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述齐斋十乐”释义——听琴玩鹤(7)

 苏西的玫瑰家园 2012-12-09

“述齐斋十乐”释义——听琴玩鹤(7)


听琴玩鹤





    《寿亲养老新书》将“听琴玩鹤”列为养生十乐之一。“听琴”当属音乐养生的范畴;“玩鹤”实指养鸟以怡情养性。养鸟如同钓鱼,其乐趣不单单在欣赏鸟的毛色、鸣叫和形态上,平日对小鸟的饲养管理更是一种乐趣。
    中老年人养鸟、喂鸟、逗鸟,提着鸟笼在林间遛鸟和放鸟,是一种享受。在阳台上或厅堂前挂上几只玲珑别致的鸟笼,养几只色彩鲜丽的小鸟,对居住在高层楼房的人,尤其是保护老年人的视力,以及平日用眼过多的者恢复视力都是大有益处的。据说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初入梨园拜师学艺时,师父说他目光无神。在老师的指点下,他坚持跟踪观看林间飞鸟,又养鸟、放鸽子,使眼睛的神经肌肉得到锻炼。之后在演饰青衣、花旦时,双目顾盼生辉,成为一代京剧艺术宗师。
这里重点谈一谈音乐养生。


古乐声声话养生

    音乐养生,由来尚矣。《黄帝内经》载:“远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在那洞穴群居、钻木取火的远古时代,人们以“动静”两种方式开创艺术养生保健的先河。尧舜时,人们患病后,最初多是用“祝由”法除邪治病,后来则发展到了以娱乐形式养生保健。《逸士传》就曾记载:远古尧帝时,有一群八九十岁的老人“击攘而歌”,因钟情歌舞而健康长寿。据史料,舜帝寿享110岁,其长寿之首就是“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在位时常与百姓一起歌舞。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出现,学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促进了艺术养生领域的推陈出新。此时,注重音乐、舞蹈养生成为尚礼尚德、陶冶情操、调理身心的一大乐事。人们从上古之时的《河图》、《洛书》的数字模型,推衍出人体的感情节律,即“律吕”之音,又称“五音调氏”的音乐体系,构成了养生保健的“五音导引”术。在孔子的弟子公孙尼子所著的《礼记·乐记》中就认为:“知律吕声音之道者,可以行天地人事也。”阐明音乐艺术能表现人的品德,影响人的性格,陶冶人的情操。故《乐记》说:“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关于音乐的选择,《乐记》认为:“宽而静,柔而正音宜歌《颂》;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贤良而能断者,宜歌《齐》。”
    在2000多年前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即已认识到了音乐对身心健康的作用在于调神、怡情,又能调整内脏功能,促进脾胃的运化,因此《内经》有“脾在声为歌的”之说。《周礼》亦谓:“乐以佾食,盖脾好音声丝竹尔。”均证实了音乐对脾胃功能有直接影响。当时,人们已有关于音乐的五声音阶(宫、商、角、、羽),与人体的五脏(脾、肺、肝、心、肾)结合起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并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记载。
    秦汉以后,音乐养生在理论上不断充实、完善、提高,在实践中不断扩展运用。《吕氏春秋》中就有《大乐》、《侈民》、《适音》、《古乐》、《音律》、《明理》等有关音乐与人性情关系的专篇论述。书中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者,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 。”说明当时已将音乐与歌舞形成了有机地结合,作为百姓强健身体之法。东汉桓谭《新论》中记载:汉文帝宫中征得战国魏文侯的乐师窦公,年已180岁,两目皆盲。文帝惊奇地问他,服食什么药物享此高寿?答曰:“年十三失明,父母哀之,教使鼓琴,日讲习此为常事。臣不能导引,无所服饵也。”古时以服饵(丹药)、导引(气功)为长生之术,窦公都不会,只是天天坚持练琴,用悠悠琴声,排遣双目失明之悲苦,而得以颐养天年。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乐书》还揭示了音乐养生的作用机理,他说:“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疏精神,而和正心也。”魏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嵇康在《琴赞》中亦认为,音乐能“去邪纳正,宣和养气”。
    唐宋以来,音乐养生倍受青睐。唐代诗人李贺,就曾用“凉馆用弦惊病坐,药囊暂别龙须席”的精彩诗句赞咏音乐在疗病健身方面的妙用。深谙音乐之理的伟大诗人白居易在诗篇中也有很多关于音乐养生的诗句,曾有诗《好听琴》曰:“本性好丝桐,心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诗句强调了音乐对人的心理调节功能。
    通过欣赏音乐来治疗疾病,促进康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还有许多记载。据《欧阳文中集》记载,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一生与抚琴弹曲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欧阳修曾患过忧郁(抑郁症)之疾,病时饮食大减,形体消瘦,屡进诸药,“而闲居不能治也”。为此,他“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音(一种古曲乐曲)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体也”。他深有感触地说:“用药不如用乐也”。后来,他的朋友杨置因屡试不第而抑郁消沉,欧阳修热情地送他一张琴,并写了一篇《送杨置序》。序中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杨置:“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劝慰杨置以抚琴来寄托心怀,排遣愁绪,康复身体。怎样才能“于琴有得”呢?欧阳修认为:“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忧思,感人之际,亦有至者”。在欧阳修看来,只要人的心理活动处在移神、疏泄、生乐的良性循环之中,对康复身体就会产生至妙之功。
    元代名医张子和治疗悲伤过度的病人,常在用药物治疗的同时,或在针灸时,找些善于声乐者吹笛弄琴,杂以歌声,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每每收到良效。他在《儒门事亲》中曾讲过这样一件事:“昔闻东山杨先生治疗府主洞泄(腹泻)不已,杨初未对病人,与众人谈日月星辰及风云雷雨之变,自辰至未,而病人闻之忘其圃(忘记上厕所)。杨尝曰:治洞泄不已之人,先问其所好之事。好棋者,与之棋;好乐者,与之笙笛勿辍。”这里的“与之笙笛”就是音乐疗法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一种有效方式。?
    明代张景岳《类经附翼》还载有“五音导引”用于养生保健的详尽论述,并对其治病机制研究颇深。他在《类经附翼·律原》中指出,音乐“可以通天地而合神明”。明代龚居中提出“歌咏可以养性情。”清代名医吴师机,尤其重视音乐疗法的作用。他在《理瀹骈文》中赞曰:“七情之为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明代医家徐迪、万全及清代的张潮均有关于音乐疗疾的病案记载。清代医书《医宗金鉴》更进一步深入地将如何发五音,五音的特点与治病的机理作了详细的描述。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音乐通过听觉、视觉途径直接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的中枢网状结构,再传给大脑皮层,能够改善及调整心血管、消化、呼吸、内分泌等生理功能活动。音乐疗法在康复医疗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近代,在单纯音乐疗法的基础上,医学专家们还开展了“音乐——电疗法”。还有人采用“音乐——电疗——经络”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把音乐信号转化成与音乐同步的低、中频电流,通过有关穴位和经络作用于人体,对心身性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冠心病等)疗效颇佳。纵观古今,音乐养生法可谓是中华养生文化史和中国医学史上灿烂辉煌的一页。


音乐养生有殊功


    《大乐》指出:“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能以一治其身者,免于灾,终其寿,全其天。”科学家很早以前就研究音乐对大脑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被定义为“莫扎特效应”。美国医学家协会曾统计了35名已故著名指挥家的年龄,他们的平均寿命为78.4岁,比美国男子平均寿命高5岁。据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调查,经常听抒情音乐的人比不听音乐的人寿命通常要长5~10年。这些都说明音乐养生是延年益寿之妙法。音乐的养生(治疗)作用可用其“入人也深,化人也速”来形容,从现代中医的养生角度看,具体可归纳为:
    (1)导气养神,宣和情志

音乐的内蕴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的,古人就将五音各调所发出的精神效应进行归类:“宫音和平雄厚,庄重宽宏;商音慷壮哀郁,惨怃健捷;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徵音婉愉流利,雅而柔顺;羽音高洁澄净,淡荡清邈”。由五音的精神效应所决定,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一般说来,宫调式和徵调式色彩明亮,具有健脾、养心的作用,羽调式和角调式色彩上较暗淡,具有补肾、舒肝的作用,商调式介乎两者间,可使人感欣慰而有清肺之功效,因此根据不同的症情,依据五行学说选用适当的音乐可获得较好养生效果。
    无论从五行还是七情理论来看,音乐对情绪的调整作用都是直接而强烈的。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音乐对情绪活动的作用,与内分泌、植物神经系统、丘脑下部、边缘系统有着密切关系,正是通过生理、心理的作用,音乐对不良情绪能够节制、疏泄、移情。音乐是情感的语言,它使心灵的负担减轻,缓和情感的自然烈性,清除其中的粗野和放荡不羁,促使人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向安和的态度转化,达到节制作用。好的音乐还可以通过情绪的疏导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宣达发泄出来以恢复心理平衡。音乐的感染力还能让人们寄托情怀,怡养心神,超脱烦恼。
    (2)改善行为,开发智力
音乐能使人全身心投入,它是一个训练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的过程。疾病状态下,音乐可使患者增加生活乐趣,增强自信心和生活能力。音乐实践还能通过刺激大脑边缘系统增强记忆力,健脑益智。脑健则体健,体健则长寿。
    (3)强化气质,提升价值

音乐是一种怡情悦性的艺术,它能够提高想象和联想,在欣赏、创造的过程中,艺术的熏陶必然使你独具灵性,气质得到强化,而流连于高雅中,人生价值也必然得到提升。体悟到人生价值的人,才会更重视生命价值,才懂得在珍惜自己的价值中享乐人生。
    (4)移风易俗,莫过于乐
孔子曾说“移风易俗,莫过于乐”,提倡以尽善尽美的音乐,通过礼、乐,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他认为音乐有利于创造美好、和谐的社会环境,而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基础。近代的《阿拉木图》宣言指出:“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匮迹,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满状态。”这里的“社会幸福、完满状态”强调了健康是社会的一种标志。因此,只有通过提高个人的素养和修养来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祥和澄澈,才会带来自己的真正健康,这种小而大之的社会效应正是音乐这样一个小艺术带来的大作用。
    匈牙利著名音乐家李斯特说过:“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动着的血液。”音乐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高雅情趣,同时,也影响着人的心理、情绪、情感及健康。音乐之所以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是因为音乐能通过人的听觉作用于人的大脑边缘系统及脑干网状结构,使人体的内脏活动及情绪、行为产生良好的协调作用。如果人体某一系统或器官病变,可以通过音乐刺激大脑神经,达到调节人体各方面功能的作用,促进疾病的改善和康复。这就是临床上用音乐治疗一些心因性疾病的原理。


疗疾健身的音乐处方

    近代,音乐养生方兴未艾,音乐疗法倍受关注。在美国大约有7 000名音乐治疗师,他们用音乐治疗应激性精神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身性疾病,而且认为对弥漫性大脑萎缩有特效。我国著名的神经、精神科专家陈学诗教授通过临床研究认为,对老年期抑郁症病人施以主动音乐治疗,会得到单一药物治疗所得不到的奇效。然而,音乐疗法的运用是有选择的,所谓“和乐平心,淫声致病”,即是强调应该正确的选择疗疾健身的音乐处方。

    现代看来,选用优美精致的音乐确能获得养生效果,一般说来,曲调平滑流畅、柔和温婉、节奏舒缓适中、和声简单和谐、音色典雅古朴、音量轻柔尽现的乐曲,满足了人的内心泰然的需要而达到养生目的。而类似古代“淫声”的迪士科之类非但对养生无益,而且对一些心脏病、高血压病患者是极为不宜的。故“和乐”平心,淫声致病,音乐治疗并非有益无害,关键在于乐曲的选择,这也是我们在音乐养生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准则。

    近30多年来,利用音乐来治疗疾病,调理身心,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治疗体系。谨将国内常用的音乐处方选介如下:

(1)宁心催眠  可选用《平湖秋月》、《银河会》、《二泉映月》、《军港之夜》、《烛影摇红》、《春思》、《春江花月夜》(民乐合奏)、《寒江月》、《大海一样的深情》和《银河会》等乐曲,以及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莫扎特的《催眠曲》、德彪西的钢琴协奏曲《梦》、海顿的《克大调托利奥》和舒曼的小提琴小夜曲《幻想曲》等。?

(2)消除疲劳  当精神疲倦时,可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彩云追月》、《假日的海滩》、《锦上添花》和《矫健的步伐》。海顿的《水上音乐》也能使您如释重负,顿消疲劳。

(3)解除忧郁 对有忧虑抑郁情绪的人,选用《光明行》、《小桃红》、《春天来了》、《喜洋洋》、《步步高》、《采花灯》、《喜相逢》、《寒鸭戏水》、《春风得意》、《江南好》和《雨打芭蕉》等,有助于消除抑郁情绪。再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西贝柳斯的《悲痛圆舞曲》、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以及门德尔松的第三交响曲《苏格兰》等乐曲,也能使人心怀舒畅。

(4)消除紧张  当你精神紧张时,可欣赏《江南丝竹曲》、《天鹅湖组曲》等,可使人得到松弛。?

(5)增进食欲  广东音乐《旱天雷》和《花好月圆》、《欢乐舞曲》等能增进食欲,是难得的餐桌音乐,又是治疗厌食症的良方。?

(6)镇静安神  当心情烦乱时,可欣赏古曲《梅花谱》、《出水莲》等。象《塞上曲》、《苏武牧羊》、《平沙落雁》和《春江花月夜》,以及贝多芬的奏鸣曲、肖邦和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柴可夫斯基的《花之圆舞曲》和门德尔松的《第四交响曲》等,也有良好的镇静安神作用。

(7)摆脱悲伤  可欣赏娄树华的《渔舟唱晚》,刘天华的《良宵》,以及中国民歌《迎春曲》等乐曲,它能帮助人们从悲哀中解脱出来。

(8)舒肝平躁  具有急躁性格特征者,可经常欣赏古曲《阳关三叠》,或舒曼的《梦幻曲》,也可听听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春风得意》、《江南好》、抒情戏曲等乐曲,也有舒心理气的作用。

(9)振奋精神  当你意志消沉时,可选择《娱乐生平》、《狂欢》、《解放军进行曲》、《金蛇狂舞曲》等乐曲。

(10)健脑益智
国内一些医学专家在研究中还发现,有的乐曲还有健脑益智作用,如:《太湖水》、《空山鸟语》、《花好月圆》、《小草》等。常听《梅花三弄》、《高山流水》、《啊,莫愁》、《二月里来》等乐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