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核气

 学中医书馆 2013-01-20

梅 核 气

  梅核气是一种感觉障碍所导致的疾患.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以咽喉部异物感为主要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的“癔病球”近似.
  [临床表现]
  患者来诊时,以咽喉部异物感为主诉.据其自我描述,感觉不一,或诉说。似球状物。或诉说。有一口痰咯住”,或似。瓜子皮附着于咽壁。,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但并不妨碍饮食,却与精神情绪的变化直接相关;愉快时可毫无所苦,生气后即自觉病情加重。
  患者可兼见烦躁不安,失眠多梦,胸胁胀痛等症状。女性可见痛经、月经不调及月经来前乳房胀痛等症状.
  [诊断要点]
  ①以咽部异物感为主诉,年龄多为中青年,以女性多见;
  ②有精神受刺激的病史;
  ③x线钡餐检查及食管气球脱落细胞检查均为阴性;
  ④咽部无急、慢性炎症.
  [病机分析]
  梅核气的病机,主要在于肝气郁滞。由于情怀不畅,或精神刺激,肝气不得正常疏泄,郁而不通,则津液运行受阻,凝而为痰,痰气胶结,阻于咽喉,遂为梅核气.
  [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梅核气的治疗,一般以疏肝理气,化痰散结为大法。但气郁日久,往往化火, 郁火内蕴,又易于阴伤;气与血相依,气滞亦可直接导致血瘀。故肝火常宜清泄,阴虚则必兼滋养,瘀血阻络,徒用理气不效,又须疏通其疢滞,不可拘于一法一一方。
  1.肝气郁结,痰气壅滞
  证见咽喉部如有异物阻塞,吞之:吁:下,咯之不出,胸胁胀闷,或食后泛酸、 饱胀, 暖气,舌淡,苔白腻.脉弦滑。追溯其经过,必有精神苦闷、情怀抑郁的病史。治拟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常用半夏厚朴汤加减,药如苏叶,苏梗、郁金、绿萼梅、白蒺藜、全瓜蒌、半夏、厚朴、旋覆花。俾气畅痰开,病情即叮状明显好转。胸胁胀痛者,加醋炒柴胡、 川楝子;噫气不止,加旋覆花、赭石,服后仍觉,咽部异物感存在者,加马兜铃,痰多加炒白芥子,石菖蒲,响膺刺痛,舌有瘀斑,宜加活血药,如桃仁,泽兰、丹参、茜草之类。
  2。痰热阻遏
  气机不利、咽喉部不舒畅,或觉有异物感,痰多,胸闷不适,嗳气。腹胀便干,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降逆下气,常用小陷胸汤加味,药如全瓜蒌、川黄连,枳壳、法半夏、浙贝母,薤白、 生枇杷叶、郁李仁、降香。方中贝母既能化炭清热,又可开郁行气,生枇杷叶凉降肺胃而和肝,均为方中要萄。个别病情顽固,用常法不能缓解者,可配吞蒙石滚痰丸6—9克, ‘一日二次,以攻其,顽痰胶结,服后泻下大量粘液痰涎,为病去之象,即停丸药,庶免伤正。
  3.胃阴虚夹痰
  患者罹病日久.或素体阴虚,虚火上炎,津凝为痰。证见咽部异物感,吞吐不出,伴见口燥咽:千、噫气、心悸、消瘦,舌红苔少,脉细无力。治宜滋养胃阴, 稍佐消痰降气之品。

  常用麦门冬汤加味,药如:北沙参、麦冬、玉竹、山药、瓜蒌皮、白芍、旋覆花、郁金.如兼见头晕、面赤、烦躁、手足心热, 大便干结.腰膝酸软,则不仅胃阴不足,肝肾之阴亦伤,治宜滋肾养肝,可用一贯煎加味,常用药如南北沙参、枸杞子、麦冬、生地、川栋子、生麦芽、夏枯草,白芍、瓜蒌皮.
  针灸治疗梅核气也有较有效果。以手少阴心经的神门为主穴,加内关,天突、足三里。一般均用毫针施以泻法。每日或隔日一次.梅核气的证治方法,大致如上.大抵初起多见肝气郁滞,痰气交阻,病久则因气郁化火,而为痰热气滞,延久失治,或因情志抑郁化火,或长期服用香燥之品伤阴,则成阴虚挟痰之证。
  梅核气既以情志失畅为主要病因,故其治疗不可徒恃药石,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特别要向患者说明本病并非器质性病变,更非肿瘤,预后良好,若使病人放下思想包袱,精神愉快,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