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部强推“小土地证”2013年01月28日10:23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国土部强推“小土地证”,涉及利益超过3000亿元 民众忽视开发商消极 ■本报记者 张凤玲 北京报道 为自己的住房申办“小土地证”,这一被公众遗忘的权利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2013年1月12日,国土资源部(以下简称“国土部”)给山西省太原市国土资源局下达了“死命令”:开展城镇居民住房土地分割权登记发证,2014年年底前必须在各城区范围内发放不少于1万本“小土地证”,不配合的房企将被列入“黑名单”,取消拿地资格。 “小土地证”全称城镇居民个人住房土地使用证,关系着亿万业主的切身权益,但却长期被公众忽视、被开发商消极抵制。正因为如此,太原市的“小土地证”颁发试点10年,至今收效甚微。 给城市居民确地权的“小土地证”推行之路异常难行,国土部的计划因此更为长远,“我们将继续推行‘小土地证’,计划在2020年以前,小土地证覆盖率能够达到30%。”国土部土地利用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但无论是太原“虚度”的10年光阴,还是12年前北京首次试点的夭折都让人们对“小土地证”的前景难以乐观。 颁证路举步维艰 2002年,太原市国土资源局开始试点给居民颁发“小土地证”,只要居民提供个人身份证明、《房屋所有权证》、《土地分割许可证》、购房合同、发票、契税票,就可以获得“小土地证”,但进程相当缓慢。 2012年,太原市国土资源局将任务具体下发到6个区域: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但到年底时,结果仍不甚理想,其中晋源区国土资源局一本“小土地证”也没有颁发。 “目前太原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包括住宅、商铺、写字楼等)大约共120万套,粗略地按照住宅占有比例为70%计算,太原国有土地上住宅起码在80万套以上,而办理土地分割的仅为8万多套,领‘小土地证’的仅有3万多套,可见‘小土地证’的覆盖率极低。”一位太原业内人士对此进行了估算。 这一数字让国土部门不得不加大了推行力度。太原市国土资源局进一步简化了办证程序,降低了办证费用等,一些区域国土工作人员更跟开发商沟通,推出了送证上门服务。据称,太原市国土资源局的目标是力争在本年度使“小土地证”覆盖率达到40%。 试点城市已然如此,其他城市的“小土地证”推广难度更可想而知。1月25日,记者致电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等地方国土资源厅后获悉:短期内“小土地证”试点还难以“扩围”。他们均表示,现在离土地70年使用年限尚远,所以现在试点感觉有些急,“但未来肯定会考虑,届时城市居民也会跟农村居民一样,具备了一定的地权意识。”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土地利用处相关负责人在电话中向记者表示。 缺证交易不合法理 对于很多业主来说,“小土地证”是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词。在太原,即使“小土地证”推广工作已进行了10年,可多数人对“小土地证”能赋予自己怎样的权利和利益仍不甚了了。 据了解,按照规定,开发商在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时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已经分摊在所出售的商品房中,因此在房屋出售且办理了《房屋产权证》后,开发商就应把自己手中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也分割给业主们。 北京市京鼎律师事务所律师杜兆勇告诉记者,根据《物权法》规定,只有“小土地证”和房产证同时具备时,房屋才能上市交易。“从法律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小土地证,存量房买卖是不合法的,从理论上说,现实中的存量房交易只是住宅交易,是并不包含土地使用权的交易,这一部分涉及业主的权利和经济损失。”杜兆勇表示,这正是“小土地证”缺失的最根本“硬伤”。而目前虽然各地没有“小土地证”的房屋仍可以上市交易,但那是房产、金融部门要求不严的缘故,而房屋业主们将为此承担很大的风险。 而“小土地证”更重要的一项意义在于,根据《物权法》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满70年后将自动续期,“届时土地使用权人需要凭借土地证办理续用。如果没有‘小土地证’,居民将无法享受这一权利。”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利用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开发商是最大阻力 业主对自身权利的认识不足让“小土地证”一直际遇寥落,然而,现实告诉我们,开发商才是推行之路上的最大阻力。 据悉,太原工作停滞不前的主因就是开发商不配合——他们才能提供居民办“小土地证”必须的《土地分割许可证》。1月24日,记者以居民身份向太原市多家开发商咨询办证相关事宜,均未获理睬。 “主要是涉及权利和经济利益问题。”杜兆勇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土地使用权未分割过户,即使业主已有了房屋产权,但开发商仍可以长期占有使用这块土地,比如办理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办理规划变更等,甚至可能重新处理这块土地,从中谋利。 同时,因为“小土地证”含有公共部分的分摊面积,若不进行土地使用权分割,开发商还拥有土地使用权,就可以利用小区公共用地盖停车场、刊发楼宇广告等,获取本应属于广大业主的利益,“这部分至少有3000亿元,居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内部人士粗略估算后告诉记者。 虽然前行道路漫长,但“小土地证”的未来十分明晰——国土部计划用七八年的时间将“小土地证”的覆盖率提升到30%。 但发了证并非就一劳永逸。其有可能暴露出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提前设想。据悉,“小土地证”在北京市碧水庄园项目的首次试点就夭折于后续问题的频出。 记者拿到的资料显示,碧水庄园的项目设计为纯独栋别墅,共688栋,分三期开发。2000年,国土部准备借鉴美国经验,将碧水庄园作为全国第一个试点,给这里的业主颁发“小土地证”。第一期别墅的业主们很顺利地拿到了“小土地证”,但问题很快随之而来:个别拿到“小土地证”的业主,开始将土地和房产分别进行买卖,从而导致碧水庄园出现私自买卖土地现象,然而,“根据我国的土地法律法规,土地是不能私自买卖的,试点的时候没有想到这样的后果。”当时参与试点工作的国土部领导向记者坦言。 于是,项目第二期,“小土地证”推广戛然而止。
“在颁发‘小土地证’后,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多要跟开发商沟通,而这并不是一个部委能够决定的。”上述参与试点的国土部领导同时指出。 |
|
来自: qinhuanwei > 《政经前沿》