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新特征[1]

 飘雪迎梅开 2012-11-23

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新特征[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韩立福

 

 “有效教学”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理想。现代教学观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决不是教师片面灌输的被动的活动”,“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的,而是学习者自身主动建构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教师角色要发生本质性转变,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研究者。这种新教学观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建构过程,教师在适当情境下给予智慧型指导和帮助。逐步构建“先学后导”教学范式,培养“懒”(反思型、智慧型)教师和勤学生,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对于“有效教学”内涵的理解,本文研究定位于“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基础上,在“知识建构型”教学范式的框架内进行建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指导下创建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绩效,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过程。“有效教学”不仅是一个教学活动,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合作学习过程。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导,全面发展”。有效教学的最终衡量的标准就是学生成长[2]。这里的“有效教学”是个大概念,包括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拓展和有效评价。从行动策略角度来看,有效备课是指“师生共备”;有效上课是指“师生共学”;有效拓展是指“师生共拓”;有效评课是指“师生和评”。这种新视野下的新课程有效教学,主张“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教学思维,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课堂教学将是师生共同围绕研究主题或项目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生成意义的共同体。新课程有效教学将呈现出问题性、和谐性、开放性、多样性、灵活性、情境化等特征。

一、问题性。即在教学设计时突出主体的问题化设计以及上课和课后拓展方面体现问题性。新课程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3]。现代学习方式强调“问题性”学习特征。[4]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教学的教学设计重心应放在如何凸现问题性上,重点体现三点:一是要满足学生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程度发展需要来进行问题化设计;二是设计学生对文本问题的发现、生成以及解决的方案,让学生在有效课堂中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是以问题提出、问题对话、问题解决为主的行动路线来开展学习。这种凸现以问题性为主的教学设计,将有效促使学生学习从“无问题学习”向“有问题学习”的转变,为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奠定最基本的行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主线,师生共同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展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评价和解决来促进知识理解,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提升。在课后拓展中,以问题拓展为主要内容,在问题回归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复习,从而,使整个学习过程变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开放性。即在备课形式、上课方式和拓展学习上突出开放化、灵活性有效课堂教学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发展,而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超越和创新。教学空间由封闭的教室走向更加广阔的空间,教学时间由固定时间学习走向弹性时间学习。由教师以“教”为主的“教的课堂”转变为以师生“合作学习”为主的“学的课堂”。教师既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唱主角”,鼓励他们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还要亲自积极参与,做好学习方向的指引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问题解决的评价者,开发和利用有效课程资源的研究者。有效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和“一言堂”,而是构建师生双方共同学习、合作交流、体验成功、促进发展、实现双赢的“学习共同体”。“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有可能就必须贯彻‘以共同协商代替权威给定’这一原则,而且每个成员所持有的技能和知识高度分散,大家通过联合行动,共同解决问题。[5]”这种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方式主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既有教师主持的课堂教学,又有学生主持的课堂教学;既有专题讲座式学习,又有小组合作式学习;既有操作实践性学习,又有体验式学习。其特征是民主、多元和开放。

三、和谐性。即在师生交往关系上突出民主化、和谐性建构有效教学,教师角色转换是基础,师生关系转型是关键。在有效教学中,“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和绝对权力的姿态走进教室“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充当课程实施的“积极推进者”、“平等对话者”、“行动研究者”的多种角色”[6]。教师不仅要当好课堂教学的“导演”,而且应该当好学生学习的配角,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应在自由民主的环境下发表见解、商讨问题,形成全班学生及师生间互相尊重人格、尊重别人创造表现、互相交流、互相鼓励的学习风气,这种民主、和谐、安全、健康的教育氛围是实施有效教学所不可缺少的客观基础。所以,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民主平等、能够合作、充满善意、交往和谐、自然真实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实施有效教学搭建有效平台。最关键是教师要从“控制者”向“引领者”的转变,从真正意义上追求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和谐化。在这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和谐氛围中,有效地激发情感和潜能,让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真正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四、多样性。即在教学模式上突出多样性、创新性。我赞成钟启泉教授在“有效教学”的研究中隐含着的基本假设,其中有一条假设是“‘传递中心教学’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7]。有效教学视野中的学习共同体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显著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多样性而非同一性’。”关于教学模式研究,人类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如国外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掌握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范例教学”、“发展性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发现学习”、“抛锚式教学”、“暗示教学”,等等。前苏联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体系”、美国布鲁纳的“学科结构”教学论、德国根舍因等人的“范例教学论”被并称为有影响的“三大教学论流派”。[8]这些教学模式共性的特点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提倡对话教学,不强调灌输与传递。这些模式为我们创新和选择有效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视野。在有效教学设计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挑战自我、超越传统,要克服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惯性,研究如何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本,创新和选择灵活多样的、走向多元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教学模式,建构以“对话中心教学”模式为主的有效课堂教学。其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创新是根据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需要来进行的,既不是千篇一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模式选择与创新的标准就是是否满足了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学习是否有效。在有效教学中,既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模式,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既可以采用体验学习,也可以采用发现学习模式;也可以根据课程与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五、灵活性。即在教学方法上突出灵活性、实用性。日本教育家佐藤正夫在《教育学原理》中把纷繁复杂的教学方法归结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提示型教学方法(示范、呈示、展示、口述);二是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教学对话、课堂讨论);三是自主型教学方法(是学生独立地由本人或教师提出课程,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学生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9]。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我们长期使用提示型教学方法,习惯采用“授受式”教学方法,便形成了一种惯性,限制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一是习惯从概念出发,而不是从问题出发,注意识记,而忽视对知识发生过程和思维方法的探究;二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宰作用,基本上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缺乏对学生自主精神、创新意识的尊重与关怀;三是缺乏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动手实验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紧密联系,最终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只有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有效教学中,教师是选择、创新、优化教学方法的研究者,实现从“提示型教学方法”向“自主型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注重实用性,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得法,关键在一个“活”字上下工夫,重点对学生学习给予智慧性、策略性学法指导。其次是探索和创新“我的方法”。要与自己的理念、知识、能力、风格、个性相适应,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华能力,构建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法,创造有效教学上独有的“自我”。

六、情境性。即在学习评价上突出全面性、情境化、真实性、过程性。学生是一个完整的、具有巨大开发潜能的人,他们既有学习的需要,也有被激励的需要。所以,教师不能只关注学习行为评价,更要关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情绪的评价。从“片面评价”向“全面评价”转变,体现人文关怀,用自己的心灵去关心和呵护学生的成长。具体而言,“全面评价”是指教师在问题对话过程中要根据问题解决的发展事态,不断施以激励性、赏识性、启发性评价。这是一种全程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后、学习后评价,而是融入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全方位评价,也是学生“三维”目标生成的过程评价[10]。既包含学习表现性评价,也包含对学生个性、人格形成的过程性评价。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即时强化很重要,学生的行为能立即得到肯定,可以有助于保持和巩固习得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11]在有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及时的情境化评价,巩固学生思考、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成果,增加学习信心,强化知识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教师要随着师生交往与对话的进程,随着从讨论到解决问题的曲线变化,针对学生的认知态度和情绪变化,及时调整评价策略,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真实性评价。全面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学习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提高学生单位时间学习效率。教师应采用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记录成长经历,积累进步成果,分享成功体验。

 

通过实验研究,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对提高实验学校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首批涌现出的各实验学校,在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的指导下,求真务实,积极创新,创设了各具特色新模式,全面提高了学校教育质量,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新特征。内蒙古乌丹五中校长赵国军以执着的信念,克服世俗与偏见,凭着一股干事业的闯劲和拼劲,带领他的团队终于走进了新课程有效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嵌入问题训练单,构建了“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训练”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创建了师生合作、平等交往、师生共学的有效课堂;创建了充满生命活力的个性张扬、生命成长的有效课堂。学生由苦学 变为乐学、由“懒学”变为会学,使学生感受到了彻底的解放,教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最大的变化是在真正地听、真正地思、真正地议、真正地做,学生在有效课堂中是真实、个性、活泼、有效地学习。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理念在有效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真正实现了面向全体、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

此文发表于《教育文摘》200905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李雁冰著:《课程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韩立福著:《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课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 钟启泉:《中国教育报》20076163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122页。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134页。

[5][]H.曼德尔:《从知识管理到学习共同体》,《教育大讲堂》(朱小蔓主编),134页。

[6]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教育研究》,2007·7

[7]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教育研究》,2007·7

[8]李其龙编著:《德国教学轮流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9]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育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46272

[10]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页。

[11]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43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