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支气管扩张

 学中医书馆 2013-01-21
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性肺炎)悬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多见于婴幼儿及老年患者.尤其是体弱者。常发生于支气管炎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后,或为其它疾病的并发症,由细菌或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以发热、咳嗽,气急、呼吸急促,或鼻翼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
  与中医学文献中“肺风”“肺痹”等病证大致相似。 .
     [临床表现]
  本病初起,临床表现与感冒相似。或热重寒轻,咳嗽.声音响亮.痰粘或黄.咽红,口干.舌尖边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呈风热在表之证。或寒重热轻,咳声重浊.其声不扬.痰白清稀.多泡沫.口不渴.舌不红.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呈风寒在表之证。但表证持续时间短暂,多很快化热.传变入里,表现出发热不退、咳嗽、呼吸急迫或鼻翼煽动等本病的主要症状。
  本病常继发于某些急性传染病之后.则先出现这些传染病的临床特征,如麻疹患者.疹出不彻.或感受外邪,或正虚不支,机体抗病能力低下.疹未透而突然隐没.或疹出而高热不退,继而出现咳嗽、喘憋、呼吸困难等症。对于婴幼儿患者应注意有开先出麻疹.反复痉咳等病史。对老年体弱患者.主要注意有无长期咳喘或其他疾病史。
  本病多表现为痰热壅肺之证,但有热重、痰重之别。热重者.高热弛张,面赤唇红.烦渴欲饮,汗出而喘.躁动不安.干咳少痰.涕泪皆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而:卜.舌苔黄糙.脉数有力或洪大。痰重者.喉中痰鸣,漉漉作声,咳嗽痰多.黄浊粘稠.胸高气急,小儿常见鼻翼煽动.舌红.苔厚腻或黄腻,脉滑数.甚者。尚见口唇,舌质青紫之象.为瘀热或痰瘀互阻之征.
  少数患者.病情变化迅速.起病时突发高热.继而烦躁,嗜睡.神志模糊;或发病而体温不升.突然出现面色苍白.颜面口唇青紫.冷汗淋漓,四肢逆冷.血压下降,脉细数或沉微欲绝.属阳气欲脱之危证.易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体弱患者.
  本病后期,常出现气阴耗伤。以阴虚为主者,午后潮热.咳嗽少痰.手足心热.口唇干红,舌红少苔,脉细数;以气虚为主者,面色不华.神疲乏力.气短仿言.动则汗出.汗多不观.咳声低弱,纳呆便涸.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弱无力。还应注意,有些患者在后期.咳嗽、喘憋等主症虽已消失.但需结合肺部听诊检查及x线复查,若尚有肺炎体征者,表示病仍未愈.不可仅依患者的自觉症状而判断病之愈否。
     [诊断要点]
  ①出现畏寒、发热、咳嗽、气急、呼吸急促或鼻翼煽动等症.
  ②两肺下野可闻及散在细湿罗音,偶可闻及管状呼吸音。
  ③血液检查:中性粒细胞增高,可有中毒颗粒.
  ④X线检查:两肺有散在小片状浸润阴影.以下叶多见.
      [病机分析]
  本病的发生.多因寒温失调,劳倦汗出,病后体虚,使肺卫失固,肌表疏松;或将息火宜,宿有痰火,感受外邪为病.外因主要是感受风温、风寒病邪.侵袭犯肺;内因为正气不是.或肺蕴痰热.内外之因相合致病更为常见.,在病变过程中,可反映出卫气营血的传变趋势,但病变的主要部位在于肺。故以卫分气分阶段的病证最为常见。其病机有如下特点:
  邪闭:主要是指外邪闭肺.肺位最高,外合皮毛,其为娇脏.不耐寒温。温邪上受,必先犯肺;形寒饮冷,亦易伤肺。风温、风寒、湿热诸邪犯肺,导致肺气郁闭不宣.肃降失职,出现咳嗽、呼吸急促等症。本病初起,或见风温闭肺.或风寒闭肺.亦有湿热闭肺者,均以外邪侵袭、肺气郁闭为主要病机。
  热炽:本病多由热蕴于肺而致。或感风温之邪;或阴虚火旺之体.平日喜食辛热,肺内素蕴邪热.复感温热邪病.内外相煽.热炽伤肺;或邪热内蕴.复感风寒.寒邪束肺,形成外寒内热,俗称“寒包火”之证;或风寒之邪入里化热,蕴积于肺;或其他疾患之热毒内陷犯肺.凡此,皆因肺中热炽,失其清肃宣降之功而发病.邪热内盛.在肺不解,可内陷心包.致神识昏迷;或邪热入肝.引动肝风;或热灼真阴.伤津耗液.
  痰阻:痰力致发本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又是疾病过程中的病理性产物.素有痰咳喘嗽宿疾,痰浊蕴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失于运化,水津停聚为痰.上犯蕴肺;肺为邪束.失于宣降.水津不布.聚而为痰;肺中热炽.煎熬水津,灼液为痰;或感湿热.湿聚为痰。痰浊阻肺.碍其宣降,气道失畅;痰浊蕴久化热,使痰热胶结,进而伤肺,发力本病。
  血瘀;外邪闭肺.痰热阻肺.肺气郁闭不宜,气郁久则血运受阻而瘀。痰为有形之邪,痰阻气机,碍于血运则瘀.邪热伤津.津伤则血行迟缓,血因热瘀.以致瘀热互结阻肺.在分析本病病机时,不可忽视痰瘀,热瘀为患的病理因素.
  阳脱:素体虚弱,感邪为患.邪正交争,正虚不支,易见脱证。若邪气盛实,正伤至甚,病情迅速变化,或邪热伤气.气虚及阳,终至pEl脱;或邪热灼阴,阴耗欲竭.使阳无所附而脱,此阴虚及阳之变。脱证为本病之变证.但证情危急。
  正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老年或体弱思者,正气本虚,易于感邪,既病必致更伤正气。婴幼之儿,稚阴稚阳.精气未充.形体未盛,加之邪热耗气伤阴,也易见虚象.在本病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后期,常见不同程度的气血阴阳虚衰之证,尤以气虚。阴虚者多见.本病病位虽然主要在肺.但肺病可及于其他脏腑.如热盛逆传心包,由肺及心。热盛引动肝风.或肺闭气郁,心血运行受阻.进而影响肝;之疏泄.血瘀胁下,出现痞块,乃肺病及肝;肺热灼津.损及胃阴.久而及肾.则由肺而及于胃、肾;肺气受损,子病及母.脾气受伤,由肺及脾;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下传,可使大肠腑气失畅,以致大便秘结或热迫泄泻。其他脏腑的病变也可影响于肺,如脾失健运。生痰犯肺;肝火上炎.灼伤肺金;大肠腑气失畅影响肺气肃降等。在分析本病病机时,必须考虑到脏腑之间病变的相互传变与影响.
   [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本病的辨证治疗.初起要在分清风热、风寒,治在辛散外邪,宣肺开闭;继而肺热炽盛,治重清热解毒.须察清痰热、瘀热之征.合以涤痰开肺或活血化瘀之法;病变过程中,脱证急固,正虚邪实者,注意扶正祛邪;后期以扶正为主,或兼以祛邪,并注重调养.促正气之恢复。
  辛散开闭:本病初起,由于风温病邪侵袭肺卫,肺气郁而不宦,症见发热,无汗或少汗,咳嗽,痰粘或黄.呼吸急促.面红唇赤,咽红. 口干,舌尖边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小儿食指络脉发紫。因系风温闭肺,治取辛凉散邪.宣肺开闭法.方用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牛蒡子、芦根,桔梗、杏仁、前胡、薄荷。生甘草。根据患者年龄及病情轻重酌定用量。头痛加桑叶、菊花;热重加知母,生石膏、栀子、黄芩;咳重加贝母;口干渴加天花粉、麦冬:若无汗、微恶风寒者合用葱豉汤(豆豉,葱白)。一般一日一剂,病情较重者.可日服二剂.每4-----64~时服药一次.发热重者.可肌注银黄注射液2—4毫升,或肌注柴胡注射液2"---,4毫升。
  少数患者,初起可出现寒战,不可一概认为是恶寒之甚而归属于风寒证。《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说明寒战也有因于热者.本病初起.出现寒战应具体分析,属风寒者.恶寒较发热为重.且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温热病邪为患,体温急速上升亦可见寒战.但为时甚短,并很快见诸热象。
  风温为病,风火相煽,变化迅速.本病初起,卫分阶段的症状表现短暂.或无明显的卫分症状。临床上常出现尚未来得及服药,病情已向深一层次发展.或卫气同病,或很快入里化热,呈现但热不寒的里热证。叶天士云:。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这是治疗温病的一般准则。就肺炎而论,病位主要在肺.邪犯卫分仅是病变初期的短暂表现.其在卫、在气也往往难以截然分开,因此,不必完全拘守必待表证已罢,有明显里热症状才去清气。清代周学海言“及温毒起手,须用凉散,接手即宜苦寒以化之”.病之现象.往往滞后于本质.若拘于。开门揖盗.引邪入里.之说.则温邪迅速传变.导致表里俱实.热盛伤阴,甚至使病情转危.因此,赵锡武老中医曾强调:肺炎早期治之也必须清营解毒佐以发表,以分泄其邪奏效乃捷。必须以。治未病。的精神防止病情恶化.要不失时机地控制病情传变.以期轻者得以早愈.危重者得以转安。在治疗时,.若尚未出现气分证时,即可在辛散解表时酌加清解气分药。尤其是小儿患者.多属内热体质.易感温邪,化热最速,采取。先治”之举,阻止病邪深入,改变到气方清.延误时机而措手不及.不得不改用其他治疗方法的被动局面.对于肺内素已蕴热,复感风热.内外合邪,发病急骤.一开始就出现卫气同病者,更应表里双解.辛散透达于外.,寒凉清解于内。当然,表邪未尽必辛散,还要注意不可过用寒凉而影响宣肺开闭。
  本病初起.也有部分患者因感风寒,束衰闭肺而致病,症见恶寒发热,恶寒较发热为甚,无汗,咳嗽微喘.舌淡红,苔薄白或微腻.治取辛温散邪、宣肺开闭法,可选用荆防达表汤:荆芥、防风、苏叶、淡豆豉、杏仁、桔梗、前胡、半夏、陈皮、生姜,或用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加味.若风寒郁而化热.继而出现心烦,口干者,可选用大青龙汤(麻黄、杏仁、桂枝、生石膏、生姜、甘草、大枣)加减。若苔黄,脉数,喘憋气急加重.则应及时加入清热之品.外散表寒.内清里热。
  清宣肺热:病变由卫转气,邪热入肺.或与肺中素蕴邪热相合,热势炽盛.肺失清肃,是肺炎的主要病变阶段.或称之为进展期。症见持续高热不退,气急喘憋.咳嗽频作.鼻翼煽动,精神烦躁,汗出,口渴,唇红干裂.舌红.苔黄而燥.脉浮数或洪大。治当清宣肺热.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生用或炙用),生石膏、杏仁、生甘草、桔梗、黄芩、芦根、银花、前胡、鱼腥草、牛蒡子.使用麻杏石甘汤应抓住热重、渴甚、气急的特点.方中石膏要生用,方可辛散清热,若热盛体壮者.成人用量可加重至60克以上。咽痛加玄参、射干;痰多加瓜蒌、桑白皮,橘红等。此期之治疗,虽以清气为主,但仍需注意宣肺,酌加透表之轻扬,使邪热外泄,方中麻黄,桔梗、牛蒡子即具是用。
  在本病进展期,用药的方法应特别引起重视,也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邪热炽盛。病重药轻,则不能迅速控制病情.或导致治疗的失败。肺炎病位在肺,古代医家强调治肺用药宜轻清.提出。轻可去实”之说。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所谓。轻”并不是指用药量轻,而是指病在上,应以轻清透达之法。在清解气分时,应酌加透达轻扬之品,使邪有出路。古人强调“展气化以轻清”,。清气热不可寒滞,反使邪不外达而内闭。等经验教训值得借鉴。同时.注意药不宜久煎, 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减低药效.这些都是遵循“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理沦 行用药的.
  清热解毒:热病之毒寓于邪,毒随邪入.热由毒生.毒不去则热不除。清热解毒是治疗本病的又一主要方法.热毒内陷于肺.症见高热不退.气促胸满.喘急鼻煽,精神烦躁或萎靡、昏睡.咯吐脓痰.舌红、苔黄.脉数大.应加强清热解毒,以期提高治疗效果.可用三黄石膏汤;麻黄.生石膏、栀子、黄芩、黄连,黄柏,淡豆豉.选加鱼腥草.鸭跖草、虎杖.半枝莲、大青叶、板蓝根,败酱草、七叶一枝花等药,用量均在15--30克左右.喘重选加杏仁,前胡、马兜铃等。
  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改进.是提高本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条件。对于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的患者,单靠传统的煎药、口服给药.往往措手不及。通过近几年的临床实践.各地已研制出一批针剂、静脉注射液及口服液,可通过肌肉注射、静脉推注或点滴给药,与口服中药相结合,为运用中药治疗本病开辟了新的途径.应积极推广使用,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如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的抗炎Ⅱ号针(每10毫升含蒲公英10克,白花蛇舌草10克,每次40---80毫升静滴,一日一次)、鹿蹄草素针剂(静脉滴注和肌肉注射并用.静脉滴注150--800毫克,加入5—109b葡萄糖液1000毫升,每日一次;肌肉注射10~-40毫克.每6小时一次。曾治疗肺炎68例.有效率达85铀).浙江中医学院附院治疗急性肺炎c0例.施以清热解毒、宣肺止咳法.方用麻黄4.5克,杏仁9克,生石膏30克,银花24克,连翘1 5克.鲜芦根30克.七叶一枝花10克,牛蒡子12克.虎杖根30克.野荞麦芽3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体温在39。C以上者.可少量补液。加用银花针、鱼腥草针注射,退热平均3.46天.血象恢复正常5.3天.炎症吸收消失平均10。06天.这些新的制剂.可根据实际情况及可能选择使用.
  清化痰热:邪入气分.热势炽盛。肺热郁蒸,灼津炼液为痰,或肺内素蕴痰热,复因感邪而动.以致痰热交阻,壅遏胸肺.症见高热.喉中痰鸣+胸闷满胀.喘憋气急。呼吸困难,咳嗽多痰,色黄粘稠.烦躁.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当清化痰热,可在清宣肺热、清热解毒的同时.合以清化痰热之品.可用清气化痰丸(改汤剂)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杏仁,橘红、枳实、黄芩、瓜蒌、 茯苓,胆南星.制半夏、葶苈子、桑白皮、冬瓜子.热盛加芦根,鱼腥草,喘重加炙麻黄,前胡.痰热甚者或加用猴枣散(月石、猴枣.青礞石、川贝母、天竺黄、伽南香、麝香)。年老体弱.痰浊阻肺而热势不甚者.可用三子养亲汤(莱菔子、苏子、白芥子)合枳桔二陈汤(枳壳、桔梗,半夏,茯苓、橘红、炙甘草)加味。若痰浊壅盛,喉中痰鸣.咯吐不利.应使用吸痰器及时吸出,以防痰阻气道.加重呼吸困难.避免因痰阻造成窒息等事故发生。
  通腑泄热:热毒炽盛或痰热壅肺,肺气失于宣降。往往影响大肠,腑气不畅;而大肠失于通降,又可影响肺气之宣降.、使热、痰、喘诸症加重.若发热,喘急.兼见大便秘结或便涩不畅者,应及时合以泻下通腑之剂.实践证明,及时采用通腑泻下法.釜底抽薪.病在上而取之下.对于退热,减轻肺部症状及体征.如喘促,湿性哕音的消退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当痰热蕴肺,出现痰阻肺闭证候时.喘憋为甚,鼻翼煽动,呼吸困难.甚则口唇、指趾端青紫,喉间痰鸣,腹部膨满,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沉实有力.此时,已非仅用开肺、泻肺。定喘、化痰等法所能控制,须通腑涤痰,泻利大肠,使痰热下泄,肺气得降。方用《温病条辨》宣白承气汤加味:生石膏、生大黄(后下),杏仁,全瓜蒌,枳实、莱菔于、芒硝.或在运用清宣肺热.解毒,化痰时,酌加大黄、芒硝、瓜蒌等药。但不宜频繁大泻,可采取少量多次的服药方法.
  在本病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在后期.常出现泄泻.下利热臭稀水.次多量少。此因肺热下移大肠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邪热外泄的表现.当视共轻重,较重者可用葛根芩连汤加鱼腥草,清肠止泻,不宜温补收涩.活血化瘀:本病除热毒、痰热蕴阻肺气.失其清肃宣降之功而外,还应注意瘀阻的问题。现代医学认为:细菌、病毒等致病因素侵入肺部所致的炎症.其病理改变为肺泡充血、水肿、渗出.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血液瘀滞.中医认为肺气郁闭,气不行血;痰浊阻滞,血行受障;热伤津血.血因热瘀.在本病过程中.出现胸痛、唇舌及指端青紫之象,皆为瘀血之证.在运用清热、解毒、化痰等法时.根据临床表现.见瘀象者.应注意配合活血化瘀法的运用.常用活血化瘀药如丹皮、赤芍、桃仁,红花.郁金、丹参、茜草等。方如蚤休汤:蚤休(即七叶一枝花)、黄芩、虎杖.败酱草、大青叶。鱼腥草、桃仁、茜草、瓜蒌、芦根.每日二剂.此方经63例验证观察,多能收到重复有效的良好效果(黄星垣经验).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明,活血化瘀药,能改善血液循环和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减轻炎症反应。由于肺部血液循环的改善可加快炎症产物的清除和毒素的排泄,使炎症较快吸收而缩短病程。总之.治疗本病,以清热解毒为主,辅以化痰平喘,活血化瘀法.对正盛邪实患者.守以重剂.则热、喘,痰诸症.多能较快缓解。
  清营开窍:本病在气分阶段.经过及时而适当的治疗.多数可热退症减.好转向愈.但也有少数患者,热毒炽盛不解.病势凶险,内入营血;.逆传心包.:或气分实热未解.又见营分证候,出现气营两燔。其症高热不退.呼吸气急.烦躁不安.时有谵语.甚至昏迷,或见颈项强直、手足抽动.痰中带血,口渴饮水不多,舌质红绛,或起芒刺.苔黄.脉细数.为了预防这种危重症的发生,在运用清热、解毒、化痰等法治疗时.可加服万氏牛黄清心丸一粒.不必拘于热入心包后才用(马莲湘经验).若已呈气营两燔+急行气营两清法.依据病情,佐以化痰、养阴等法.可用清瘟败毒次与清营汤合方化裁。生石膏、知母、黄芩、黄连、栀子、生地、丹皮、赤芍、玄参、竹叶、卷心、鱼腥草、犀角(锉细末冲服.或用水牛角代替)、银花.连翘。出现精神恍惚.谵语,神昏时.急冲服安宫牛黄丸一丸.或用至宝丹。牛黄清心丸以醒神开窍。神昏不能口服,贝。用水将药化开.鼻饲给药。或用清开灵注射液(北京中医学院制)每次20---40毫升.溶于100--200毫升等渗葡萄糖液内静脉滴注,每日1---2次。或用醒脑静针(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制)6---,20毫升,静脉注射。一日2--4次。若痰热为甚,神昏而见痰涎壅盛.苔黄腻,脉滑数,当合以豁痰开窍法,酌加石菖蒲、郁金、竹沥,天竺黄等,或加服玉枢丹.若邪热入肝.引动肝风,出现抽搐者.当急刺人中.口服或鼻饲紫雪丹.或静滴清开灵注射液(用法同上)。或依据病情.属实热者.予羚角钩藤汤加减;属虚热者.予三甲复脉汤加减。水煎服。
  扶正固脱:重症肺炎患者.可并发心力衰竭或中毒性休克。主要因子邪势极盛,正气虚衰,正不胜邪,导致阴竭阳脱的危急变证.症见发热骤退.汗出肢冷.呼吸浅促,极度困难. 口唇指甲发紫。若面色潮红,烦躁不安,舌红而干,脉象细数者。此阴竭及阳.由于阴难骤生.单纯滋阴缓不济急,而阳亡在于倾刻.急当益气敛阴固脱,方用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急煎服。但煎药口服堆以应急.应尽力采用针剂救治.如参脉廾f由人参、麦冬等量配制成10 %的浓度)每次20--4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等量.静脉注射.每10"---30分钟一次,待血压回升后改为静滴。若面色苍白,精神萎顿,冷汗淋涡.四肢厥冷.肢端青紫,舌淡,脉微欲绝者,属阳气虚脱,急以参附汤(人参、附子)回阳救逆;汗出刁:止.加煅龙骨、煅牡蛎、山萸肉以敛之,或用回阳救逆的参附针(每毫升含红参100毫克.附子100毫克)lO一20毫升,加入509b葡萄糖注射液30—40毫升静脉推注,每日2--6次,或静推l一2次后.用40-v80毫升力口10呖葡萄糖注射液250--500毫升静滴. 日1—2次.至血压稳定为止.补虚养正:本病注重补虚养正.一是在病变过程中, 由于体质素虚,加之病邪所伤. 出现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之证,当扶正以去邪。二是在病变恢复期,邪去而正虚.当补虚养正以调理,使正气恢复,促进机体功能的康复。
  本病虽以热、实证居多,但由于体质有强弱,感邪有轻重,正虚邪实之证每常见到.有的患者在病变过程中无明显发热.尤其是老年体弱者,与其他疾病并发者,病程迁延、肺部炎症吸收不良者,每与正虚相关。必须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及表现特征,凡见正虚者.应根据正邪虚实的主次,区别施治。正气之虚,多见气虚,阴虚,或阴阳两虚。气虚主要责之肺、脾.症见咳喘声低,气短懒言.呼吸浅弱,纳差乏力,四肢倦怠.舌淡,脉弱,治当益气健脾。方用补中益气汤或六君子汤.酌加化痰、清热、解毒、活血之品;若邪实而兼有气虚之象.则于上述清热,化痰、活血治法的基础上.选加党参、 太子参,黄芪、山药、黄精,扁豆. 白术等药。阴虚多涉及肺, 胃,肾.症见干咳少痰,午后低热,手足心热.口干喜饮. 舌红少苔,脉细,当在原治法的基础上.酌加沙参、麦冬、石斛、天花粉、玄参、生地、鳖甲等药. 以养阴生津。气阴两虚则两补之.若面黄,唇淡,头晕.心悸,舌淡,脉细.应选加当归身、白芍、枸杞子、何首乌等药以养血补血。气血两虚者两补之。若脾肺气虚,并见咳
喘多痰者,用六君子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味:食减纳差,脘腹胀满者,酌加焦三仙、枳乖等。扶正祛邪,可加速炎症病灶的吸收,促进病变的痊愈.对于年老.体弱.肺功能较差,全身机体免疫力低下.感邪后病情难以控制或久延不愈,或虽应用多种抗菌素及激素等法治疗,有时也难以控制病情者,必须详加辨析,注重整体状况.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特殊状况,不完全拘于清热.或补肺,或健脾.或益肾.扶正祛邪.往往能较快地控制病情,这是治疗本病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医学辨证论
治的精神所在。
  本病后期.津伤气耗.随着邪气的消退.正虚日渐显露,须调补气血阴阳,促进病变的彻底恢复。脾肺气虚用补中益气汤或四君子汤加味施治。汗多,易感冒者,用黄芪桂枝汤或玉屏风散调和营卫、固表止汗。若汗出不温,低热往来者.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气血营卫。气血两虚。方用人参养荣汤或圣愈汤加减.气阴两虚.方用生脉散加味.本病后期,阴虚者尤为常见。当遵叶人士“甘寒清养”之法.方用沙参麦冬汤或养阴清肺汤力口减.若潮热、手足心热甚者.酌力u知母.地骨皮、 白薇以退虚热;盗汗加煅龙牡、浮小麦。这一时期,虽以扶正为主.但也不可忽视余热未尽。痰浊残留;有些患者.虽经胸透证实炎症病灶已消失,但中医辨证仍有痰、热指征寸.尚须结合清热或化痰等法,除邪务尽.避免复发.有些患者.在恢复期虽没有典型的阴虚表现,仅出现低热,胸胁隐痛不适.微咳等症,常因痰热末尽、络气不和.可采用清化肃肺和络之法以善后.选用沙参、芦根、生苡仁、冬瓜子、瓜蒌皮.杏仁、桃仁、郁金、丝瓜络、枇杷叶等药组方施治。根据久病入络的理论,有些病程较
长.经X线透视肺炎阴影持久不消者.当于益气、养阴、清化痰热的基础上,适当配伍活血通络之品.如丹参、桃仁、红花、郁金。丝瓜络、旋复花等,有助f病灶的吸收。对正虚之甚者.如有些老年病人,炎症经治虽已消失.但气阴两伤,舌苔光剥迟迟不能复原,甚至最后如灯油燃尽而死亡.对此.可及早用西洋参、生晒参各4.5克.霍山石斛6克.生地30克.黄精30克,天麦冬各9克,白茅根30克,芦根30克,煎汤频服,可使危重病人得以康复(陈泽霖经验)。
  贴敷外治;若患者炎症病灶吸收缓慢,或、伴胸痛者.可在胸背部相当病灶部位采取药物贴敷或拔火罐等方法,促使炎症吸收。药物贴敷可用红藤、血竭、乳香、没药. 白芥子等分为末,根据透视所确定的部位大小,取适量药末酌加饴糖调成糊状,敷于纱布上(4—5层),盖贴厂哕音密集处,每日一次,连贴一周左右(江育仁经验)。或用大黄、芒硝等分研末,醋调外敷.或用10%肺炎油膏(内桂12克,丁香18克,川、草乌各15克.乳香、没药各15克,红花30克.当归、川芎,赤芍、透骨草各30克)敷背部,每二日一次。或于病灶相应部位拔水罐、背部肺俞穴等处拔火罐等.对于迁延不愈,痰多,两肺哕音经久不消者.有一定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