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悠悠纤道桥

 苏迷 2012-11-26

岁月悠悠纤道桥

■文/徐苏君 钢笔手绘/马振暐

 
  纤道是架设在水面上的,由一座座石桥连接而成的水上通道,供纤夫背纤和躲避风浪用。因多为官府出资修建,亦有官道、官塘之称。古纤道桥就砌筑法可分为"单面临水、依岸砌筑"和"两面临水、破水砌筑"两大类,如吴江运河古纤道属于前者,垂虹桥、宝带桥就属于后者。当年,运河两旁多为泥塘,后经历代整治,才形成后来大河泱泱的面貌,并建成了便利纤夫背纤运舟的纤道桥。
  宝带桥的建造,同中国历史上的漕运关系十分密切,江浙一带,自古为鱼米之乡,历代帝王无不以此作为征敛财赋重地。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隋炀帝开凿江南运河,将江浙的粮食和珍宝大量运往京都。到唐代,漕运已空前繁忙,但以苏州到嘉兴的一段运河,系南北方向,载满皇粮的漕船,秋冬季节要顶着西北风进,不背纤是很困难的。苏州刺史王仲舒,为保证漕运的顺利通畅,决计下令广驳纤道,建桥湖上,并且捐出自己的玉质宝带以充桥资,桥为“挽道”,故一反江南之规,不取“垂虹架空”之石拱型,而设计为“宝带卧波”之长堤型。为使湖水通畅,采用多孔,狭墩结构。桥自元和十一年(816)动工,历四年建成,彼时,船工纤夫皆受其利。如今,宝带桥作为纤道桥的功能已不存在,世人遂将此作为凭河临风的去处,中秋月圆之夜赏风赏月赏河景,或是倚在桥墩旁,清风徐来,此时世间的一切烦恼和不快都被抛掷到九霄云外,纵然已经忘却了纤道桥所承载的血汗和艰辛。
  古往今来,运河流经之处必砌筑上长长短短的运河桥,所用材质也必然坚固拙朴,一如纤夫们宽厚有力的肩膀。放眼望去,氤氲弥漫,号子声声,一排排风浪卷起连绵的脚印,褴褛布衣,憔悴面容,倒映于万顷波涛之中。凄凉的夜雨,浸润了一部中国水利史。运河两岸烟尘蹄马,古纤道上正昂起一排黑肩,一条粗绳相连,重载的舟楫劈波向前。一路走来的是吴越春秋、魏晋士风、大唐盛世以及明清鼎盛。春去秋来,运河是纤夫望不到尽头的风景,纤道是他们终生要走的路,纤夫们走多远,文明就能走多远。于是,脚下的纤道桥也仿佛扎根于岁月深处。
  历经千年沧桑,纤道已经从最早的实用价值嬗变为当今的审美价值,负载了太多的苍凉和悲郁,也早已遁进了历史的厚尘,所有的惊异震撼,都凝聚成一声叹息:纤道桥太美了,苦难与美好的结合,柔与刚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使古纤道有了多元的审美价值。历史感、沧桑感和诗意化,又使古纤道成了一串深沉而又唯美的文化符号。图为宝带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