生认知主体的地位,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能。用课件代替教师来“解说”教学内容、取代课堂中的情感互动,或者看到优秀的教学课件就欣喜地全盘照搬,这些都是认识上或实践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在当前课件的开发与应用方面,主要存在三大误区:其一,过分夸大计算机在教育中的作用,试图用计算机替代教师。其二,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的特点不够,将家教类、远距离教育类软件与课堂教学软件错位。其三,对计算机程序设计与教学的关系没有理清,一方面要求教师自己设计教学软件,去做软件人员的事;另一方面要求软件人员将教学理论与程序开发相结合,做教师处理教学事件的事。

教学评价的理论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教育依据,以改进教育服务的过程。

教学评价有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和导向功能。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教学评价种类作不同的划分。例如按评价基准的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按评价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照评价方法的不同,还可分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1.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通常均以该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这一基准),然后把该群体中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劣。

为相对评价而进行的测验一般被称作“常模参照测验”,它的试题取样范围广泛,测验成绩主要表明学生学业成绩或能力的相对等级。由于“常模”近似学生群体的平均水平,所以这种测验的成绩往往形成正态分布。

利用相对评价可以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便于比较个体学习成绩的优劣,这是其优点;不足之处是,基准会随群体的不同而变化,评价标准不能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因而不能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绝对评价是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之外(通常是以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制定这一基准),再把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某方面的知识或能力与基准进行比较,从而判定其优劣。

为绝对评价而进行的测验一般被称作“标准参照测验”。它的试题取样范围较窄——就是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内容,测验成绩则直接反应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

绝对评价的优点是可以直接鉴别各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使每个被评价者清楚地看到自己与教学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因而可为改进教学指明方向;缺点是不易分辨出学生之间在学习方面的真实差异。

2.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用来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因而可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用得最频繁,一节课或一个知识点之后的小测验就是一种形成性评价。从形成性评价采用的基准上看,它属于绝对评价,即用于判断前一段教学工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和课件脚本开发过程中进行的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来说,重视形成性评价比重视总结性评价更有实际意义。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都属于这种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总结性评价重视的是结果,借以对被评价者做出全面鉴定,区分出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做出评定。

3.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是对评价材料做“质”的分析,运用的是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演绎、归纳等逻辑分析方法,分析结果是一种没有量化的描述性资料。

定量评价则是对评价材料做“量”的分析,运用的是数理统计、多元分析等数学方法,从纷繁复杂的评价数据中提取出规律性的结论来。由于定量评价的方向、范围必须由定性评价来确定,所以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两者必须结合起来,互相补充,不可偏废。

教学设计的成果

教学设计是运用已知的教学规律去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其成果或产物是经过验证的、能实现预期功能的教学系统。教学设计可以分为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成果表现不同。(转引自乌美娜,1994)

宏观层次的教学设计主要面向大型、复杂的教学系统,如个别化学习系统及一个学校或一门新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开发等,其教学设计成果可以是学习系统、网络课程、课程及教材、教学资源、题库系统、评价系统等。

微观层次的教学设计主要面向具体课程内某个单元、某堂课的设计,其教学设计成果大多是面向课堂教学、单元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案、媒体教学材料、学习资源、活动模板等。

由于教学设计的成果较多地体现在微观层面的课堂教学方案和媒体教学材料之中,而且只有课堂教学方案和媒体教学材料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在教学中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设计中,这两者已经成为教学设计成果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本节着重讨论如何对包含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成果进行评价。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的原则

1.完整性和规范性

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成果至少应包含两部分内容':一份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一份媒体素材清单及多媒体资源。

一份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必须体现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所有必需的环节应明确写出,而且要前后一致,是一个整体的解决问题方案,而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堆砌。

(1)教学目标阐述:确定的教学目标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仅反映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而且能体现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目标的阐述清晰、具体,不空洞,不仅符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且便于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价。

(2)学习者特征分析:从认知特征、起点水平和情感态度准备情况以及信息技术技能等方面详细、明确地列出学习者的特征。

(3)教学策略选择与活动设计:多种教学策略综合运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教学策略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能够成功实现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和策略一致,符合学习者的特征,教学活动做到形式和内容统一,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活动要求表述清楚。

(4)教学资源和工具设计:综合多种媒体的优势,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资源能促进教和学,发挥必需的作用。

(5)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思路清晰(有主线,内容系统,逻辑性强)、结构合理;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新知识的运用;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有层次性,能够体现学生的发展过程。

(6)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标准;有合理的习题练习,练习的内容、次数比较合理,有层次性,既能落实双基要求,又注重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注重形成性评价,提供了评价工具;针对不同的评价结果提供及时的反馈,而且以正向反馈为主;根据不同的评价信息,明确提出矫正教学行为的方法。

(7)总结和帮助: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和困难有所估计,并提出可行的帮助和支持;有完整的有课后小结;总结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学习的主题,重点关注潜能生的需求。

一份完整的媒体素材清单及多媒体资源指应提供教学涉及的各类媒体素材清单,如投影、幻灯、挂图、模型、计算机软件等。

2.可实施性

评价一个教学设计成果的优劣,还应从时间、环境、师生条件等方面来考虑其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时间因素:运用此成果于教学时,所需时间的多少,包括教师的教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时间等。教师的教学时间应含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的时间、教学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量等。

(2)环境因素:对教学环境和技术的要求不高,可复制性较强。

(3)教师因素:方案简单,可实施,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特点及其预备技能。

(4)学生因素:针对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预备知识、技能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比较合理。

3.创新性

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法上有创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有效应用。

4.媒体资源的支持性

我国教育技术界曾对音像教材提出了编制原则,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传统的教学材料的评价,同时也是现在各类多媒体教学资源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教育性:能用来向学生传递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服务;

(2)科学性:正确地反映了学科的基础知识或先进水平;

(3)技术性:传递的教学信息达到了一定的技术质量;

(4)艺术性: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经济性: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较大的效益。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方法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设计人员用来获取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修正他们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效果的过程。形成性评价的重点是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改进教学设计。形成性评价开始于分析阶段,持续于选择和设计阶段,如果计划中还有试用阶段,那么还将持续到实施过程的前期。

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通常包括六个阶段:自我评价、专家评议、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实地试验、进行中的评价。理想情况下,这些方法都是依次实施的,当然,在设计实践中,可能不会实施所有的形成性评价方法。

(1)自评:设计者、开发者或设计团队中的一些成员在将方案呈现给专家或使用者评价之前对其进行评价。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作“内部评议”,一般是在外部评价之前进行。

(2)专家评议:主要指邀请一些内容专家、教学设计专家或者相关领域的专家,针对教学设计各要素的选择或设计提供信息,并(或者)在方案实施之前对其中的各个草拟要素进行评议。

(3)一对一评价:一对一评价有时也被称为对教学设计成果的诊断性评价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设计人员往往需要和三名或者三名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学习者一起工作,从单个的学习者身上采集数据并修正教学材料,其目的是确定并改正教学中存在的明显错误,并从学习者那里获得对教学内容的最初使用数据和反馈。这是设计者首次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对他们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所做的决策进行审视,来验证设计师和开发者的预感是否正确,是否存在对目标人群的误解。

(4)小组评价:小组评价阶段往往是由820个目标人群的典型代表组成学习小组,利用教学材料自行学习,然后通过对他们的测试来采集所需要的数据。小组评价有两个主要目的,一个是确定在一对一评价后所作的改动是否有效;另一个是确定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是否能适用于真实的目标群。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就是设计者从一章或是一个单元的角度出发,根据章节或单元中不同的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而不是一个课时)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在前面的模块中我们曾经学习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现在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如下表所示:

 

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节/知识点

单元/章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多个课时

教学形式

一种

多种

其中,在教学内容上,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适合在一个课时内实施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而单元教学设计主要是对教材中的一章或一个单元等知识结构相对完整和综合的学习内容进行设计;在课时安排量上,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指利用一个课时就能完成的,而单元教学设计一般需要多课时完成;在教学形式上,一节课教学设计一般只有一种,而单元教学设计则根据单元或是章节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一般会包括有种多教学形式。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单元教学设计的优势在于打破了个别知识点之间的壁垒,不但关注如何让学习者掌握个别的知识点,同时也重视让学习者理解一章或是一个单元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部联系,这种系统教学设计的方法,既帮助了教师整体把握章和单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也更方便学习者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形成体系更加完整、结构更加坚固的知识结构。

建构主义与教育改革

建构主义理论(包括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但是,近年来从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层主管到一般学者乃至教师从开始有些不同意见或颇有微词,以后发展成愈来愈尖锐的批评。那么,是否还应坚持将建构主义作为当前我国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呢?

一般说来,指导教育改革的理论不应当只有一种,而是有多种,是多元化的。但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不一样的,不同时期的教育改革必定针对不同的目标,而为了更有效地达到这个目标,往往要采用与该目标直接相关的理论。就我国当前的历史阶段而言,教育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或根本问题是:多年来教育领域培养出的大批人才主要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非创新型人才。这种状况与21世纪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对创新人才的强烈需求形成尖锐矛盾。为了更好地贯彻和体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目标,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正以很大力度在推动的新课程改革)在鼓励运用多种先进教育理论来指导的同时,特别强调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这也是完全必要的、正确的。这样做并不说明建构主义是目前最完美、最理想的教育理论,而仅仅说明它对于解决我国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根本问题特别具有针对性。

除了不同时期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不同以外,即使同一时期在不同的国家教育领域的问题也不一样。在将教育理论用于指导教改实践时,既要考虑各国的共性,也要考虑个性或特殊性。我们的教育思想历来倾向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育思想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其不足之处是由于长期“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对书本、对权威的迷信,且缺乏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想像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多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非创新型人才。这正是我国当前教育的症结所在,而建构主义正是医治这一弊病的良方。

第一部分 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一、意识与态度

()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应用意识

1.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

()评价与反思

1.具有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终身学习

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二、知识与技能

()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3.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三、应用与创新

()教学设计与实施

1.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2.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3.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支持与管理

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

2.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科研与发展

1.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

2.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

()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就学习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就学生情况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教育管理人员就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沟通。

5.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在教学资源的设计、选择与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

6.能利用技术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交流与合作。

四、社会责任

()公平利用

努力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

()有效应用

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健康使用

促进学生正确地使用学习资源,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规范行为

能向学生示范并传授与技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