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孩、小猫和大人的话——介绍上海作家任溶溶和他的作品

 解连环 2013-01-02
小孩、小猫和大人的话
——介绍
上海作家任溶溶和他的作品
              小 孩 的 话

              小猫懒,小猫懒,
              从大清早睡到晚。
              一天我做多少事?
              学习、 
                劳动 
                  和游玩!
              可它他蜷成小毛团
              呼噜,呼噜,
              睡个没了又没完。

              小 猫 的 话

              小孩懒,小孩懒,
              从晚睡到大清早。
              一夜我做多少事?
              老鼠一只、
                两只、
                  三只给捉到!
              可他抱个大枕头,
              呼噜,呼噜, 
              睡个没完又没了。

              大 人 的 话

              一天二十四小时,
              白天夜晚各一半。
              小孩只看到白天,
              小猫只看到夜晚。
              白天夜晚全看看,
              小孩小猫都不懒

  1990年春节,在上海诗人和翻译家的迎春诗会上,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和电台的播音员白宾、方舟一起朗诵了他的诗作《小孩、小猫和大人的话》,以其幽默、机智和哲理,博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溶溶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和翻译家,他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我叫任溶溶,我又不叫任溶溶》。他很风趣地说:"我叫任溶溶,其实我不叫任溶溶。我家倒真有个任溶溶,那是我女儿。不用说,先得有我女儿,才能有女儿的名字,先得有我女儿的名字,才能有我用的她的名字,我是在她生下来那年开始专门做儿童文学工作的。知道我女儿的岁数,就知道我专门从事这工作的年头了:她是属狗的。"这充分体现了任溶溶幽默风趣的风格。
  任溶溶原名叫任以奇,1923年5月出于上海,原籍广东鹤山。1945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中国文学系。早年参加文字改革工作,后来从事翻译和儿童文学创作。解放后,曾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担任编审,上海译文出版社任副总编辑。四十年来,任溶溶译介了俄国、前苏联、意大利、英国、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奥地利、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捷克等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一百多种,其中有普希金的童话诗、马雅可夫斯基的儿童诗、叶尔肖夫的专篇童话诗《小驼鸟》;盖达尔的小说《铁木耳和他的队伍》、《军事秘密》,伊林娜的《古丽雅的道路》,阿·托尔斯泰的《俄罗斯民间故事》,罗大里的儿童诗和童话《洋葱头历险记》、《木偶奇遇记》,阿·林格伦的童话《住在屋顶上的小飞人》、《小飞人又飞了》、《小飞人新历险记》,伯德克尔的小说《西拉斯和黑马》……在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同时,任溶溶还创作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出版了诗集《小孩子懂大事情》、《给巨人的书》,童话集《没头脑和不高兴》,小说《我是个美国黑人孩子》,文选《给我们的巨人朋友》等。其中童话《天才杂技演员》拍成了木偶片,《没头脑和不高兴》拍成了动画片,受到小孩和大人的一致好评。儿童诗《你们说我爸爸是干什么的》,获得1980年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古话说:文如其人。任溶溶是一个很乐观很风趣有着广泛爱好的人,是一位对生活满怀信心对事业执著追求的人。他写的儿童文学作品,不论是《没头脑和不高兴》、《一个天才的杂技演员》这一类童话,还是《你们说我爸爸是干什么的》、《小孩、小猫和大人的话》这一类儿童诗,都充满生活的机智,儿童的童趣,文字看似普普通通的白话,内里却跳荡着一颗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儿童的深沉博大的心,蕴含着耐人咀嚼的韵味。台湾评论家谢武彰曾这么评论任溶溶的儿童诗作:"任溶溶先生的作品,无疑的,是可以成为台湾儿童诗作者的一面镜子。"阅读任溶溶先生的作品,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愉快的经验。至少,我们可以从中找出不少特点和美好的质素,而且是独树一格的'任溶溶式'的……他的作品看似轻松愉快、自由自在,其实一定也是经过千锤百炼,把坚硬的钢铁炼成了绕指柔,看来十分愉快。这样的诗风,在海峡两岸的众多儿童诗作者中,也是独创一格的,也是难以出其右的。"(谢武彰:《机智、心理、生活——任溶溶先生儿童诗初探》)这个评价是客观的,很能说明问题。这里不妨读一读任溶溶写得比较短的诗作《爸爸的老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怎样把他那一颗不老的心融入童心童趣中去的,可以感受到他是如何把平谈的生活写得有滋有味的,可以领悟到他是如何透过表象去把握人生哲理的:

              谁不知道我的爸爸,
               他是大数学家,
              再难的题也能解答,
               嗨,他的学问真大。

              我这有学问的爸爸,
               今天 
                一副严肃样子。
              他有什么要紧事情?
               原来去看老师!

              我的爸爸还有老师?
               你说多么新鲜!
              这老师是怎么个人,
               我倒真想见见。

              我一个劲求我爸爸,
               带我去看看他。
              我的爸爸眼睛一眨,
               对我说道:"唔,好吧!"

              可是爸爸临走以前,
               对我反复叮咛, 
              要我注意这个那个,
               当然,我什么都答应。

              我一路想这位老师,
               该是怎么个人。 
              他一定是胡子很长,
               满肚子的学问。

              他当然是比爸爸强,
               是位老数学家。
              他要不是老数学家,
               怎能教我爸爸?

              可是结果你倒猜猜:
               爸爸给谁鞠躬?
              就算你猜三天三夜,
               一准没法猜中。

              鞠躬的人如果是我,
               那还不算希奇, 
              因为爸爸这位老师,
               就是我的老师!

              不过我念三年级了,
               她呢, 
                还在教一年级。
              她是我爸爸的老师, 
               你说多有意思!

              这老老师看着爸爸,
               就像看个娃娃:
               "你这些年在数学上,
               成绩确实很大……"

              你想爸爸怎么回答;
               "我得感谢老师,
              是老师您教会了我,
               懂得二二得四……"

              我才知道我的爸爸,
               虽然学问很大, 
              却有一年级的老师, 
              
 曾经教导过他。

  我在念中学的时候就读过他译的《列宁的故事》、《铁木耳和他的队伍》、《古丽雅的道路》,给过我很深的教育。待到我在电台工作时,曾约请他为儿童文学创作撰写过文章。对于这样一位长期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和翻译并卓有成绩的作家,对于这样一位谦虚、乐观、风趣、平易近人的长者,我是很敬佩的。1994年4月15日,我上他家拜访了他。他家是老式房子,居室内十分简朴。这使我想起一位作家的话来:生活十分简朴,知识绝对富有,成为强烈反差。他谦和地对我说:"创作对我来说,还刚刚开始。我的主要作品,好像还没有写出来。脑子里坯有很多东西可以写,但是还没有写出来。但是人已经到了这个岁数了。不知如何,但反正我是要写的。而我的创作确实从翻译开始的。我搞儿童文学翻译工作很多年了。我最早发表的儿童翻译作品,是1946年。从翻译中我学会了很多,而且进了这个门。我后来翻得多的是马尔夏克的诗,还有米哈尔科夫的诗,意大利罗大里的诗。我在翻译当中感到,我有东西可以写。我写东西跟他们不同。他们那样写法的好处,我得到了,但是我觉得,听我来写,跟他们也不同。于是,我把我可以写的东西,记在本子上。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我写得最多的是1962年左右,写了很多,都是一口气写下来的。脑子里酝酿已久的东西,像脱缰似的停也停不住,一下子就写出来了,就是《小孩懂得大事情》那本东西。可惜不久就文化大革命,停搞了。等到一粉碎"四人帮",又有一个高潮,又写了很多。其中有一些我自己还比较喜欢。最近又停下来,因为编辑工作、翻译工作占的时间很多,我翻译不能停,而且赶。我本想今年可以创作了,现在看来今年创作不行了。我希望明年把翻译的事情料理料理,转到创作,安心搞创作。只要活着,我总是做文学工作。我现在岁数很大了,我好像没有老的感觉,可能也是从事儿童文学的缘故。" 
  当我问及他从事创作和翻译的追求时,他的回答也是别有见解,深有体会的:"因为我是翻译儿童文学、有个最大特点,读者对象非常鲜明,是译给儿童看的。所以,我讨巧就是我运用口语。凡是我说不出来的词汇,我大概都不会用的。我用的词汇一定是我讲得出的。我创作也是走这么一条路子,都是口语的,有趣的。儿童文学,跟所有文学一样,我有这么一句话,就是各吹各的号,百花齐放嘛,各吹各的号。都照我的那个写法也不行,都照别人的写法也不行,也不妨吹吹我的号。 
  我写的诗里,噱头也蛮多的,题目也古里古怪,里面大字小字也用一点。画家朋友也跟我搭挡很好,例如詹同,他是我的老朋友,他摆他的噱头,我摆我韵襞头,目的合起来使得孩子感兴趣。应该说,我写的东西都讲点道理,都有点道理,通过各种方式使得小孩子听我的,他不听你的,你的道理再好也等于白讲。大概,我写东西就是这么个路子。而这一些我从翻译当中学得了不少。举个例子,马雅可夫斯基就很会摆噱头,他题目里面都是璩头,像马尔夏复克、罗大里讲的都是道理。都是革命道理,但是一点不觉得,讲得很好玩。我就学他们这个办法。所以,我的创作是学来的,一点不假。不过我理会到那一点,就加油加酱,使得它更加为我所用。"
  正如任溶溶的创作,他的译作也长期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与他十分注重对象感,使有味道的外国文字变成更有味道的中国文字,让小读者读懂,读得有味道,是很有关系的。这里引用他翻译的《长袜子皮皮冒险的故事》第五章中的一段,这是1958年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得主,瑞典作家阿·林格伦的作品,我们可以读到任溶溶运用简洁口语,译得十分流畅,充满童趣的译风:

  皮皮、汤米和安妮卡坐在威勒库拉庄外面。皮皮坐在院子门这边柱子上,安妮卡坐在院子门那边柱子上,汤米坐在院子门上。这是八月底一个温暖的美好日子。紧靠院子门长着一棵梨树,它把它那些树枝低低垂下来,孩子们不花什么力气,坐在那里伸手就能采到最熟的金黄色八月梨。他们又啜又啃,把梨的子儿吐到街上。
  威勒库拉庄正在小镇和乡下交界的地方,马路也正好在这里变成乡村大道。镇上的人喜欢到威勒库拉庄过去一点的地方散步。因为那里的景色最美了。
  三个孩子正坐在那里吃梨,二个小姑娘沿着从镇上来的路走过。她看见他们就停下来问: 
  "你们看见我的爸爸打这儿走过吗?"
  "唔,"皮皮说,"他什么样子,长着蓝色跟睛吗?"
  "不错。"小姑娘说。
  "中等身材,不太高也不走矮吗?"
  "不错。"小姑娘说。 
  "戴黑帽'子穿黑鞋吗?"
  "不错,一点不错。"小姑娘赶紧说。
  "没有,这样的人我们没见到。"皮皮斩钉截铁地说。
  小姑娘很失望,一声不响的走了。 
  "喂喂喂,"皮皮在她后面叫,"他是个秃顶吗?"
  "不是,他头一点也不秃。"那小姑娘生气地说。
  "他倒运气。"皮皮说着吐了一颗梨子儿。 
  那小姑娘急急忙忙往前走,皮皮又叫: 
  "他有一对超级大耳朵吗,一直搭拉到肩膀上的?"
  "没有,"那小姑娘说,接着吃惊的转过身来,"你是说你看见一个人走过,摆动着他那么大的一对耳朵?"
  "我没见有人走过摆动着他的耳朵,"皮皮说"我只知道人人走路都摆动腿。"
  "嗨,你真傻,我是说你是不是看见有人走过,长着那么大的一对耳朵。" 
  "没有,"皮皮说,"没有人会长那么大的一对耳朵。哈,那太荒唐了。像个什么样子呢?是人就不可能有那么丈的耳朵。" 
  "至少在这个国家里没有,"她想了一下又补充说,"在中国就不同,有一个。有一回我在上海见过一个人,耳朵大得可以当雨披用。下雨他就钻到耳朵底下,又暖和又舒服。啊,这真是个快活好时光!当然是那个人不是耳朵。要是天气太坏,他还请朋友和认识的人到他的耳朵下面来安营扎寨。外面劈劈啪啪下着倾盆大雨,他们安坐在耳朵下唱他们伤心的歌。因为他有这么一对耳朵,大家都喜欢他。他的名字叫海上。你真该看看海上早晨跑去上班的样子,他晚上不肯睡,所以早晨总是到打钟上班才赶到。他跑着的时候,后面张开两只耳朵,就像两张黄色的大船帆,你真想不出有多好看。"
  那小姑娘早就停下来站在那里听皮皮讲话,这时听得嘴都张大了。汤米和安妮卡连梨都忘了吃。他们只顾着听她讲。 
  "他的孩子多得数也数不过来,最小的一个名字叫彼得……"皮皮说。 
  "不对,中国小朋友的名字不叫彼得。"汤米插进一句。 
  "他太太也这么跟他说。'中国小朋友的名字不叫彼得,'她跟他说了。可是海上这个人的脾气天下第一倔,他说这孩子要么取名叫彼得,要么连名字都不要,说着他坐在墙角里,把耳朵拉过来蒙住脸发脾气。他太太当然只好算了,因此这个孩子的名字就叫彼得。" 
  '噢,真的吗?"安妮卡说。
  "这是全上海最可怕的孩于,"皮皮说下去,"他吃东西那么麻烦,他妈妈头都疼了。你大概知道,中国人吃燕窝?他妈妈就坐在那里,捧着一盘燕窝喂他吃。'来吧,小彼得,'她说,'咱们为了爸爸吃一大口。'可是彼得只是闭紧嘴唇摇头。最后海上气得说了,他要不为爸爸吃掉这燕窝,就再不弄东西给他吃。海上说到就一定要做到。因此这个燕窝从五月吃到十一月,每顿饭从厨房里拿出来,又拿回厨房去。七月十四那天,妈妈问是不是可以给彼得吃个肉丸子,海上说不可以。"
  "胡说八道。"路上的小姑娘说。 
  "对,海上就是这么说的,"皮皮说下去,"'胡说八道!'他说。'只要不作对,这小鬼就不会吃不下这个燕窝。'可是彼得就是闭紧嘴唇,从五月闭到十月。" 
  "他不吃东西怎么能活这么久呢?"汤·米很惊讶。
  "他活不了,"皮皮说,"他死了。就为了作对。十月十八死的。十九日下葬。二十日一只燕子飞进窗子,在桌上那个燕窝里下了一个蛋。它就这样利用这个燕窝,什么也不浪费。不坏!"皮皮高兴的说。接着她看着路上那小姑娘,想着心事。那小姑娘简直弄糊涂了。 
  "你的样子多怪呀,"皮皮说,"到底为什么呢?你不会以为我坐在这里吹牛吧?到底怎么回事?是这么想你就说吧。"皮皮卷起袖子吓唬她说。 
  "不不不,一点也不,"那小姑娘慌忙说,"我不说你吹牛,绝对不说;不过……" 
  "不不不,一点也不,"皮皮说,"我正是在吹牛。我吹牛直吹到舌头发黑,你不知道吗?你真相信一个孩子不吃东西能从五月活到十月吗?当然我很清楚,三、四个月不吃东西没问题,'不过这是从五月到十月啊!这是胡说八道!你完全应该懂得这是吹牛。你不该让人逼着你相信他们胡说八道。" 
  于是小姑娘头也不回的走了。 
  "人的头脑竟会这么简单,"皮皮对汤米和安妮卡说,"从五月到十月,真是太荒唐了!"


                        1994.4.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