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蘑菇中毒的防与治

 闲之寻味 2012-11-21
 蘑菇属于真菌类,可食用种类由于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及硒等微量元素,加之含热卡很低,被人们誉为健康保健食品。蘑菇种类繁多,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均可见其踪影,每年的8-9月份正是其生长茂盛的季节。由于蘑菇的生长繁殖依赖于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在南方省份更为多见。
  蘑菇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强,在有绿色植物的地方几乎都可以生长,而以草原和丛林中生长较为集中。获取蘑菇的来源可以分为人工种植和野生。人类通过对野生蘑菇的驯化和培植,能够给人们餐桌上提供安全、美味的食用菌,包括香菇、木耳、草菇、金针菇、猴头菌、竹荪、茶树菇等;而野生蘑菇中的部分品种也可以通过专业采集,供人们食用。
  蘑菇美味,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种类有毒,被称之为毒蘑菇。有研究报道,全球范围内毒蘑菇有200-500种,在我国就有近百种之多,常见的毒蘑菇涉及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白毒伞、鳞柄白毒伞、毒伞、秋生盔孢伞、鹿花菌、包脚黑褶伞、毒粉褶菌、残托斑毒伞等,分布范围广泛。
  每年,尤其是夏秋季节,都会发生采食野生蘑菇导致毒蘑菇中毒案例的发生,甚至导致中毒者死亡,其中不乏群体中毒事件,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和痛苦。因此,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预警公告,要求餐饮单位加强原料检查,避免采购和食用野生蘑菇。同期,北京市也发布“蘑菇中毒”预警,鉴于国内近期已经发生多起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并造成多人死亡,要求市民切勿采摘、食用不认识或易混淆的野生蘑菇;要求在京餐饮服务单位严禁采摘、使用野生蘑菇。
  为何蘑菇中毒屡屡发生?首先源于人们的过分自信与盲从。毒蘑菇中的毒素成分非常复杂,一种毒蘑菇可以含有多种毒素,而一种毒素又可以存在于若干种毒蘑菇之中。加之所含毒素的多少还因为地区、季节、种类和生长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依据经验去采摘蘑菇,结果并不可靠,一旦发生误采,后果往往是致命的。
  由于毒蘑菇所含毒素成分的复杂性,普通人无法轻易掌握科学的有毒、无毒鉴别方法。部分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外观无显著差异,迄今为止没有简易快速的鉴别方法。在民间流传的蘑菇颜色鲜艳则有毒、不生虫子的有毒、易变色或破损后流出乳汁状液体的有毒,以及遇到银器或大蒜变黑的有毒等,已经被证实缺少充分的科学依据。因此,人们为了自身健康与生命安全考虑,应当放弃自采野生蘑菇的做法。
  由于毒蘑菇所含毒素成分的复杂性,蘑菇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各异。以往的临床实践,倾向于将蘑菇中毒区分为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脏器损害型、溶血型等。有研究报道,蘑菇中毒的不同临床表现取决于毒蘑菇所含毒素类型,但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样表现,是各种蘑菇中毒的共有临床表现,出现于误食毒蘑菇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因此,食用蘑菇后一旦出现上述消化道症状,均需及早就医。
  对于神经精神型蘑菇中毒,阿托品有较好疗效;对于其他临床类型的蘑菇中毒尚无特效解毒剂,中毒者的预后取决于中毒临床表现的类别和就诊的早晚,早就医能保证早期治疗,改善预后。发现误食毒蘑菇,催吐、洗胃越早越好,患者病情许可时,在4-6小时内仍然可以考虑洗胃、导泻及吸附剂治疗,以减少毒素经胃肠道吸收。临床研究表明,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和溶血型蘑菇中毒,经过相应治疗,预后较好,死亡率很低。而脏器损害型蘑菇中毒,一旦出现明显黄疸、血清谷丙转氨酶急剧增高等严重肝损害表现,尤其是同时合并心肌、肾脏等多脏器损害者,死亡率很高。医学界普遍认为,对于脏器损害型蘑菇中毒,需要早期选择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液滤过、血液透析等血液净化治疗模式,同等中毒程度者,治疗时机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