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论琐语(二十三)在古代的书论家看来,书法活动是多种心理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无论是虚静态创作还是炽情态创作,都离不开动机、想象、情绪、灵感等因素的重要作用。而且书法的风格和境界均受制于书法个性和品德。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写道:「废纸败笔,随意挥洒、往往得心应手。一遇精纸佳笔,整襟危坐,公然作书,反不免思遏手蒙。所以然者,一则破空横行,孤行已意,不期工而自工也。一则刻意求工,局于成见,不期拙而自拙也」。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也说:「信笔固不可,太矜意亦不可。意为笔蒙则意阑,笔为意拘则笔死,要使我随笔性,笔随我势,两相得则两相融,而字之妙从此出矣」。 (2009年11月25日) 魏晋“风骨”这一概念指的是人的骨骼长相所体现出来的风度姿仪和气质之美,这种气质之美多是刚健、遒劲的。施之于书、画、诗歌美学理论和批评,是很自然的。六朝书法美学理论中的风骨范畴,指称的是一种与纤圆、疏巧和浮弱无涉的书法风貌,主要体现为一种笔力的雄健、奔逸、刚劲,“它的基本特征,在于明朗健康,遒劲而有力”,使书法显示出笔力强健、端直峻整地力度美。六朝书论无不在骨力洞达、肥瘦相和的雄健、峻拔中寻求书法的风骨之美。 从汉魏书学风骨论总的倾向看,人们崇尚一种刚柔相济、骨丰肉润、骨势与韵味相结合的审美理想。标志着汉魏六朝的书法美学风格达到了自觉与成熟的理论高度。 (2009年11月25日) 如何探求和理解二王、把握二王,是继承传统和创新的重要课题。首先要把握好总体方向,再对二王及其延续的具体作品的分析才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把在笔法及结构等方面的剖析来为我们的临摹和创作服务,才能起到行之有效的作用,而不是每天对着二王字帖进行漫无目的的苦练而无所得! (2009年11月25日) 书势有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出发反映本质的"象(相)势",表示基本性质和组成的"动势"、"阴阳之势",描写具体形姿及趋各的体势、字势、走势、笔势(此四势统称形姿式),及揭示生势之"蕴势"的八势。 古人以"天人合一"的理念,从直觉思维出发,提出了"书势"的概念。"书势"有何用?"字有血肉筋骨,以气充之,精神乃出。"可见,喻之来"气流"的"象势",是"笔墨"与"神采"的桥梁。蒋衡说:"夫书必先意足,一气旋转,无论真草,自然灵动,若逐笔安顿,虽工必呆。"这里的旋转,显然是指"书的去势”;旋转式的"流动"。刘熙载还说:"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意思说,崇尚清厚的书法作品,是由心中清厚之书势流动而来的。"无疑是书法学和心理学相互渗透的结晶,为书家创造更多精品提供了一个捷径。 (2009年11月25日) 笔意墨象之美是书家情感哲思之意与线条运动之象的统一,是书家在线条中融入情绪意态而形成的独具个体性格的书法线条符号意象。这种统一不是在心中之意和象的整合上,而是心中之意物化在外在的线条流动上,即经线条艺术媒介化了的艺术意象,或物态化了的书法艺术体验。笔意墨象使书法线条随时间展开而构成空间形式,又使人于空间形式中体悟到时间的流动。这种时空的转换使点画线条、结字排列和章法布局产生无穷变化,呈现种种审美意趣,使书法超越单纯字形,而成为具备筋骨、血肉、刚柔、神情的生命意象。 (2009年11月28日) 艺术贵在个性。欲寻求到适合于自我个性气质、审美理想的书路,终而确立自己的个性风格,这一过程往往是艰难曲折的,它需要睿智,需要胆气,需要丰厚的学养。卓有胆识的书家,往往能使自己的思路跳出流行书风的藩篱,不为全国展、中青展的风格倾向所制,独立地思考,独立地判断,勇敢地探索,终而自出机杼。当代中国书法的希望,寄托在这样一些人身上. (2009年11月28日) 临帖分为两步,先是读帖后是临写。这里所说的读并非指阅读范帖上的文字内容,而是仔细的观察分析、研究范帖上的书体的用笔笔法、结构(结体)和整个篇章中的布局及意态、气势、情趣等。读帖是临写的前提,只有在读帖阶段认真仔细,功夫下到位,在临写的时候方能得心应手。在读帖这一环节中,习字者要仔细、认真地分析、揣摩字的基本笔画、间架结构以及笔画与笔画之间的搭配关系。争取把要临写的范字用心“背”下来。临习只是学习的过程,创作才是最后的目的。创作贵在参悟,参是入帖,走进去;悟是出帖,是走出来。悟有两种,一种是字内悟,一种是字外悟。字内悟,是在长期的临摹过程中,逐渐积累,掌握书写原则,是以古人法帖为师。字外悟,是以造化为师琴棋诗画,山川云物皆能陶冶书艺。 (2009年11月28日) “烦”是每个书法爱好者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都经过的、很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表现是:烦躁、不安、失望、苦恼。如何解决?要加强理论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要严格按照艺术的训练方法,逐步形成规矩。要找出规律,形成习惯。要保持好的心情,达到最佳的效果。只注重过程,不考虑结果。只注重积累,从量变到质变。有远大的目标,不可急功近利。只有提高修养,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要学会在枯燥中寻找趣味,在琐碎中提取精华,在比赛中得到检验,在零散中挖掘规律,在成长中迈向成功,在寂寞中创造辉煌。 (2009年11月28日) “用笔千古不易”要从这三方面来理解。在用笔的过程中,不同的学书阶段对“用笔千古不易”有不同的体会、有不同的解释。对初学着来说,是“不易”的,不知从何入手,怎么起笔、行笔和收笔,感觉太难了;对有一定造诣的人来说,是“不易”的,从生到熟,怎样形成自己独特的用笔,感觉太难了;对有成就的书家来说,也是“不易”,通过几十年的苦苦追求,冷暖有谁知,感觉太难了,真是不容易! (2009年12月10日) 笔画是靠线条连接的。在连接中它分为实连、虚连。实连:顾名思义就是笔画与笔画之间用线连着,多见于行草书;虚连:是笔画与笔画之间不连,但意相连,有顾盼之态,多见于篆隶、楷书,行草中也有其表现。篆隶的笔画多是平白直铺,笔画中的变化不多,起笔是裹笔藏锋。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在连接的时候如何才能做到裹笔藏锋,这是篆隶书连接的关键。楷书的笔画多是上下起伏,如同步行高低变化,前后交替。故笔画中的强调起伏变化,起笔是顿笔藏锋。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在连接的时候如何才能做到顿笔藏锋,这是楷书连接的关键。行草的连接来源于篆隶的连接、楷书的连接。它有篆隶的平白直铺的笔法,也可有楷书的起伏变化的笔法,还有自己独特的牵带的笔法。有牵有带、有连有断、有粗有细、有蹦有跳,十分活泼,变化万千。不管怎么连接一定要自然和谐,感觉舒服。 (2009年12月1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