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邪相争话伤寒6

 峰刘 2012-11-10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本条误治以后出现的变证和阳明病误治的变证极为相似,但条文开头已经明确指出是太阳病,为什么这么象阳明呢,因为阳明病时津液都会显得不足,本条病发于太阳,却一开始就出现温热的表现,这一定是平时患者津血就不足,所以遭受外邪后马上化热,形成了火势燎原的态势。被同样温度的风吹病,阳气不足的人可能表现为受寒邪,阴血不足的人可能就是受了温邪,疾病形成的局面是外邪和正气共同决定的。本条由于患者体质就是火旺阴亏,不受外邪时还能维持平衡,没有明显的病态,但已经伏藏了危机。一旦感受外邪,这种危机就会爆发,在体内起义造反,这时内忧外患齐发,因此形成了这种发热而渴,不恶寒的热势。既然已经不恶寒了,治疗就不需要太多的透发,这时可以借鉴阳明病的治法,以清热为主,善后还要养阴。如果还按伤寒、中风的方法给予麻桂发汗,以热助热后果可想而知,身体由发热变成灼热,形成风温这种变证。本条中说的温病、风温,病机应该是相同的,只是后者火借风势,病情更为严重。热气升腾,所以脉阴阳俱浮、自汗出。感受寒邪会出现身痛,热邪充斥就表现为身重,因为物体都是受寒后就僵硬,流通性不好,所以出现身痛;受热后就象蜡烛一样瘫软,所以出现身重(当然受寒也有身重,如大青龙汤证,但和本条身痛的机理不同)。多眠睡是热盛神昏,鼻息必鼾、语言难出给人一种气机拥堵之象,在一个密闭容器中的气体,温度越高,其分子碰撞的就越频繁,在里面显得很拥挤,人体的气机也是一样,不能很顺畅的流动,所以鼻子不通气,说话也不象平时那样随心所欲。

如果看到机体温热充斥,知道不能辛温发汗,以为下法可以清热而用了下法,殊不知下法只能对集中的热邪起作用,对散漫的热邪只能清,不能下,其实这也是白虎汤和承气汤的区别。所以下文说: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小便不利大体来说有两种原因,一是阳气不化,一是津液不足,这里显然是下后伤阴,津液不足造成的。直视是眼睛得不到真阴的濡养,还有一种说法是:本条病发于太阳,误治伤及太阳经脉,“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但我们体会直视和戴眼还是有区别的,前者呆滞是静象,后者常伴随抽动是动象,所以如果有戴眼的话应该出现在下面“被火”的变证里。直视仅反映了津血亏,还没有到动风的程度,在伤寒论中有个大致了规律:伤阴后眼睛出毛病,伤阳后耳朵出毛病。失溲是因为不应该下而用下法,造成了气陷,和伤寒证中的协热利病机有些象。

这三种误治法里面危害最大的要算被火了,“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因为“火气虽微,内攻有力”,它直接就进入了比较深的层次,轻微时是热邪入血,造成发黄,如果入的再深就是肝肾了,所以剧烈时则会伤及肝肾之阴,形成惊痫,瘛疭等动风的表现,有这种不柔和的坚强之象,肯定是阴血枯竭造成的,治疗可能要用温病中的养阴息风吧,如大定风珠之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