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92年上海設縣【圖文】

 還舊樓主. 2012-12-27
 

  元代至元二十九年,即公元1292年,上海正式设县,延续至今,已有700多年了。上海设镇更早,时在1267年(宋咸淳三年)。图为大境庙,始建于明代万历年,清代建为三层华阁,为远眺胜地。

 
  和内陆城市不一样,上海的敌人历来来自海上。明代以降,国内海盗和琉球倭寇合伙抢劫东南沿海。不得已,上海筑城墙。堆成了城墙,也挖成了城濠。图为南市与租界的护城河。

 
  护城河环绕县城,长5.5公里,宽20米,深6米。1911年,城墙被拆,填浜筑路,护城河也就变成了后来的环城马路,即民国路(今人民路)和中华路。

 
  明嘉靖三十年(1553年)建成的城墙长九里,高二丈四尺。原有肇家浜、方浜东西平行穿过城中央。所以,小东门、东门和西门边还分别附有三座水门。图为小东门,正名宝带门。

 
  城墙初建时,有六个陆门:大东门(朝宗门)、大南门(跨龙门)、老西门(仪凤门)、老北门(晏海门)、小东门(宝带门)、小南门(朝阳门),到了太平军东进时,又建新北门。清宣统元年至二年,上海城墙在“拆”与“保”的争议中,县政府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先后增辟了3座城门,即在西门南增辟尚文门(俗称小西门),北门西增辟拱辰门(俗称小北门),宝带门北增辟福佑门(俗称新东门)。然而,新辟的3个城门存在的时间极短,仅一二年时间。所以,民国初期,老城厢共拆除10座城门。

 
  遥想当年老城厢,河上有桥,浜中行船,水是活水,城是青城,一派田园城市景象。图为新北门,1860年开建,外接丽水路,正名障川门,由李鸿章命名,“障百川”意为“障刘丽川”。

 
  城与墙。水濠城墙是古代城市的象征。它围住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城市文明的开端。城外则是另一番天地。图为老城墙一角。

  城墙建成三百年后,上海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时期。城内人口急剧增加,马路、河道越加拥挤,水越来越脏,田园般城市不复存在,人们沉醉于商业繁荣的梦幻中。图为城内百业兴旺。

  黄婆专祠亦称布匹庙(后改称先棉祠),1826年(清道光6年)在城厢西门内半段泾李氏吾园右侧始建先棉祠。后吾园改建为龙门书院,祠由书院兼管。1906年(光绪32年)祠之头门、戏楼等俱毁。

 
  城隍庙是供养城市保护神的庙宇。上海的“城隍老爷”秦裕伯是宋代大词人秦观之七世孙,祖籍扬州。秦于洪武六年(1373年)过世,朱元璋下谕旨,请他的灵魂做城隍老爷,保上海一方平安。

歡迎進入個人圖書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