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发挥(12)

 学中医书馆 2013-01-22
发热一证,虽然病因病机十分复杂,但总的说来,可分为虚实两大类型,实热多因外感,热邪侵袭,虚热莫不因血亏津伤造成。
 
春、夏季患虚热者,平素即有邪热内伏,邪热久羁而造成阴津暗耗,阴虚血燥。每至春夏二季,气候渐暖,干燥不润,致人体津血更加耗损,而出现一系列虚热之证,如手足心烦热难堪,午后和夜间较重,睡眠不佳,心悸、心烦等证。故此证既有郁热内伏久而造成的烦热,又有因阴虚火旺引起的潮热,此为虚中挟实之证。在治疗上不论单纯的养阴,或是单纯的清热,都有其片面性,不可能完满的治愈。用三物黄芩汤治疗此证,使邪热清而阴津复,烦热自愈。兹举二例简介如下:
 
病例一:
 
韩xx,女,23岁,每年春季即现手足心烦热已三、四年之久,伴有心季、心烦、失眠、盗汗、纳呆、倦怠等症。曾累用一般滋阴之品,诸如鳖甲、知柏、沙参、地骨皮等药治疗未获效。年年春夏如此发作,待到立秋以后,天气凉爽则逐渐好转。诊得其脉弦而数,舌红苔薄黄。给予三物黄芩汤治疗,前后共服十剂,诸证痊愈。次年春天仍有复发,再以此方治之,数剂而愈。后随访三年未见复发。
 
病例二:
 
沙XX,女,38岁。于十年前生产后,即患五心烦热,经多方治疗获愈。但以后则每年到二三月间开始,即感到周身烦热,手足心尤甚,殆至十月以后就逐渐热退身凉了。十余年来一直如此,虽经断续治疗,未见好转。在发热期间,并伴有口渴能饮,咽干、舌燥、皮肤枯槁、搔痒、大便燥结等证。脉数有力,舌红、苔白。其它尚属正常。投以三物黄芩汤20余剂,诸证痊愈,随访三年未曾复发。
 
结语
 
本证之因,既有邪热内伏之实邪,又有阴津耗损之阴虚血燥,故在治疗时如单纯用苦寒清热之剂,有弊无利。因这类药品具有伤阴的副作用。长期低热,阴津本已耗损,如再投以苦寒之品,必致阴津更伤,热必不除。如单纯滋阴,因无去实热之作用,故邪热不清而热仍不退。本方既有苦寒之黄芩、苦参能清热,又配以生地凉血养阴,清热而不伤阴,邪热去则津液复,烦热自愈。
 
另外,这一类型的低热证,不独是妇女所患,男子或儿童也有患此证者,不过发病率远低于妇女。在治疗方面,概以三物黄芩汤治之,大都能获效。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一方,在《伤寒论》中仅以治疗太阳病误服桂枝汤而使阴阳皆伤,经过治疗阳虽恢复,而营阴仍不足,无以养筋,致使脚挛急一证。除此以外,别无所载。但临床运用本方治疗的病证,不仅仅如此,其治疗范围较为广泛:
 
1、吴遵程曰:专治荣中之虚热,其阴虚阳乘至夜发热,血虚筋挛。
 
2、魏氏家传方:治湿热脚气,不能行步。
 
3、朱氏集验方;治足弱无力,行步艰难。
 
4、《医学心悟》:治腹痛。
 
本方的药物组成,看来很简单、平易,但如能加减适宜,灵活运用,效果竟有出乎意料者。
 
药方:芍药、炙甘草,共二味。
 
芍药能滋阴液、和血脉、养筋脉、解痉挛。炙甘草补中缓急。芍药、甘草合用共为酸甘化阴之剂,善能柔肝、养阴,滋养血脉而解痉挛,另一方面又可强壮筋脉,以治筋脉弛缓而无力。人身之筋脉强壮有力,刚柔相得,运用伸屈灵活自如,都要依靠阳气之温煦,阴血之濡养。如果气血一旦失调,筋脉失其温养,则会产生各种病患。由于邪伤阴液,致筋脉失养,既可导致筋脉的枯槁而发生挛急之证,又可导致筋缓而松软无力,不任使用。在治疗方面,凡属于此种病理机制范围的,概以和血养阴,濡养筋脉为治疗原则。
 
芍药甘草汤,一方能兼二用,既可治疗因伤阳而致的筋挛,又可治疗因伤阴而致的筋缓诸证。对于因肝阴不足,肝血亏损引起的“筋痿”证也有一定的效验。
 
鉴于上述情况,在临床上曾将本方运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及多发性神经炎的患者,虽然未必能治愈,但对其证状的改善上有一定的作用。
 
一、筋痿
 
《内经》云:“肝主筋”,“肝藏血”。下肢无力之“筋痿”的发生主要与肝的功能失调有关。如果邪热久羁,耗伤阴液,致使肝阴亏损,肝血不足,则筋脉失其所养而弛缓无力,日久可致四肢痿弱不任使用,形成“筋痿”之候。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此病,大抵可以获效。
 
如果病情比较轻,如行走无大的障碍,仅是走远路及爬坡、上楼梯时感到下肢痠软无力,上肢不能举重物等这类型的病证,用此方治疗,适当加减,见效较速,治愈率较高,如果病情较重,站立不稳,行走困难,步履不能自持,困卧床第者,单纯用本方治疗,似不能胜任。需和其它药物配合,多服、久服,虽不一定短时间能治愈,但对证状改善上有明显的效果。
 
病例一:
 
张XX,男,55岁,农民。自觉上下肢无力一年余,每行至一公里以外的路程即感到两腿痠软无力不任使用,需坐下来休息数十分钟以后才能行走,两上肢也不能举重物。患病以来曾服过不少滋补药品,如虎潜丸,健步丸之类,毫无效验,且病情日见加重。
 
患者四肢软弱无力。脉弦而数,但还可走近路,荷轻物,其它方面均属正常。给服芍药甘草汤原方,前后共20余剂,上下肢再不感到痿软无力,恢复了正常。
 
处方:芍药45克,炙甘草30克
 
病例二:
 
任XX,女,47岁。经内科诊断为重症肌无力,住院月余证状无甚改善,遂改用中药治疗。
 
患者于半年前,曾感觉嚼食时两咀嚼肌无力,继则四肢无力,不任使用,两眼脸下垂,颈项不能自持,终于困卧床第,翻身、大小便都不能自理,需人扶持。
 
患者四肢瘫软无力,坐立皆需人扶持,时时自汗,面色微现潮红,喘息吐痰。胃纳尚可,二便正常。脉数大无力,舌质呈镜面,有裂纹。
 
证属阴血亏损,津液枯竭,筋脉失养,弛缓不用。
 
白芍40克,炙甘草30克,党参15克,乌梅10克,生黄芪15克,水煎服,日服一剂。
 
服15剂后,咳喘、吐痰、自汗皆愈,肢体痿弱有明显好转,坐起皆可自主,并能下床扶杖行走二、三十步。宗前方加减又服二月之久,所有证状已减十之七、八,并能操持少许家务。又宗上方加减制为丸药常服,以巩固疗效。
 
二、抽搐(属伤津者)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津液损耗,营血不足,筋脉失去其濡养而导致僵硬、强直、挛急、疼痛。此病多发于四肢,也可见于身体的其它部位。
 
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此病,往往可以彻底治愈。但如现脉迟手足冷,兼有阳虚证者,可以酌加一些姜、桂之品以助阳气,温筋脉。
 
典型病例:
 
田XX,女,28岁。患周身抽搐三年多,每天起床时发一作次。发作时四肢抽搐、蜷曲,舌强不能语,痛苦万状,必至两小时后才能逐渐缓解。或者在发作时能沉睡1-2小时,也能缓解下来。多方面医治,二年来没有效验。治以芍药甘草汤为主,加勾藤、木瓜、当归等共服30余剂,后又以此方治成蜜丸,继服两个月,诸证痊愈,以后未复发。
 
按:本例患者,患此较为严重的全身抽搐二年多,据说自患病以来概以镇惊、熄风、温筋发表之剂治之,不仅对证状毫无改善,而且越治越重。综合其脉证显然是津枯血燥,不能濡养筋脉所致。当是之时,滋阴养血尚恐不足,何况再久服大量温燥之品,重劫阴液,怎能不使病情恶化!
 
抽搐之证,属阴液不润和“寒则收引”者,在临床上甚为多见。属感受风寒造成抽搐者概少。所以辨证需详,用药方能无误。如果一概投以镇惊、熄风、发表之剂,真是“南辕北辙”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三、腹痛
 
腹痛绕脐,肠中无实积者,则是由于气血虚衰,阴阳失调,导致胃肠挛急作痛。证见痛作时腹部拘急不舒,强烈绞痛。以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或酌加助阳之品使阴阳调和,腹痛自止。
 
典型病例:
 
任XX,男,14岁。患腹痛三个多月,曾用过一些驱虫剂、祛寒剂以及消导药品均无效。每日拂晓至早饭前发作,发作时自觉绕脐剧烈绞痛,并有抽挛牵扯的感觉,饮食和大小便均正常。服芍药甘草汤加桂枝、干姜二剂痊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