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证实验录(4)

 学中医书馆 2013-01-08

临证实验录(4)

时间:2010-07-27 13:30点击: 1639
 
桂枝1Og 白芍10g 甘草6g 葛根15g 生姜3片红枣5枚
 
仅服一剂,诸症全消。
 
案七:小柴胡汤证其一
 
郝某,32岁,高城村人。体素虚弱,营养不良,产后四十日伤于寒,症见寒热往来,寒时衣被重重仍战栗不已,热时汗出淋漓致头发尽湿,纳呆恶心,进食少许,顷刻吐出,大便不干,二三日一行,口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无力。
 
脉症相参,属少阳病无疑。该村合作医疗所于治民老先生拟:柴胡9g ,半夏6g ,黄芩9g ,党参6g ,炙草3g ,生姜3片,红枣3枚,服后症不解。于先生荐余诊治,视其方证相合,何以不效?踌躇良久,方悟产后体虚,气血双亏,正气不足,难以鼓邪外出。譬如作战,宜增兵添将,充实武力装备,则势如泰山压顶,何患匪寇不灭!遂将原方之党参改为人参1Og ,仅服一剂,诸症皆失。
 
由此可见,临证必须详察证情,细析病性,丝丝入扣,格格相吻,方能效如桴鼓。
 
案八:小柴胡汤证其二
 
辛某,男,30岁,豆罗人。每日午后,寒止热即至,热去寒复生(体温39℃)。热时心烦汗出,解衣揭被,寒时战栗鼓噤,厚被犹冷。俟天明汗出,其热始退。住院半月,症状依然,经各种检查,均未发现异常,遂求中医会诊。
 
患者面黯形瘦,二目微黄,舌尖红,苔黄厚腻。询知时有眩晕,默默不欲饮食,口干,口苦,思饮,小便短黄,大便偏干,二三日一行。腹诊无压痛,脉浮而弦滑。
 
眩晕、不食、咽干、口苦、寒热往来,皆为少阳病证。
 
结合苔脉诸症分析,证为湿热郁阻少阳,枢机不利,故累日不解。幸其正气尚可,且未经汗、吐、下误治而内陷,一直居于表里之间。若鼓邪外出,则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和顺,身热自解。然湿热之邪郁于少阳,与单纯少阳病治法不同,宜将宣化、渗利之品与和解少阳之剂共冶于一炉,假三焦之道以泄之。拟小柴胡汤加味:
 
柴胡24g 黄芩10g 半夏15g 党参10g 甘草6g 茵陈10g 苡仁15g 杏仁10g 滑石15g 一剂
 
二诊:当晚体温降为37.2℃,次日36.1℃,胃纳增加,大便一日一次,黄苔变白,仍厚腻,脉弦滑。患者要求出院,遂将原方柴胡减量为12g ,付与二剂。
 
李映淮老师评语:湿热蕴结,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甚佳。
 
案九:小柴胡汤证其三
 
罗某,女,24岁,张村人。发热6天,体温39℃。症见寒热往来,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口苦思饮。饮后旋即吐出,寐后谵语不休,小便短赤,腹软无压痛,舌红绛。苔薄白,脉象细数。
 
时在三伏,阳暑为患。邪入少阳,本应和解以治。但阴津如此之亏,实为内伤重而外感轻也。叶天士云:“温邪伤液,急则变为痉厥,缓则变为虚劳。”今已谵语。风动在即,急宜滋阴益津,和解清热。若不滋阴,则水不济火,其热必不可退;若不清热,则热势狂盛,更易耗伤阴津。故滋阴清热,双管齐下。徐灵胎云:“发汗有二法,湿邪则用辛燥之药,发汗即所以去湿;燥病则用滋阴之药,滋水即所以发汗。”本案虽非宜汗,然此说可师。拟小柴胡汤合增液汤加味,甘凉养阴,微苦泄热,既无滋阴恋湿之嫌,又无清热伤阴之弊。
 
柴胡12g 黄芩10g 半夏10g 沙参15g 甘草6g 元参15g 生地30g 麦冬15g 天花粉15g 石膏30g 一剂
 
当日下午,体温仍39℃,此阴液一时难复之故,按原方续进一剂。
 
翌日午后,体温降至37.8℃,头痛眩晕大减,呕吐亦止,知饥欲食。舌仍绛,嘱守方续服,直至舌色不绛。
 
按:邪入于少阳,故寒热如疟、口苦、目眩、呕吐诸症俱现。暑为阳邪,最易伤津耗液,侵入营血,故有心烦、心悸,谵语等心神不安之症。与伤寒少阳病不同者,即其未入阳明时,绝无谵语之状;且化热伤阴较暑邪为轻为缓,虽有口渴,绝非大渴;舌质淡白或淡红,绝无绛舌,故不可单纯和解清热,而应重在滋阴。诸温病学家治温病,向以存津液为基点,实经验之精华也。
 
李映淮老师评语:阴虚暑热证宜用《通俗伤寒论》蒿芩清胆汤(青蒿、黄芩、竹茹、半夏、茯苓、枳壳、陈皮、碧玉散)加减为妥。虽在少阳,不宜柴胡。
 
案十:小柴胡合白虎汤证其一
 
杨某,男,38岁,曹张村人,五大三粗,壮实如牛。感冒发热四天,体温高达39.8℃,服发汗退热药,并输液点滴青霉素四天,热不见退,始来求诊。
 
患者既有寒热往来,口苦喜呕,脉象弦数之少阳证,复有头痛、骨楚之太阳病,及口干思饮、思冷、舌苔黄厚、三日不大便之阳明病。三阳合病,邪热炽盛,充斥三焦,弥漫表里,如此复杂,何以为治?先哲有“诸阳合病,治在少阳”之论,以少阳为枢是也。遂拟小柴胡汤加白虎、羌、葛共治三阳,以各个击破。
 
柴胡24g 黄芩10g 半夏15g 党参10g 甘草6g 羌活10g 葛根15g 石膏60g 知母15g 粳米15g 一剂
 
翌日复诊,体温降至38.2℃,头痛诸症均减,大便亦通,按原方续进一剂而愈。
 
李映淮老师评语:三阳合并证,余多用柴葛解肌汤加减治疗,与此方相类似也。
 
案十一:小柴胡合白虎汤证其二
 
罗某,女,18岁,高城村人。发热两月余,每日下午体温波动于39℃~40℃间,至子夜热减,徘徊于37℃左右。某医用解热之安乃近、抗菌之青霉素治疗月余,汗出热退,继而复热。自服开胸顺气丸4袋,亦不应。验其血、尿常规,均属正常。
 
视其面色潮红,舌质红润少苔。询知寒热往来,热时头汗如蒸,寒时战栗欲被。恶心呕吐,口干口苦,喜冷思饮,渴饮无度,大便不干,小便色黄。脉来滑数无力。
 
观其脉症,病属少阳阳明合病。既有表邪,复有里热,岂能舍表求里,或舍里求表?发汗未伤及气阴,开泄未形成结胸、坏病者,正气可支也。如此简单明了之证,治不如法,逶延二月之久,《伤寒论》一书可不读乎?拟小柴胡合白虎汤,以和解少阳,兼清阳明。
 
柴胡24g 黄芩10g 半夏10g 人参6g 甘草6g 石膏45g 知母10g 天花粉15g 生姜6片红枣6枚
 
一昼夜连进二剂,大便三次,次日寒热解,渴饮止,诸症均失。
 
案十二:大柴胡汤证
 
吕某,女。25岁,1996年7月30日初诊。产后27日(不哺乳)内发热三次,每发热均在39℃左右,经消炎、解热以治,两三天便可热退。近又发热、腹痛三天,经吊针输液、消炎退热,热未得减,腹痛不止而来门诊。
 
产妇面色萎黄,呈痛苦状,舌边尖红,苔白厚腻。询知寒热往来。头痛眩晕,口苦纳呆,脐周疼痛,大便干秘,二三日始一行,恶露时有时无,带多黄稠。腹诊:脐左右拒压,少腹急结,反跳痛阳性。脉浮滑数。化验室检查:白细胞11000/mm3,中性84%,血沉94mm/h。胸片:肺(—)。B超:腹部未见异常。
 
脉症分析:产后瘀血未尽,蓄于胞宫,与热结于阳明,故而屡屡发热。治当表里双解,逐瘀导滞,拟大柴胡汤加味。
 
柴胡15g 黄芩10g 半夏10g 枳实10g 赤芍15g 川军10g 芒硝6g 党参10g 蝉衣10g 僵蚕10g 甘草6g 茯苓10g 一剂
 
二诊:服后未泻,发热不退,腹痛不减,余症同前。原方续进一剂。
 
三诊:药后泄泻脓血便甚多,发热退,腹痛止,脐周压痛、反跳痛均消失。恶露止,胃纳增,口苦思饮,舌苔白腻,脉象弦滑。病邪已去,正气不足,拟小柴胡汤加茯苓、当归、川芎善后。
 
李映淮老师评语:产后发热,属热入血室。伴有阳明腑实证,用大柴胡汤加减,较为恰当。然从症状上看,应加桃仁、红花,减去蝉衣、僵蚕。
 
案十三:白虎加人参汤证
 
罗某,40岁,本家境欠丰,子女众多,40岁复老蚌含珠。产后体质虚弱,为风寒所袭,初发热恶寒,头痛骨楚,某医注射安乃近以治。汗大出而热不退,恶寒停止而恶热开始,虽解衣揭被,仍呼热甚。五内俱沸,大渴引饮,昼夜四壶,渴犹不解。翌日中午,邀余出诊。患者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头汗蒸蒸,舌红少津,脉象洪数。
 
此太阳病汗不得法,致邪传经入里,白虎加人参汤证是也。遂书:党参15g ,石膏30g ,知母10g ,甘草6g ,粳米30g 。彼虑中药不能速效,惧黑夜漫长,焚灼难熬,不欲购药。此前,余尚无用此汤之经验,然观其状,确与白虎加人参汤证吻合,深信仲圣不会误人,故力保速效,劝其快服。并晓之不治则阳明液亏,厥阴风动,变证将生之害,若城门失火,必殃及池鱼。患者疑信参半,勉强服之。日晡,热未再增,口渴亦减。至暮,热渐减退。迨凌晨,身凉神爽矣。此六九年冬季之事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