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讲 李煜(下)晏殊欧阳修(上)

 田牧 2012-11-23

第六讲 (下)晏殊欧阳修(上)

 

我们今天是第六讲了。我们今天接下来还看李后主的词。我们上一讲看了《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我们从这首小词里看到了李后主的词的一个特色,就是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边,一方面说李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他的人生的经历是很窄狭的,他对于广大的社会人生没有什么丰富的体验;可是,另外一方面,他又赞美李后主,说他有释、基督担荷人类罪恶的意思。那也就是说,他的作品写出了我们古今所有的人类共同的感慨和悲哀。以他的阅历这样的狭窄,为什么他能写出意境方面这样开阔博大的作品呢?
  这我在上一讲谈过了,因为每个人体验人生的方式不同,所以,王国维也说客观的诗人要多体验生活,像水浒传红楼梦的作者是向外延展的,要从外边的每一个事件去体验。可是,像李后主这样深情锐感的人,他内心的深处,只要有一个沉重的打击,就由他自己的这种沉重的真切的敏锐的感受面扩散出去,所以,他扩散的范围就是他感发的范围,面他感发的范围,表现了这样一个博大的意境,这是我们上次所说的。
  今天,我们要讨论另外一个问题。有人就说了,李后主的词,亡国以后的作品,他的意境才开阔博大了,写出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写出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可是,他早年的作品,当他在南唐他的宫殿之中,耽溺于歌舞享乐的淫靡生活的时候,他的作品内容是空泛的,所以,应该分别来看待。就是说,把他后期的作品跟他前期的作品应该分别来看待。
  其实,我们认识一个词人,如果不是只从伦理道德的观点来衡量他,真的以一个词人,他的心灵、他的感情、他的感动和感发的本质来看他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人其实是不可以分的。现代西方现象学派的理论也曾提出此一观点。美国现象学家希乐斯·米勒(Hills Miller)就曾说,每一个作者,不管写出了多少内容风格不同的作品,但是有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透过这些内容风格不同的作品,探寻到一个作者的心灵感情的本质是怎么样的。作者的作品就好像是从心灵之中放射出来的一千条道路,这一千条道路可以通向不同的方向,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然而,他本来的原来的那个主体意识的根源,还基本上是一个。
  所以,李后主的词,虽然在他外表的风格上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后期和前期的不同。但是作为他的本质来说,他基本上的一点,就是以他的真纯的王国维所说的赤子之心,他的锐敏的深挚的心灵和感情的一种投注。不管他写什么,不管他所经历的是什么,他都把他最真纯的最锐敏的最深挚的心灵和感情全心全意地投注进去。这是李后主的一种特色。所以,当他把真纯敏锐深挚的心灵感情投住在破国亡家的苦痛以后,就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写出来我们人类有生生命的共同苦难。像“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样的词句。
  我们今天要看被大家批评为不好的,内容空泛的他的淫靡的作品,我们要透过这个也能找到他本质上的特色。这首词就是在教材上所选的《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这首词如果从伦理道德方面来衡量的话,我们认为它是空泛的,淫靡的,是无足取的。可是,从本质上来看,我们就可以看到他那锐敏的深沉的真挚的一份心灵和感情的投注。
  我们在讲冯延词的时候讲过,有的词有“互见”,一个人的词收在另一个人的词集里边。我们也谈到过有版本的不同,冯正中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有的本子是“抛掷久”。李后主的词传诵的这么广,所以李后主词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我只能简单地说一下。第一句“晚妆初了明肌雪”,有的版本作“晓妆”,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看整首词所写的,到最后说“待踏马蹄清夜月”,这一定是“晚妆”,而不是晓妆”。而且,晚妆初了明肌雪”,这晚妆和明肌雪的描写叙述,是可以结合在一起来的。你知道一般说起来,就是在古代的宫廷之中的这些贵族女子的生活她们的晓妆跟晚妆有时候是不一样的。现在西方有些女子的化妆,她们也觉得晓妆跟晚妆是不一样的。晓妆应该化的比较淡一点,晚妆应该化的比较浓丽一点所以,“晚妆”两个字已经可以想像这女子化的妆是特别浓丽的,是色彩更加鲜艳的。
  晚妆初了,这个了”字用得也很好,与前一首词林花谢了春红”的了”字异曲同工。那个了”字表现了沉重的哀悼,而晚妆初了的了”字,则表现了一个欣快的美好的完成,多么值得欣赏的一个美丽的完成。晚妆初了,是刚刚妆束好的。有的时候一个人原来妆束得很好,但是当她经历了长久的时候,那时云鬓乱了,晚妆残了。现在是“晚妆初了”,所以才明肌雪”。有人形容女子的美丽,说光彩照人,她脸上如雪的肌肤,好像有光彩照耀。“晚妆初了明肌雪”,这是写南唐后主的宫廷之中美丽的宫女。这宫女如何?下句就写了春殿娥鱼贯列”。他所写的不只是一个女子,先说“春殿”,宫殿之中,富丽堂皇,而且是在春天的宫殿之中。“娥”,是宫中各种等级各种身份的很多女,春殿娥,何止一个!再加上“鱼贯列”,则是写像一队游泳的鱼一样的宫女,排成一个行列走出来了。第一句“晚妆初了明肌雪,还不过只是写这些个女子晚妆后容貌的美丽而已。而第二句的春殿娥鱼贯列”,这就隐然有一个队伍排列着出现了。这个队伍不是战场上的队伍,他所说的在这里是一个舞队。所以,这些晚妆初了的女子,她们出来是要表演歌舞的。“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娥鱼贯列”,这舞队就俨然可想了。这是什么,这是他目中所见的,繁华的歌舞的表演,是他目中所见的一种享乐。李后主在宫中的耽溺和享乐,只是眼睛观感的这种欣赏的快乐吗?不是的,他的耳朵也有享乐,“凤箫声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耳边还响奏着音乐,所以他所享乐的不只是目中所见而已,同时还有耳中所闻。耳中所听到的享受是凤箫吹断水云闲”。你们的教材上是“声断”,我刚才念的是“吹断”,我在前面已经声明过了,李后主的词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就以这一句来说,凤箫”有的版本是“笙箫”。在我们遇到不同的版本,要作一个判断的时候,如果是古代的经史典籍,我们应该有更科学的考证方法来判断。可是,对于诗词,我们就还要用我们的感受来判断。我个人以为“凤策吹断”更好。因为凤是如此精致的,如此美丽的。什么叫做凤箫?凤箫是一种排箫,不是只有一管,是很多的竹管排在一起,而且那些个竹管都是参差不齐的,像凤凰的翅膀张开一样,这是所谓凤箫。凤箫就给人一种更精美的感觉,这是第一个原因。我以为,凤箫比笙箫更好。因为在诗词形象给人的感觉上,凤箫是更美的形象。还有笙箫吹”'三个字都是平声,第一个字的平仄本来是可以通用的,“笙箫吹断”也未始不可。但是,凤箫吹断”的平仄是仄平平仄,它就更增加了音调的抑扬,就更加有力量了。而且,笙箫并列,笙是一种乐器,箫又是一种乐器,它形象虽然多,反而有凌乱的感觉。所以,我以为“凤箫”更好。而且,说声断,它只是声音断而已。如果说“吹这里边就有一个努力,就有一个人吹的力量在里边,所以我以为“凤箫吹断”更好。所谓“吹断”是说付出最大的劳力,演唱出最好的最长的歌曲。因此我认为是吹字更有力量,所以我读这句时,读的是“凤箫吹断”。
  李后主这个人,不管是对于悲哀,不管是对于享乐,是个既没有节制,也没有反省的人。我们知道他的长处,因为诗词是注重感动和感发的。所以,他的那种真情的投注,带给我们强大的感发。作为词人,他有他的长处。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作为一个在人群之间的伦理之中的社会人,这样的人就有他的缺点。这不是说我们批评他的缺点,而是他自己在命运之中就因性格而形成了一个容易导致失败的命运。因为,人群社会之间,你是不应该没有反省的,你是不应该没有节制的。历史上记载说,李后主在亡国被俘虏到北边的宋朝去以后,有一天宋太宗南唐过去的一个臣子徐,说你最近看到了你原来故国的君主了吗?徐说我不敢私自去看他。宋太宗说今天我叫你去看他,你去看看。于是,徐就来看望了李后主。李后主见到徐,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根据历史上的记载,李后主说的是,我后悔当年错杀了潘佑、李平。因为当时的南唐,在五代十国这种形势的背景之中,南唐是战还是守?们就面临着这一问题。所以南唐有党争,有各种不同的政治见解,而潘佑、李平当年是主张抵抗的。李后主现在亡国做了俘虏了,他居然天真地对徐说了这样的话。徐回去,宋太宗池,徐不敢隐瞒,就报告说他说了这样的话,而李后主后来又填词写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句子。念念不忘故国,还后悔杀了潘佑、李平。所以,宋太宗自然便不免对他有了猜忌。因此,李后主最后得到什么样的下场?他就被赐了毒药,一种牵机药,吃了后手足抽搐,被毒死了。
  他没有反省,没有节制,没有觉悟到处在这样的地位,就不应该再说这样的话,不应该再写这样的词了。这是李后主做为社会人的一个缺点。但是作为一个词人、从的真纯的深挚的这种无所掩饰的投注和流露来说,他有他可爱的地方。这是李后主,他不但是破国亡家以后没有节制,他亡国前的享乐也是没有节制的。他说我如果要听音乐,凤箫要吹断,尽力地吹。凤箫吹断还不说,而且是“凤箫吹断水云闲”。水云闲,有的版本是水云间。水云间也未始不好,是说箫声飘上去了。《列子》上说:“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列子·汤问》)说那声响飘到天空,天上的行云都为它留住了,就是声音飘到天上云彩之中去了。他说箫声飘荡在空中,而底下的春殿周围环绕着有曲台池沼,有一流水,所以,在水云之间,整个的空间,上至于天上的浮云,下至于池中的流水,都飘动着回荡着凤箫的声音。这本来很好,这是“水云间”。可是,我以为如果是水云闲,就更好。“间”,是一个死板的字,是指明两者之间的空间,是天地上下的云水之间。可是,现在说闲,就不止是一个两者之间的意思了、水云两个名词,加一个闲字的述语,是说水是悠闲的,云也是悠闲的。水之闲,是水的潺湲流动。云之闲,是天上浮云的那种柔缓而飘浮的姿态。所以,这形象就更加活泼了。“凤箫吹断水云闲”,就不只是在天地的水云之间,而且,随着天上的浮云而飘浮,随着地面的流水而流动了。“凤箫吹断水云闲”,这还不算,还要“重按霓裳歌遍彻”。霓裳大家都知道,这是唐朝玄宗的故事,传说他梦游月宫,后来醒了作了一个《霓裳羽衣曲》的曲子。这个传说我们不管它,霓裳羽衣曲)确有这么个曲子,在唐朝时为大曲,是一个规模最大的演奏时间最长的一个大曲。杨贵妃可以随着霓裳羽衣曲而起舞。但经过五代的战乱,据说霓裳羽衣曲》这个大曲的曲谱就散失了。中国文化中的历史资料保存的最完整,但中国的音乐资料保存的比较上是不够完整的。很多古代的乐谱,我们现在不能寻找到了。《霓裳羽衣曲的曲谱,就在五代战乱之中散失了,据说南唐得到了它的残。而你知道南唐李后主的周后(她妹妹是李后主的小周后),是精于音乐的。所以,他们就把霓裳羽衣曲》的残谱重新整理完成了。你想一想,这是李后主跟他所爱的大周后两个人亲手整理的唐代最伟大的曲。而李后主我说过了,他是个没有节制的人,他是个没有反省的人。他如果是悲哀,就一直沉溺于悲哀之中;如果是享乐,他也就一直沉溺于享乐之中。按,就是弹奏,弹奏就弹奏吧,但李后主说的是重按”,是弹奏了一遍又一遍。这是李后主。凤箫不只要吹,还要吹断。霓裳不只要按,还要重按。一遍一遍地无休止地弹奏。而且配合霓裳的曲子,还有歌唱,是“歌遍彻”。这“遍彻”二字有双重的作用。我常说诗歌有时是多义,有的多义互相矛盾,我们只能取一个意思,有的多义可以互相补足,我可以把它不同的意思都容纳进来的。“遍彻”就是如此的。在大曲里边,有许多曲调,组织成很长的一组歌曲,而在这很长的一组一组的乐章之中,很多都是以遍”为名的。像排遍、哀遍、延遍,如果大家找到当时的一个大曲来看一看,就会知道这个“遍”,就是大曲里边分开来的一支一支一遍一遍的曲子,是大曲里的一个乐曲的名目。重按霓裳歌遍彻”,彻是什么呢?大曲曲谱里边有一段音乐,叫“入破”,彻是人破以后的最末一遍。入破以后的歌曲是怎样的呢?我对这个也要有一点了解。虽然我们没有霓裳羽衣的曲子真地传下来,不能真地听到,但是根据书上记载说,大曲在入破以后,那个曲调的声音是特别高亢,特别急促的,就是声音又高又快的这么一段曲子。怎见得呢?我们还是有词为证的。欧阳修的词有句:

 

重头歌韵响铮纵,入破舞腰红乱旋。-

 

  随着大曲跳舞的女子,当她跳到入破的歌曲的时候,伴奏着这么高的这么急的曲子的节拍,这个穿着红色舞衣舞裙的女子的舞腰便快速地旋转在舞坛之上,所以她“入破舞腰红乱旋”。如此你就可以想见李后主所写的重按霓裳歌遍彻”,把大曲的曲调之长,把大曲音乐声调的特色都表现出来了。而且是重按,是无止无休地演奏。可是,我刚才还说了,这个“遍彻”它有两层的暗示一个是大曲的曲调果然有“遍彻”的名目,一个是这两个字本身的本义给读者直接的感觉。“遍”者,是普遍。没有一个地方疏漏的。周遍的,完全包笼的。这是遍。“彻”呢?是从头到尾,没有一点点漏失的。所以,遍彻两个字,就不只是霓裳大曲的曲调里边有这个名字,而且遍彻两个字跟他的重按两个字结合起来,那种耽溺的享受,没有休止的,没有反省的,没有节制的享受,是重按霓裳歌遍彻”。表现了饱满的力量,这正是李后主词的特色。不管他在伦理道德的价值上内容是否空泛,是否淫靡,作为艺术上的效果来说,就是他这样真诚的、锐敏的、真挚的这种全心的投注,形成了一种饱满的力量。这是他的特色。我们刚才说了,“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娥鱼贯列”两句是中所见,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两句是耳中所闻。两句写眼猜的享受,两句写耳朵的享受。李后主的享受只限于眼睛和耳朵吗?不只如此,所以下半首他又说了临风谁更飘香屑?”李后主这个人真是耽溺于享乐之中。这是他鼻中所嗅,鼻子里边还闻得有香气了。当一阵微风吹过的时候,就迎风闻到了香气。只闻到了香气,不知香气从何而来。因为南唐李后主耽溺于享受,根据书上的记载,他宫中原来就有主香宫女,所以他的宫中,就有一些女专门管香的,而这个香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这个香你可以焚在香炉之中,也可以制成香粉,可以飘撒在各处,所以,可以从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来源闻到香气。他闻到一股香气,他说“临风谁更飘香屑?”眼睛有这么好的享受,耳朵有这么好的享受,更加上一层,我闻到从什么地方飘散来的香气,“临风谁更飘香屑?”这是他鼻中所有的享受。
  李后主又说了,我“醉拍阑情味切”,醉是什么?是他中喝的酒,所以他还有口中所饮的享受哪。有眼睛的享受,耳朵的享受,鼻子的享受,他又饮了酒,而且饮到微半醉的时候,就“醉拍阑干”。《诗经·大序》说的,当你情动于中形于言之后,就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虽然是别的女子在唱歌在跳舞,但是这个微醉的李后主听到了这种歌声音乐的节拍,当他微半醉的时候,就拍打着栏杆,南唐的玉石的栏杆,雕阑玉砌,就“醉拍阑干情味切”。你想这种感受,这种滋味,那是多么深切动人,切者,真切,深切,心内最深处的一种享受。“情味切”是内心之中的最深的享受,不只是你口中体会到的滋味,是你内心之中体会到的那种滋味
  李后主的没有节制的乐贯串全篇,直到最后他还说了,就算是歌舞罢,就算歌也停止了,那凤箫吹断了,霓裳也遍彻了,现在是酒阑人散了,李后主享乐的心都没有停。他说归时休放烛花红”我还要“待踏马蹄清夜月”。当我从歌舞的宫殿回到我起居睡眠的宫殿去的路上的时候,“归时休放烛花红”,宫中那个时候有蜡烛就算不错了。唐朝韩翃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平民老百姓哪里有蜡烛,官中有蜡烛,宫中有红烛,这己经很不错了,但他要更高的享乐,他说我回去的时候,你们这些侍从的人不要点红的蜡烛。休放,不要点燃。我还要“待踏马蹄清夜月”。我欣赏了人间的所有的歌舞享乐,还要欣赏大自然天地之间那一片皎洁的月色。所以他说“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李后主词最大的特色,就是因为他没有节制没有反省的投注,才最富于感发的力量。他那种感动的,那种兴发冲击力才最强。而且不仅是因为他表现的方式是如此的,我多少次说了,作为一个词人,你不只要有“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广大的同情心,还要有一颗不死的心来体会宇宙之间的一切现象,不只如此,你要有一颗锐敏的心,锐敏的感觉,来体会文字的特色。这是为什么?有有很好的很可宝贵的感情,居然没写下来很好的诗。前几天有朋友写来诗,很好。就是说他有要学习写古典诗词的追求,这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可是他里边有许多不大十分妥当的地方,所以我就给那一位朋友提议,我说你要盖一个房子,这是好事。第一,你要打地基;第二,你要找建材啊。你没有打好地基,没有足够的建材,何从建筑一个堂皇富丽的大厦呢?地基跟建材,是说你要平常有深厚的修养-人生的修养,文学的语言文字的修养。你有足够的语汇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而且不只是如此,李后主他还不只是选择了语汇的意义,它的声音,“待踏马蹄清夜月”,待、踏、蹄都是舌尖音。就不仅是在意思上说出来马蹄的意思,而且在声音上,甚至于连马蹄踏在洒满月光的路上,那种马蹄嚼嗜的声音都传入耳中了。这是李后主的特色。李后主是最能够声情合一的作者,就是把词的抑扬顿挫的节奏的声音跟它内容的感情二者结合得恰到好处,声情合一。我们讲了他这样一首词,因为李后主是一个重要的作者,我们还要再简单地讲他一首词,然后我们就过渡到北宋初年的作者大晏和欧阳了。
  我们再讲李后主的一首词,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首《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是很好的一首词,可是就是这样的好词,是非常难讲的,因为大家对于这首词太熟悉了。就如同我在开始第一天所谈到的,说花间集大家太熟悉了,花间集就是一本书么,你就忘了“花音”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了。我说你要用英文一说,The Collection of songs among the Flowers,花间的新鲜感觉就出来了。
  这是因为我们的感觉神经跟我们的皮肤一样,当你磨擦日久,俗话说长了个茧子,文言说是起了了。你的手足起一个的时候,当你脚掌上有一个研,用剪子剪用刀削都不痛了。它麻木了,它没有感觉了,它磨擦日久,就失去了那一份锐敏的感觉了。就如李后主这首词,本是一首好词,可是大家太熟悉了,就把那新鲜的感受给磨去了,就不再有这样锐敏的感受了。所以,俞平伯先生在他的读词偶得上讲到李后主这首词头两句,就曾说那是“奇语劈空而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是奇语劈空而下,是这么突兀地劈天盖地而来。我以为就是这两句把我古今所有的类,不但是中国人,是古今所有的类共同的一种悲哀,都包括在里边了-就是宇宙的无尽与人生的无常。这是所有的人类的共同的悲哀。就是宇宙的恒无尽与人生的短暂无常。“春花秋月何时了”,年年有春来,年年有秋到,年年有花开,年年有月圆!“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我们所看到的月亮,秦朝时也是这个月亮,春花秋月,那是宇宙永恒无尽的永久长存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何时了就是没有终了的日子。可是就在这对比之中,往事知多少?我们在上一次讲李后主的那一首《相见欢)小词,曾说林花谢了春红”,还曾说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今天的花你如果不好好欣赏它,明天这一朵花落了,你再想找这朵花,就永远没有这朵花了。你说明年的春天再来,明年花还会再开,但是明年开的那个花,不是今天你所见的这个花了。所以上次引过王国维的两句词: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你看今天树头上的花,不是去年枝上的那一朵了。朱自清写过一篇很有名的短文,叫匆匆,他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花会再开,月会再圆,可是我们消逝的年华,消逝的往事,永远不会来了。那往事知多少?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地消逝,有多少往事都消逝了。
  头两句是宇宙的永恒无尽和人事的短暂无常的对比,非常鲜明的对比,劈天盖地而来,把我们所有的人类、古今的人类都包括在里边了,这是李后主词感发的力量。
  而李后主有苏东坡的一种哲学理性的思维吗?苏东坡说: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前赤壁赋)苏东坡是经过理性的思维谈到宇宙人生的变与不变,而李后主的特色,是以他的锐感深情,以他的最敏锐最深挚的心灵与感情的那种最深切的感受向外包举的,是以他自己一个人的破国亡家的悲哀包括了我们古今人类共同的悲哀。这正是李后主的特色,这正是王国维所以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而有释、基督担荷人类罪恶的意思。我们要从这一点感发来认识李后主的特色。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承接了“小楼昨夜又东风,真是写得很好,中间还有呼应。正因为春花秋月宇宙的这种春秋四季的循环,永远是无尽无休的。所以,“小楼昨夜又东风”,“又”字说的很好。“又”字,“又东风”,正是回应那“春花秋月何时了”。“小楼昨夜又东风”是永恒的,东风是年年都吹来,年年都有东风,东风是永恒的,是宇宙的永恒。
  可是李后主呢?破国亡家,“一旦归为臣虏”,他的故国,他说“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所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当年的“晚妆初了明肌雪”,当年的“凤箫吹断水云闲”呢?故国,是不堪回首的。不堪者,是我不能忍受,因为我太痛苦了,太悲哀了。我不能忍受这种回想,在明月的月光之中。他说不堪回首,但他毕竟提到了故国,毕竟还是不能够忘怀。而“月明中”三个字,就同时也呼应了第一句春花秋月”的月亮。你要知道,他第一句说的是“春花秋月”,他现在是“小楼昨夜又东风”,东风是春风,当然是呼应那“春花”的春天的。可是,他开头说的是秋月”,现在说的是月明,这就不必是秋月了。秋天的月亮当然是明亮的,春天的月亮也是明亮的。所以“月明中”,就正是呼应那“春花秋月”的秋月,是一种参差的呼应。这个呼应可以参差错落,不一定死板,说春花我就非说春花,秋月就非说秋月。你只要一个月明,就呼应了秋月。所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又是一个对比,是接着前两句的,是从那广大的全宇宙全人类的悲哀集中到李后主一个人的小楼昨夜的悲哀。那是李后主在小楼之中,“故国不堪回首”,,是李后主的故国不堪回首。从头两句那么广阔的宇宙人类回到了他自己。
  从词来看,他是从那么广大的宇宙人类收缩到他自己了,可是,事实上在作者心灵的他那种感发的活动来说,他正是从他自己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才感发到头两句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是一种反复感发的呼应。
  下半首,他说“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是无知的,是无生的。我说过,凡是有生命的,有生必有死,一定是短暂的。生命是无常的。可是,无生的,没有生命的,相对而言它也是属于比较永恒不变的。“雕栏玉砌应犹在”,我想起1985年曾经游览了庐山,在庐山的山,曾经找到了南唐中主李璟的读书台,读书台附近,有一段汉白玉雕刻的石栏,据说那是确确实实的南唐遗物。“雕栏玉砌应犹在”,直到现代我还看到了南唐中主李璟的读书台的雕栏玉砌了,这正是无生之物的常存。我们刚才讲了那首玉楼春,李后主亡国前曾经有那么好的享受,他说“醉拍阑干情味切”,现在故国回首他当年亲手拍过的雕栏,应该还留在那里,可是他李后主呢?现在成为一个俘虏了。他说“雕栏玉砌应犹在”,有的版本不同,是说犹然在,或依犹在,这个不太好,该是“应犹在”。为什么应”字好呢?“应”者是假想之词。你说雕栏玉砌依然在,就是现在仍在眼前了,但李后主是回忆之中遥想当年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所以是“雌栏玉砌应犹在”。可是,“只是朱颜改,他李后主今天已经这样的憔悴衰老,不再是他当年醉拍栏杆的那个时代了。这是永恒跟无常的又一个对比。“雕栏玉砌”是永恒的,“朱颜改”是无常的。这首小词,一共不过只有八句。从开头以来,都是两两相对的,都是永恒和无常的对比。“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在三度的对比之后,他才说“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你要知道,诗人词人说我非常的忧愁,十分的优愁,我十二分的忧愁,我十二万分的忧愁,那我也不能被你感动。而李后主他是用这么三度的强烈对比,促成他这感人的结尾。所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滔滔滚滚,无尽无休,永远不能停止,永远不能够阻挡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正是无尽的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们现在就要把李后主结束了。总而言之,我们所讲的温庭筠、韦庄、冯延、中主李璟、后主李,一共是五个词人。在这五个词人里边,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歌筵酒席之间的这种本来是淫靡的,本来是内容空泛的,没有价值的,给歌妓舞女去歌唱的小词,居然有了这么丰富的,这么精微的,这么细致的,内容含蓄藉这么丰美的成就,而且产生了像李后主所传达出来的这么强大的感发力量。这是词在发展的历史之中的第一个阶段-晚唐五代的演进。

  现在就到了宋词了。
  而历史上的演进,我要说,既不能够没有继承,也不能够没有前进。不能够丢开原来的,把什么都拆毁。如果拆成一片荒原,那你要从千百亿年的原始,从人猿时代再建起吗?那是不可能的,你要有继承,才能有建造,文学的发展也是如此的。所以我们现在就要看到北宋对南唐的继承了。
  我们以前在讲冯延已的时候就曾经说过了,我说冯延巳应该是在中国词史的早期发展之中的一个重要作者,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入物。他一方面不失五代的风格,写的还是缠绵徘恻、伤春悲秋相思离别的小词;可是,他一方面,却能不被感情的事件所拘限。他写的是闲情,写的是新愁,却不像韦庄被一个事件所拘束。他也不像温飞卿,只是写一些个美丽的形象,只是一些带着传统文化的语码给你联想。冯延巳的词是带着强大的感发力量的。我说这是南唐词的特色。南唐的词最富感发的力量,而且南唐的词常常都是从大自然景物给你的感动。“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南唐词的特色,是自然景物的感发,就是一点点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就给了词人一种兴发感动。而词人把他这一份感发,就蕴蓄在他所写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林花谢了”、“梅落繁枝”的这种自然景物的描写之中了,而他即把感发含在里边了。我们读时,也就把他的感发传递给我们读者了。所以虽是一首小词,却有这么丰富的强大的一种感发的作用。而正是他们所建立起来的这种词的风格的特色影响了北早期的两个很好的词人,一个是晏殊,一个是欧阳修。
  我们现在就要看晏殊跟欧阳修两家的词了。我们刚才说过了,按照中国词的发展历史来看,晏殊跟欧阳修是承继南唐,特别是受冯延巳的风的影响。我们上次也曾经看过一些评语,说冯正中“上翼二主,下启晏欧,而且“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为了掌握时间,对于大晏和欧阳的词,我要简单地快一点讲,只讲它的特色。我们说,从冯延巳开始,他所表现的特色,是以用小词传达出来作者心灵感情之中的一种意境,这我以为也正是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的开头就提出来说的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洛,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我也曾谈到过境界,在以前写的《对人间词话中境界一词之义界的探讨一文中,我特别讨论过“境界”这个词。境界就是说一个世界,但这个世界不是我们大千世界的种种的现实的世界,这是作品中的一个世界。那么,任何作品不管你是写山川还是写人物,是好还是坏,鱼跃练川,莺穿丝柳,这无一不是作品中的世界。但我们也不能够说,作品之中以世界为最上,说词里边有个世界就为最上,有了世界就是有高格有名句了。我们不能够这样说
  境界虽然是一个世界,但不是我们泛指的这个世界的意思。这个世界指的是什么呢?我在上述那篇讨论的文章中曾经提到过,说境界这个词,本来是区分划域的,一个地方,一个境界。可是境界”在佛家的经典里边有一个特指的意思,就是说,在你的意识感知的能力所接触到的世界(我今天只是简单地说,所以,我要请大家看我的(《迦陵论词丛稿》)。佛家经典上所说的境界,是眼、耳、鼻、舌、身、意,你的六种感知的官能的能力,当你与外界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接触,像刚才我所讲的李后主的眼睛所看见的,耳朵所听见的,鼻子所闻到的,舌头所尝到的,……当你的六种的感知的官能向世界上的各种感知的现象接触以后,你的意识活动所能达到的范围,这就是在佛家经典上所谓的境界”(见于佛经俱舍论颂疏》)。所以,“境界”所指,乃是你自己真正感知范围的感受中之世界,这就合乎于我们诗歌传统所说的,“情动于中而形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钟嵘诗品·序)。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就正是我们的官能接触了感知的现象,然后所产生的我们内心的活动。荡性情,所以才形诸舞咏。所以,这个说法是与我们诗歌的理论相符合的。这个世界是作者心灵或者意识跟外在的现象接触所产生的一个带着感动的世界
  而我还要说明,如果按照刚才我说的标准来看,那么,境界就不应该专指词了,凡是一切诗歌都应该以境界为最上,都应该是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可是,你不要忘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第一句说的是“词,以境界为最上”。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分别。所有的一切诗歌都是以这种内心的感发为主要创作的动力,这是一个创作的根源。但是,王国维为什么特别说词以境界为最上呢?就是因为,我说过,诗,是言志的,是有一个明显的意识的活动,他有一个志意在里边。诗有一个主人公的情志的意识的意念明显地在里面。“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韦左丈二十二韵》),是这样的。而词呢?是作者写给歌女去唱的歌词,他不是要写他自己的情志。可是一个人,一个作者,他的品格,他的感情,他的修养,他的生活经历,在不知不觉间就流在作品中了。尽管他只是写不是自己情志的爱情歌词,但不知不觉也流露了他自己本人的一份性格修养在其中了,所以就造成词里边的一种境界,就是词里边所表现作者心灵感情的真正本质的质素的一个世界。
  这种衡量也不是用之于所有的词都正确,从周邦彦以下,以至南宋的一些人,便不是如此的。周邦彦是一个结北开南的人物,是结束北宋集大成,而给南宋开启了无数法门的作者。他是以安排思索为主的,而不是以这种直接的兴发感动为主的。所以有很多人不能够欣赏南宋词,不能够理解南宋词,因为他们是以思索为词的,他们是刻意安排的,不像李后主的词就这样直接给我们感动。这也是为什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对于南宋的词人,总是贬低的,因为他没有找到一个通向南宋词的道路。他老是向着北宋词的方向探求,向着南唐词的道路去走。他对南宋词的精华不了解,不得其门而人。不见宗庙之美,百之富。那是另外的一个途径,我们以后再讲。
  现在我就要说,从冯正中到晏殊、欧阳修这几位词人是最合于王国维以境界”评词之标准的作者,最能表现这一份词中感发的本质。我现在就要掌握这种本质来讲了。
  如果我们说,他们走的是同一条发展的路线,他们发展的路线都是表现这个作者心灵感情之中的一种意境的境界,可是因为冯正中、晏殊、欧阳修他们毕竟不同。我个人以为-这是我读词的时候自己的一点想法-冯正中所表现的,是一种执著的热情。他的特色,不管他写的是梅落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还是“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他所表现他感情本质的境界,都是执著的热情
  晏殊的词,一般说起来,既然都写的是歌词,都是伤春悲秋,都是相思离别,当然是有相似的地方。但如果掌握其特色来说,我要说,晏殊的特色表现的是一种圆融的观照。什么叫圆融的观照呢?我们刚刚讲过李后主,他是完完全全以感性为主的,是一个感性的诗人。我这里说的“诗”是广义的,是包含诗来说的。李后主所有的好处,都是以他的真情锐感为主,没有思索,没有反省的,尽管我们讲的时候,可以把他讲成几个对比,这样那样的,可是他写的时候是直接感发出来的。他是一个完全以感性为主的作者,连他掌握文字的能力,都不是理性的选择,是他自己感性的感受。“待踏马蹄清夜月”,马蹄的声音。“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波折,一步一步地向天涯芳草前进的那种姿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种滔滔滚滚。他都是声情合一的,都是以他直接的锐感去掌握的。我们所以说他好,因为诗人总是重感性的。可是晏殊,跟他相对比,是一个理性的诗人。
  这就很奇怪了,你说理性也可以成为诗人么?理性也可以成为诗人。但是我要说,这个理性,不是有一些个人鸡毛蒜皮跟人家斤斤计较,每天总想的是得失利害,总想怎么占人家点便宜,不是这种窄狭的浅薄的人我利害的计较。我所说的真正有理性的诗人,是一种对于自己的感情有反省的。人的用情的态度不同,有的人的感情像一团柴火,烧起来火苗挺高,可是乌烟气也都冒出来了。有的人的感情像一片水晶,那么晶莹,那么皎洁,那么坚固。
  每个人用情的态度是不同的,每个人感情的本质是不同的。我所说的理性的诗人,不是那一种鸡毛蒜皮斤斤计较的那种理性。而是说对于自己的感情有一种节制,有一种反省,有一种掌握,有这样修养的能力,这是理性的诗人。
  一般说起来,能够表现思想性表现理性的词人比较少,晏殊是一个极端特殊的人物。而晏殊的生平,我们也可以简单地说一下。一般说起来,像李后主这种没有反省没有节制的人,作为文学艺术家,只写词还可以,作为一个社会人,常常是失败的。而殊这个人是做官做到宰相的一个人物。历史上说他十几岁就以神童应试。韦庄五十九岁才考中进士,晏殊十四岁就赐同进士出身了是位神童。而后来在宋朝做官,做到了宰相的地位。我们看他在做宰相的时候,他的处理事情,有他的理性的裁决。他的词里边也表现了这样一种理性。可是,你不要忘记,这晏殊也是一个锐感的诗人,他有非常敏锐的感受。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真是晏殊的特色。你要知道他所写的是什么?他所写的一样是无常的悲哀。我们刚才不是讲了李后主所写的是人生无常的悲哀么?晏殊所写的也是人生无常的悲哀。李后主对于人生的无常的悲哀是入而不返-“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晏殊说的也是无常。人家怎么说-“一曲新词酒一杯”,那真是诗意,有诗人的味道。可是他不像李后主,开头就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没有。他淡淡引出,从侧面来写,“一曲新词酒一杯”,有一种赏玩的性质。他写的是美丽的,又有歌,又有酒,这写法就不同了,一曲新词还有酒一杯。
  词,是歌词。杯,是酒杯。有歌有酒,这么美好的事物。他的这种词是很难讲的。可是,他的感伤就正在这“一曲新词酒一杯”之中。
  我这样说不是我的空谈,有诗为证。曹孟德的诗就曾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正是对酒当歌,曹孟德才说人生几何?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篇上说,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说他每听到歌声,就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是歌声之感动人。本来酒就是容易引起人感情激动作用的根源,而饮酒时你再听歌,所以更容易引起你内心的感动。“一曲新词酒一杯”,这么平淡的说法,跟李后主截然不同。李后主那么强大的力量,晏殊这么平淡的说法,而他那种伤感是蕴藏在里边的。他没有用那么强烈的力量来打击你,“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这正像是“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永恒的,不变的。春天又回来了,春天是年年有花开,年年有燕来,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没有改变,“雕栏玉砌应犹在”,“去年天气旧亭台”。这也是永恒不变的。但你看晏殊写的多么闲淡,那么悠然,那么不着力,这是晏殊的特色。
  晏殊的词集叫《珠玉词》,我也有一篇讨论晏殊《珠玉词)的文章《大晏词的欣赏》,也收在《迦陵论词丛稿》里边了。晏殊词集的名字和他词的风格实在是很配合的,真是珠圆玉润。他不用那些锋芒棱角来刺激你,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这是第一句,是一个感发的兴起,而次句“去年天气旧亭台”,则是对永恒的陪衬。下面的一句“夕阳西下几时回”,却一下子写出了无常,这真是有力量。在前面两句的陪衬之下,你说是去年的天气不改变,但是,今天的斜阳落了,是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是“夕阳西下几时回”。看他的那种表达,从那么闲淡的、不着力的、不留痕迹的感染之中,传达了他的感发。而他的感发是怎样的呢?当李后主想到人生无常,“夕阳西下几时回”,想到“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的时候,就是人生长恨哪!但人家晏殊,不是这样。晏殊也体会到了“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无常的悲哀,可是晏殊后边他说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真是妙。
  花落,是无可奈何的。我们没有办法挽回光阴的消逝,所有的人类共同的悲剧,就是我们没有办法挽回那消逝的年华。这正是“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林花谢了春红”,所以,',无可奈何花落去”。可是下边人家晏殊就接着妙了,“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是晏殊的特色。花落了,这是无常。可是年年有燕子飞回来了。朱自清的《匆匆》说的,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且是似曾相识,她好像是去年的燕子又飞回来了,这是宇宙的循环,是宇宙的永恒。所以,我说他有圆融的观照。就是说,李后主是往而不返,扎进去就不回头了。而圆融者,就是一个周遍的对于宇宙无尽的圆满的整体的认识,融是融合贯通,“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陶渊明《饮酒》)。会,就是融会的看法,一方面虽然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可另一方面却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后边的结尾就更妙了。李后主的结尾总是写的人生长恨水长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往而不返;而晏殊却说“小园香径独徘徊”,也带着无常的哀感,也带着对春天的赏爱。在一个花园里,在铺满落花的小路之上-小园香径,无可奈何花落去,可是他不用那样的“人生长恨水长东”,他说是“独徘徊”。我一个人徘徊在这个铺满落花的小路上,这是什么样的感情?他没有说。他不用激言烈响的言词去打动你,而只用徘徊两个字。你看有的时候,电影啊,电视啊,他要表现一个人考虑思索一个问题,导演常让他在屋里走来走去。所以,这徘徊的动作之中,有一种思致的韵味,这正是晏殊的特色。他表现了有一种思致的意思,但他没有直接说出来,说我这里有一种圆融的观照,我体悟了宇宙的永恒无尽的循环,我知道在无常之中也有循环,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也有“似曾相识燕归来”,他没有真的用哲学的思想说出来,而只说了“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里边有感伤,也有思索;有哀悼,也有觉醒。所以我刚才说晏殊词的特色是有一种圆融的观照。
  我们现在再简单地看他另一首词: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这真是晏殊的妙处
  “一向年光有限身”,我曾经在讲冯延词的时候说过,说“一晌凭栏人不见,绢掩泪思量遍”。“一晌”有两个意思,有时表示长久的意思,有时表示短暂的意思。有久、二义。既可以表现长久的时间,像冯延巳所说的“一晌凭栏人不见”,他是凭栏很久,从早晨看到“梅落繁枝千万片”,“昨夜笙歌容易散”,昨天晚上笙歌散,今天早展醒来就看到满地的落花,一直到“过尽征鸿,景烟深浅”,直到日黄昏,征鸿飞尽了,他凭栏的时间是长久的。这是一晌的长久的意思。但是一晌也有短暂的意思。李后主说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就是昨短暂的梦中,我回到了故国,有那么短的一段梦中的欢乐。“一晌贪欢”,那是短暂的意思晏殊用的一晌也是短的,“一向年光”,年光者,是一年的韶光,是一年美好的春光。春光是短暂的
  所以,那天我讲课时谈到,杜甫的诗句说:“穿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曲江二首)他要传语风光你就为我多留片刻的时间,让我能有暂时的相赏,你不要背离我。不要离开我。因为春光是短暂的,所以是一晌年光。春光是短暂的,人生也是短暂的,是“一向年光有限身”。这是非常悲哀的无常感慨。但是,如果人生虽然短暂,你数十年的光阴都能够跟你相爱的人远欢聚在一起,那也不错了。可是人生不但短暂,人生还有苦难。就是我们讲李后主词说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还有朝来寒雨晚来风。所以晏殊说等闲离别易销魂”。就在这短暂的人生之中,你经历了多少生离死别!等闲,就是那么随便来到了,那么轻易,在你不知不觉之,就来到你眼前。所以“等闲离别易销魂”,真是使我们怅,真是使我们哀伤,真是使我们销魂。所以说“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可是我说了,晏殊就是跟李后主不同,他不是一往不返地沉溺在他的悲哀之中,他马上回来了,他要找到一个安慰、排解的办法。这是小词从南唐到五代一个最特殊的成就,就是表现了作者的某一份修养,某一份对人生的态度。晏殊接着就说了“酒筵歌席莫辞频”。所以,你要在你的悲哀的人生之中,有一个排遣和慰藉的办法有酒的时候,你不要推辞;能够听歌的时候,你也不要推辞:“酒筵歌席莫辞频”。因为人生是短暂的,充满了离别的哀伤。你能够欢聚的时候,你珍重你眼前的欢聚。而且在你离别后,何尝不凭借着酒筵歌席为排解呢?晏殊是隐然有一种掌握自己和寻求安慰排解的办法的。这就是他跟李后主的不同,李后主是掉在里边不再出来。
  还不仅如此,他后边又说了,“满目山河空念远”。我们登高临远,就怀念远方的人了,是“昨夜西风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望那个行人。“平芜尽处是春山,行更在春山外”,当我看到山河的时候,我怀念的是远方的那个人。满目山河都是引起你怀远的,可是你怀念远人,远人就来到你面前了吗?你怀念远人,就飞到远人身边去了吗?人类有很多现实的限制,使你不能与远人相见。所以他说是“空念远”。“空念远”者,是白白的念远。你要知道满目山河念远是感情,加个如空”字,说“空念远”,是反省。念远是直接的感情.告诉你说这是“空念远”,念远是白白的,没有用处的,这是反省。
  “落花风雨更伤春”。我们讲了南唐这些词人都是伤春悲秋的,都是哀悼落花的,都是咏叹春光的短暂,人世的无常。是“朝来寒雨晚来风”,“林花谢了”,落花风雨,你岂不是更伤春?本来人生的离别,人世的悲哀,已经够你负担的了,何况大自然的这种落花风雨呢?更加上落花风雨的伤春!
  我们在开始讲的时候,常常讲到西方的语言学家、符号学家,讲语言的结构.讲语序轴,讲联想轴,讲种种句法的结构。我也在讲冯延巳的词时讲过,说“波摇梅蕊当心白”,本句里指的是波心,水波的中心。可是,当它跟下一句“风入罗衣贴体寒”一结合,跟身体一结合,这“心”就变成了人的心了。这里的对句也是如此。“满目山河空念远”,它是第一句的反省,说“念远”是“空”的,“落花风雨更伤春”.是把念远的悲哀跟伤春的悲哀结合起来了,有念远的悲哀,更有伤春的悲哀。下一句的“更”字,使得下一句的“伤春”与上一句的“念远”结合。但你不要忘记,上一句的“空”字,不但是对于念远的反省,也是对于伤春的反省。念远是空念远,伤春也是空伤春。你伤春,花就为你而不落了吗?不会的。所以,“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所写的既是两重的悲哀,也是两重的反省,这是晏殊的特色。
  晏殊这个入,他在悲苦中总隐然有一个解决的办法.他说“不如怜取眼前人”。人常常总是怀念过去,说“落花风雨更伤春”,又总是梦想将来,说“满目山河空念远”。但你所能掌握的,你真正要做的,实在是你眼前所能够努力的事情。
  前几天有记者朋友们来访问我,跟我谈话,说你用英文教书怎样怎样。我这个人其实是并非没有远大理想的人,我在读书的时候虽然也读的不错,可是,我从来没想过我要考研究所,也从来没有想过我要出国。他说你什么时候想到你要作学术研究?我也从来没有想过将来要做一个学者。
-我这样说,也许大家不相信,但这是事实。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我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个在中学教书的工作,就老老实实在中学教书。我在台湾教书的时候,曾经因为很多很多的因素,曾经到私立的最坏的学校去教书,程度是初中的学生,但是我讲课的时候,也是一样认真去讲的,从来没有想过我要做学者。只是我眼前要做的,我要把它做好。我还不是说对得起那些个程度坏的学生,我不能对不起陶渊明、杜工部、李太白。他们有这么好的东西,我一定要把他们好的东西讲出来。所以,一个人不要梦想,不要空想,不要空空的怀念过去,不要白白的梦想将来。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在国外用英文去教书,这都是很多种艰难困苦的因造成的。我只是说,当困难来的时候,我一定要尽我的力量去做,去承受,去负担,去努力。只是这样做就是了。
  所以,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那都是空的。你白白地哀悼过去,没有用处,你白白地梦想将来,也没有用处,“不如怜取眼前人”。珍重你的现在,就是你现在的这一点努力。所以晏殊的词,我说他是有一种理性的圆融的观照。他与李后主的那种耽溺、那种沉陷是不相同的。
  我们也不是说晏殊的词就都绝对没有哀伤感慨的词,我只说像他这样带有融观照的词,在词里是不常见的,是不常出现的,这是他的特色。他当然也有哀伤感慨的词了,而且我们选的教材里就有这样的一首词: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山柳》赠歌

 

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首词。我们刚才说,一般说晏殊词的风格是不大有这种激言烈响,不大用激动的言词,可是这一首词是写得比较激动的。所以,这首词在他的小词之中是一个例外。人常常会有例外的作品。偶然间因为某一些外界的因素,就造成了他的例外的风格。这是一首例外的诃,它的风格跟他别的词不大一祥。还有一个例外你发现了吗?我们从温庭的词讲到现在,不管是菩萨蛮也好,不管是《浣溪沙也好,那都只是一个歌曲的牌调,没有题目。可是现在呢?这首词有一个题目-赠歌者。是送给一个唱歌女子的。本来,我曾说过,词就是歌筵酒席的歌词,所有的词,都是写给歌女去唱的。可是,这首词他却特别说是赠歌者。这词里边出现了这么一个题目,在词里是值得注意的。一般词都没有题目,都是送给歌女唱的词,那么为什么这一首送给歌女的词,晏殊要加上“歌者”的题目呢?这里边有一种很微妙因素,我以为那正是因为晏殊用这首小词,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就是他假借别人的情事,其实写的是自己内心的悲哀和感
  晏殊的词一向融平静,我要说,一则是由于他的性格、他的修养,有圆融的观照。另外一个原因,与他的生平也有密切的关系。人,形成你自己,总是有你自己本来的质,也有外来的影响。晏殊的一生、十四岁就以神童应试,就赐给他同进士出身。官做到宰相的地位,他的平生比较上是富贵显达的,算是顺利的。虽然,以一个诗人来说,他有敏锐的诗人的感觉,也写了很多美好的小词。但是,毕竟在真正的生活经历上,没有那种强大的忧患的刺激。这是外在的因。可是,当他晚年的时候,他反而遭遇到政治上的挫折,他被免除了宰相的职务。为什么缘故呢?这牵涉到一些政治上的问题。据宋史·晏殊传记载,说当时有两个人攻击他,一个叫孙甫,一个叫蔡襄,说他犯了两个大错误。我实在没时间讲这个故事,那就是宋朝相传的《狸猫换太子。仁宗本来是李妃生的,可是,刘后把李妃陷害了,说她生了怪胎,而把这儿子据为己有了,这就是后来的仁宗。他不是刘后的儿子,是李妃的儿子。而当时李妃死了以后,给李妃写墓志铭的是谁?是晏殊。因为当时晏殊的政治文学地位都很高,所以叫他写墓志铭。那时候刘后还专政,他敢说皇帝不是刘后生的吗?他敢说皇帝是李妃生的吗?他不敢说,因此没有说。可是,后来刘后死了,人家就皇帝说了,说晏殊对陛下就是不忠诚,陛下是李妃所生的他给李妃作墓志“没而不言”,居然不提。这就是一个攻击。还有就是说,殊曾经用一些公家的劳役修治了官舍,这是不应该的。可是,人说在北宋的时候,那些做官的也常常这样做,所以人们以为“非其罪”。但是他受到了这样的攻击,被免除了宰相的职务,而且把他派到外边州郡去作地方官吏。他曾经到过永兴军。宋朝的军,不一定说是军队的意思,是一个地方行政上的一个区划。他到永兴军,就是现在陕西咸阳附近这一带的地方。所以,有人就推测,这一首词说“家住西秦”,“数年来往咸京道”,很可能是当他被派到永兴军,知永兴军的时候所作的,那正是他衰老后,在政治上失意时候的作品。他不免有胸中的块垒,有一种感慨,借他人的酒杯,假借一个歌女,来发泄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感慨。
  他说“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说的是歌者,是这个女子。他说她本来就是陕西一带的人,西秦,指原来秦国所在的,陕西咸阳一带。这个“赌”要停一下,是赌-博艺随身。不是赌博,你不能把它连读成赌博。赌,是跟人家赌赛,跟随人竞赛的意思。她说这个歌女,有美好过人的才能,可以跟那些有很好才能的歌妓酒女来竞赛,她有博艺随身。有这么多的才艺,能吹,能唱,能跳。随身,这是她本身的才艺,不是外界的力量。有的武侠小说,写一个人自己的本领打不过人家了,就祭起一个法宝来,就把那个人捉住了。所谓“随身”者,不是身外的法宝,是你真正的能力,不是假借外在的力量,是你自己的才能。博艺随身,说的非常好。
  “花柳上,斗尖新。”花柳代表欢声歌度之间一切风流浪漫的事情。他说在歌筵酒度风流浪漫的场合,是“斗尖新”。“尖”,是出类拔萃,“新”,是说她的歌喉舞艺都是当时最新颖的。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是极言其歌唱之好。说她如果偶然模仿念奴唱歌的声调(念奴是唐朝天宝时有名的唱歌女子),高遏行云。这是《列子》上的典故,说有一个名叫秦青的人,唱歌的时候,“响遏行云,声振林木。”
  “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因为也唱的这么好,那些个听众为了酬答她,就赠她锦缎。因为古代歌舞的女子是用五彩的丝织的锦缎缠在头上,所以那些人赠的是锦缎。白居易说的:“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所以他说她“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她每唱一首歌,
得到这么多人的称颂赞美,送给她最好的蜀地锦缎的缠头,无数的这样的锦缎,真是“不负辛勤”。古诗说:“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古诗十九首)现在歌者虽苦,但是有这么多的知音,所以,不辜负她这么一份辛勤。
  上半首写从前,下半首是写现在。“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可是,这些年,这个女子衰老了,她被冷落了,就来往在咸京道上。原来她家住西秦,众人都到她这里来。现在没有人来听她了,她要到各处去,“数年来往咸京道”,而她所得的不是蜀锦缠头了,而是残杯冷炙,人家在酒筵席上喝剩下的一个酒底的残杯,吃剩下的半块已经冷了的烧猪肉。“残杯冷炙谩消魂”,她当然为此而悲哀、而消魂。谩者,徒然的消魂。她己经被冷落了,她已经衰老了,没有人再赠她蜀锦缠头无数了。而你要知道这句子里边有一个很妙的结合。我不是常常在温庭的词里讲到“语码”吗?一个语码,有一个文化的背景,可以唤起同文化的人的想。残杯冷炙有一个语码的作用。残杯冷炙这个语码,是出于杜甫的诗:“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丈二十二韵》)这是杜甫韦左的一首诗,韦左就是韦济,他很欣赏杜甫。在这首诗里杜甫曾说到他的才学,他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得不到人的欣赏。他说:“纨绔不俄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那些个膏子弟、纨绔子弟,他们一生一世享受不尽。纨绔的子弟不饿死,而我们追求理想的家子弟反而“多误身”。儒冠,带上一顶读书人的帽子,就把我平生都耽误了。他说老先生(韦济比他年长),你试静听、“贱请具陈”,我把我的遇对你说一说。他说我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使我们国家有这样太平安乐的社会和生活。可是我“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我抱着这样的理想,来到国家的首都长安,十年过去了,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我早上敲富贵人家的门,晚上追随富贵人家的车马,要使我的政治理想被你们认识,得到一次被任命的机会,可是一个机会也没有!我得到的是什么?是“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是杜甫说的,晏殊现在所用的就是杜甫的句子。所以,这句词有个语码的作用在里边,这是值得注意的事情。他说“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现在被赶出首都,被人冷落了。
  “衷肠事,托何人?我内心有这么多理想,而就女子而言,则是内心有这么多感情,托付给什么人呢?我要说这是中国的一个传统,一些读书的才志之士喜欢用美人来自比。就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之中,男子要想得到别人的知赏任用,正如同女子要依靠一个人等着别人的赏爱一样。那个时候社会上没有我们这么多行业,我们这么多可以完成自己的道路。那个时候读书人的唯一的道路,就是科举,就是出仕,就是做官。所以他要找到欣赏他的人,要得到君主的任用。他说我的衷肠事,托付给什么人呢?
  “若有知音见采”,假如有一个真正懂得我歌声的意义和价值的人,我要是被他所采。采者,是采择,选拔,任用。我就“不辞遍唱阳春》”,“不辞歌者苦”。阳春》是最好的曲子,如果有人真的懂得我唱歌的意义和价值,我要把最好的歌曲唱遍,都唱给他听,绝不辞辛劳。
  有这样的人码?没有。她说“一曲当筵落泪”,当我这么辛勤地唱的时候,而听者的反映如此地冷落,当年的那些蜀锦缠头无数的酬赏,再也没有了。正如白居易琵琶行所说“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然后有一天发现自己“暮去朝来颜色故”,于是就“门前冷落车马稀”了。世上有一些人对女性艺人,他们欣赏的常是她的容貌,而不是她表演的真正的才艺。所以她说,现在我是“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写的是这样的含蓄蕴藉。因为人家听歌是来买笑的,谁要看你流泪呢?她说,当我一曲当筵不知不觉流下泪来的时候,只好重掩罗巾”,用罗巾遮掩,擦掉我的泪痕。
  这在晏殊的里边是一首例外的词。我们刚才讲李后主的时候曾经讲过,我说西方的现象学的学者Hills Miller曾经说过,在研究一个作者的时候,要看他全部的作品,而且他全部的作品尽管内容不同、风格不同,但是作为一个作者,他的心灵思想感情的本质,是如同从一个心灵放射出来的千条道路,它们的本源是一个。李后主晚期词的那种衷感,跟他早期词的享乐,内容风格不同,但是出自同一个心灵。晏殊的圆融观照的词,跟他这个感慨激动的词,也是同出于一个心灵。他并不因为写了这样的词就失去了他是一个理性诗人的这种特色。为什么他依然是理性诗人呢?就因为在这首词里边,除了表现了激动之是例外,还有他写了“赠歌者”的题目也是例外。他是用赠歌者的题目做了一个掩饰,把歌者推到前边去了,他藏在歌者的后面,这正是理性诗人的表现。他不愿意像李后主那样把自己鲜血淋漓的伤口都展示给人来观看,他是退后一步,才把自己的悲慨发泄出来的。所以,风格虽然不同,但是不害于他是一个理性的诗人

  我们现在要把晏殊结束了,今天的时间可能来不及介绍欧阳修了,我只简单的先谈一点点就是了。
  我说我要把冯延巳、晏殊跟欧阳修作一个比较。如果我们说冯延是执著的热情,晏殊是圆融的观照,欧阳修所表现的特质是什么呢?这都是我自己起的名字,可能我体会的不见得完全正确,我以为欧阳修表现的一份遣玩的意兴
  我刚才说每一个作者他的心灵本质都是不同的,可是人生的遭遇这么多,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都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所以李后主有晚年的词,有早年的词。晏殊有圆融平静的词,也有激昂感慨的词。那么什么是他的特质,我们要找的是他的一个特质,而你要知道最能够见到一个人的特质,是什么时候?每天我们都吃饭睡觉,谁的特色也表现不出来。是当有一个大的考验,大的苦难来到你的而前的时候,你怎么样反应,那个时候才看到你真正的本质是什么,一定是如此的。我以为命运、机遇,这不是我们所能掌握的,不是我们所能够预测的。有时,很多不幸,很多苦难,忽然有一天就来到你头上了。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无数的苦难。忽然间有一天,把你的丈夫抓走了,把你也抓走了;忽然间有一天,你最亲近的人突然地死去了。你料想得到吗?很多苦难会忽然间加在你的身上。不幸,每个人都会遇到的;苦难,每个人都会遇到。这不是我们所能掌握的。你所能掌握的是什么?是你对于苦难的反应是什么,这是我自己一方面所能掌握的。
  所以,一个人真正的修养,你的品格、你的感情、你的操守,是要在苦难之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欧阳修的遣玩的意兴,是在他的苦难之中表现和完成的。我只能简单地说,中国古人都把做官看得很重要,欧阳修在做官的路途上,遭遇到很多次的不幸的贬。一次是被贬到夷陵,那是因为当时的范仲淹,就是“小范老子胸中有十万甲兵”带兵与西夏作战的范仲淹被贬逐的时候,他替范仲淹讲了话。他说当时那个做谏官的人不负责任,不替范仲淹讲话,因此得罪了当权者而被贬到夷陵。第二次被贬官,是因为庆历年间变法的政治斗争,他被贬到了滁州。而在贬官之中,中国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用私人的生活来诬蔑人。政治有是非,我们可以讨论,但是用私生活来诬蔑他,所以被贬到滁州。后来,因为议的争执,又被贬官。这个我们来不及讲历史,我只能说他遭遇了很多次贬官,而且每一次贬官,都曾经被人用最不堪的、最污秽的私人的生活来诬蔑他。当欧阳修遭遇到这样不幸的时候,当他被贬到滁州的时候,大家都看到他写了醉翁亭记。他说: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我虽然在很多挫伤屈辱的不幸之中,但大自然有大自然的美丽,你用欣赏而富于同情的爱心眼光来看,人世间也有这么多可爱的人事啊!而且,欧阳修他不但是在文章上这样表现,他在生活上也能够带着一种遣玩的意兴。他在贬官到滁州的时候,写过丰乐亭游春》三首小诗: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月酒醉春已归。

  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插花归。

  红树青山日未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他说天上的浮云这么美丽,地上的青草也这么美丽。你如果到丰乐亭这里来游春赏花,走到丰乐亭的旁边,碰到当地的太守,太守是谁?庐陵欧阳修也。这个太守是如何的一个太守?欧阳修自己说他自己,他说是“篮舆酩酊插花归”,坐着一个小竹轿子,喝得微醺半醉的,插着满头的鲜花。你看这位老先生,这种遣玩的意兴!他懂得在苦难之中,用种种美好的事物来自我遣玩,宇宙之间有丑陋的,也有美好的。所以,他能够用对美好事物的欣赏,来排遣他的哀伤,来排遣他的忧愁,有一种遣玩的意兴。
  我们现在只介绍了他的本质,他的词我们下一次再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