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求心灵自由

 聽雨軒sjh 2012-12-08

追求心灵自由

真理至高至圣吗?其实, 真理固然可贵可爱, 但知识学更高的境界是要达到心灵的自由。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1632~1677年)在他的著作《伦理学》中讨论了理性的力量和心灵自由的问题。

他认为, 人的理性力量是可以获取真理的, 真理就是符合对象的真观念。但是, 人不应止于获取真理,而应通过不断扩大和深化对真理的认识走向自由——他首先提出的是心灵自由——的王国。“心灵认识的事物愈多, 便愈知道它自身的力量和自然的法则。” “凡是一个可以真正看成智人的人, 他的灵魂是不受激动的, 而且能依某种永恒的必然性认识自由, 认识神(按,“神”指事物的本质——引者), 也认识事物, 他决不会停止存在, 而是永远享受着真正的灵魂的满足。” 《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240页、第346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这种追求可以使人把外在强制的必然性转化为内在自觉的必然性, 从而成为自己的本性, 由此本性决定而作出的活动, 属于自主活动, 这样就达到了心灵的自由。

不过斯宾诺莎体验到,要达到这一心灵的自由并非一桩易事:“我所指出的足以达到这个目的道路好像是艰难的, 但是的确是可以寻求得到的道路。从这条道路那样很少被人发见看来, 足见这条道路的确是很艰难的。……但是, 一切高贵的事物, 其难得正如它们的稀少一样。”(同上书,第346页)

斯宾诺莎可惜未读到过中国的经典《论语》, 否则他必定会欣喜地发现, 中国大儒孔子就是一个找到了这条通路的人。

孔子说:“吾十有五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不逾矩, 便是孔子从十五岁志于学起, 直到七十岁, 才达到的那种知识学上的心灵自由的境界。

矩者, 就是规矩、法则;从心所欲, 就是随心所欲、任性而为。随心所欲、任性而为而不打破规矩、法则, 看似矛盾, 却不违理。因为,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比如说, 弈棋必须遵循有形的规则、套路和无形的棋理, 初学者会产生约束感, 而高明的棋手已没有了这种感觉, 他当然仍按规则行棋, 他下出来的棋在初学者看来, 其套路已无迹可求, 棋理甚至有违反的嫌疑, 当一对高手过招时, 常能在小小的纹枰之中下出天马行空、变幻无方的棋局来。

古希腊罗马的斯多葛学派曾提出, 世界一切均由神的意志所决定, 人要是能顺应本性的生活, 也就顺应了神的意志, 而神是万能的, 故当人和神的意志一致时, 就进入到绝对的自由。这可以说是伦理学上的自由论。斯宾诺莎明显地受到了斯多葛学派的影响(斯多葛学派所说的“神”, 斯宾诺莎是把它当作“自然的本质和本性”的代名词来看待的), 不同的是, 他拒绝该派的道德自由论(这种“顺应人的本性生活”的自由论不可避免地会导向纵容毫无节制的自由),提出了自己的知识自由论。

早于斯宾诺莎两千多年, 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已发知识自由论之嚆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