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世今生唐伯虎

 苏迷 2012-11-11

前世今生唐伯虎

■陶文瑜朱琴

   唐伯虎画作《落霞孤鹜图》
  明朝崇祯十七年暮春的一天,雷起剑约了几个好朋友郊游。船在水里摇着走着,大家的心情也是散散淡淡的。这时候船家说,横塘到了。唐伯虎的墓就在这里,他们要去看看唐伯虎。墓地有一点零乱,几头牛羊惊异地望着打扰了它们的不速之客。
  我来晚了,这是朋友的罪过呵。雷起剑不由得潸然泪下。
  朋友愣一愣问道,你怎么是唐伯虎的朋友呢?
  雷起剑说,天底下读了唐伯虎文章的,可全都是他的朋友呵。
  数百年来,说起唐伯虎,大家的心里总是能泛起波澜,一种亲切和风光,一种安慰和寄托,仿佛他就是自己的一个亲人,或是很知己的朋友。
  前世和今生,真真和假假。前世是起起落落、风风雨雨长歌当哭的全部,今生是截取了前世一点的衍伸。这一个时期和那一个时期,这一个人心里和那一个人心里,泛起的今生,别具一格,丰富多彩。

  一、少年得志

  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唐伯虎也许更宁愿一辈子都活在25岁之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他生于吴门吴趋里,家道殷实,日子过得十分舒心。唐伯虎的父亲是个商人,经营着一处大约是酒馆的小店铺。忙的时候,唐伯虎也要站起身来,端个酒菜、递个茶水什么的,偶尔也要举起屠刀杀鱼宰鸡。不过这位老唐先生可不是一般的市井商户,照如今的说法,算个儒商。虽身操贾业,却心怀远大,行止亦有士绅风度。他对儿子唐伯虎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够从科举、入仕途,振兴门庭,光宗耀祖。于是花了大把的银子,延了西席在家教唐伯虎读书。
  唐伯虎很有天分,传说5岁时就能作山水扇面。16岁那年童生试得了个第一,补了苏州府学生员,在当时也算是百里挑一的人才了。然而好景不长,没两年,唐老先生病故,接着是母亲、妻子、幼儿、妹妹相继离世。丧亲的痛苦无以排遣,于是他开始纵酒狎妓,沉溺勾栏。祝允明看不下去,苦口婆心地劝他振作,去考科举。唐伯虎想了想,欣然接受了,对祝允明许诺,用一年的时间努力准备,如果不中的话,就再也不碰它了。
  这一年里唐伯虎闭户绝交,躲在屋里用功。累了,就写一首诗鼓舞自己,再累了,就读一读贴在墙上的诗:
  夜来欹枕细思量,独卧残灯漏转长。深虑鬓毛随世白,不知腰带几时黄。人言死后跳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
  读读书,写写诗,读着写着,又想到了画。掩卷小憩之余,铺开宣纸,提笔染墨。画的是《嫦娥摘桂图》:
  广寒宫阙旧游时,鸾鹤天章卷绣旗。自是嫦娥爱才子,桂花折于最高枝。
  终于迎来一生最得意的时光。弘治十一年八月,唐伯虎参加了应天府乡试,以第一人中举。这一科的经魁陆山,锁榜陆钟,都是苏州人,当时传为佳话,有联云:“一解一魁无敌手,龙头龙尾尽苏州。”
  这个桂榜解首,是梁储点的。梁储当时主持南试,一看到唐伯虎的卷子就说,这个人就是解元啊!回到北京,梁储又把唐伯虎的试文给程敏政看,两人都很感叹:“一解首不足重唐生也。”天才之于天才,惺惺相惜。“一解首不足重唐生”,彼时只是心声,而来年春闱,则成为流言的佐证。
  成了解元公,名头更响亮了,政治野心也来了。唐伯虎画了一幅《公鸡报晓图》,勾完最后一笔,照旧题诗:
  血染冠头锦作翎,昂昂气象羽毛新。大明门外朝天客,立马先听第一声。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这两首诗词藻略殊,意气却是一样的。四分自信、三分高昂、二分振奋,还有一分孤傲、睥睨群下。这便是1498年秋试后的唐伯虎,一付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样子。
  到这儿让我们稍事停顿,除了充分地分享唐伯虎金榜题名的荣耀和快乐,还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唐伯虎的前世今生还是几近吻合,前世的他在一心只读圣贤书时,难得一回风流倜傥,今生的他在风流倜傥之余,轻而易举地随手摘了一个“解元”。从某种意义上讲,唐解元,这是他一生之中的登峰造极,也是他一生之中的峰回路转。二、春闱雷霆

  乡试第二年的春天是会试。乡试魁首的风光热闹,一如星星火种,还在心里暖暖地煨着。唐伯虎志得满满,往包袱里塞了几本书,就进京会试了。徐经与他同行,徐家很有钱,数世富甲江南。唐伯虎当时已名扬天下,到了京城,每天都有达官显贵拜访他,来往的车马常常堵塞街巷。那个时候,他与程敏政、梁储走得很近,从来没想过要避什么瓜田李下之嫌。没多久,流言四起……
  这场风波就是程敏政主考“鬻题”一事引发的。传闻考生徐经、唐伯虎从徐敏政那里“先得题意”,而且唐伯虎被内定第一,于是有人怀疑这是一桩考试舞弊案,京城内外、朝廷上下,传得沸沸扬扬,绘声绘色。程敏政、华昶、徐经、唐伯虎都下了诏狱,最终以徐经“尝贽见敏政”、唐伯虎“尝从敏政乞文”为由而黜为吏,华昶因“言事不实”调到南京做了个太仆主薄,程敏政则被勒令致仕。程敏政出狱后,因忧愤发痈,仅数日就弃世。
  是非和曲直恐怕永远难以说清,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京城,是我们的主人公梦开始的地方,也是路终结的地方。唐伯虎本想到京城一显身手,顺便捞个一官半职,没想到落到这步田地。从监狱出来以后,朝廷将他黜为浙江小吏。可是唐伯虎已经万念俱灰,觉得“士可杀不可辱”,死活不肯去。
  从诏狱返江南后,很多人都把他当作无耻之徒,甚至老婆也喋喋不休,恶语相向。唐伯虎黯然神伤,他含着眼泪给文征明写信:
  海内遂以寅为不齿之士,握拳张胆,若赴仇敌。知与不知,毕指而唾,辱亦甚矣。……兹所经由,惨毒万状:眉目改观,愧色满面。衣焦不可伸,履缺不可纳。僮奴据案,夫妻反目。
  世情冷暖瞬变,唐伯虎把周遭看了个够,终于看清了、看透了,心也渐渐灰冷,渐渐落漠、渐渐消沉。三十二岁的时候,他决定出去走走。江西、湖南、福建、浙江,这些地方都踏了个遍。游山玩水之际,他听到的是山风过耳,村语俚言,看到的是山河壮阔,气象万千。也有触景伤情的时候,在严子陵钓台,他想到“富春烟雨,一蓑一笠人归隐”,感到悲伤;在小客栈里看到人家画的菊花,也不免心酸:
  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篱曲径中。尽把金钱买脂粉,一生颜色付西风。他从黄花的一生中看到了自己的飘零。

  三、宁王的阳春书院

  对于仕途,唐伯虎是不敢有什么非分之想了,也不能有什么非分之想了。这是一个灰暗的结局,本来我们自可以就此打住,然而唐伯虎在十多年后却因为一次偶然际遇,又使这灰暗的结局,平添了一层浓重的悲剧意韵。这是正德九年的某一天,原本是一个平常的日子,只是和江西宁王有关了,在唐伯虎的身世中就显得不平常起来。
  宁王是皇帝的长辈,派人送来了银子和聘书,请唐伯虎去江西南昌的“阳春书院”。自宋代以后,书院就是学识和名望的象征,如果受到宁王的赏识,自是也能博得皇帝的好感,朝廷也会重新认识自己了。唐伯虎大约是怀着这样的希望,这样的进取心,前往南昌的。
  没几天,一幅《落霞孤鹜图》出来了。画卷的上方,水天一色处,是诗:
  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
  依旧是苍山葱葱,江水悠悠,而那个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王勃在哪儿呀,当年他不正是凭着阎太守的赏识,才名垂青史的吗?五百年后的今天,就在上海博物馆,珍藏着这幅《落霞孤鹜图》,天水之间是山峰,杨柳掩映着临江的水榭,坐在水榭之中的,与其说是春风得意的王勃,不如说是怀着一腔希望的唐伯虎自己。
  然而宁王却怀藏祸心,在那干了几天,唐伯虎就发现苗头不对,知道这个人必定是要谋反的,于是开始想办法离开。在宁王派人给他送礼物时,故意赤身裸体,轻慢无状。送礼的人禀告宁王,宁王也傻眼了。谁说唐伯虎是贤人啊?不过是个狂徒而已!于是就把唐伯虎给遣回苏州了。
  不炼金丹不做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算了!算了!还是书画寄余生吧!唐伯虎对自己这样说。四、诗与画

  当年的科场官司,对唐伯虎的打击很大。十年寒窗真辛苦,一朝褫去付东流。寥落之余,他作了不少劝世诗,劝人,更是劝自己:
  措身物外谢时名,着眼闲中看世情;人算不如天算巧,机心争似道心平……
  ……暗笑无情牙齿冷,熟看人世眼睛酸。筋骸虽健头颅老,脱屣尘埃已不难。
  他嫌吴趋里太闹烦,就在桃花坞买地造屋,又娶沈氏为妻,两人相敬如宾,得了一个女儿,生活里开始有了天伦之乐:
  镜里形骸春共老,灯前夫妇月同圆,万场快乐千场醉,天上闲人地上仙。
  想想功名是没有望了,饭还是要吃的,唐伯虎叹了口气,添置些笔墨、颜色,开始专心画画了。他画的美人,特别传神。上海博物馆藏有唐伯虎的《秋风纨扇图》,湖石庭园,有女子执纨扇,眺望远方,眉宇间不胜寥落惆怅。画上题诗云:
  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
  这里,唐伯虎借美人图,宣平生恨。一世风尘、半生潦倒,一纸一笔,一语道破。
  苏州城皋桥堍吴趋坊内临街的小楼,唐伯虎曾经在这儿作画卖画。风和日丽,还有买家前来,能换几个钱打发日子;风雨交加时,便门可罗雀,画卖不出去,家里就“厨烟不继”了。他无奈地感叹:
  谋写一枝新竹卖,市中笋价贱如泥。湖上水田人不要,谁来买我画中山。
  坐在楼头的唐伯虎,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有了诗兴。可是廉价的笋也没人要买,还有谁会要这纸上的竹子呢。湖边的沃土良田都没人管,哪个又会来买我画中的山呢?唐伯虎这一声长叹,余音袅袅,传响了几百年。几百年后,就是这座临街楼头的画稿,每一幅都是价值连城,都是灿烂文明和优秀艺术的标志。唐伯虎潦倒而黯淡的大半生,令一个时代熠熠生辉。

  五、并没有秋香

  无论是《泾林杂记》、《蕉窗杂录》,还是《三言二拍》,绘声绘色的描画,使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有鼻子有眼。然而历史上的无锡华太师,比唐伯虎小二十多岁,唐伯虎绝无可能卖身华府去追求秋香。民间传说唐伯虎有九个老婆,或因他第三任妻子叫沈九娘,加上唐伯虎擅画美人图,后世文人就把“九娘”附会成“九美”,还凭空捏造了一幅《九美图》。要较真,这是子虚乌有;从另一个角度理会,这才是民间记忆,是精神家园里的明媚春光。将唐伯虎的黯淡人生演绎成今天的丰厚传奇,浪漫又不乏诙谐,这是世俗百姓的集体创作。落魄士子好引唐伯虎为隔世知己,宽容了他身上所有的缺点。
  最让人们舒展和会心的,是徐云志的《三笑》。徐云志说,原来说书的,把唐伯虎说成是窃玉偷香的能手,有了八个妻妾,还要九美团圆。那一些猥亵的描写和低级趣味的噱头,人面对肉面的,说不出口,《三笑》应该是说的文静一点的。说得文静一点,唐伯虎就多了一分清丽,多了一分潇洒。
  老百姓的记忆,就是这样的别致,他们将唐伯虎这一页前世,轻描淡写地掀过去,或者说,前世的这一页,就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取而代之的今生,几近神话。有诗有酒,有声有色,潇潇洒洒,阳光灿烂。唐伯虎就在这样的幸福光阴里消消停停,涂涂画画。画的公鸡天天清早会打鸣的,画的月亮因了初一十五而圆缺。民间的想象是这样的淋漓酣畅和标新立异,这样的想象,是对唐伯虎绘画艺术的至高奖赏,也是对唐伯虎精神本质真真正正的解读。抛开了世俗名缰利索的束缚和对于功名的寄托与幻想的唐伯虎,反而获得了彻底的解脱和放松。当今生的唐伯虎点了秋香,意气风发走出华府,前世的唐伯虎,正怀着一腔心灰意冷,走在京城往苏州的路上。这一程千里迢迢。风尘仆仆,从此,官场上少了一个小吏,而中国艺术史上,多了一位大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