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氏玩瓷秘诀 ( 高古瓷器)

 海外寻瓷翁 2012-12-15


郑氏玩瓷秘诀
地摊捡漏秘籍,鉴别真假
一剑封喉的绝招
郑子华著
宋代瓷器
一、汝窑瓷器
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公元1101年——1125年为北宋宫廷烧造瓷器,仅历时24年。现全世界流传下来的不足三十件。
1、窑址: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代属汝州,故名汝窑。1986年底发现窑址。
2、器型:有盘、碟、洗、出戟樽、玉壶春瓶、胆式瓶、三足洗、十瓣花口碗、葵瓣盏托、椭圆型水仙盘等。传世品以盘、洗较多,盘有大小深浅之分,以外卷足者居多,也有卧足。洗有撇口和直口,还有椭圆型四足洗。出戟樽更少见,均为小件器。
3、胎质:灰中略显黄色,俗称“香灰胎”,细腻坚硬。
4、釉色:有粉青、天蓝。釉层莹厚,光泽柔和,朴素自然而优雅,色阶在绿和蓝之间,有丝绸质感。古书记载:“内有玛瑙为釉”。
5、纹饰:以釉色取胜,仅见弦纹,有七弦、五弦,一般靠近器足根部和唇部各两弦,腹部三弦或一弦,呈凸状。釉面布满细小开片,俗称“蟹爪纹”。距器一米以外不见开片。
6、烧造方法:支烧,器满釉,底部留有支钉痕,细小如芝麻状,靠近足根部,支钉露胎处呈香灰色,支钉数为5或3。
7、气泡:40倍放大镜下,气泡寥若星辰,如玉米粒大小,气泡中心现红点状。
二、定窑瓷器
1、窑址: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一带。宋代曲阳县属定州,故称定窑。
2、器型:以民间生活用具为主,饮具、酒具、茶具、寝具和佛前供器。北宋后期烧造宫廷或官府景致用具。
3、胎质:质地洁白、细腻,泛淡黄或浅粉红色,坚致,加工极细,胎薄而轻,透光呈粉红色。
4、釉色:白色多见,黑釉、酱釉、绿釉是仿宋代漆器,釉色有漆的质感,极少而价格昂贵。白色为乳白,偏黄色,有旧象牙质感,多见“泪痕”,有“丝刷纹”。
5、纹饰:北宋早期采用刻花和划花技法,中期以后多采用印花技法,也有剔花和描金。金彩描花是用大蒜汁调金粉描画,再入窑烧制,传世品极少。
6、烧制方法:北宋早期垫烧,有圈状垫烧痕。南宋复烧,口芒,镶金、银、铜扣。
7、40倍放大镜下,偶而见高粱米大的气泡。
三、官窑瓷器
1、窑址:汴京官窑,1111——1125年,在河南开封,至今未发现。南宋官窑,也叫修内司官窑(传世哥窑?)窑址未发现。郊坛下官窑,在杭州老虎洞附近,已发现。
2、器型:碗、盘、碟、盏托、洗、瓶、炉、樽等,仿青铜器、玉器造型较多。
3、胎质:羊肝胎,深灰或紫色,胎质较松,胎骨薄。
4、釉色:月白、天青、粉青、油灰。釉色清谈,釉质润亮如玉,大开片,有窑变(墨线、膳血线)。
5、纹饰:弦纹、窑内开片纹,膳血线为贵。
6、烧造方法:薄胎薄釉为支烧,满釉,5——7个支烧痕,靠近根部(清朝仿靠近中心)。薄胎厚釉,釉如堆脂,唇口釉薄,唇下1厘米处堆釉,施釉不均匀,有露胎处,闪紫黑色,整个器件越往下釉渐厚,暴釉点釉往里卷曲。胎为釉厚的1/3,垫烧,足根露紫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7、气泡:10倍放大镜下,气泡如吐沫。
四、哥窑瓷器
1、窑址:相传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窑址迄今未发现。
2、器型:碗、盘、碟、盏、杯、瓶、炉、樽、盂、盒、罐等,还有一些仿古青铜器造型。
3、釉色:釉层极厚,无光。粉青、炒米黄、浅油灰等。
4、胎质:胎色灰黑、深灰、浅灰、紫黑、棕色、土黄等。细腻坚硬,胎土是山西降县的“澄泥”,有薄厚之分,有瓷胎和“澄泥”胎。
5、纹饰:弦纹。窑变为金丝铁线、百极破。真品底部有圈状开片。
6、烧造方法:支烧,3——5个不等的支点,支痕较大,靠近足根部,一般为单数。
7、40倍放大镜下呈吐沫状。
五、钧窑瓷器
1、窑址:河南禹县八卦村与钧台一带,金代始称钧州。
2、器型:花盆、三足炉、花瓶、盆托、洗等。器底有数字,在1——12之间,数字越大,器型越小。
3、釉色:乳浊釉,有天青、月白、海棠红和玫瑰紫。因在素胎上施厚釉,胎体晾干后釉层产生断裂,被高温烧制过程中的低黏度釉流入填补,使裂痕弥合而形成“蚯蚓走泥纹”,同时有“兔毫纹”。
4、胎质:细洁、厚重、坚密,胎色较深,呈灰白或褐紫色,器外底施芝麻酱釉。
5、纹饰:主要纹饰为鼓钉,如鼓钉洗。
6、烧造方法:支烧、垫烧。支点一般为单数,靠近足根部。
7、40倍放大镜下气泡稀朗,如豆粒大小。
六、鲁山窑瓷器
1、窑址:河南省鲁山县。
2、器型:炉、罐、壶、瓶、碗和腰鼓。
3、釉色:白釉、褐釉、三彩釉等。褐釉多饰以月白色或灰白色釉斑。
4、胎质:胎质较粗,胎色灰褐。
5、文饰:装饰方法多样,白瓷罐上施以三角褐色斑点纹,白瓷瓶上多施以蓖划双直线纹和双直线与曲线纹相间排列。
注:中国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鲁山窑腰鼓,两头粗大,中间细,鼓身饰有七弦纹,有蛇腹纹状自然开片,腰鼓的形状与唐代晚期古墓壁画上的腰鼓形状基本相似,为国宝级文物。
七、景德镇窑瓷器
1、窑址:江西景德镇,创烧于唐代末期至五代期间。
2、器型:日常器皿,最著名的是“温壶套碗”。
3、釉色:影青釉,青中闪白,晶莹碧透似玉,光彩见影,少数釉偏米黄色。北宋早期偏糙米黄色,中、晚期为纯正的清白色釉,温润如玉,光洁柔美,圈足一般无釉。
4、纹饰:刻、划、镂空、浅浮雕、堆塑、褐釉点彩等。北宋中期以刻、划为主,线条流畅,花纹清晰,构图简练、活泼,并在刻花纹饰内施加蓖纹。以后出现浅浮雕,晚期为印花。
5、胎质:洁白细腻,胎体较薄,瓷化程度高。
6、烧法:宋朝早期采用仰烧法,中期盛行覆烧。仰烧一般釉色纯正,呈青白色,圈足内无釉,内有垫痕;覆烧产品釉色偏糙米黄,足内有釉,口沿无釉。
八、吉州窑瓷器
1、窑址:江西吉安县、永和县交界处,隋代为吉州,唐五代及宋均称吉州。创烧于晚唐,兴盛于宋代,鼎盛于南宋。
2、器型:碗、盘、罐、壶、灯盏等日用品。
3、釉色: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绘彩、酱釉、绿釉。
4、纹饰:装饰讲究,采用剔花、印花、彩绘、剪纸贴花和堆塑。尤以茶盏的木叶纹和黑釉剪纸贴花(凤鸟、梅枝等)纹饰为突出。
5、胎质:较粗松、厚重,有紫黑色泛青粗缸胎、酱紫色缸胎、米黄色瓷胎和淡青色瓷胎四类。
九、建窑瓷器
1、窑址:福建省建阳县永吉镇。唐至五代烧青瓷,宋代烧黑瓷为主,逐渐形成以建窑为主的黑瓷体系。同时也烧青瓷和白瓷。
2、器型:盘、碗、罐、壶、灯盏等日用品。
3、釉色:黑而润泽,内外施釉,底足露胎,釉厚而垂流,凝聚成滴珠状。有的釉面呈黄色或褐黄色,“兔毫盏”、“油滴”更珍贵。
4、纹饰:印花、刻花、划花、剔花等。
5、胎质:厚重坚致,黑紫色。
十、龙泉窑瓷器
1、窑址:江西省西南部的龙泉地区,200——300公里瓷窑带,200多处窑址。
2、器型:日用品、仿青铜器、礼器等。
3、釉色:北宋是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色青黄。南宋以后为石灰碱釉,釉层厚。白胎的釉色白中泛青,黑胎釉色青,多有开片。
4、纹饰:白胎的有莲瓣纹、弦纹、龙纹贴花牡丹纹等。黑胎青瓷纹饰少见。
5、胎质:北宋早期胎体粗厚。南宋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白中泛青,足露胎处呈赫红色,俗称“朱砂底”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称“铁骨”。
十一、越窑瓷器
1、窑址:浙江余姚、上虞一带,唐属越州。
2、器型:执壶、唾壶、碗、熏炉、盏拖等。
3、釉色:黄釉逐渐减少,青釉多数带灰色,釉层透明。
4、纹饰:刻花、印花、划花、镂花、雕花。常见有鸳鸯纹、游鱼纹、孩童纹、花卉纹等。
5、胎质:胎体厚重坚致,色灰白。
十二、秘色瓷器(越窑中的精品)
秘色瓷器是中国最早的皇家贡瓷,唐代中期至北宋时期生产,配方工艺已失传,胎质呈青灰色,釉色呈湖水绿色。唐代大诗人陆龟蒙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法门寺地宫中发现的秘色瓷碗,离两米远处观之,总有碗中盛半碗水的感觉。釉层均匀,润亮,青碧一色。
秘色瓷器的气泡疏朗,瓷塑少见,瓷塑内壁施釉,无接痕,外施釉不到底,底涂护胎油,呈铁骨状。
十三、耀州窑瓷器
1、窑址: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宋时属耀州。
2、器型:日用品,供器。花瓣式、瓜棱式、多折式,多种多样。
3、釉色:青瓷色偏黄,有的稍绿。釉层从上至下渐薄,胎釉交接处呈褐黄色,俗称“姜黄”,有细小褐斑。
4、纹饰:刻花、印花、划花以及摸印刻划相间,以刻花、印花为主。纹样有植物、动物、人物、几何图形等。“贡品”多饰龙凤纹。
5、胎质:坚硬、色灰白,露胎处呈酱黄色。
元代瓷器
一、元青花瓷器的特征
1、胎体厚重,器型硕大。
2、进口料施亮青釉,国产料施乳浊釉。大件器施釉不到底,胎釉结合部有火石红。
3、釉面有泪痕,开黄褐色和无色两种开片。
4、大罐内外施釉不一致,内釉薄,不均匀,有淡红色或淡黄色釉层和不规则的透明釉刷痕,接胎痕凸起,有黑斑。
5、大件器多砂底,粘釉斑,有火石红。
6、青花呈色有三种:早期国产料,呈色灰暗,云南玉溪窑生产;晚期进口料,呈色浓重,有铁锈斑,迎光侧视锡光上浮,与周围青花同在一层;混合料蓝中泛紫,发色明快,浓处有铁锈斑。
7、小件器底有“奶头嘴”,大而规整,圆润。
8、高足杯采用胎连接,不封底,有“奶头嘴”。
9、釉面有窑裂和暴釉点,暴釉点闪紫砂色。
10、“满画”,繁而不乱,主题纹饰突出,呈带状。龙为细颈胖肚蛇尾,尾部呈火燃状,花嘴,有角,网状鳞。
11、胎色灰黑或灰白,有孔隙和杂质,瓷化程度不高,敲击声音发闷。
12、绘画技法多采用一笔点划,大的图案采用勾边添色留白,牡丹花朵采用工笔,叶片画成小弧型线连接,变形莲纹莲瓣分开,不借用边线,瓣尖下笔浓重,有润过边线现象。线条粗壮,中锋运笔,晕散,粗细不均。
13、40倍放大镜观察,气泡疏朗,小中见大。
二、元代釉里红特征
1、晕散、烧飞现象严重,颜色发黑。色泽鲜红的产品少,绘画简单。
2、线绘,用釉里红细线勾边。拔白,与青花拔白技法相同。涂绘,成片涂抹。
3、纹饰有花卉、松、竹、梅、动物,芦雁、人物等。
三、元代枢府白瓷的特征(卵白釉)
1、胎质:白胎,相对青白瓷的胎体厚重。
2、釉子:卵白色,粘度大,釉层厚,没有玻璃光,失透状,色白微青,有如鹅卵色。
3、器型:小件器多,碗的底足小,是碗口的三分之一。硬折角,底部露胎,足壁厚,有“奶头嘴”,削足平齐,旋纹明显。
4、纹饰:印花,不清晰,花纹有莲、菊、云、凤、鹤、孔雀、牡丹等。釉呈白色乳浊状。
5、铭纹:“枢府”最典型,印在器物内壁口沿下,“枢”和“府”分别印在相对的位置。“太禧”、“福寿”也常见。
明代瓷器
一、洪武朝瓷器
1、大件器明显增多,器型比较敦厚,较元代端庄舒展。
2、釉色:釉面青白。底足、青花用料和色调与元代类同。青花色泽偏灰暗,足与器身釉面色调不一致,所用釉料不同所致。釉里红又称“釉里黑”或“釉里灰”。
3、胎体:官窑器稍有厚重感,瓷化程度比较高,坚致细白。民窑器出现浆胎现象,胎体断面呈泥土黄色,大多数为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
4、底足:小件器底足有“奶头嘴”,瓶、罐为砂底,少数器为釉底,足跟浅,足壁厚,内足壁呈斜坡状,足跟平切。民窑碗、盘内心有一圈均匀的淡红色露胎“涩圈”,底足都有火石红。
5、纹饰:层次多,较元代疏朗,主要有折枝牡丹,扁菊。民窑纹饰多写实,反映浓郁的生活气息。
6、色泽:青花不晕散,呈暗灰或黑灰。釉里红发色不纯正。
有元代遗风,又不同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或釉里红瓷器,便是洪武时期的产品。
二、永乐朝瓷器
1、器型:清秀、圆润、灵巧、秀美、端庄。执壶、卧壶、扁腹绶带葫芦瓶、轴头罐、无档樽、花浇为永乐朝特有。青花压手杯尤为珍贵。
2、胎体:胎土淘炼精细,胎体轻重适度,极细的白砂底,洁白细腻滑润,手拂无挡手的感觉。永乐瓷器迎光侧视胎体呈淡粉红色或淡黄色(肉色)。
3、釉面:亮青釉,肥厚莹润平静,无橘皮纹。底、边角与釉薄处闪露胎骨的颜色。聚釉处闪浅淡的青色。琢器表里釉均匀一致,放大镜下气泡呈大、中、小状,排列不整齐。
4、纹饰:线条纤细,风格潇洒,双钩小笔填色,色调凝重古雅,绚丽鲜艳。青花用“苏麻离青”钴料,浓翠晕散,有结晶斑,呈凸凹不平状,深侵胎骨之中。
5、器口:圆器中的撇口器,口沿极薄,有锋利感,有棱角而不浑圆。
6、胎体衔接:修胎精细,琢器胎体的衔接痕微露,不及元、明初明显。
7、底的白釉:施釉匀净,少有薄厚不均现象,釉薄处泛黄,釉厚处显露乳白色或稍闪青色,器底白釉开细纹片。
8、器足:有高深外撇式圈足、内墙外撇式圈足、里外直收式圈足、齐平式圈足。底足平削,足根窄,露胎处泛火石红,足内墙泛黄斑。
9、款识:“永乐年制”均为篆书,写在花朵中,写在其他处的均为赝品,笔划折角处浑圆,起、落笔处比较尖细,字体结构紧凑,形状歪歪扭扭,书写端正的均为赝品。
三、宣德朝瓷器
1、器型:凝重浑厚,制作精细,同类器型与永乐器有细微的差别。扁腹绶带葫芦瓶、八角烛台、花浇,另有新创器型,鸟食罐、蟋蟀平罐和“大德吉祥场”文字罐等。
2、釉面:橘皮亮青釉,细润肥厚。
3、胎质:细腻坚致,修胎精细,接痕不明显,胎体比永乐时期厚重。
4、青花料:有进口的“苏麻离青”、混合料、国产料三种。进口料晕散浓重,有结晶斑,深入胎骨。
5、纹饰: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官窑以小笔触上彩,多次涂画。民要窑一笔涂抹。
6、款识:六字楷书,也有四字,部位不定。“德”字心上无横,字迹拙扑苍劲,格式不整齐。
7、器足:细纱底,手感滑润。赝品用手抚摸有划挡皮肤的感觉,胎过于坚硬。另外还有台阶底、斜坡式盘底、齐足底、实底高足、卧足等。盘、碗底足有棱角,大盘底足外削。
四、正统、景泰、天顺时期瓷器
1、器型:正统时期瓷器的风格接近宣德晚期,天顺时期的瓷器与成化和弘治器相似,天顺时期的瓷器留存较多,时代特征更为明显。
2、胎体:厚重疏松,正统瓶、罐器口造型与宣德直径形状一样,天顺器口与成化时期相同。
3、纹饰:一笔点划与明早期相同,中锋运笔,所绘大片卷云纹和人物,具有这一时代的特征。
4、底足:削修不细致,浅宽平砂底或微内凹的纱底,带有火石红痕,个别沾星点窑渣。
5、分析排比法:运用排比方法分离出宣德和成化器,余下的便是这三朝的瓷器了。
五、成化瓷器
1、造型:成化无大器,精巧俊美,比较简单。斗彩花鸟纹高足杯、鸡缸杯、高士杯、三秋杯、天字罐等,都是经典之作。
2、胎质:细腻、纯净、轻薄,迎光侧视呈牙白或肉红色。
3、色泽:淡雅、沉静。釉质肥厚,青花分色淡和色浓,浓重者近于宣德晚期青花色泽。彩色瓷呈“姹紫”之色。
4、纹饰:线条纤细,圆润。鲜红色深艳,色层淡薄。绿色闪黄。紫色彩厚,无光泽。文饰图案化,宝相花、团花运用对称、连续等手法。
5、器足:成化器足饰青花边线的,青花边线规整,紧靠足根部,靠足根无釉处的圈线着色重,内圈线清淡。
6、款识:笔法苍劲有力,中锋用笔,错落有致,笔道圆润流畅,如同出自一人之手。排列不整齐。
六、弘治瓷器
1、胎体:规整纤巧,薄厚均匀,与成化器相同。
2、肥腴滋润,洁白光亮,玉质感强,早期白中闪灰,中期灰中闪青,晚期呈亮青色。弘治黄釉为娇黄色,质量空前绝后,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
3、纹饰:线条纤细圆润,比成化时期更柔和舒展。
4、器型:庄重圆润,精巧俊美,少有厚重大件器,小件器造型简单。
5、器足:处理光滑圆润,足墙比成化时期略矮,内墙直立,釉色深浅不一。官窑青花器中盘碗之类,有器足双边线的特征,盘有塌底现象。
6、款识:“大明弘治年制”中治字三点水低于台字,弘字的弓字与么字贴得很紧。
七、正德瓷器
1、胎体:大件器多,胎体厚重,修整不如前朝,工艺粗糙,接痕明显。
2、器型:绣墩、插屏、山型笔架、宫碗、出戟瓶。
3、釉面:白中闪青,肥亮,底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征。
4、纹饰:回教、道教色彩的装饰较多。青花绘画除一笔点划外,常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线条流畅粗率。
5、器足:修切平齐,也有滚圆状出现,浅足向里收敛,有跳刀痕和塌底现象,有的足心有凸乳。
八、嘉靖瓷器
1、器型:大件器多,多种多样,典型器为方型、棱型。
2、胎体:厚重,修胎不规整,接痕明显,甚至出现断裂,器里更加明显,底心塌陷。
3、器足:圈足向内收敛,可以用手指挂起。薄胎器足为滚圆矮浅直壁圈足。
4、釉面:粗糙不平,小件器物细润肥厚,青花有晕散现象。
5、色泽:使用回青加石青料,呈特殊的紫色,也有发浅黑灰色。青花及白釉器物于口沿处涂刷酱黄釉,底施亮青釉。
九、隆庆瓷器
1、器型:古雅但不规整。仿品棱角坚挺,胎质坚硬,修胎规整,与真品反差较大。
2、胎体:细密坚致,缸、罐、大盘等大件器与嘉靖时期相同。仿品胎是用现代工艺烧成,硬度远远超过真品。
3、釉面:纯净肥腴温润,足底施亮青釉,釉面光素无纹。
4、色泽:使用回青,呈色蓝中泛紫。
5、纹饰:碗盘等器型以蟠鲡纹做主题或边饰,色泽浓重,大件器少,小件器多。民窑青花色调浓艳,画意疏简,多绘山石兰草、月亮玉兔、松竹梅之类。
6、款识:写“大明隆庆年造”,很少写“大明隆庆年制”,中锋运笔,笔画格外挺拔,线条粗放,色泽浓艳。
十、万历瓷器:
1、器型:梅瓶、蒜头瓶、葫芦瓶、镂空洗口瓶、军持壶、花觚、雕塑类等。
2、胎体:胎体粗松,厚重,不规整。
3、釉色:肥厚细腻,有玻璃质感,呈乳白色或亮青釉。
4、色调:早中期呈蓝中泛紫,晚期灰暗晕散。五彩色泽浓艳热烈,枣皮红色最具特色。
5、工艺:镂雕、镂空、开光、暗刻花等。画风繁缛,布局满密,具有粗犷的民间色彩。晚期画风更不考究,布局繁密,比例失调。万历彩瓷总体视觉上是饱满热烈。
6、底足:大件器粗沙底,外底中心微内凹,中心处施釉脐。官窑盘碗器圈足滚圆,民窑器足有放射状跳刀痕和火石红。
7、款识:青花款多写于足底和口边或肩部,两行六字楷、篆间有,还有红彩、赭彩。
十一、天启朝瓷器
1、器型:形状不规整。市场上有日本仿天启朝瓷器,日本风格突出。
2、胎质:大多粗糙,淘炼不精,笔筒、方尊等器较精致,胎体重,修胎规整,内壁很粗糙。
3、釉色:白中闪青,有的发灰,个别器浆白釉。釉面亮泽度弱,施釉较薄,口沿施酱釉。
4、纹饰:多饰花蝶、花卉、梅花、婴戏、人物故事等图案,花蝶纹饰多装饰在哥釉罐上,蝶画的呆死,不像。
5、器足:带有放射状跳刀痕,足端露胎较多,有粘沙现象,有的足心有乳钉突起,碗类有玉环足。
十二、崇祯朝瓷器
1、胎体:器型不规整,胎体厚重、粗糙,底足有旋削跳刀痕和粗重刮刀痕,多有粘沙现象,官窑和民窑的精品十分少见。
2、器足:露胎较多,器足较高,修整平齐,圆足修的宽圆。
3、色泽:较明早期青花清淡明快,有的青花晕散。
4、釉色:多为亮青釉,釉面稀薄,器口普遍涂一圈黄色酱釉。
5、纹饰:既受明朝各代影响,又开辟了自己的风格,为青初纹饰风格起了铺垫作用,是承上启下阶段。
6、款识:官窑楷书款,字体草率,少见隶书写干支纪年款,多见随意乱写的“宣德”、“成化”、“嘉靖”等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