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志正经验集6

 学中医书馆 2013-01-09

名老中医经验集-路志正(6)

时间:2010-07-30 10:19点击: 2229
 
(七)怪病久病宜从痰瘀入手朱震亨认为痰之为病“无端弄鬼,似祟非祟”。《类证治裁》云:“而痰则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烦,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窒闷,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第一卷597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变化百端,昔人所谓怪病多痰。”叶天士认为病“初结在气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所以对久治不愈的疑、难、怪、顽症,宜从痰瘀论治。如李某,男,53岁,农民。白日劳作正常,亦无不适。每于子夜即开始高歌,时约1~2小时,并以口代弦伴奏,唱腔多是模仿京戏或豫剧中大红脸调,家人及四邻皆吵醒而不安宁,甚或村人围观,患者浑然不觉,强呼之始醒,醒后全不知其所为。细询之,平时语言甚少,也无半点艺术天才,连小调也不会哼,惟夜唱已20余年。检查除舌体胖,边有齿痕,苔厚微腻外,其它均正常。随以豁痰开窍宁神为治,药用青礞石、紫石英、天竺黄、胆南星、远志、石菖蒲、云苓、沉香、黄连、甘草。服上方12剂,夜寐转安,偶有再唱,十几分钟即止。守方连进30余剂,家人未再闻其夜唱。20余年宿疾得以痊愈。
 
(八)起顽疾沉疴善用毒药猛剂王道之药、中庸之剂,固然能够“补虚羸”、“轻身益气”,为临证所常用。但毒烈之药、峻猛之剂,亦为“破积聚”、“除邪气”所必需。临证中除应诊断正确,辨证无误外,还要知药善用。对于某些邪气猖獗之重证或沉疴痼疾,科学应用毒药猛剂亦应讲求,不可因其迅猛有毒而不敢使用。古人早有“药弗瞑眩,厥疾弗瘳”之训。医者倘能用其利而避其弊,无异为兵家之快骑利剑,确能克敌制胜,力挽沉疴。如《局方》三生饮(生乌头、生附子、生南星),锡钝振颓丸(制马钱子、全蝎、蜈蚣、炮甲)、《本事方》紫金锭(白砒、绿豆),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柴胡加龙牡汤(内有铅丹、大黄)等等,运用得当,往往疗效显著,屡愈顽疾。特录同道吴医治一风痱案,以示其验。古某,女13岁,学生。患者于1984年3月渐觉下肢麻木,困乏无力,胸背酸疼拘急如束,继而双下肢瘫痪。曾先后去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神经脊髓炎。在住院治疗期间,病情继续发展,以致皮肤麻木由下向上渐次蔓及胸背、上肢,进而两上肢亦缓瘫不用,并双目失明,遂出院返家待毙。经人介绍于同年9月前来求诊。诊见患者形体肥胖(与长期服激素有关),神识清晰,语言如常,双目失明,口眼歪斜,口角痰涎常流。四肢全瘫而缓纵不收,胸腹,腰背,四肢皮肤麻木不仁,热熨不觉,针刺无痛觉。腹大如蛙状,大便欲解不爽。舌淡苔滑,脉象沉滑。审脉辨证,乃风挟寒痰留滞经络所致,为风痱之候。治疗大法非大辛大热,通行上下之猛剂不足以散风邪,祛寒痰而通经络。仿三生饮方:生南星、生乌头、生白附子、天麻、人参、广木香、生姜汁兑冲。水煎二次,分温三服,日服二次。药进7剂,双目突然复明。守方连服18剂,下肢即能站立举步。进药30剂后,躯干、四肢皮肤知觉渐次恢复,上肢活动大致正常。一年后追访,患者身体完全康复,一如常人。
 
(九)守法遣药切忌乱事更张大积大聚,陈寒老痰,病程迁延,治疗棘手。而医者因急于求效而频换方药,病家因症情不减而数更医工,致病情缠绵难愈。然冰冻三尺非一日能融,水滴穿石非一日之功。应详为辨析,确定诊断无误,立法遣方。在诊治过程中,应坚持一个“守”字,而不宜乱事更张。遇有兼证,则在大法之下随症增减一、二味,灵活而施,久必有功。胡某,女,27岁,已婚。因右下腹疼痛伴腰酸不适,经妇科检查:宫颈轻度糜烂,宫体中位偏后,活动度差,两侧附件增厚,右侧附件能触及鸡蛋大小的包块,触痛明显。诊断:慢性盆腔炎,炎性包块形成。诉右下腹疼痛半年余,痛处固定,时轻时重,触之则痛剧,精神抑郁则加重,伴有小腹坠胀,腰酸不适,月经量少,色暗第一卷598而有块。舌体胖质暗有瘀斑,苔白腻,脉沉弦小滑。四诊合参,证属症积。为肝郁气滞,血瘀阻络,冲任不调所致。治宗仲景“当下其症”之旨,方用桂枝茯苓丸化裁:茯苓、桂枝、丹皮、赤白芍、炙鳖甲、醋元胡、醋莪术、甘草。7剂,水煎服。经用上法3诊而腹痛未减,肿块未消,经反复推敲,辨证无误,缘症瘕之害,其来也渐,非一日之疾,其治与其峻攻,不如渐磨,遂坚守原法。
 
惟虑攻伐之品久之有伤正气,乃去莪术之消伐,加黄芪、当归以益气养血,攻补兼施。治疗3个月,右下腹痛止,妇科检查,炎性包块消失。
 
(十)融会贯通不囿西医病名中西医由于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对疾病的观察方法不同,而产生两门不同的理论体系,因此在名词术语的使用及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均有不同。特别是西医从微观入手,偏于局部病灶;而祖国医学重视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各有所长,亦均有不足。对于一些难治病如癌症术后转移,遗传性疾病,菌群失调,药物毒副反应等,治疗时必须按中医自身理论体系及辨证规律立法用药。切不可乱点鸳鸯谱,生搬硬套,被西医病名所囿而束缚思路,且既不加辨证,而根据化验检查即孟浪投剂,势必犯虚虚实实之戒,值得重视。路氏在临床中曾用益气养阴,调理肝脾,补益心肾治愈“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用肃肺和胃调气,清肝开窍化痰法治愈煤气中毒后遗症;用开宣上焦,芳化中焦,渗利下焦,调畅气机,三焦同治法治疗湿邪阻滞所致心律失常,每收事半功倍之效。……皆是运用传统中医理论来治疗现代医学确诊的难治疾病,亦是不囿西医病名临床验证的结果。
 
(十一)知常达变勿拘前人法门对于那些几经医工,遍历方药,久治不愈的难治病,古今名医常能出奇制胜。奇就表现在独辟径,大胆创新,不囿固有法度上,即所谓读书不能尽信书,师古而不泥古是也。路氏曾治一女,19岁。患崩漏6年余,经水淋沥不断,每次经行20余日不净。头晕目眩发涩,心悸易惊,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舌淡尖红,苔厚略黄,脉沉细数,重取无力。病起于学习紧张之后,复因劳心过度而加重。观前所服之方,均为调肝益肾,补脾固摄,凉血止血之品,而效罔然。乃劳心过度,心肺火郁,湿热内蕴所致,以黄连温胆汤加杏仁、荆芥、防风宣散火郁,清热利湿。服药3剂,经漏明显减少,又进2剂,所患6年之崩漏霍然,后以上方加入调肝补肾之品而收功。
 
(十二)治养结合畅达气血精神任何疾病的康复,主要依靠人体的正气抗御、调解和修复的能力,药物起着协助及因势利导作用。《内经》云:“大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药食结合,心理开导,动以健身,静以养神,和调七情,畅达精神,兴趣广泛,颐养天年。
 
路氏临床除应用针药调整脏腑虚实,补偏救弊外,特别强调以下四个方面:①态度诚恳。
 
即语言亲切自然,充分取得病人的信赖。②重视诱因。即搞清楚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③知其禀性。即注意病人的气质及性格与发病的关系。④授之以法。即教授病人饮食调养及锻炼方法。……这些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第一卷599二、治疗心痹临床经验路氏对心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具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生理、病理相关,心病病位虽在心,而其它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干犯心脏而发病。故以调理脏腑气血,平调阴阳,使恒动的内环境达到协调平衡,为治疗大法。具体临床又从肝、脾、肾、肺等多脏腑入手治疗,并重视外感六淫与内伤五邪等直接与间接诱发因素,标本兼顾,辨证论治。由于篇幅有限,现仅就路氏临床应用较多的从肝、脾入手治疗冠心病的思路与方法书后,可见其临床经验之一斑。
 
(一)肝心痛证治特色1肝心痛定义与范围“肝心痛”是中医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厥病》篇:“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肝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主疏泄、谋虑、藏血、藏魂、主筋,为罢极之本;若情志过激或抑郁,劳伤虚损,六淫邪客等致气血逆乱,肝(胆)功能失调,筋脉失于濡养,心脉挛急(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痛者,则称为“肝心痛”。
 
肝心痛临床表现部位与心肝经经络走向有关。如《灵枢·经脉篇》云:“肝足厥阴之脉……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是肝生病者,胸满呃逆……”。“心痛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素问·脏气法时论》)其证候为发作性胸闷胁胀或隐痛,常伴有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善太息,脉沉弦或弦滑,舌暗或有瘀斑。甚则胸闷如窒,疼痛如绞,膻中及左胸部有压榨样绞痛,并向胁下、后背或上肢内侧放射疼痛,或见面色苍白,汗出如珠,烦躁惊恐等危重症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