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道德经》

 杂货店伙计 2013-01-22

 

 

 

浅析《道德经》

 

 

 

曾写过对于《道德经》语言的分析,与我想写的大相径庭,说实话,虽然《道德经》的文本语言也是很好,很有文学价值的,但是,如果要我实话实说,其实,在我看来,语言这东西是死的,虽然表达需要靠语言,但是语言的价值是无法与语言组合后体现出来的思想价值相提并论的。老子写《道德经》用了很特别的语言,包括很多的修辞手法,意象等等,但是,老子写《道德经》并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语言天赋,而是为了阐发自己的哲理思想。所以,在我看来,相对于研究《道德经》的文学性,它所蕴含的哲学性更值得人们深思。

 

下面说说我阅读《道德经》后的感受。

 

《道德经》可以凭借区区五千余字就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哲学史上占据非凡的地位,足见它的伟大和杰出。

 

初读之下,觉得《道德经》并不是很特别的东西,老子的“无为”和“返朴”的思想就好像现在人们常常会说的“清心寡欲”、“心静自然凉”等等。但是,看似普通的东西,其实又恰恰反映出了它的不普通,它能在这么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好几千年,可想而知它的影响力之大,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老子,也不知道《道德经》,但是即使这样,在没有文化的人身上反而更能看出古代思想给予的影响。例如,相对于现在城里自诩文明人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争风吃醋,乡村的农民反而更加懂得孝顺,友爱,礼义廉耻。

 

对此,老子的看法是智慧越多人就越险恶,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民众有智慧,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如果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思想,也许会觉得是很偏激,很无理的。但是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的:人们的智慧越来越高,人类的文明越来越发达,最后造成的后果却是人们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漠,距离越来越大,自然环境越来越糟糕,森林面积在减少,物种在灭绝。不可否认,这些都与人们越来越发达的文明,和对自然越来越高的改造能力是分不开的。

 

老子希望的是“无为而无不为”,但是世人却在胡乱作为,医学先进了,能治的病越来越多了,但是,另一方面,自然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又让很多新的病产生了。

 

老子的思想并不消极,认为它消极的是那些胡乱作为的人,因为他们静不下来,他们好争斗,不可否认的是,社会越文明,科技越发达,人们的欲望也随之越来越旺盛,所以,争斗也就越来越多。所以,从这里看,老子的思想并不是消极的,老子“无为”的作法反而好像是唯一的办法,只有人们抛弃文明,返璞归真,社会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定,百姓才能真正地幸福。

 

与“清静无为”的思想一样,老子还认为人应该守“弱”,老子认为弱能胜强,人应该甘于处于人下,这样才能达到处于人上的境界。初看之下会以为这是一个很矛盾的道理,但是只要细心地联系实际,才能悟到其深刻的思想哲理。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喜欢争强好胜的人,处处要和人攀比,要让人觉得你很强大,那么,你的得到的帮助会很少,朋友也会很少,但是,如果你是一个谦虚的,甘于处于弱者地位的人,虚心向人请假,不恃才傲物,那么,你的朋友会很多,你得到的帮助也会很多。其实,在我看来,人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就是更愿意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如果帮助了比自己强大的人,那么你和他的距离不是越拉越大了吗?虽然这是一种不厚道的想法,但是不可否认,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争权夺利的社会,这种心态是很常见的,否则,人们也就不用拉帮结派,党派分立了。

 

所以,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能存活的有两种人,一种是高高在上的人,一种是甘于处下的人,而身处中间的人活得最累,一方面他们无法占据高高在上的地位,受制于人,一方面他们又不愿与下层人在一起,害怕丢了身份地位。他们害怕到下层,又到不了上层,所以,他们的内心也就越复杂,精神状态可想而知也就越不好。

 

《道德经》的思想博大精深,它告诉人们要“处下”、要“守静”、要“无为”。但是,在我看来,《道德经》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就是它的虚幻性,虽然不向人们说的那样不切实际,但是要想实现老子的愿望,在现在的社会确实是办不到的。

 

现在的社会,富裕的人只占极少数,穷苦的人还是很多很多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是很难做到老子对人们的期望的,因为人首先必须活着,要想活着就必须赚钱,养家糊口,所以,人们的第一个愿望还是物质上的满足,其实,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民以食为天,连生存都生存不下去了,知识又有什么用呢?也许有人说,知识多了,生活也就会越来越来,但是,没有饮食,哪里来的获取知识的力量。精神食粮的说法也只是生活有保障的人嘴上随便说说罢了。

 

此外,老子希望人们能达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也是很难实现的。老子的这个想法是好的,世上的人都不争斗,那么世界就会太平,但是这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世上所有的人都不争斗。但是,在现今社会,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争斗的人占大多数,所以说,如果这个时候,有人不去争斗,那么这个人在这个社会是很难存活下去的,在这个社会,你想生活得好,不是有钱就要有权,因为这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如果你不去竞争,别人不会顾及你,更不会去响应你,跟随你,你的下场只有被淘汰。所以,在我看来,老子的愿望是很难实现的,因为想要让所有人都不争是不可能的,好比,贫穷的人可以安心过粗茶淡饭的日子,过惯了丰衣足食、山珍海味的人呢?他们能放下自己的财富和享受的欲望去返璞归真吗?很难吧。基于此,老子的想法就有空谈的性质。

 

综合言之,《道德经》是伟大的,但是,伟大的东西有时候又是很难与现实相融合的,好比人们知道该去做什么,却往往很难做到。老子是圣人,《道德经》是圣人的东西,凡人可以领会,很难施行,因为凡人即使能改变自己,但改变不了社会,到最后,反而往往又被社会的“大多数”同化了。

 

人的可悲之处正是于此: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够。(作者:阙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