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转型”再透视

 阡陌躬耕 2013-01-07

“课堂转型”再透视

发布者:施丹丹      发布时间:2012-02-10

 

20114月,《上海教育》杂志特别策划了课堂在转型的专题报道,刊发后在全国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我们看到,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课堂正进行着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转型,教师教学出发点和着力点开始从教师如何转变为学生如何。同时,借助信息技术的推动,课堂转型将更为深入,也将为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教学提供更多的契机和可能。

回归育人这一教育的原点,以促使人的转型为核心的课堂转型其内涵究竟是什么?它将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哪些变化和挑战?我们又是否作好了准备?

上海市教卫党委办公室和《上海教育》杂志日前联合举办了课堂在转型专家研讨会,再次关注课堂、聚焦转型、剖析热点难点问题,对“课堂转型”进行了更深入的审思与透视。

 

小课堂酝酿大革命

“课堂在转型”专家研讨会综述

    上海基础教育大概进入到了组合性突破的阶段,预学突破的独立学习和精准针对的帮助发展,二者的正确组合或许是课堂转型的可行之路。

 

文本刊记者罗阳佳

 

    今天的基础教育走到了内涵发展的阶段,教育改革也随之步入到了深水区。课堂作为基础教育最核心的内涵问题然成为火力最集中的改革战场。教学改革在全国各地不乏有成功的实践探索;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上海基础教育界同样风起云涌,以静教院附校、青浦一中、洋泾中学为代表的批学校在近几年里也掀起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它们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课堂教学面貌。

    与新课堂教学模式相伴而生的是许多有关教学的新名词、新术语的涌现,学案、导学案、学材、任务单、预学单、学习设计、学情分析……新概念不断推陈出新,让人不免雾里看花。教学改革仅仅是教学术语的刷新,还是实质的根本改变?课堂转型是零星偶发的试验,还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如果是趋势,转型将转向何方?我们又如何到达彼岸?这些问题需要高速行进中的改革者们放慢脚步来静心思考,从而走好今后要走的路。

   

方向:以学习为中心,让学习增值

    课堂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从夸美纽斯创建班级授课制到今天,有组织的课堂在地球上已存在370多年,围绕课堂的讨论和研370多年的历史。课堂不是今天才成为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关注和讨论课堂的现实意义何在呢?有人认为是因为课堂出了问题,遭遇到现实困境,如同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所说,现在学生感受不到课堂的愉悦和幸福。校长们对此更有深切的感受,在他们眼里,大量讲授、大量训练还是课堂的基本形态,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这样的课堂让长期生存于此的师生情何以堪?

    目前上海明确提出要推进基础教育发展战略转型,其中首要的转型是在教育价值观上,要从过度追求功利价值转向追求教育对人的幸福和发展本原价值的尊重和回归。用一句话说就是,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而人本理念落实到课堂里就是保证师生的课堂生命质量。虽然学习永远是痛苦的,但我们能否减轻一点学生的痛苦?追求好分数本身没错,但我们能否用更好的方法、以更小的代价获得好分数?这些困局已经到了必须尽快破解的地步,否则葬送的将是一批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幸福。

    信息技术的冲击也加重了课堂升级换代的紧迫感。在数字化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教育无法置身事外,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然进入到web2.0时代,信息不再被垄断,谁也不是权威,平等、开放、自主、互动正在成为未来课堂的标签。

    课堂到了必须改革转型的时刻。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课堂转型应该转到哪里?崔允提出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增值,即让学生更想学,更会学,学到更多知识技能,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更有意义。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顾泠沅则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他还描述了理想课堂的结构形态:课堂教学将不再开始于老师的备课和讲课,结束于考试评价,而是开始于学生的独立学习和预学准备,开始于老师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并且评价始终与教学过程平行;另外,课堂教学总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改进。

    转型前景光明却又充满荆棘。所幸新技术照进了一束希望之光,它在挑战课堂的同时给课堂带来生机,技术的突破将使课堂中心的颠覆、学习的个性化辅导指日可待。

 

路径:没有统一模式但不能没有模式

    课堂的物理空间虽小,内涵却包罗万象,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师专业发展、师生关系等基础教育涉及的方方面面最终都能投射和聚焦于此。因此,课堂转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系统。崔允都认为教学改革要对课堂有三个层面的系统思考:一是要有正确的方向和理念;二是要有合理的行动框架,没有行动框架的支撑,理念将成为浮云;三是要有适当的方法,方法离不开情境,要有说得出来的程序,否则方法无法推广。

    学者对改革路径的理性设计在上海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可以找到印证。静教院附校、青浦一中、洋泾中学无一例外地总结出了各自的教学改革模式。分析这三种教学模式,我们不难总结出它们的共性特点。比如都强调学生先学,以预习为前提,并以导学案或者预习单为抓手和载体,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带着问题进课堂,让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再比如,都主张针对性教学,学生先学后产生疑惑并提出问题,或者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展示、检测等方法暴露学生的问题,然后精准地针对问题进行教学。这种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法显然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另外,教学方法都更加灵活多样,不再局限于教师讲授,还包括讨论、活动、训练,既有书中学,又有做中学。总之,三种模式的核心思路是让学生动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改革不是中国特色,而是全球热点。有人说,21世纪是课堂改革的世纪,在全球范围内都能找到改革的试验田。据顾泠沅介绍,北美学者富兰前不久著书宣称西方课堂变革突破模式已经找到。他在对数以万计的课堂教学和指导成果分析后提炼出影响学生学业成三个因素:一是学习动机和高期望值;二是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有效学习机会;三是针对性教育在教育中精确地知道学生的基础特点差别、什么是合适的指导、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怎样使用相应的方法和策略等。富兰还进一步提出教育核心模式,由个别化教学、教育精确化、教师专业学历三环组成。放眼国际再回望本土,顾泠沅感到上海基础教育大概进入到了组合性突破的阶段,预学突破的独立学习和精准针对的帮助发展,二者的正确组合或许是课堂转型的可行之路。

 

    保障:大环境不变教育仍有可为

    课堂不能关起门来转型,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胆尝试和持续推进离不开课堂之外的大环境的呵护和鼓励。在现行招生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下,投身教学改革的教师常常不敢放开手脚,就像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常务副所长汤林春所说,我们不要一味责怪教师懒惰、惧怕改革,其实是体制在作怪,我们老师想在课堂里作一些探索,但是如果外界对老师、对学校的评价考核还是以学生的分数为重要指标,那改革就要冒一定的风险,所以老师很纠结。确实,对课堂效率高低的评价成为了制约课堂转型阔步向前的一个瓶颈,新课堂的内涵绝对不限于通过笔测试能考出来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增值。在未来,评价必须有所突破。课堂转型的第二个难关是协调集体教学和个性差异之间的矛盾。班级授课制的诞生大幅度提高了课堂效率,但在一定程度上却牺牲了对学生学习个性的关注和照顾。对此,汤林春指出,技术的突破或许能够实现二者的兼顾,“新技术的推广能使学习的互动性增强。

    哪怕整个社会都没有变,我们课堂转型上还能有些作为的。上海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以静教院附校教学改革、黄浦区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虹口区行电子书包的成功经验为例说明,有行才会有变化,教学改革或者教育转型要改变自己开始,哪怕只是一点点。

    上海市教卫党委办公室主任、市教委研究室主任吴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思考课堂转型的可能。他认为课堂转型首先需要理念引导,需要放在宏观背景下思考,不完全是一个技术问题,国际上有很多有影响的围绕课堂的教学理念,上海础教育也应该有自己的话语系统。其次,课堂转型的责任和政府是有关系的,围绕考试、评价、校长、教师等要素的制度设计都需要公共政策来解决。此外在操作层面,我们需要更多实验、实证、经验的典型案例的引导,一线校长、教师才是真正的英雄。

 

教育更美好,从改变自己开始

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   倪闽景

    世界在快速变化,我们的教育也需要改变,特别是课堂教学将是未来十年产生重要转型的主战场,学习的目的、学习的形式、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动力,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首先,学习将从工具目的回归到以人为本目的,摒弃以考试为目的的落后的教育惯性,让学生学得更有意义,让学习真正成为人格完善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其次,学习形式将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更多地实现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定教:学习分析技术的应用将快速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维发展程度,从而有效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率。再次,在浩瀚无垠、快速增长的知识面前,基本知识的核心化、集约化将是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个性化课程和灵活的选课制度,将实现学习的高度选择性。最后是学生的学习动力,将从外部因素(如考试、升学等)的牵引回归到体验愉悦的学习上来,特别是学生将从知识的消费者,转变为知识的创造者,在高表达、高互动、高思维的学习过程中,寻找到自身发展的志趣和创造力。

那么,改变的路线在哪里呢?

    改革的路径显然还在于深入的评价改革和课程改革,在于校长和教师境界提升,甚至有赖于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上海市即将推出的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体系、黄浦区的办学生喜欢的学校、静教院附校的后茶馆式教学法,以及虹口区的电子书包项目,都是在不同的层面,或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寻找突破的方法,这些改变都需要足够的时间和勇气。

    但是我们发现:在整体大环境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教师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同样的课程教材、同样的硬件条件、同样的社会环境和同样的学生起点,有些学校的学生学得很轻松,学习质量也高;而另一些学校的学生,则学得非常幸苦、低效。而这个差别主要就在于现实中教师在课堂上的差异。 

    因此,教育转型,首当其冲的是课堂转型,而课堂转型的任务,首先落到了每一位教师身上。就目前而教师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改进,就将对基础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使不断升级的学生课业负担产生逆转。

    一是提高教学、作业和考试的一致性。目前大部分教师布置的作业来源于统一的习题集,而这些习题集往往是脱离学生实际,甚至与教师教学的内容并不一致;再加上所谓的月考、联考、摸底考,其命题往往不是任课教师自己出的试卷,从而使作业无法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考试无法产生正向的诊断和激励效果,造成绝大部分学生的失败感。只有回归教学、作业和平时考试的一致性,教师对教学的整体把握才能提升,教学各环节的整体效益才会显现。

二是提高师生关系的质量。几乎所有的权威教育质量监测都表明:基础教育阶段的师生关系质量与学生的学业质量之,存在强烈的正相关性。师生之间的互信、尊重和温暖的人性,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效果,也会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三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神秘武器。只要教师养成一个习惯:“让每一节课上得不一样,那么教师会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从而在不断的比较和变化中形成有特色的聪明教学。

    老师们,让教育更美好,从改变自己开始吧。

 

用复杂思维的系统观思考课堂转型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崔允

    讨论课堂的转型,需要考虑三个背景。一是教育家概念的引领。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一致性的思想与方法。教育家是拥有先进的理念或观念,且有支撑这种理论或观念的方法的教育工作者。是现实的困境。当前学生感受不课堂的愉悦与幸福;教师处在如何取得好分数却找不到方法的困境;教育专业化的标志之一是有了国家课程标准,但状是有了课程标准与没有课程标准一个样,课堂逻辑结构一个样;最后是IT技术改变了我们那么多的生活方式,给我们的课堂又有哪些冲击呢?三是教育本身的特性。教育是人类最复杂的社会活动,它根本不是一个层的问题,而是一种多层面的复杂系统。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讨论课堂转型,我们需要建立一种用复杂思维的系统观,来考察具体的教育行为或做法或变革。由此,我想提出三个层面的问题。

    一是澄清正确的方向或理念。分数高本身没错,但我们还需要思考该高分数背后所隐藏的方向或理念是否正确。课堂变革的核心应该是让学生学习增值,学生的学习值包括动力值(更想学)、方法值(更会学)数量值(知识、技能学得更多)、意义值(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更有意义)。

    二是构建合理的行动框架(理论)。方向正确要看该方向下的行动框架或理论)方向正确了,还要看该方向下的行动框架或理论是否合理。如要思考以学定教我们还需要考虑以学定教背后的理念是什么,基本的行动框架又是什么,有哪些具体方法是符合以学定教的,否则,以学定教就成了学啥教啥,先学后教成了不学不教,少教多学成了一堂课只能讲几分钟。

    三是呈现适当的方法。所有方法都是离不开情景的,没有具体的情景谈方法不仅没有多大意义,甚至有可能误导别人;再者,方法需要结构化,没有结构化的方法,有可能会成为如民间艺术家的手艺般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该方法是否符合该理论?是否是该行动框架的一个环节?如当前的学案问题,学案背后的观念是不是在减轻学业负担?学案真正是基于学习、为了学习了吗?我们都清楚何时用学案、学案解决了什么旧问题又带来什么新问题了吗?学案有没有增加教师工作量或学生的学业负担?什么样的学案是好学案?等等。当前的问题是在这方面讨论较多,但是概念现象太普遍,你讲学案,我就讲导学案、教学案,你讲有效教学,我就讲高效教学。

    最后一点,无论课堂怎样转型或变革,仍然还是解决课堂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我想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我怎么知道他在哪里?怎样安排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表现、也有利于教师自己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哪里?

 

课堂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截面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常务副所长   汤林春

    课堂转型,转到哪里去?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想清楚课堂的本质是什么。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双基。后来有人提出智能的概念,课堂不仅要给予学生知识,还要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新课改又提出不仅智能要发展,非智力因素和情感也要发展。今天我们讲的是实现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所以今天的课堂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个性也要得到成长。

    课堂的本质一旦发生改变,其他方面会随之而变。比如,我们原来关注教学结果,现在我们更加关注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对话和互动,学生的知识、智能、品德、人格等各方面都会获得发展。再比如,课堂里师生关系发生变化。原来是自上而下的关系,教师单向地传授,学生被动地接受,而现在提倡的是师生平等地交往,课堂从教学的场所变成社会生活的一个场域,师生在课堂里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从原来的控制性传授变成学习的引领者和学习资源的组织者。学生扮演学习者、交往者的角色,学生要把外在的信息整合到自己的内在知识结构里,还要学会和周围的人打交道,主动适应社会。

课堂应该承担怎样的职能?从时间上看,课堂只是一个截面,它连接过去与未来,激发学生回顾原来的生活经验,从而理解新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新的习惯和个性,为未来打下基础。从空间上看,课堂是一个节点,课堂可以把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整合进来,然后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拓展课堂的空间,所以课堂是起一个中继站的作用,而不是一个终结。

 

转型标志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  张人利

 

以往课堂教学的逻辑线索是学科体系,教师依据学科知识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易入繁地进行教学,而现在不论是上海的还是全国各地的教学改革,都在试图颠覆原有的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从以学科体系为线索的逻辑结构变为以学生学为线索的逻辑结构。

我校的后茶馆式教学继承和发扬了上世纪80年代初段力佩提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的逻辑结构,并提出了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这意味着必须让学生先学,而且关键是学生先学之后教师教什么、怎么教,

所以教师要搞清楚哪些是学生自己学不会的,哪些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在这种教学模式里,教育评价和课堂教学始终要同行,检测进入到了教学的中间环节。二是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我们提倡教育走向对话,让学生与文本、与客观世界、与同学、与教师充分地对话,对话之后才能暴露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还归纳出教学的三个环节——学生先学、引导暴露、共同解难。

课堂教学转型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投入更少,产出更多。从2007年开始我校学生四门学科考试成绩年年提高,而且负担在不断减轻,说明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在轻负担、高质量这个问题上是有所作为的,学校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

 

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  以学为主

洋泾中学副校长  李莉

 洋泾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是以教定练以学定教,变先教先学”,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以学定教就是以学生的学情来决定教学方式,先学后教的核心是预习,重点是学生的活动,关键是学生如何展示、研讨、训练。基于这样的考虑,洋泾中学确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径:核心是学生学的行为变革,让学生动起来;前提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是引起、维持、推进学生的学的行为;课堂教学结构必须调整,预习是关键;如何让预习落到实处,导学案编制与使用是整个工作的抓手。

 为了保障教师教学的到位,学校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调整。一般情况下,我们将一堂课分成两个半节,第一个内容的学生展示、研讨、训练,下半节课进行第二个内容的预习任务布置与与指导,学生课后预习后,第二节课的上半节课进行第二个内容的学生展示、研讨、训练,下半节课则进行第三个内容的预习任务布置与指导,如此循环往复,我们称之为“一体化循环教学模式。

 

“预学突破,做学教合一”的新课堂试验

青浦一中教科室主任   王根章

青浦一中确立了以学为中心,为学而教、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因材施教、以学评教、做学教合一的新课堂实验基本思想,后经过实践提炼概括为以预学突破,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教师针对性教学相融合的做学教合一的新课堂。新课堂在何处?一是教学理念超越传统有效课堂教学的范畴,真正凸现以人为本,强调提高师生的课堂生命质量。二是教学方式摒弃以往以教师知识传授为中心,而是以学为中心,基于预学单课前、课中、课后做学教合一,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

我们提出预学的概念。预学而非预习,一字之变,投射出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之变。它的目的不仅是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而且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让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师生都打有准备之仗。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方法与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基。

新课堂的基本样式可以概括为四环六节,即课堂教与学过程中,师生共同经历的四个基本的环,即预学、讨论、展示、测评,和六个基本的节点,即呈现目标、小组活动、激疑点拨、交流质疑、检测反馈、评价激励。

   

                                    《上海教育》 2011/10A/101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