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郭喜军主诊)
王某某,女,51岁,无业,石家庄市人。患者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20年,伴嗳气、反酸10天。其舌红,苔黄稍腻、脉弦。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性胃炎。西医诊断为糜烂性胃炎。此乃脾湿化热,胃阴损伤之胃脘痛。治当运脾理气,清热养胃。故用六君子汤加减治之。本案在传统辩证基础上,根据胃镜下胃黏膜多发生糜烂及红肿的表现,将糜烂性胃炎视为一种内生疮疡。故本方用黄连、煅石膏清热泻火,生肌敛疮,效果明显。 患者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20年,伴嗳气、反酸10天。20年前患者出现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一直服用中西药物治疗,效果欠佳。10天前无名显诱因出现嗳气、反酸,服用药物不缓解,遂来我院诊治。 初诊(2009年6月12日):证见上腹部疼痛,有灼热感,进食后加重,伴口干、纳呆、嗳气、反酸、大便正常、小便黄。诊其舌红,苔黄稍腻、脉弦。检阅实验室报告: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性胃炎。此乃脾湿化热,胃阴损伤之胃脘痛。治当运脾理气,清热养胃。拟用六君子汤加减治之。 处方: 云苓12g,白术9g,陈皮l2g,法半夏9g,砂仁9g,麦冬12g,石斛12g,藿香12g,香附15g,元胡12g,白芍20g,煅石膏20g,黄连lOg,乌贼骨12g,甘草10g。7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6月19日):服药7剂后,疼痛减轻,无嗳气反酸,纳食好转,二便调。诊其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此乃脾胃热减,故煅石膏改为12g,去乌贼骨。 处方: 云苓12g,白术9g,陈皮l2g,法半夏9g,砂仁9g,麦冬12g,石斛12g,藿香12g,香附15g,元胡12g,白芍20g,煅石膏12g,黄连lOg,甘草10g。10剂,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6月29日):患者上腹疼痛明显减轻,无嗳气反酸,纳食增加,二便调。诊其舌偏红,苔薄黄,脉偏弦。此乃脾胃之热大减,脾胃运化明显好转。继续服用上方治疗。10剂,日一剂,水煎服。 四诊(7月10日):患者症状消失,纳可,寐安,二便调。诊其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复查胃镜示:浅表性胃炎。此乃脾胃调和,疾病已愈。 按:胃居中焦,与脾以膜相连。胃属腑而主表,脾属脏而主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胃腕痛的表现主要在胃,但又与肝脾密切相关。本病病因大体可归纳为进食因素和精神因素两个方面。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食物或嗜食生冷,损伤脾胃。辛辣燥热损伤胃络或嗜生冷,生湿化热损伤胃络,胃失和降,气机都滞而成。根据胃镜下胃黏膜多发生糜烂及红肿的表现,有研究认为糜烂性胃炎是一种内生疮疡。故本方用黄连、煅石膏清热泻火,生肌敛疮。云苓、白术健脾补中、运脾化湿、补而不助邪,利而不伤正,使养阴不助邪。陈皮行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泻、能补、能和之功,配香附既能和胃理气,又可疏肝止痛,砂仁,法半夏理气和胃、消痞,使养阴不致腻;藿香化湿和胃;麦冬、石斛甘凉濡润、滋胃养阴,使运脾不致躁胃,脾胃调和,燥润相适;元胡行气止痛;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脾胃调和,运化正常,疾病痊愈。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12.胃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